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学忍辱」的意义▪P6

  ..续本文上一页或用种种恭敬、供养之行对待他。这位菩萨行者面对善恶之境,要能做到不瞋、不喜的程度,恐怕已不是一般凡夫修养的程度所能办到。必须透过慈悲观、因缘观与法忍观的观想法,才能降伏、净化他可能会生起的仇恨心与贪喜心。」

  而慈悲观、因缘观与法忍观,必须经过出世禅定的修持,才能在我们静定之中,得到观想法门的受用。否则慈悲观、因缘观、法忍观,终将成为纸上谈兵、听而不闻的身外之物。

  因为一个初发大心的修行者,能够得到因缘观的受用,事实上已经在宿世修行以来,获得相当程度的禅思基础,才能真正用心眼照见:原来宇宙的万事万物,确实如诸佛所说,没有个体主宰的存在,皆是相对性的存在,均是由因缘聚合而暂时存在,不可奢求,亦不可贪执。因而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得到因缘观的受用。因而觉悟出每当众生计画做一件事或决定完成或放弃一件事情时,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意愿,皆会受到多方面人情环境因素所影响及牵动因此而形成层层因缘重叠、缠缚的业网,不得自主、自由。相对的,未来遭受果报时,便会成为共业受报的因缘。我们如果要和诸佛一样创造共业中的别业,就必须跳出这层层由无量善恶因缘重叠、交织、牵缠的业网、无论在家、出家皆然。首先必须了解:当我面对他人毁谤与称赞时,不论我心生欢喜或心生瞋怒,与众生这个「缘」就结上了。结上这个善缘或恶缘后,没有相当修持的把握,来世便会与这类众生在感恩或愤恨的因缘中缠结,善缘也会变成恶缘,他又有他的亲朋、师长、眷属之缘,我也有我的亲朋、师长、眷属之缘,这些重重的业缘,就在我们认识、介绍、交往......中相互影响,互结善恶缘中,往返六道轮回,以苦为乐……。任何人只要掉入这个众生缘环环相扣的陷阱、勾锁之中,就不得自由,愈陷愈深,愈缠愈坚,若不曾认识与觉悟重重因缘缠缚的可怕,根本跳不出来!

  于是有人想往学佛的道路走,便会被父母或妻子、丈夫、儿女之缘所绑缚、所拖累,不得自主、自由,不能依个人意愿,毫无罣碍的随兴去做。因为我们和众生共业因缘而存在,任何一个人当然受重重的因缘法所影响所控制、所支配而受报,不得自由、自主。你如果想摆脱这层致使你堕落六到流转的错综复杂的因缘网,就不可以再与众生互结轮回生死的善恶缘,但是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因为任何人面对顺、逆境界时,不透过禅修的静心工夫,及对因缘观有深刻的印证功力,不可能不引发瞋喜爱恨之心。而修学禅定及体悟因缘法,正式进入「清净法忍」行的门户。

  乙、法忍观

  进一步说,菩萨行者行众生忍过渡到清净法忍行的中间,经过因缘观的醒悟后,一定要再透过「法忍观」自觉自照的历程,才能进入「清净法忍」行的修持行列。

  事实上,因缘观的当下不离法忍观,也就是说在顺逆因缘现前的当下,便要做「法忍观」的觉照。

  诚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六说:

  「当你遭遇对方恶口辱骂时,当下观想辱骂之声,犹如山谷回响之音,虚幻不实,不应生瞋!

  当你遭受打杀时,当下观想你的身体,犹如镜中之像,虚假失真,不应生瞋!

  当你被对方激怒时,当下观想你的瞋怒之心,犹如幻化之影,本不存在,不应生瞋!

  当你见到对方忿怒之脸时,当下观想你的激忿之心,本无喧动,何瞋之有!?

  当你获得利养时,当下观想你的喜悦之心,本来寂静,何喜之有!?

  当你失去利养时,当下观想你的忧愁之心,善妙寂净,何忧之有!?

  当你遭遇毁谤时,当下观想你的色身,犹如虚空,何来报复之心!

  当你受人赞誉时,当下观想你的心体,本无我慢之性,何来高傲之心!

  当你受人称羡时,当下观想你的心性,本来空寂,不应生出欣慰之念!

  当你被人讥嫌时,当下观想心体,本离怖畏之性,不应生出忧戚之念!

  当你遭遇痛苦时,当下观想真心,本无逼迫之相,何苦之有!?

  当你遭遇快乐时,当下观想本心,常住不变,何来喜乐之相!」

  又说:「学做菩萨,当你逢遇有人用种种毒恶凶残的言语毁骂或者受到种种礼遇、赞誉时,应该隐忍卒起的瞋暴之气及隐忍卒起的兴奋之心,当下静心、息怒、息悦、思惟、观察:在骂我的人是谁?接受毁骂的人又是谁?正在打骂、羞辱、赞美、恭敬我的人和我自己都是依用眼睛看见色尘,用耳识听捯声音,用舌头品尝味道,用身体接触外境,用意识知道法尘而存活。

  是对方的眼睛在骂我呢?还是我的双眼正在遭受屈辱呢?事实上,眼睛的个体没有身识的支配,不能独立存在,当然不是眼睛在遭受辱骂。

  是对方的嘴巴在骂我呢?还是我的听觉(耳朵)正在遭受屈辱呢?嘴巴与耳朵没有身识的活动,也不能独立存在,当然也不是双耳在遭受羞辱。

  是对方的身体在骂我呢?还是我的身体正在遭受屈辱呢?身体没有心识的支配也不能独立存在,当然也不是身体在遭受辱骂。

  是对方的心识在骂我呢?还是我的意识正在遭受屈辱呢?意识没有耳识、身识及六尘等配合活动,也不能独立存在,自然也不是意识独自在遭受羞辱。

  是六根与六尘和合而形成六识境界,因法尘外境触扰耳识与意识而产生喜怒之心吗?为什么我的喜怒之心会难以忍受对方的赞美及打骂呢?

  继而观察:这颗喜怒之心在那里?是在心窝里吗?还是在脑海里呢?抑是在身体内?眼睛里?耳朵里?还有在身体外?色尘里?......。

  如果说喜怒之心在心窝等身体内,然而四大色身本事无知之物,喜怒等灵觉之性怎会在无知之色身内呢?如果说喜怒之心在色身外或者在色尘里,然而没有身躯的六根,喜怒之心根本就不存在!

  如果说喜怒之心依「脑部」而寄存,然而色身离散后,它在那里?

  当菩萨行者专注「观心」的力量,到达甚深寂静的程度,便会恍然觉悟出:原来这颗喜怒之心是生无来处,灭无去处,当处发生,随处灭尽,随着众生业缘果报的聚合与离散而「循业发现,当体即空」的。我为何要被对方剎那剎那生灭无常的语句与声音所激怒或振奋呢?……。

  当菩萨行者得到此法忍观的受用后,便不再受到外在的兴、衰、毁、誉、称、讥、苦、乐等顺逆之境所左右,八风吹不动,心量大如虚空,随时保持一颗平静、自在、光明、觉照之心。

  (3)对治忍观

  当菩萨行者透过法忍观行众生忍,达到身心俱忍,不瞋、不喜、不忧、不乐的境界后,便应进一步觉悟:

  不离取相分别的行忍辱,但名安忍,不名波罗蜜多。

  虽然能够做到凡事难忍能忍的境地,然而由于自他境界未亡,分别心尚在,但名安忍,不名波罗蜜多。

  虽然在被人割截身体时,行因缘观,法忍观,慈悲观,善知识观,宿障观等观想,然而由于有人我分别善恶心在,但名安忍,不名波罗蜜多。

  虽然深入不净观无我观及空观闻骂声不瞋受赞誉不喜然而六识心所未亡,但名安忍,不名波罗蜜多。

  于是进一步再由法忍观,修学超越因行众生忍所生出的善恶分别的人我相对境界。

  也就是说,由法忍观达到行众生忍身心俱忍的境界后,又须深入的觉悟:

  虽然由深观无常法中,去除行众生忍时的人、我相对境界心住法忍,但是并不是真实忍义。

  虽然由深观无常法中,去除行众生忍时的人、我相对境界,心住法忍,但是并是真实忍义。

  虽然由深观诸法善、不善相中,令心安住无相法忍,但是并不是真实忍义。

  虽然由谛观六根、六尘十二处中,本性皆空,令心意识不受根尘和合而生出顺逆境的恚骂喜庆之相所动摇,但是并是真实忍义。

  虽然深入不观、不住诸法无常、无我、不净、苦之世间忍相,唯观诸法常、乐、我、净及无生法忍,令心安住无生忍义,但是并是真实忍义。

  甚至于空法忍可、修证,于诸见慢不忍不修;于无相法忍可、修证,于有相法不忍、不修;于无愿法忍可、修证;于有愿法不忍、不修;于无行法忍可、修证,于有行法不忍不修;于无烦恼法忍可修证,于有烦恼法不忍、不修;于诸善法忍可、修证,于非善法不忍、不修;于出世间法忍可、修证,于世间法不忍、不修;于无罪过法忍可、修证,于有过法不忍、不修;于无漏法忍可、修证,于有漏法不忍、不修;于涅槃法忍可、修证,于生死法不忍、不修。

  此即说明了若是停留在对有相、无相,有愿、无愿,有烦恼、无烦恼,世间、出世间,有漏法、无漏法,众生相、圣人相的分别应忍、不应忍、可忍、不可忍、可修、不可修的对治观行中,而不思去除人我相、超越分别、对治的执取之心,便不能进入清净法忍观的修证中,契证真实忍义。

  但是由行众生忍(身忍),至用法忍观深入众生忍,成就身心俱忍,再进入悲智一如的空法观,修对治忍,是契证清净法忍(无生法忍)必经的过程。初学者绝不可能不经过修众生忍及法忍观,而直入无生法忍的证量中。当知没有行众生忍及对治忍观身心俱忍的基础,而顿修无生空法,是不离外道断、灭知见的行径,绝对不可能与佛道的无生法忍果德相应!

  5.归结本愿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菩萨行众生忍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柔软心地,扩大心胸,增强觉照力。柔软心地、扩大胸怀、增强悲愿力、觉照力的目的,乃是为了进修与佛道相应的甚深大定及广植佛道的悲愿与福慧资粮。

  同样的,行法忍的目的,也是为了柔软心地、扩大心量,使心地大如虚空,观照力无碍;而行法忍柔软心地……等目的,同样是为了进修不同于外道的出世甚深的大悲正定。而修法忍行使心地大如虚空、觉照力等同虚空的成果,正是本愿所说的「音响忍」、「柔顺忍」、「无生忍」三种法忍的修证内容。

  依本愿说,十方世界的菩萨行者,听到弥陀成佛的名号,已经能够立即进入三种法忍行修持的程度。这就说明了本愿所说的菩萨行者,已经在过去无数劫的受生中,经过众生忍的修持内容,并且内心已经初步具备如大乘…

《佛教「学忍辱」的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