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入睒口,睒于是稣醒,从此感动国王率领百姓,信奉佛教,修持十善。
一个菩萨行者就是这样在行众生忍时,首先于「居家之时」成就至孝之行,受到元首敬重、人民爱戴,皆受其懿行所感,皈佛修善,而使其累积了崇高的德行,福星高照,奠定了日后菩萨道上广度众生不可穷尽的善因缘。
(乙)处世圆融不与众生结怨
又有一位菩萨行者,投生为商人,与另一位商人同为伯叔二人;菩萨商人(叔)邀伯一齐到一处没有佛法、没有僧众、没有佛像、不懂礼仪、不重道德的国家去做生意。叔自行先去,入境随俗,与乡民同乐,男女携手,逍遥歌舞,民众欣然买下叔的货物。伯后来乘车亦进入此国,用严厉的态度责怪民众,引起国王忿怒,人民轻慢,夺其财物,挝捶其身,叔极力抢救,遣返本国。伯受到羞辱,又见不得叔在其国广受欢迎,于是向叔发恶誓说:「从今以后,我们各走各路,世世不相识。」
叔虽然受到伯的排斥,仍然常常在他有困难时,经常接济他、关心他、帮助他,内心没有半点埋怨之心。并发愿说:「愿我生生世世逢佛见法,供养僧宝,普渡众生,视伯如己,极力救度。」
一个菩萨行者,便是如此在居家学习众生忍时,能够于日常生活的处世中,广结善缘,不得罪人,真正做到外圆内方,而能于任何环境里,逆来顺受。现代的佛弟子,若能在环境的历炼中,逐渐磨练出如菩萨行者不怒、不悲、不惊、不喜的「怨亲平等」的性格,真是不容易呀!
(丙)生为权贵之子、出家修道
又有一位菩萨行者,投生为一国之君,慧根深厚,笃信佛法,在自觉世间无常的领悟下,不贪恋王位,出家修道,隐居山林三十年,道行高洁,受到乌与蛇等畜类的敬重。有一天,乌飞入新王夫人卧室,将首饰之中的明月珠衔走,供养道士。道士又将明月珠送给猎者,猎者入城,见新王以千金悬赏明月珠,即出示此珠,准备领赏,在王追问下,说出明月珠是道士所赠予。新王于是派人入山拷问道士明月珠的由来,道士深思:如果我说出是乌鸦飞衔此珠赠我,全国乌鸦必然被王杀死,有违我度生悲愿,于是默然受拷,遭到杖楚鞭打无数,心中仍然不怨恨新王,并且当下发大誓愿说:「愿我早日成佛,引度像我这般受到悲惨痛苦刑罚的众生……。」道士死后,投生天上,继续修行。
这个实例,说明了一个真正善根深厚、悟世无常的权贵之人,绝对不会贪恋眼前的名利厚禄,甚至舍弃权职,出家修行,追求更深一层的自我觉悟。在出家修行间,若是逢遇护生与护命不能两全的事情,也一定会因为护生的大悲之心所感,而忍受任何的打骂、杀害,心中没有丝毫懊悔、报仇之意。菩萨坚毅的忍辱之行,点燃了众生心中赞佛、学法的希望之光,为续佛慧命开拓出源远流长的典范。
(丁)菩萨行众生忍的极致
又有一位菩萨行者,投生为梵志(清净修道之士),常年居住在山泽之间,食果饮泉,精思佛道,内垢消尽,心处空寂,圆证六种神通,德行远播,又感天神护持其国,致使国境风雨顺时,五谷丰熟,毒消灾灭,君民炽盛。有一天,国王入山打猎,追逐麋鹿,不见踪迹,见到梵志,寻问鹿群足迹。梵志默思:众生终日劳劳碌碌,莫不是为了保全性命,畏死贪生,我如果对大王说出群鹿踪迹,便令大王残虐杀害畜生,罪与王同,倘若佯称不见鹿影,就是欺骗大王、犯下妄语罪!于是心中恧然,低头不语。大王见状,瞋恚不已,又受到侍从怂恿,于是怒斥梵志说:「你是何许身分,胆敢不回答本王的问话?」
梵志答说:「我是忍辱人。」
王闻梵志所言,更加忿怒,突然拔剑砍断他的右臂。梵志当下愍念道:「我一心志求佛道,与世无诤,大王犹加害于我,何况会用仁心善待黎庶吗?愿我成佛时,先度大王,不要再使众生受其恶行影响,助纣为虐了!」
大王此时再戏问说:「你是何许人?」
梵志依旧回答说:「我是忍辱人。」
大王于是用利剑砍断他的左手。又问,又答,就在一问一答间,一一砍断他的双脚、双耳、鼻子,梵志身上的血就像溪泉一样的奔流不止,痛苦无量。
当时天地为之震动,阳光突然昏暗下来,惊动四大天王前来人间,同声忿怒的对梵志说:「大王残酷不仁,天人不再拥护其国……。」
梵志仍旧慈悲的对天王感念道:「这是我前世不信佛教,曾经毒害大王,才会遭受如此的恶报,不是大王的过咎。」
百姓获悉,皆奔驰山泽,厉骂国王,梵志奄奄一息地教诲百姓说:「大王用无辜之恶,加害我身,我始终不记恨他,现在我虽然将要死亡,但是仍然怀着一颗慈母哀悯赤子的心情来对待大王,这是我与大王之间的宿罪因缘,你们绝不可对国王有报复之心……。」
菩萨的仁慈与普度众生之心,在这个例子中表露无疑。也就是告诉我们,真正忍辱行彻底成就的佛弟子,是绝对能够做到:被人砍杀时,不但不瞋恨、报复对方,而且在身体产生极大的痛苦时,犹能神志清醒、一心不乱的发大悲心,在今生及未来救拔对方,以此发心来化解双方的仇恨,甚至临死时,仍然在不贪恋世间的觉悟心下,犹能不忘成佛的利生之愿。这是何等伟大、感人、悲壮的情操呀!
(乙)菩萨如何在畜生道行忍辱?
菩萨行者不仅在人道中成就忍辱行,就是在投生为畜生时,亦不失仁德之心,对畜类实践忍辱行。
譬如一位菩萨行者,有一世,投生为孔雀王,仍然不失像慈母一般的照顾赤子之心。当它看见同类产卵生子,便会欢喜赞叹;如果看到同类遭遇生病、灾厄等生离死别的痛苦,就会感同身受,为同类哀悼。有一次,有一只老虎,因咀食野兽的骨头,而拄住牙齿,不能动弹;数日之后,因无进食,将要死去。孔雀王看见老虎的困境,心中非常悲楚他的遭遇,于是用嘴去啄老虎口中的骨头,终于将骨头取出,但是孔雀的嘴巴已经生疮,身体消瘦。老虎苏醒,欲食雀肉。孔雀急飞树上,为其晓以杀生的因果大义,但是老虎不听,依然欲食孔雀。孔雀王见虎不可度化,只有怆然怜悯他的愚痴,迅速飞走。
又有一位菩萨行者,有一世,投生为猕猴,身力佼健,灵敏过人,常怀普慈、拯济众生之心,长年居住在深山里。有一天,看见山谷中有一位穷人,误坠幽谷陷阱中,不能出来,哀号数日,祈望有人来救他。当猕猴听到他的哀哭之声,不禁怆然流泪,喃喃自语道:我已发成佛、利生之心,今天正是实践我所发菩萨救度众生悲愿的时刻。于是爬入幽谷,背负穷人攀藤出谷,将他放置平地,指示他出山之路,并提醒他,不要再打猎为恶。此时猕猴非常疲倦,便就地卧息。
穷人因为数日未食,十分饥饿,看见眼前只有猕猴肉可以充饥,又思:现在再不进食,必会死去。于是趁猕猴熟睡之际,用石头槌撞它的头部,瞬间血流如柱。猕猴惊醒,在晕眩之中,赶紧攀上树枝,心中没有丝毫怨恨穷人之意,并且愍伤他的恶行,默默哀念道:是我的徳行不够,不能感化穷人,愿他来世能逢遇诸佛出世,信仰佛教,因法得度。并愿我生生世世不可用此人的恶行,伤害众生,令我丧失菩萨的悲心啊!
又有一位菩萨行者,有一世,投生为龙子,龙王死后,虽能继承王位,但一心思念修道,舍弃王位,登上陆地,于一处树下,隐形龙身,变为蛇形,认真修道。夜间,盘屈而卧,并从蛇身放射出光芒,像数十支灯火一样的通明。有一天,被一位降龙术士发现,将毒药涂抹在(蛇)的牙齿上,蛇没有反抗,结果蛇的牙齿全部脱落。术士接着又用木杖重捶蛇身,蛇皮裂伤,又将蛇身从头至尾用手埒剥。
此刻龙(蛇)身痛苦无量,然而却没有丝毫怨恨术士,只有自己反省说:这是我的宿障现前,才会遭遇如此的凶祸,龙(蛇)并当下发愿说:愿我成佛时,拯济群生,令他们都能得到幸福快乐,不要像我今天这样遭遇如此难忍的苦楚。我今天本可杀死他,但是怨怨相报,何时才能了结呢?如果任何众生遭遇像我今天的痛苦,而能不生瞋恨、报复对方之心,那么宿罪可消,佛道可成!」
菩萨行者就是这样获证无法生忍后,进入畜生道行同事摄,或者因为宿罪因缘,投生为畜类,仍然不失救度众生的「大悲心」,纵然遭遇无理的杀害,也会用慈忍众生心来转化瞋怒、杀生的意念。而在畜生道中彻底成就「众生忍」。并且此处所说的在恶道中实践忍辱之行,是每一个为完成忍辱波罗蜜的菩萨行者,必经的修行之路。
5.结论
每一个菩萨行者,在成佛的道路上,都必须经过修学忍辱波罗蜜的历程。而当经过多劫的学习忍辱之道,仗着菩萨行者的忍辱果报所感,如果投生为一国元首,一定皈依三宝,奉行十善,德被遐迩,并且开导百姓力行十善业。因一国之君以十善业自利利他,必然招感国境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鬼神护持,五谷丰收,人民幸福、快乐。
若是菩萨行者投生在乱世之中,见君臣无道,背善向邪,又见众生难以化导,一定隐居乡野之间,修法忍行,伺机而动。倘若菩萨行者投生在众生不见佛经、不知修行的世界,而有机缘可以引渡,一定在自觉自证后,发心在众生群中,修忍辱行,为续佛慧命而广度苦难的群迷。
当菩萨获证无生法忍后,更会发大悲愿,进入恶道中,继续用忍辱行来引渡有缘众生,及引导恶道众生开启慈悲心、智慧心,早日超脱恶报之苦,投生人道,皈佛修行。
当菩萨行者广入天界、人界、鬼神界、阿修罗界、畜生界、地狱界、引渡宿缘众生,彻底打开与宿缘众生的瞋恨、报复之怨结,而将菩萨慈悲众生的心量扩展延伸至无限、无量时,就称为菩萨行者修学「众生忍圆满」。这是菩萨行众生忍圆满的「成果」。
凡夫众生所要学习的,是前述所说学习众生忍一步一步的「修因」。而踏入众生忍的第一步最困难;学做菩萨,一定要先学发诚恳心、忏悔心,实实在在的来反省、检讨行众生忍最大的心理障碍,才能提升佛弟子学习众生忍的胸襟。以下就来说明这个问题,做为行众生忍的总结。
…
《佛教「学忍辱」的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