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義章卷十二所說:「早已運用所學習、理解的法義,在行衆生忍時,做事行上的觀想,不僅在觀行中,透過業報觀、慈悲觀、因緣觀暫時降伏、安忍喜、怒、哀、樂等煩惱心,達到『伏忍』的修心程度。而且已經進入『本願』叁種法忍的修證階段。」
也就是說,進入廣大心地法門(登地菩薩)理觀的修證階段(心地法門的意義,在十叁願中有說明)。以下就進入本願所述「叁種法忍」行的修證次第。
(四)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的修證次第
1.什麼是信忍?
(1)信忍成就的意義
依八十華嚴卷四十四說:「所謂音聲忍(音響忍),就是指大菩薩行者,聽聞佛法所說之法,內心不驚、不怖、不畏,深信悟解,愛樂趣向,專心憶念,修習安住,是名菩薩摩诃薩第一音聲忍。」
而一個大菩薩修行者到底聽聞佛開示何種法義,致使其內心不驚、不怖、不畏、忍可、深信、悟解呢?
如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四十六說:「謂聞無相不驚…..,聞無生不怖…..,聞無性不畏.......。又聞真空法不驚越,思真空法不續怖,修真空法不定畏........。」
大乘義章卷十四亦說:「聞說一切真實之法,不驚不怖,信解受持,愛樂順入,修習安忍,叫做『隨聲忍』。」
爲什麼菩薩行者聽聞無相、無生之法,能夠不驚、不怖、不畏呢?
依大智度論卷十五說「信心大故,不疑、不悔,信力大故,能持能受,是名法忍。」
從以上經論所說,就可以明白,當菩薩行者對佛法悟解的程度,到達信力淨信不退的程度,便稱爲音響忍,或第一法忍,亦叫做信忍成就。
而什麼是凈信不退的信力?
實如大乘義章卷十二所說:「信有兩種:一者證信:從前伏後,觀心轉深,分證法性,于所證法,證信清淨。二者玄信:以己所得,仰類上法,信解不疑,故稱信忍成就。」
又如仁王護國般若經所說:「歡喜地(初地,即初見一分諸佛智慧光明心地)菩薩摩诃薩(初品信忍菩薩),超愚夫地,生如來家,住平等忍;初無相智照勝義谛,一相平等,非相無相;斷諸無明,滅叁界貪,未來無量生死永不生故;于方便智,念念修習無量勝行;非證非不證,一切遍學故;非住非不住,向一切智故;行于生死,魔不動故;離我我所,無怖畏故;無自他相,常化衆生故;自在願力,生諸淨土故;善男子,此初覺智,非如非智非有非無,無有二相,方便妙用,非倒非住,非動非靜,二利自在,如水與波;非一非異智起諸波羅蜜多,亦非一異;于四阿僧祇劫,滿足修習百萬行願;此地菩薩無叁界業習,更不造新;由隨智力,以願生故.......。
複次離垢地(二地)菩薩摩诃薩(中品信忍菩薩),斷瞋等習,修一切行,所謂遠離殺害,不與不取、心無染欲;得真實語,得和合語,得柔軟語,得調伏語;常行舍心,常起慈心,住正直心;寂靜純善,離破戒垢……。
複次發光地(叁地)菩薩摩诃薩(上品信忍菩薩),住無分別,滅無明暗,于無相忍,而得叁明;悉知叁世,無來無去;依四靜慮,四無色定;無分別智,次第隨順……。」
由此可知,本願所說的信忍成就(音響忍成就),不是凡夫衆生仍然處于雜亂心中,對叁寶泛泛的信心,也不是一般所謂由聽聞佛法,進而透過理性的分辨,對佛法産生智性的信仰。乃是一個菩薩行者,在無量劫信佛、修行以來,已經具備了廣大的福德力量,以及甚深的禅修、法觀(法忍)力量,去我執、斷貪瞋、修舍心,破無明,初與諸佛的一分無相、無分別智相應,才能具備本願所說的淨信成就的理想。
(2)信忍成就的果報相
依大智度論卷十五說:「菩薩功德福報無量故,其心柔軟,諸結使薄,易修忍辱。」
又說:「禅定力故,心柔軟、清淨,聞諸法實相,應心與會,信著深入,無疑無悔。」
爲什麼菩薩功德福報無量,易修忍辱?當知此處所說的福德,是指沒有貪染心的福德,也就是所謂的無相布施行、無相持戒行、無相忍辱行等成就之義。
當一個修行者在對衆生行布施、持戒、忍辱等波羅蜜時,能夠施舍多少的瞋恨心及貪著意的心影,就能獲得幾分的出世福德力量,而出世的福德心修積得越多,潛藏在內心對衆生瞋恨、貪愛、煩惱的影像便拔除的愈多;當瞋恨、嫉妒、貪愛、自私的影像淨化的愈快,平等的慈悲心便顯露的越多,自然表現在外的行爲,就越來越平易近人,臉上散發出慈悲、祥和、淨潔的光彩,又不失戒德莊嚴的氣度。
就如仁王般若經卷上所說:「信忍菩薩,大悲爲首,念念常行檀波羅蜜多,又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利益衆生,成就廣大清淨之願行(初地所行)。」
又行大慈觀,念念現前,並常修學慈無量心定,悲無量心定、喜無量心定、舍無量心定等四無量心定(見後續「梵行精進願」),具足四弘誓願,于五阿僧祇劫,具足清淨戒波羅蜜多,志意勇猛,永離諸染(二地所行)。
又于六阿僧祇劫,行一切忍辱波羅蜜,得大總持,利益安樂無量衆生(叁地所行)。」
因爲信忍菩薩成就布施、持戒、忍辱叁種波羅蜜及四無量心定修學成就,故而感得生生世世其相貌與心量,異于常人的慈悲、詳和、淨潔與圓滿。
(3)信忍成就的心通證量
當菩薩行者透過般若與禅修的力量,拔除多劫以來瞋恨、貪愛等的重重心影,使心地柔軟、清淨、自在、光明,達到覺性現前,寂照不二的程度,才能在聽聞「諸法實相」的真理時,當下身心印證空性,行住坐臥不離身心即性空、空有不二、悲智不二的真理。
並且菩薩必須在因地行衆生忍時,達到心忍成就,忍辱如大地的程度,才能真正在禅觀中,印心如虛空,進入理事合一、知行合一、色空一如、悲智一如的境界,方能生生世世使我們對叁寶的信心達到不退、深入、無疑、無悔的程度,真正成爲學法、證法的佛弟子。
也就是印證前述大乘義章所說的:「從前伏後,觀心轉深,分證法性(空性),于所證法,證信清淨」之義。
亦即是本願所說地信忍菩薩(音響忍)忍入波羅蜜初步成就的階位-在拔除與無量衆生所纏結的喜、怒、哀、樂、惡、欲等相對心境及對法的邪正、真假的執取之見後,而最初用般若法觀的力量,見到自己在沒有衆生黑暗、雜亂的俗心後,原來心地本性是如此的清澈、皎潔、廣大、無邊、不可思議......。而在廣大的心地證量中,具備自在神通。
就如仁王般若經所說:「信忍菩薩于無相忍而得叁明;具足勝定,得五神通:現身大小,隱顯自在;天眼清淨,悉見諸趣;天耳清淨,悉聞衆聲;以他心智,知衆生心;宿住能知,無量差別。」
(4)對中道佛法堅信不疑的印證
由前述可知,初得信力成就的菩薩行者,是在聽聞無相、無生之法,也就是「諸法實相」的道理後,堅信不疑,證信成就(分證法性)後,而獲得「信忍」的果位。所謂諸法實相便是中道的佛法。而要獲得諸法實相的淨信心,是要有幾個先決的條件:
1.對所有外道法皆能知、能解、能辨,如外道六十二見,外道十四問難……等。
2.雖未圓證無上解脫,煩惱余習未盡(指地上菩薩而言,不是一概而論),但是已經清清楚楚地從淨信、悟空的心眼中看到不生、不滅、無垢、無淨、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斷、不常的圓證解脫的修證道路,清晰、分明的呈現在瑩潔的智慧之眼中毫無疑惑,毫無卻退。從此精進、勇猛的依佛道的悲、智、願、行而前進,誓度衆生,誓成佛道,不退、不轉。
3.因爲已經能對外道法及相似佛法有正確、深入的分辨能力,所以才能徹底的轉外道知見,成聖實智慧-證甚深法性。菩薩行者如果有一絲外道知見或相似佛法的影像停留在心田中不除,就不能斷身見、證法性。
4.雖證法性,而不亂、正解中道的業報因緣觀,其言論與行爲,絕對不偏離因果正道的軌則。更能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真理,深信不疑。就如大智度論卷十五所說:「諸法雖空(無實性、自性空),亦不斷、亦不滅(不落于斷滅)。諸法因緣雖相續生;亦非常;諸法雖無神(無輪回不變之神我),亦不失罪福果報。諸法、諸身根、諸慧觀,雖轉滅不停,不至後念,新新生滅,然亦不失無量世中因緣業報;諸衆界入(五蘊、十八界)中,皆空無神(無神我),而衆生輪轉五道中受生死,亦不斷。如是等種種甚深微妙法,無量無邊。菩薩行者雖未得究竟佛道,而能信、能受、不疑、不悔,此等諸法,是爲法忍。」
這是對完成「信忍」的菩薩行者(初地、二地、叁地菩薩),對中道的佛法,成就不壞淨心粗淺的釋義。
修證的佛法,是要佛弟子去親證的,尤其當獲證出世菩薩淨信不疑、不退的境界時,已經超越凡常言語的思慮、臆度範圍,不是生存在叁度空間的凡夫智識所能企及、測知的。
2.什麼是柔順法忍?
所謂柔就是指身心安祥、柔和、瑩淨,順就是指順平等法義,忍即是以智慧觀照、安住所證真理而心不動之義。整句意思即是說,當一個菩薩行者經過前述分證法性、證信成就的階段,就能使身心達到無限柔和、自在、寂靜的程度,便能安穩而毫無疑惑的進入圓證廣大、甚深、平等法性的修持中而不退、不怯(指四、五、六地菩薩)。
就如華嚴卷四十四所說:「什麼是菩薩摩诃薩柔順忍:謂于諸法,思惟、觀察、平等、無違,隨順了知,令心清淨,正住修習,趣入成就,是名菩薩摩诃薩第二柔順忍。」
大乘義章卷十四也說:「隨一切法,若深、若淺、若理、若事、若真、若妄,如實現察,不違諸法,故名順忍。」
華嚴經探玄記卷也說:「順觀真理,而未契真,故名順忍。」
智度論卷八十六則說:「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無有法相、非法相,即是菩薩順忍,何以故?見有見無二俱有過故。」
仁王護國般若經卷下更清楚的解釋說:「複次焰慧地菩薩摩诃薩(四地菩薩),修行順忍無所攝受,永斷微細身邊見故;…
《佛教「學忍辱」的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