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初學菩薩行衆生忍最大的心理障礙
1.學做菩薩行衆生忍第一個心理障礙
大智度論卷十四說:「一個菩薩行者在修持忍辱行時,經常會碰到兩種衆生:一類是對菩薩恭敬供養,一類是對菩薩瞋罵打害。菩薩如果遇到這兩種情形時,能夠做到不對恭敬供養自己的衆生,生起貪愛攀緣之心,也不對怒罵打害自己的衆生,生起瞋恨、報複之念,便是真正達到怨親平等的修養程度。亦因此順境、逆境皆做到不喜、不瞋、不動于心的「修心」境界,即具備了行衆生忍的最高成就。」
這就是在警惕一個初發心的菩薩行者,平素學大菩薩發大心到外面講經說法,弘法利生,廣做慈善利世的工作,一定會受到信衆的愛戴與擁護。就在與信施接觸時,最容易生起攀緣信衆之心與貪求贊譽、供養之念而不自覺。學做菩薩,而貪求贊譽、好大喜功之心不斷,便說明了修學忍辱波羅蜜的第一個階段-行衆生忍難以成就!
2.破除行衆生忍心理障礙的反省方法
不論出家或者是在家的學佛者之所以會受到信衆的供養、擁護、贊譽,大體說來有叁種原因:
(1)是前世修來的福德因緣所致。這就是說明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道理。由此而更應該把握今生努力修福、辦道。用今生一世辛勤的修福修慧而換取未來菩薩道上廣大、長遠、利益衆生的福慧資糧,絕對是值得的!
(2)是今世努力修持戒定慧叁學或者廣修福徳,而受到人們的敬重與護持。此亦是說明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法則。因爲這是現世因果而受到信施的恭敬、贊譽。更因爲在接受信施尊敬、擁護時所流露出來的驕傲、自大行爲的再造因果,而必須面對現實,接受信施在對你失去信心後,遠離你、輕視你甚至辱罵你的現世因果及來世一定遭受的惡報因果。
(3)另有一種人不是真正的修行人,擅用其豐富的社會資源及經驗,或者具有世智辯聰,內心狡猾奸詐善于掌握群衆心理的弱點和利用叁世因果與佛法的道理,以及擅用面相、手相(五術學)、心理學、政治學,甚至妄言自己有神通(大多是鬼通)等來嘩衆取寵,自我宣傳,以達到信衆皈向、擁護的目的。這亦說明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現世因果道理。自己內心有沒有實際的徳行,有沒有依照佛陀所說定慧之軌行進,自己最清楚。學佛者如果內心不能超脫現有的利益、權勢、地位,或者爲了其他某種目的,而故弄玄虛,迷惑初學者好奇、崇拜偶像、神秘的心理…..。衆生學佛的利益,就在貪圖己利的私心中犧牲了…..,當然違背了行衆生忍的修持意義。
就如智度論所說:「有二種障道結使:一者屬愛結使,二者屬意結使。恭敬、供養,雖然不會令修行者對信施生出瞋恚之念,但是能令修行人心生貪求、愛著供養,障礙修道,所以于此,應當自忍,不著、不愛。」
但是衆生自無始以來積集了無量無邊的貪圖私利之習,難拔、難斷,佛經論典,千篇所指,無非是要我們斷貪、斷瞋、修慈、顯悲、悟空、證覺;然而衆生積習太深,難改、難除,許多事情都是明知不可爲而爲,或者借口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或者在自己用瞋怒之氣沖人家時(其實是不自覺),而誤以爲自己正是「直心是道場」的表現。這正是提示我們「自我反省」、「觀心」、「自覺習氣現前」的時間太少,才會似是而非的爲自己辯護。要墮落或者要提升,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而且在修行的道路上,這一世只不過是過去與未來無量世中不斷延伸的其中一個小點、一步棋子而已,如滄海一粟,不足爲道,也不足爲奇!但是這步人生的棋子走錯了,卻對未來投生之處,有著太危險與太可怕的影響力!
如何在今生自覺、自度自己的私心私利?不要因爲利養熏心,而犯下詐欺罪猶洋洋得意,這是學佛者提升自我「觀心」功夫,最起碼的自省要素。
就如智度論所說:「人著利養,則破持戒皮,斷禅定肉,破智慧骨,失爲妙善心髓。」「當自思惟:若我以此虛妄而得供養,與惡賊劫盜得食無異,是爲墮欺妄罪。」
進一步說,如果不能在今生隨時提起正念來「認識與觀照自己的習氣起伏生滅」的情形,並加以改變及調伏,絕不可能在現世中于修學「衆生忍」的事行上有所成就。
3.行衆生忍第二個心理障礙
學佛者行衆生忍,另一種心理障礙,就是淫欲心。出家戒律上禁止比丘或比丘尼單獨與男性或女性談話(除有智之人),目的就是在防患淫欲的行爲,以及男女接觸既久,必然會産生情感,結下情緣(包刮友情、親情、愛情),情纏不斷,塵不可出。尤其是男女之間的情緣,更是障道的要素。世間人因爲「情」之一字作崇,遇到順、逆境界現前時,絕對不可能把「情」之一事擺在一邊,做到怨親平等。學佛者因爲「情纏」不斷,未來世中,絕對不可能在修學衆生忍上達到圓滿的成就。
經典上以女人種種的不良習氣,呵責女性的不是,告誡修行者不可接近女人,以防止淫欲行爲的發生。而佛弟子如果能經常用「不淨觀」(如九想觀)來對治淫欲心,應該效果會更好。有志去除行衆生忍第二個心理障礙(淫欲行)的佛弟子,可參考九想觀(見阿含經)來做觀想,時日一久,必能達到忍可「淫欲心」的目的。
又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五也提到「對治淫欲之法,當觀此欲從何而生?複從何滅?以不淨觀除之,淫欲必滅。」
又如卷二十七說:「一比丘欲心熾盛,想要還俗,經佛以不淨觀開導,比丘當即精進觀想,斬除淫欲,修成阿羅漢果。」
若是有機會去看實地的解剖屍體,當下做不淨觀、無常觀,時日久了,更能達到忍可「淫欲心」的目的。
4.行衆生忍第叁個心理障礙
(1)凡夫用瞋恚心激勵仇恨心
一個人雖然生平沒有重大的惡行,但是只要瞋恚心深重,易怒易恨,單是此瞋忿心的惡習,就足以拖我們墮落惡。道如經上說:「諸煩惱中,瞋爲最重,不善報中,瞋報最大,余結無此重罪。」
而且瞋恚心更是怨怨相報,戰爭殺戮的正因。如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又說:「君子報仇,叁年不晚。」這都是教導世人要成就大事,必須把眼光往遠看,不要貪圖近利,或者因爲眼前的芝麻瑣事而斤斤計較,惱羞成怒,耿耿于懷,誤了欲謀的大事。
一個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之人,必有非常之胸襟,只要機緣成熟,即能成就非常之事業。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消滅吳王夫差,雪恥複國。究其源底,實不出瞋恨心在推動,用臥薪嘗膽的方式來激勵、增益其亡國雪恥的仇恨心、報複心、瞋恚心…..。這種以暴製暴,以瞋製瞋的作爲,卻正是世間人生生世世避免不了戰爭殺戮、怨怨相報的長遠正因。
(2)學佛者如何對治瞋恨心?
而對一個佛弟子來說,遇到任何足以讓我們生起瞋怒心的逆境現前時,卻絕然不同于世人的處理方式,否則就不是在學佛!
依佛經說,唯有用種種遏止、淡化瞋恨心的觀想方法,才能平息現在正在現前的怒火,以德報怨,寬恕對方。
甲、用業報觀對治瞋恨心
當我們受人欺侮、淩辱、毀謗,甚至打殺…..時,最常見的克製瞋恨、報複行爲的方法,就是觀想…..這是我前世的冤親債屬現前,因爲我過去曾打罵、迫害過他,所以今生業報因緣成熟,應該遭受這種惡報,這完全是我自作自受的結果,怨不得別人;如果我對宿世結怨的衆生,又生出報複、殺害之心,豈不又增添了他來世報複我的仇恨心?冤冤相報,何有了期?
這種觀想法是最消極的觀想方式,卻也最能于正在現前的欺侮、迫害的逆境中,得到一時的安慰與平息瞋怒、報複之念。
事實上,有很多受欺侮、淩辱、毀謗、打罵的沖突,都是今生再造的業因,今世再結的惡緣,當生遭受的現世報。例如我打他一下,他回我一拳,這就是立即反應的現世報,不完全是宿障現前。任何一件事情的發生,皆有其前因後果,絕對和我們用什麼個性、習氣、心態面對周遭的人事環境有密切的關系。了解這層道理,應該用宿世業因及現在因自己的態度、習氣與衆生再緣惡緣導致雙方失和的種種原因,多方面來做觀察、檢討與改進!
乙、用慈悲觀化解瞋恨心
這也是經常在經典上教導佛弟子逆境現前的一種對治方法。舉一個實例,讀者當更爲明白慈悲觀的實際運用方法。
北部有一位女居士,在她剛進入公司上班時,接手某同事的工作。那位調職的同事,對于她侵占她的職位非常不滿。在轉交業務時,百般刁難她。而且這位調職的同事,又與她同在一間辦公室,朝夕相處。那位居是自然每天都感受到這位同事冷言相向的惡劣態度,這樣的日子自然不太好過。那位居士起初很難過,繼而又想:我是佛教徒,不可與一般人一樣的用以牙還牙、以毒攻毒的報複之心來對待她。于是他每天在佛前反省、忏悔說:「這位同事會對我態度如此不友善,是因爲她認爲我侵占了她的職位,因爲嫉妒心而生瞋恨心。我對他至誠相待,但是他還是不能接受我。或許是我前世與她本結惡緣?或許是今生再結的惡緣?不論前世或今世與她結冤,都要從此了結,不可再纏結下去…..。」
于是她每天試著用最誠懇、最友善的態度,善用適當時機去關心她、慰問她,諸如冬天冷了提醒她多穿衣服,生病了特別去關懷她,遇到困難主動去替他打點、幫忙她,甚至買衣服、買東西去觀照她…….。如此經過了半年,那位同事終于被她誠懇、友善、和藹的態度感動,反過來認爲整個辦公室就是她對她最好、最體貼,才逐漸覺悟到以前自己的無知,不應該用常人的想法去算計她、錯怪她,而敞開心胸,接受她的友誼,成爲最好的朋友。
這個例子說明了一件事實,當真誠的慈悲心力行久了,便會有希望化解我們與衆生的結怨。這位居士真正做到了「緣起時即是修行時」的教誡。不然光是聽了一堆大道理,但事行的程度,卻一直停留在佛門外觀望!?不遇到境界現前,又如何能認識自己學佛的程度,到底停留在…
《佛教「學忍辱」的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