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学忍辱」的意义▪P4

  ..续本文上一页

  (二)初学菩萨行众生忍最大的心理障碍

  1.学做菩萨行众生忍第一个心理障碍

  大智度论卷十四说:「一个菩萨行者在修持忍辱行时,经常会碰到两种众生:一类是对菩萨恭敬供养,一类是对菩萨瞋骂打害。菩萨如果遇到这两种情形时,能够做到不对恭敬供养自己的众生,生起贪爱攀缘之心,也不对怒骂打害自己的众生,生起瞋恨、报复之念,便是真正达到怨亲平等的修养程度。亦因此顺境、逆境皆做到不喜、不瞋、不动于心的「修心」境界,即具备了行众生忍的最高成就。」

  这就是在警惕一个初发心的菩萨行者,平素学大菩萨发大心到外面讲经说法,弘法利生,广做慈善利世的工作,一定会受到信众的爱戴与拥护。就在与信施接触时,最容易生起攀缘信众之心与贪求赞誉、供养之念而不自觉。学做菩萨,而贪求赞誉、好大喜功之心不断,便说明了修学忍辱波罗蜜的第一个阶段-行众生忍难以成就!

  2.破除行众生忍心理障碍的反省方法

  不论出家或者是在家的学佛者之所以会受到信众的供养、拥护、赞誉,大体说来有三种原因:

  (1)是前世修来的福德因缘所致。这就是说明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道理。由此而更应该把握今生努力修福、办道。用今生一世辛勤的修福修慧而换取未来菩萨道上广大、长远、利益众生的福慧资粮,绝对是值得的!

  (2)是今世努力修持戒定慧三学或者广修福徳,而受到人们的敬重与护持。此亦是说明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法则。因为这是现世因果而受到信施的恭敬、赞誉。更因为在接受信施尊敬、拥护时所流露出来的骄傲、自大行为的再造因果,而必须面对现实,接受信施在对你失去信心后,远离你、轻视你甚至辱骂你的现世因果及来世一定遭受的恶报因果。

  (3)另有一种人不是真正的修行人,擅用其丰富的社会资源及经验,或者具有世智辩聪,内心狡猾奸诈善于掌握群众心理的弱点和利用三世因果与佛法的道理,以及擅用面相、手相(五术学)、心理学、政治学,甚至妄言自己有神通(大多是鬼通)等来哗众取宠,自我宣传,以达到信众皈向、拥护的目的。这亦说明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现世因果道理。自己内心有没有实际的徳行,有没有依照佛陀所说定慧之轨行进,自己最清楚。学佛者如果内心不能超脱现有的利益、权势、地位,或者为了其他某种目的,而故弄玄虚,迷惑初学者好奇、崇拜偶像、神秘的心理…..。众生学佛的利益,就在贪图己利的私心中牺牲了…..,当然违背了行众生忍的修持意义。

  就如智度论所说:「有二种障道结使:一者属爱结使,二者属意结使。恭敬、供养,虽然不会令修行者对信施生出瞋恚之念,但是能令修行人心生贪求、爱着供养,障碍修道,所以于此,应当自忍,不着、不爱。」

  但是众生自无始以来积集了无量无边的贪图私利之习,难拔、难断,佛经论典,千篇所指,无非是要我们断贪、断瞋、修慈、显悲、悟空、证觉;然而众生积习太深,难改、难除,许多事情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或者借口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或者在自己用瞋怒之气冲人家时(其实是不自觉),而误以为自己正是「直心是道场」的表现。这正是提示我们「自我反省」、「观心」、「自觉习气现前」的时间太少,才会似是而非的为自己辩护。要堕落或者要提升,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而且在修行的道路上,这一世只不过是过去与未来无量世中不断延伸的其中一个小点、一步棋子而已,如沧海一粟,不足为道,也不足为奇!但是这步人生的棋子走错了,却对未来投生之处,有着太危险与太可怕的影响力!

  如何在今生自觉、自度自己的私心私利?不要因为利养熏心,而犯下诈欺罪犹洋洋得意,这是学佛者提升自我「观心」功夫,最起码的自省要素。

  就如智度论所说:「人着利养,则破持戒皮,断禅定肉,破智慧骨,失为妙善心髓。」「当自思惟:若我以此虚妄而得供养,与恶贼劫盗得食无异,是为堕欺妄罪。」

  进一步说,如果不能在今生随时提起正念来「认识与观照自己的习气起伏生灭」的情形,并加以改变及调伏,绝不可能在现世中于修学「众生忍」的事行上有所成就。

  3.行众生忍第二个心理障碍

  学佛者行众生忍,另一种心理障碍,就是淫欲心。出家戒律上禁止比丘或比丘尼单独与男性或女性谈话(除有智之人),目的就是在防患淫欲的行为,以及男女接触既久,必然会产生情感,结下情缘(包刮友情、亲情、爱情),情缠不断,尘不可出。尤其是男女之间的情缘,更是障道的要素。世间人因为「情」之一字作崇,遇到顺、逆境界现前时,绝对不可能把「情」之一事摆在一边,做到怨亲平等。学佛者因为「情缠」不断,未来世中,绝对不可能在修学众生忍上达到圆满的成就。

  经典上以女人种种的不良习气,呵责女性的不是,告诫修行者不可接近女人,以防止淫欲行为的发生。而佛弟子如果能经常用「不净观」(如九想观)来对治淫欲心,应该效果会更好。有志去除行众生忍第二个心理障碍(淫欲行)的佛弟子,可参考九想观(见阿含经)来做观想,时日一久,必能达到忍可「淫欲心」的目的。

  又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五也提到「对治淫欲之法,当观此欲从何而生?复从何灭?以不净观除之,淫欲必灭。」

  又如卷二十七说:「一比丘欲心炽盛,想要还俗,经佛以不净观开导,比丘当即精进观想,斩除淫欲,修成阿罗汉果。」

  若是有机会去看实地的解剖尸体,当下做不净观、无常观,时日久了,更能达到忍可「淫欲心」的目的。

  4.行众生忍第三个心理障碍

  (1)凡夫用瞋恚心激励仇恨心

  一个人虽然生平没有重大的恶行,但是只要瞋恚心深重,易怒易恨,单是此瞋忿心的恶习,就足以拖我们堕落恶。道如经上说:「诸烦恼中,瞋为最重,不善报中,瞋报最大,余结无此重罪。」

  而且瞋恚心更是怨怨相报,战争杀戮的正因。如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又说:「君子报仇,三年不晚。」这都是教导世人要成就大事,必须把眼光往远看,不要贪图近利,或者因为眼前的芝麻琐事而斤斤计较,恼羞成怒,耿耿于怀,误了欲谋的大事。

  一个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之人,必有非常之胸襟,只要机缘成熟,即能成就非常之事业。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消灭吴王夫差,雪耻复国。究其源底,实不出瞋恨心在推动,用卧薪尝胆的方式来激励、增益其亡国雪耻的仇恨心、报复心、瞋恚心…..。这种以暴制暴,以瞋制瞋的作为,却正是世间人生生世世避免不了战争杀戮、怨怨相报的长远正因。

  (2)学佛者如何对治瞋恨心?

  而对一个佛弟子来说,遇到任何足以让我们生起瞋怒心的逆境现前时,却绝然不同于世人的处理方式,否则就不是在学佛!

  依佛经说,唯有用种种遏止、淡化瞋恨心的观想方法,才能平息现在正在现前的怒火,以德报怨,宽恕对方。

  甲、用业报观对治瞋恨心

  当我们受人欺侮、凌辱、毁谤,甚至打杀…..时,最常见的克制瞋恨、报复行为的方法,就是观想…..这是我前世的冤亲债属现前,因为我过去曾打骂、迫害过他,所以今生业报因缘成熟,应该遭受这种恶报,这完全是我自作自受的结果,怨不得别人;如果我对宿世结怨的众生,又生出报复、杀害之心,岂不又增添了他来世报复我的仇恨心?冤冤相报,何有了期?

  这种观想法是最消极的观想方式,却也最能于正在现前的欺侮、迫害的逆境中,得到一时的安慰与平息瞋怒、报复之念。

  事实上,有很多受欺侮、凌辱、毁谤、打骂的冲突,都是今生再造的业因,今世再结的恶缘,当生遭受的现世报。例如我打他一下,他回我一拳,这就是立即反应的现世报,不完全是宿障现前。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皆有其前因后果,绝对和我们用什么个性、习气、心态面对周遭的人事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了解这层道理,应该用宿世业因及现在因自己的态度、习气与众生再缘恶缘导致双方失和的种种原因,多方面来做观察、检讨与改进!

  乙、用慈悲观化解瞋恨心

  这也是经常在经典上教导佛弟子逆境现前的一种对治方法。举一个实例,读者当更为明白慈悲观的实际运用方法。

  北部有一位女居士,在她刚进入公司上班时,接手某同事的工作。那位调职的同事,对于她侵占她的职位非常不满。在转交业务时,百般刁难她。而且这位调职的同事,又与她同在一间办公室,朝夕相处。那位居是自然每天都感受到这位同事冷言相向的恶劣态度,这样的日子自然不太好过。那位居士起初很难过,继而又想:我是佛教徒,不可与一般人一样的用以牙还牙、以毒攻毒的报复之心来对待她。于是他每天在佛前反省、忏悔说:「这位同事会对我态度如此不友善,是因为她认为我侵占了她的职位,因为嫉妒心而生瞋恨心。我对他至诚相待,但是他还是不能接受我。或许是我前世与她本结恶缘?或许是今生再结的恶缘?不论前世或今世与她结冤,都要从此了结,不可再缠结下去…..。」

  于是她每天试着用最诚恳、最友善的态度,善用适当时机去关心她、慰问她,诸如冬天冷了提醒她多穿衣服,生病了特别去关怀她,遇到困难主动去替他打点、帮忙她,甚至买衣服、买东西去观照她…….。如此经过了半年,那位同事终于被她诚恳、友善、和蔼的态度感动,反过来认为整个办公室就是她对她最好、最体贴,才逐渐觉悟到以前自己的无知,不应该用常人的想法去算计她、错怪她,而敞开心胸,接受她的友谊,成为最好的朋友。

  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件事实,当真诚的慈悲心力行久了,便会有希望化解我们与众生的结怨。这位居士真正做到了「缘起时即是修行时」的教诫。不然光是听了一堆大道理,但事行的程度,却一直停留在佛门外观望!?不遇到境界现前,又如何能认识自己学佛的程度,到底停留在…

《佛教「学忍辱」的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