..续本文上一页义章卷十二所说:「早已运用所学习、理解的法义,在行众生忍时,做事行上的观想,不仅在观行中,透过业报观、慈悲观、因缘观暂时降伏、安忍喜、怒、哀、乐等烦恼心,达到『伏忍』的修心程度。而且已经进入『本愿』三种法忍的修证阶段。」
也就是说,进入广大心地法门(登地菩萨)理观的修证阶段(心地法门的意义,在十三愿中有说明)。以下就进入本愿所述「三种法忍」行的修证次第。
(四)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的修证次第
1.什么是信忍?
(1)信忍成就的意义
依八十华严卷四十四说:「所谓音声忍(音响忍),就是指大菩萨行者,听闻佛法所说之法,内心不惊、不怖、不畏,深信悟解,爱乐趣向,专心忆念,修习安住,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一音声忍。」
而一个大菩萨修行者到底听闻佛开示何种法义,致使其内心不惊、不怖、不畏、忍可、深信、悟解呢?
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四十六说:「谓闻无相不惊…..,闻无生不怖…..,闻无性不畏.......。又闻真空法不惊越,思真空法不续怖,修真空法不定畏........。」
大乘义章卷十四亦说:「闻说一切真实之法,不惊不怖,信解受持,爱乐顺入,修习安忍,叫做『随声忍』。」
为什么菩萨行者听闻无相、无生之法,能够不惊、不怖、不畏呢?
依大智度论卷十五说「信心大故,不疑、不悔,信力大故,能持能受,是名法忍。」
从以上经论所说,就可以明白,当菩萨行者对佛法悟解的程度,到达信力净信不退的程度,便称为音响忍,或第一法忍,亦叫做信忍成就。
而什么是凈信不退的信力?
实如大乘义章卷十二所说:「信有两种:一者证信:从前伏后,观心转深,分证法性,于所证法,证信清净。二者玄信:以己所得,仰类上法,信解不疑,故称信忍成就。」
又如仁王护国般若经所说:「欢喜地(初地,即初见一分诸佛智慧光明心地)菩萨摩诃萨(初品信忍菩萨),超愚夫地,生如来家,住平等忍;初无相智照胜义谛,一相平等,非相无相;断诸无明,灭三界贪,未来无量生死永不生故;于方便智,念念修习无量胜行;非证非不证,一切遍学故;非住非不住,向一切智故;行于生死,魔不动故;离我我所,无怖畏故;无自他相,常化众生故;自在愿力,生诸净土故;善男子,此初觉智,非如非智非有非无,无有二相,方便妙用,非倒非住,非动非静,二利自在,如水与波;非一非异智起诸波罗蜜多,亦非一异;于四阿僧祇劫,满足修习百万行愿;此地菩萨无三界业习,更不造新;由随智力,以愿生故.......。
复次离垢地(二地)菩萨摩诃萨(中品信忍菩萨),断瞋等习,修一切行,所谓远离杀害,不与不取、心无染欲;得真实语,得和合语,得柔软语,得调伏语;常行舍心,常起慈心,住正直心;寂静纯善,离破戒垢……。
复次发光地(三地)菩萨摩诃萨(上品信忍菩萨),住无分别,灭无明暗,于无相忍,而得三明;悉知三世,无来无去;依四静虑,四无色定;无分别智,次第随顺……。」
由此可知,本愿所说的信忍成就(音响忍成就),不是凡夫众生仍然处于杂乱心中,对三宝泛泛的信心,也不是一般所谓由听闻佛法,进而透过理性的分辨,对佛法产生智性的信仰。乃是一个菩萨行者,在无量劫信佛、修行以来,已经具备了广大的福德力量,以及甚深的禅修、法观(法忍)力量,去我执、断贪瞋、修舍心,破无明,初与诸佛的一分无相、无分别智相应,才能具备本愿所说的净信成就的理想。
(2)信忍成就的果报相
依大智度论卷十五说:「菩萨功德福报无量故,其心柔软,诸结使薄,易修忍辱。」
又说:「禅定力故,心柔软、清净,闻诸法实相,应心与会,信着深入,无疑无悔。」
为什么菩萨功德福报无量,易修忍辱?当知此处所说的福德,是指没有贪染心的福德,也就是所谓的无相布施行、无相持戒行、无相忍辱行等成就之义。
当一个修行者在对众生行布施、持戒、忍辱等波罗蜜时,能够施舍多少的瞋恨心及贪着意的心影,就能获得几分的出世福德力量,而出世的福德心修积得越多,潜藏在内心对众生瞋恨、贪爱、烦恼的影像便拔除的愈多;当瞋恨、嫉妒、贪爱、自私的影像净化的愈快,平等的慈悲心便显露的越多,自然表现在外的行为,就越来越平易近人,脸上散发出慈悲、祥和、净洁的光彩,又不失戒德庄严的气度。
就如仁王般若经卷上所说:「信忍菩萨,大悲为首,念念常行檀波罗蜜多,又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利益众生,成就广大清净之愿行(初地所行)。」
又行大慈观,念念现前,并常修学慈无量心定,悲无量心定、喜无量心定、舍无量心定等四无量心定(见后续「梵行精进愿」),具足四弘誓愿,于五阿僧祇劫,具足清净戒波罗蜜多,志意勇猛,永离诸染(二地所行)。
又于六阿僧祇劫,行一切忍辱波罗蜜,得大总持,利益安乐无量众生(三地所行)。」
因为信忍菩萨成就布施、持戒、忍辱三种波罗蜜及四无量心定修学成就,故而感得生生世世其相貌与心量,异于常人的慈悲、详和、净洁与圆满。
(3)信忍成就的心通证量
当菩萨行者透过般若与禅修的力量,拔除多劫以来瞋恨、贪爱等的重重心影,使心地柔软、清净、自在、光明,达到觉性现前,寂照不二的程度,才能在听闻「诸法实相」的真理时,当下身心印证空性,行住坐卧不离身心即性空、空有不二、悲智不二的真理。
并且菩萨必须在因地行众生忍时,达到心忍成就,忍辱如大地的程度,才能真正在禅观中,印心如虚空,进入理事合一、知行合一、色空一如、悲智一如的境界,方能生生世世使我们对三宝的信心达到不退、深入、无疑、无悔的程度,真正成为学法、证法的佛弟子。
也就是印证前述大乘义章所说的:「从前伏后,观心转深,分证法性(空性),于所证法,证信清净」之义。
亦即是本愿所说地信忍菩萨(音响忍)忍入波罗蜜初步成就的阶位-在拔除与无量众生所缠结的喜、怒、哀、乐、恶、欲等相对心境及对法的邪正、真假的执取之见后,而最初用般若法观的力量,见到自己在没有众生黑暗、杂乱的俗心后,原来心地本性是如此的清澈、皎洁、广大、无边、不可思议......。而在广大的心地证量中,具备自在神通。
就如仁王般若经所说:「信忍菩萨于无相忍而得三明;具足胜定,得五神通:现身大小,隐显自在;天眼清净,悉见诸趣;天耳清净,悉闻众声;以他心智,知众生心;宿住能知,无量差别。」
(4)对中道佛法坚信不疑的印证
由前述可知,初得信力成就的菩萨行者,是在听闻无相、无生之法,也就是「诸法实相」的道理后,坚信不疑,证信成就(分证法性)后,而获得「信忍」的果位。所谓诸法实相便是中道的佛法。而要获得诸法实相的净信心,是要有几个先决的条件:
1.对所有外道法皆能知、能解、能辨,如外道六十二见,外道十四问难……等。
2.虽未圆证无上解脱,烦恼余习未尽(指地上菩萨而言,不是一概而论),但是已经清清楚楚地从净信、悟空的心眼中看到不生、不灭、无垢、无净、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断、不常的圆证解脱的修证道路,清晰、分明的呈现在莹洁的智慧之眼中毫无疑惑,毫无却退。从此精进、勇猛的依佛道的悲、智、愿、行而前进,誓度众生,誓成佛道,不退、不转。
3.因为已经能对外道法及相似佛法有正确、深入的分辨能力,所以才能彻底的转外道知见,成圣实智慧-证甚深法性。菩萨行者如果有一丝外道知见或相似佛法的影像停留在心田中不除,就不能断身见、证法性。
4.虽证法性,而不乱、正解中道的业报因缘观,其言论与行为,绝对不偏离因果正道的轨则。更能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真理,深信不疑。就如大智度论卷十五所说:「诸法虽空(无实性、自性空),亦不断、亦不灭(不落于断灭)。诸法因缘虽相续生;亦非常;诸法虽无神(无轮回不变之神我),亦不失罪福果报。诸法、诸身根、诸慧观,虽转灭不停,不至后念,新新生灭,然亦不失无量世中因缘业报;诸众界入(五蕴、十八界)中,皆空无神(无神我),而众生轮转五道中受生死,亦不断。如是等种种甚深微妙法,无量无边。菩萨行者虽未得究竟佛道,而能信、能受、不疑、不悔,此等诸法,是为法忍。」
这是对完成「信忍」的菩萨行者(初地、二地、三地菩萨),对中道的佛法,成就不坏净心粗浅的释义。
修证的佛法,是要佛弟子去亲证的,尤其当获证出世菩萨净信不疑、不退的境界时,已经超越凡常言语的思虑、臆度范围,不是生存在三度空间的凡夫智识所能企及、测知的。
2.什么是柔顺法忍?
所谓柔就是指身心安祥、柔和、莹净,顺就是指顺平等法义,忍即是以智慧观照、安住所证真理而心不动之义。整句意思即是说,当一个菩萨行者经过前述分证法性、证信成就的阶段,就能使身心达到无限柔和、自在、寂静的程度,便能安稳而毫无疑惑的进入圆证广大、甚深、平等法性的修持中而不退、不怯(指四、五、六地菩萨)。
就如华严卷四十四所说:「什么是菩萨摩诃萨柔顺忍:谓于诸法,思惟、观察、平等、无违,随顺了知,令心清净,正住修习,趣入成就,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柔顺忍。」
大乘义章卷十四也说:「随一切法,若深、若浅、若理、若事、若真、若妄,如实现察,不违诸法,故名顺忍。」
华严经探玄记卷也说:「顺观真理,而未契真,故名顺忍。」
智度论卷八十六则说:「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无有法相、非法相,即是菩萨顺忍,何以故?见有见无二俱有过故。」
仁王护国般若经卷下更清楚的解释说:「复次焰慧地菩萨摩诃萨(四地菩萨),修行顺忍无所摄受,永断微细身边见故;…
《佛教「学忍辱」的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