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學忍辱」的意義▪P6

  ..續本文上一頁或用種種恭敬、供養之行對待他。這位菩薩行者面對善惡之境,要能做到不瞋、不喜的程度,恐怕已不是一般凡夫修養的程度所能辦到。必須透過慈悲觀、因緣觀與法忍觀的觀想法,才能降伏、淨化他可能會生起的仇恨心與貪喜心。」

  而慈悲觀、因緣觀與法忍觀,必須經過出世禅定的修持,才能在我們靜定之中,得到觀想法門的受用。否則慈悲觀、因緣觀、法忍觀,終將成爲紙上談兵、聽而不聞的身外之物。

  因爲一個初發大心的修行者,能夠得到因緣觀的受用,事實上已經在宿世修行以來,獲得相當程度的禅思基礎,才能真正用心眼照見:原來宇宙的萬事萬物,確實如諸佛所說,沒有個體主宰的存在,皆是相對性的存在,均是由因緣聚合而暫時存在,不可奢求,亦不可貪執。因而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得到因緣觀的受用。因而覺悟出每當衆生計畫做一件事或決定完成或放棄一件事情時,我們的思考,我們的意願,皆會受到多方面人情環境因素所影響及牽動因此而形成層層因緣重疊、纏縛的業網,不得自主、自由。相對的,未來遭受果報時,便會成爲共業受報的因緣。我們如果要和諸佛一樣創造共業中的別業,就必須跳出這層層由無量善惡因緣重疊、交織、牽纏的業網、無論在家、出家皆然。首先必須了解:當我面對他人毀謗與稱贊時,不論我心生歡喜或心生瞋怒,與衆生這個「緣」就結上了。結上這個善緣或惡緣後,沒有相當修持的把握,來世便會與這類衆生在感恩或憤恨的因緣中纏結,善緣也會變成惡緣,他又有他的親朋、師長、眷屬之緣,我也有我的親朋、師長、眷屬之緣,這些重重的業緣,就在我們認識、介紹、交往......中相互影響,互結善惡緣中,往返六道輪回,以苦爲樂……。任何人只要掉入這個衆生緣環環相扣的陷阱、勾鎖之中,就不得自由,愈陷愈深,愈纏愈堅,若不曾認識與覺悟重重因緣纏縛的可怕,根本跳不出來!

  于是有人想往學佛的道路走,便會被父母或妻子、丈夫、兒女之緣所綁縛、所拖累,不得自主、自由,不能依個人意願,毫無罣礙的隨興去做。因爲我們和衆生共業因緣而存在,任何一個人當然受重重的因緣法所影響所控製、所支配而受報,不得自由、自主。你如果想擺脫這層致使你墮落六到流轉的錯綜複雜的因緣網,就不可以再與衆生互結輪回生死的善惡緣,但是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

  因爲任何人面對順、逆境界時,不透過禅修的靜心工夫,及對因緣觀有深刻的印證功力,不可能不引發瞋喜愛恨之心。而修學禅定及體悟因緣法,正式進入「清淨法忍」行的門戶。

  乙、法忍觀

  進一步說,菩薩行者行衆生忍過渡到清淨法忍行的中間,經過因緣觀的醒悟後,一定要再透過「法忍觀」自覺自照的曆程,才能進入「清淨法忍」行的修持行列。

  事實上,因緣觀的當下不離法忍觀,也就是說在順逆因緣現前的當下,便要做「法忍觀」的覺照。

  誠如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六說:

  「當你遭遇對方惡口辱罵時,當下觀想辱罵之聲,猶如山谷回響之音,虛幻不實,不應生瞋!

  當你遭受打殺時,當下觀想你的身體,猶如鏡中之像,虛假失真,不應生瞋!

  當你被對方激怒時,當下觀想你的瞋怒之心,猶如幻化之影,本不存在,不應生瞋!

  當你見到對方忿怒之臉時,當下觀想你的激忿之心,本無喧動,何瞋之有!?

  當你獲得利養時,當下觀想你的喜悅之心,本來寂靜,何喜之有!?

  當你失去利養時,當下觀想你的憂愁之心,善妙寂淨,何憂之有!?

  當你遭遇毀謗時,當下觀想你的色身,猶如虛空,何來報複之心!

  當你受人贊譽時,當下觀想你的心體,本無我慢之性,何來高傲之心!

  當你受人稱羨時,當下觀想你的心性,本來空寂,不應生出欣慰之念!

  當你被人譏嫌時,當下觀想心體,本離怖畏之性,不應生出憂戚之念!

  當你遭遇痛苦時,當下觀想真心,本無逼迫之相,何苦之有!?

  當你遭遇快樂時,當下觀想本心,常住不變,何來喜樂之相!」

  又說:「學做菩薩,當你逢遇有人用種種毒惡凶殘的言語毀罵或者受到種種禮遇、贊譽時,應該隱忍卒起的瞋暴之氣及隱忍卒起的興奮之心,當下靜心、息怒、息悅、思惟、觀察:在罵我的人是誰?接受毀罵的人又是誰?正在打罵、羞辱、贊美、恭敬我的人和我自己都是依用眼睛看見色塵,用耳識聽捯聲音,用舌頭品嘗味道,用身體接觸外境,用意識知道法塵而存活。

  是對方的眼睛在罵我呢?還是我的雙眼正在遭受屈辱呢?事實上,眼睛的個體沒有身識的支配,不能獨立存在,當然不是眼睛在遭受辱罵。

  是對方的嘴巴在罵我呢?還是我的聽覺(耳朵)正在遭受屈辱呢?嘴巴與耳朵沒有身識的活動,也不能獨立存在,當然也不是雙耳在遭受羞辱。

  是對方的身體在罵我呢?還是我的身體正在遭受屈辱呢?身體沒有心識的支配也不能獨立存在,當然也不是身體在遭受辱罵。

  是對方的心識在罵我呢?還是我的意識正在遭受屈辱呢?意識沒有耳識、身識及六塵等配合活動,也不能獨立存在,自然也不是意識獨自在遭受羞辱。

  是六根與六塵和合而形成六識境界,因法塵外境觸擾耳識與意識而産生喜怒之心嗎?爲什麼我的喜怒之心會難以忍受對方的贊美及打罵呢?

  繼而觀察:這顆喜怒之心在那裏?是在心窩裏嗎?還是在腦海裏呢?抑是在身體內?眼睛裏?耳朵裏?還有在身體外?色塵裏?......。

  如果說喜怒之心在心窩等身體內,然而四大色身本事無知之物,喜怒等靈覺之性怎會在無知之色身內呢?如果說喜怒之心在色身外或者在色塵裏,然而沒有身軀的六根,喜怒之心根本就不存在!

  如果說喜怒之心依「腦部」而寄存,然而色身離散後,它在那裏?

  當菩薩行者專注「觀心」的力量,到達甚深寂靜的程度,便會恍然覺悟出:原來這顆喜怒之心是生無來處,滅無去處,當處發生,隨處滅盡,隨著衆生業緣果報的聚合與離散而「循業發現,當體即空」的。我爲何要被對方剎那剎那生滅無常的語句與聲音所激怒或振奮呢?……。

  當菩薩行者得到此法忍觀的受用後,便不再受到外在的興、衰、毀、譽、稱、譏、苦、樂等順逆之境所左右,八風吹不動,心量大如虛空,隨時保持一顆平靜、自在、光明、覺照之心。

  (3)對治忍觀

  當菩薩行者透過法忍觀行衆生忍,達到身心俱忍,不瞋、不喜、不憂、不樂的境界後,便應進一步覺悟:

  不離取相分別的行忍辱,但名安忍,不名波羅蜜多。

  雖然能夠做到凡事難忍能忍的境地,然而由于自他境界未亡,分別心尚在,但名安忍,不名波羅蜜多。

  雖然在被人割截身體時,行因緣觀,法忍觀,慈悲觀,善知識觀,宿障觀等觀想,然而由于有人我分別善惡心在,但名安忍,不名波羅蜜多。

  雖然深入不淨觀無我觀及空觀聞罵聲不瞋受贊譽不喜然而六識心所未亡,但名安忍,不名波羅蜜多。

  于是進一步再由法忍觀,修學超越因行衆生忍所生出的善惡分別的人我相對境界。

  也就是說,由法忍觀達到行衆生忍身心俱忍的境界後,又須深入的覺悟:

  雖然由深觀無常法中,去除行衆生忍時的人、我相對境界心住法忍,但是並不是真實忍義。

  雖然由深觀無常法中,去除行衆生忍時的人、我相對境界,心住法忍,但是並是真實忍義。

  雖然由深觀諸法善、不善相中,令心安住無相法忍,但是並不是真實忍義。

  雖然由谛觀六根、六塵十二處中,本性皆空,令心意識不受根塵和合而生出順逆境的恚罵喜慶之相所動搖,但是並是真實忍義。

  雖然深入不觀、不住諸法無常、無我、不淨、苦之世間忍相,唯觀諸法常、樂、我、淨及無生法忍,令心安住無生忍義,但是並是真實忍義。

  甚至于空法忍可、修證,于諸見慢不忍不修;于無相法忍可、修證,于有相法不忍、不修;于無願法忍可、修證;于有願法不忍、不修;于無行法忍可、修證,于有行法不忍不修;于無煩惱法忍可修證,于有煩惱法不忍、不修;于諸善法忍可、修證,于非善法不忍、不修;于出世間法忍可、修證,于世間法不忍、不修;于無罪過法忍可、修證,于有過法不忍、不修;于無漏法忍可、修證,于有漏法不忍、不修;于涅槃法忍可、修證,于生死法不忍、不修。

  此即說明了若是停留在對有相、無相,有願、無願,有煩惱、無煩惱,世間、出世間,有漏法、無漏法,衆生相、聖人相的分別應忍、不應忍、可忍、不可忍、可修、不可修的對治觀行中,而不思去除人我相、超越分別、對治的執取之心,便不能進入清淨法忍觀的修證中,契證真實忍義。

  但是由行衆生忍(身忍),至用法忍觀深入衆生忍,成就身心俱忍,再進入悲智一如的空法觀,修對治忍,是契證清淨法忍(無生法忍)必經的過程。初學者絕不可能不經過修衆生忍及法忍觀,而直入無生法忍的證量中。當知沒有行衆生忍及對治忍觀身心俱忍的基礎,而頓修無生空法,是不離外道斷、滅知見的行徑,絕對不可能與佛道的無生法忍果德相應!

  5.歸結本願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菩薩行衆生忍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柔軟心地,擴大心胸,增強覺照力。柔軟心地、擴大胸懷、增強悲願力、覺照力的目的,乃是爲了進修與佛道相應的甚深大定及廣植佛道的悲願與福慧資糧。

  同樣的,行法忍的目的,也是爲了柔軟心地、擴大心量,使心地大如虛空,觀照力無礙;而行法忍柔軟心地……等目的,同樣是爲了進修不同于外道的出世甚深的大悲正定。而修法忍行使心地大如虛空、覺照力等同虛空的成果,正是本願所說的「音響忍」、「柔順忍」、「無生忍」叁種法忍的修證內容。

  依本願說,十方世界的菩薩行者,聽到彌陀成佛的名號,已經能夠立即進入叁種法忍行修持的程度。這就說明了本願所說的菩薩行者,已經在過去無數劫的受生中,經過衆生忍的修持內容,並且內心已經初步具備如大乘…

《佛教「學忍辱」的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