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什么阶段呢?
佛弟子遇到逆境,而不能对众生行忍辱,这就说明了一件事实,原来自己的心绪,一直向外奔腾,很少有反观:我正在往学佛的路上走,遇着逆境要行忍辱的觉悟!
5.结论
一个学佛者平素遇到不称心不如意的人事环境,对恶言相向的众生,甚至结怨深重的仇家,最初的修行条件,一定要长期试着用业报观、慈悲观,以及培养自己的品德,试着首先调整、反省、改变自己的言行。因为不论结怨的众生及仇家对我们的态度如何,「调整、反省、改变自己恶意相向的言行」,这是行众生忍-对治自我瞋恨心,最重要的根本行持!
因为任何一件事情,自己不先付出代价,绝对不会有收获,何况是修行的事!?至于化解重大仇家的恩怨问题,这还牵涉到行「法忍」的问题,以及仇家有没有意思与你和解。如果结的怨仇太深,对方没有意思与我们和解,你就要认清事实,面对自作自受的现实因果,安受苦忍地来接受现在与未来的恶果现前了。
而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连第一步事行上的学众生忍都做不到,进一步如本愿所说的行「法忍」,就有如空中楼阁般地遥远了。
当知行「法忍」是建立在修众生忍的基础上,没有平素在日常生活中对众生行忍辱的事行基础,或者不注重、检讨自己平素散漫、阴沉、傲慢、诈现慈悲乃至口蜜腹剑、暗箭伤人…..等言行举止,而直接进入修禅定,那是外道修法。如中论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六祖也说:「佛法不离世间觉。」由这两句话我们可以证明一件事情:没有世俗谛-对世间众生做到行忍辱的根基,而却言能直入(顿入)空谛中,就是外道行径,不出断灭论者之见地,绝对不能达到修正佛法所说「清净法忍」的证量。愿有志修学忍辱波罗蜜的佛弟子,善思之!
而一个尚未了脱生死、大悲增上的菩萨行者,在无量生死中,最初发心修学忍辱行、尚未深入修证佛法的证量时,就是善用前述所说业报观及慈悲观…..,来面对一切有缘、无缘对自己加害、毁辱、讥谤、打杀以及赞叹、供养、护持的所有众生。
就如智度论所说:「过去恒河沙等诸佛,本行菩萨道时,皆先行众生忍,然后修行法忍。」
但是事实上,真正要做到逢遇顺、逆境界「不瞋、不喜」的圣者心境,不是光用事行上的忍辱、观想就能彻底做到。必须更进一步透过「禅定」及「般若智慧的性空观」,也就是本愿所说「法忍观」的修行方法,经过长时期的行持,才能彻底扭转、净化自己的瞋爱心,挖掘潜藏在自我心田中无尽的慈悲心,当无限的慈悲光辉散发出来,才有希望,不再与众生结恶缘。以下便进入「法忍观」的修行次第。
(三)清净法忍行的初门
1.众生忍与法忍的区别
(1)菩萨行法忍的初门
众生忍的意义如前篇所述,而当一个菩萨行者在无量劫的生死中,无论遇到有缘、无缘的众生用恭敬、供养、赞叹的态度礼遇他,或者用毁谤、怒骂、挑拨、打杀的态度对付他,在那位菩萨的内心,都能做到对其人不起瞋恨、欢喜、报复、贪爱、欲望的念头时,这就是具备了行众生忍的完整意义。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大慈悲心的修行者,与凡夫众生待人处世不同的地方。凡夫众生但能爱敬所亲近、尊重的人,而具有大慈悲心的修道者之所以能做到平等对待一切众生,因为已经透过定慧(四无量心定,见「梵行精进愿」)的修持,而使他的心地柔和、清净,才能对顺、逆之境,不瞋不喜,随遇而安,此亦正式进入法忍的初步修行阶位。
如智度论卷七十二所说:「世人但能爱敬所亲,菩萨普及一切,得是柔软、清净好心,是名众生忍,法忍之初门。」
由此可知,一个修行者要做到对众生身心俱忍的境地,其背后一定要有禅定、悲愿及智慧的内涵做引导,具备相当「法忍」涵养的基础,才能真正达到心忍不动(大忍)的境界。
(2)法忍根本的修行意义
所谓法忍,依智度论卷十五说:「法有二种就是心法与非心法(心法以外的法)。什么是非心法?非心法有内、外两种。外法就是指寒热风与及宇宙万象等。内法则是指饥渴老病死等。
什么是心法?心法也有两种:一是指瞋恚忧愁疑等,一是指淫欲憍慢等。
当修行者身心不受心法与非心法的约束与控制,也就是达到身心大自在的境界,便称为对一切法智照、观达、安住、不动、忍可、修证成就。」
(3)众生忍与法忍的差别所在
由此可知,行众生忍是法忍的基础部份;行众生忍只是在众生对我们喜怒情绪的表现上,不做报复、瞋怒、爱乐的贪执、反击及回应上下功夫;法忍则包括了修行者身心对外在尘境、时节、冷、热、寒、暑、风、雨等气候及刀枪水火、灾难以及宇宙万象的透视、圆证、超越,乃至身心在饥渴、生、老、病、死等烦恼习气上的大解脱。
更进一步说,菩萨行众生忍是对自我内心喜、怒、哀、乐、爱、恶、欲等情绪上及行为上的忍辱、反省、调整、改变与超越,乃至将自私的瞋爱心转化为无我的慈悲心来利益众生。菩萨行法忍的深入意义,则是指身心同时不受六尘、众生及六根情绪的影响、控制…..,已经超越凡夫病苦、烦恼之身,并且洞知宇宙万法真理,而彻底进入身心一如、色心不二、大自在、大寂灭、大觉照、悲智一如的境界。
或者说,菩萨行者修学忍辱行的程度已经迈向心法与非心法两者同时淬炼、挑战的境界,虽未证「法忍」也称为修学「法忍」行。
2.什么是清净法忍行?
再则,菩萨如能达到以上所说身心自在、悲智一如、色心不二的大解脱境界,又称为「清净法忍」行成就,或者称为「无生法忍」行成就。
如智论所说:「行清净,不见忍辱法,不见己身,不见骂辱人,不戏论诸法,是时名为清净法忍。」
行清净,包括身行清净与心行清净。身行清净,也就是前述所说的外法成就-已经从定慧的修学中,转换四大,有能力对抗外尘的寒热风雨及内根的饥渴老病等非心法。
心行清净,则是指前面所说的心法成就-内心已经不会再被逆顺境界生出的瞋忧贪爱、淫慢娇欲、愁疑喜悦等心法所影响与动摇,已经超凡入圣,具备出世圣人的忍辱之德。
唯有当一个大修行者做到以上所说身行清净与心行清净的修行程度,才能如实体现忍辱波罗蜜三轮体空的证境-不见忍辱法、不见己身、不见骂辱人、不戏论诸法,如金刚经所说行忍辱时及说法时,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证量;彻底印证「清净法忍」的悟境现前.....。
如智度论卷八十八说:「菩萨要达到被人割截身体时,其心不动、不怒的境界,必须具备数个修持条件:
1.此菩萨必然久修忍辱波罗蜜,才能逢遇极大逆境,心不愁脑。如过去有一位尸提仙人(大菩萨修行者),被人砍截手足时,鲜血喷出,剎那之间,因仙人的慈悲咒愿,皆化为乳汁。
2.此菩萨必然无量世以来,深修大慈悲愿行,所以虽然被人割裂身体,仍能以大慈悲心对待他,如草木无瞋。
3.此菩萨必然久远劫以来,深修般若波罗蜜毕竟空法,世世得般若空慧果报,所以遭遇被人割截身体时,能以无所分别心观身,视身如虚空,心不为身痛所动。
4.此菩萨已经了脱生死,乘愿再来三界中度生,非是以凡夫生死之身来入胎受生,而是以变易之身(法性生身)来转生,因此被人砍割身体时,自然能安住无漏圣心果报中,视身如木石,心不动怒,并且发大慈悲心当下愍念造下地狱重罪割截自身的愚痴众生,发成佛大愿说:「当我成佛时一定先引度他。」
这是说明要达到「清净法忍」的修行境地,不是一蹴即成的;从来没有无因有果的事情。必须透过无量劫以来,一层一层地法观修持与禅定及悲愿(四无量心定)的历练,才能逐渐达到大菩萨「清净法忍」行成就的证境。
3.初发大心菩萨如何修法忍行?
(1)「忍」字的意义
所谓初发大心的菩萨(指地前菩萨修行法),已经不是像吾等这类凡夫根器,遇到顺、逆境界现前,仍会生起瞋怒心或贪喜心的泛泛学佛之人,乃是指一个修行者内心已经初步降伏顺、逆境界现前时所显露的喜、怒、哀、乐等对待心,已经逐渐用法观来行众生忍,进入出世圣人修行的行列。
如大乘义章卷十二说:「以智慧安住在法上,名之为忍。」
又说:「开始运用所习学、理解的法义,来做事行上的观想,对治烦恼,并且已经能在观行中,暂时降伏烦恼心,安忍不动、不怒、不喜、所以叫做伏忍。」
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五也说:「忍者智照观达.....,以忍受真理,情安不动,故名忍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四十六也说:「忍谓忍解、印可真理之义,亦即是智照观达之义。」
意思是说,忍的意义,就是用智慧观照真理、通达真理并且能在修持中印证真理,身心安住真理中不乱、不动、光明、觉照。
而所谓智照观达,实包含了禅定的行持。如智度论卷三十说:「禅定名实智初门,能令智慧澄静,能照诸法。如在密室,其明得用。」
又卷十四说:「善心有二种,有粗有细,粗名忍辱,细名禅定。」「初行众生忍者,未得禅定,但心能遮众恶。修法忍行者,则心已得禅定乐,由静定之力而遮众恶。」
由此可知,修法忍者,已经进入般若与禅定以及悲愿的内证中。法忍二字,实际上即是指定慧及悲愿之学。
(2)行众生忍的深义必须透过法忍观
甲、因缘观
由以上所述可知,法忍的「忍」字,其意义涵盖了行众生忍的深义(伏忍),如何说呢?我们看在大乘经论上皆会提到一个大菩萨修行者在无量生死海中要彻底实行众生忍的完整意义,均要透过法忍的观想法,来克制、降伏、净化自己在遭受无情打击或受到赞美时,所激发的悲愤情绪或振奋、欢喜之心。亦即是说,要透过定慧及悲愿之学的修持,才能达到行众生忍的深义。
如智度论卷六及三十说:「一个大悲增上的菩萨行者,在恒河沙数的受生中,时常会遭受无量众生对他施加恶心…
《佛教「学忍辱」的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