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學忍辱」的意義▪P5

  ..續本文上一頁什麼階段呢?

  佛弟子遇到逆境,而不能對衆生行忍辱,這就說明了一件事實,原來自己的心緒,一直向外奔騰,很少有反觀:我正在往學佛的路上走,遇著逆境要行忍辱的覺悟!

  5.結論

  一個學佛者平素遇到不稱心不如意的人事環境,對惡言相向的衆生,甚至結怨深重的仇家,最初的修行條件,一定要長期試著用業報觀、慈悲觀,以及培養自己的品德,試著首先調整、反省、改變自己的言行。因爲不論結怨的衆生及仇家對我們的態度如何,「調整、反省、改變自己惡意相向的言行」,這是行衆生忍-對治自我瞋恨心,最重要的根本行持!

  因爲任何一件事情,自己不先付出代價,絕對不會有收獲,何況是修行的事!?至于化解重大仇家的恩怨問題,這還牽涉到行「法忍」的問題,以及仇家有沒有意思與你和解。如果結的怨仇太深,對方沒有意思與我們和解,你就要認清事實,面對自作自受的現實因果,安受苦忍地來接受現在與未來的惡果現前了。

  而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連第一步事行上的學衆生忍都做不到,進一步如本願所說的行「法忍」,就有如空中樓閣般地遙遠了。

  當知行「法忍」是建立在修衆生忍的基礎上,沒有平素在日常生活中對衆生行忍辱的事行基礎,或者不注重、檢討自己平素散漫、陰沈、傲慢、詐現慈悲乃至口蜜腹劍、暗箭傷人…..等言行舉止,而直接進入修禅定,那是外道修法。如中論說:「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義。」六祖也說:「佛法不離世間覺。」由這兩句話我們可以證明一件事情:沒有世俗谛-對世間衆生做到行忍辱的根基,而卻言能直入(頓入)空谛中,就是外道行徑,不出斷滅論者之見地,絕對不能達到修正佛法所說「清淨法忍」的證量。願有志修學忍辱波羅蜜的佛弟子,善思之!

  而一個尚未了脫生死、大悲增上的菩薩行者,在無量生死中,最初發心修學忍辱行、尚未深入修證佛法的證量時,就是善用前述所說業報觀及慈悲觀…..,來面對一切有緣、無緣對自己加害、毀辱、譏謗、打殺以及贊歎、供養、護持的所有衆生。

  就如智度論所說:「過去恒河沙等諸佛,本行菩薩道時,皆先行衆生忍,然後修行法忍。」

  但是事實上,真正要做到逢遇順、逆境界「不瞋、不喜」的聖者心境,不是光用事行上的忍辱、觀想就能徹底做到。必須更進一步透過「禅定」及「般若智慧的性空觀」,也就是本願所說「法忍觀」的修行方法,經過長時期的行持,才能徹底扭轉、淨化自己的瞋愛心,挖掘潛藏在自我心田中無盡的慈悲心,當無限的慈悲光輝散發出來,才有希望,不再與衆生結惡緣。以下便進入「法忍觀」的修行次第。

  (叁)清淨法忍行的初門

  1.衆生忍與法忍的區別

  (1)菩薩行法忍的初門

  衆生忍的意義如前篇所述,而當一個菩薩行者在無量劫的生死中,無論遇到有緣、無緣的衆生用恭敬、供養、贊歎的態度禮遇他,或者用毀謗、怒罵、挑撥、打殺的態度對付他,在那位菩薩的內心,都能做到對其人不起瞋恨、歡喜、報複、貪愛、欲望的念頭時,這就是具備了行衆生忍的完整意義。同時也是一個具有大慈悲心的修行者,與凡夫衆生待人處世不同的地方。凡夫衆生但能愛敬所親近、尊重的人,而具有大慈悲心的修道者之所以能做到平等對待一切衆生,因爲已經透過定慧(四無量心定,見「梵行精進願」)的修持,而使他的心地柔和、清淨,才能對順、逆之境,不瞋不喜,隨遇而安,此亦正式進入法忍的初步修行階位。

  如智度論卷七十二所說:「世人但能愛敬所親,菩薩普及一切,得是柔軟、清淨好心,是名衆生忍,法忍之初門。」

  由此可知,一個修行者要做到對衆生身心俱忍的境地,其背後一定要有禅定、悲願及智慧的內涵做引導,具備相當「法忍」涵養的基礎,才能真正達到心忍不動(大忍)的境界。

  (2)法忍根本的修行意義

  所謂法忍,依智度論卷十五說:「法有二種就是心法與非心法(心法以外的法)。什麼是非心法?非心法有內、外兩種。外法就是指寒熱風與及宇宙萬象等。內法則是指饑渴老病死等。

  什麼是心法?心法也有兩種:一是指瞋恚憂愁疑等,一是指淫欲憍慢等。

  當修行者身心不受心法與非心法的約束與控製,也就是達到身心大自在的境界,便稱爲對一切法智照、觀達、安住、不動、忍可、修證成就。」

  (3)衆生忍與法忍的差別所在

  由此可知,行衆生忍是法忍的基礎部份;行衆生忍只是在衆生對我們喜怒情緒的表現上,不做報複、瞋怒、愛樂的貪執、反擊及回應上下功夫;法忍則包括了修行者身心對外在塵境、時節、冷、熱、寒、暑、風、雨等氣候及刀槍水火、災難以及宇宙萬象的透視、圓證、超越,乃至身心在饑渴、生、老、病、死等煩惱習氣上的大解脫。

  更進一步說,菩薩行衆生忍是對自我內心喜、怒、哀、樂、愛、惡、欲等情緒上及行爲上的忍辱、反省、調整、改變與超越,乃至將自私的瞋愛心轉化爲無我的慈悲心來利益衆生。菩薩行法忍的深入意義,則是指身心同時不受六塵、衆生及六根情緒的影響、控製…..,已經超越凡夫病苦、煩惱之身,並且洞知宇宙萬法真理,而徹底進入身心一如、色心不二、大自在、大寂滅、大覺照、悲智一如的境界。

  或者說,菩薩行者修學忍辱行的程度已經邁向心法與非心法兩者同時淬煉、挑戰的境界,雖未證「法忍」也稱爲修學「法忍」行。

  2.什麼是清淨法忍行?

  再則,菩薩如能達到以上所說身心自在、悲智一如、色心不二的大解脫境界,又稱爲「清淨法忍」行成就,或者稱爲「無生法忍」行成就。

  如智論所說:「行清淨,不見忍辱法,不見己身,不見罵辱人,不戲論諸法,是時名爲清淨法忍。」

  行清淨,包括身行清淨與心行清淨。身行清淨,也就是前述所說的外法成就-已經從定慧的修學中,轉換四大,有能力對抗外塵的寒熱風雨及內根的饑渴老病等非心法。

  心行清淨,則是指前面所說的心法成就-內心已經不會再被逆順境界生出的瞋憂貪愛、淫慢嬌欲、愁疑喜悅等心法所影響與動搖,已經超凡入聖,具備出世聖人的忍辱之德。

  唯有當一個大修行者做到以上所說身行清淨與心行清淨的修行程度,才能如實體現忍辱波羅蜜叁輪體空的證境-不見忍辱法、不見己身、不見罵辱人、不戲論諸法,如金剛經所說行忍辱時及說法時,不取于相,如如不動的證量;徹底印證「清淨法忍」的悟境現前.....。

  如智度論卷八十八說:「菩薩要達到被人割截身體時,其心不動、不怒的境界,必須具備數個修持條件:

  1.此菩薩必然久修忍辱波羅蜜,才能逢遇極大逆境,心不愁腦。如過去有一位屍提仙人(大菩薩修行者),被人砍截手足時,鮮血噴出,剎那之間,因仙人的慈悲咒願,皆化爲乳汁。

  2.此菩薩必然無量世以來,深修大慈悲願行,所以雖然被人割裂身體,仍能以大慈悲心對待他,如草木無瞋。

  3.此菩薩必然久遠劫以來,深修般若波羅蜜畢竟空法,世世得般若空慧果報,所以遭遇被人割截身體時,能以無所分別心觀身,視身如虛空,心不爲身痛所動。

  4.此菩薩已經了脫生死,乘願再來叁界中度生,非是以凡夫生死之身來入胎受生,而是以變易之身(法性生身)來轉生,因此被人砍割身體時,自然能安住無漏聖心果報中,視身如木石,心不動怒,並且發大慈悲心當下愍念造下地獄重罪割截自身的愚癡衆生,發成佛大願說:「當我成佛時一定先引度他。」

  這是說明要達到「清淨法忍」的修行境地,不是一蹴即成的;從來沒有無因有果的事情。必須透過無量劫以來,一層一層地法觀修持與禅定及悲願(四無量心定)的曆練,才能逐漸達到大菩薩「清淨法忍」行成就的證境。

  3.初發大心菩薩如何修法忍行?

  (1)「忍」字的意義

  所謂初發大心的菩薩(指地前菩薩修行法),已經不是像吾等這類凡夫根器,遇到順、逆境界現前,仍會生起瞋怒心或貪喜心的泛泛學佛之人,乃是指一個修行者內心已經初步降伏順、逆境界現前時所顯露的喜、怒、哀、樂等對待心,已經逐漸用法觀來行衆生忍,進入出世聖人修行的行列。

  如大乘義章卷十二說:「以智慧安住在法上,名之爲忍。」

  又說:「開始運用所習學、理解的法義,來做事行上的觀想,對治煩惱,並且已經能在觀行中,暫時降伏煩惱心,安忍不動、不怒、不喜、所以叫做伏忍。」

  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五也說:「忍者智照觀達.....,以忍受真理,情安不動,故名忍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四十六也說:「忍謂忍解、印可真理之義,亦即是智照觀達之義。」

  意思是說,忍的意義,就是用智慧觀照真理、通達真理並且能在修持中印證真理,身心安住真理中不亂、不動、光明、覺照。

  而所謂智照觀達,實包含了禅定的行持。如智度論卷叁十說:「禅定名實智初門,能令智慧澄靜,能照諸法。如在密室,其明得用。」

  又卷十四說:「善心有二種,有粗有細,粗名忍辱,細名禅定。」「初行衆生忍者,未得禅定,但心能遮衆惡。修法忍行者,則心已得禅定樂,由靜定之力而遮衆惡。」

  由此可知,修法忍者,已經進入般若與禅定以及悲願的內證中。法忍二字,實際上即是指定慧及悲願之學。

  (2)行衆生忍的深義必須透過法忍觀

  甲、因緣觀

  由以上所述可知,法忍的「忍」字,其意義涵蓋了行衆生忍的深義(伏忍),如何說呢?我們看在大乘經論上皆會提到一個大菩薩修行者在無量生死海中要徹底實行衆生忍的完整意義,均要透過法忍的觀想法,來克製、降伏、淨化自己在遭受無情打擊或受到贊美時,所激發的悲憤情緒或振奮、歡喜之心。亦即是說,要透過定慧及悲願之學的修持,才能達到行衆生忍的深義。

  如智度論卷六及叁十說:「一個大悲增上的菩薩行者,在恒河沙數的受生中,時常會遭受無量衆生對他施加惡心…

《佛教「學忍辱」的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