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起来,或者以瞋制瞋,以暴制暴;这种压抑的忍辱行为,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仍然会如山洪爆发式地宣泄出来,一泻千里,不可遏止。如一般人即是。此种压抑式的忍辱,损己又伤人,不是佛陀所开导的忍辱修行方法。佛陀所说的忍辱方法,是必须透过长期礼忏、观想、发愿、修定方式,才能将内心瞋恚的积习,彻底淡化、净化、拋除开来,达到「无忍可忍」的境界。
可以说,一个修行者,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逢遇顺、逆境界现前时,不修众生忍,而自认能深入禅定,这种定境是与佛道的「正定」不相应的。
因为一个修行者逢遇逆境或顺境现前时,如果仍然瞋恚难忍、争胜心强、逞口舌之勇,或者得意忘形、态度傲慢而不自知,不能做到「身忍不动」,更不用谈「心忍不动」的修持;不能做到「心忍不动」的境界,就不能突破「众生忍」的学习范围;不能超越「众生忍」的阶段,又怎能使「心地柔软、清净、无诤」,进入「法忍观」的习学呢?这是有心想修学与佛道相应的「正定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2、菩萨(佛弟子)修众生忍的初步方法
(1)身忍的第一步
我们往往看到一个人一生脾气暴躁,瞋怒之气难改。为什么他会瞋习难改呢?一方面是宿世延续的瞋习太深,一方面是今生所处的环境复杂与自己的思绪杂乱,或太过单纯,没有机会及不知道如何自我反省、调整、观察自己的「个性」。要想改变、净化自己的瞋恚之性,不透过修身养性的熏陶方法,纵然稍有压抑,做到表相的扭转,也改变有限,不能真正做到对逆境现前时,内心不瞋、不怒的境界。
而一个菩萨行者对众生行忍辱的方法,首先一定是从身口行忍辱做起,此时内心仍然难抑瞋怒之气,进而才能逐渐达到身心俱忍,对「对方」不怨不恨「心忍」的程度。
如《智论》卷二十九说:「忍有二种:一者身忍,二者心忍。身忍者虽身口不动,而心不能令不起,少忍故,不能制心。心忍者,身心俱忍,犹如枯木。」
也就是说明了,凡夫学菩萨行身忍的第一步,当然应该从改变自己待人处世的言语、态度及自私、自利的行为做起,凡事多为别人设想一分,多用发自内心的诚意关怀、帮助、赞美人家;不要养成自私、闲散、孤僻的性格。并且不乱发脾气,不讽刺人家,不挖苦人家,不冲人家,不挑拨离间,不暗箭伤人,便多显发一分慈悲心量,否则修禅、不修悲,让旁人感到你冷若冰霜、孤癖成性,甚至孤高自赏、自负不凡,或者对身边的人好,对外人不好,或许对外人好,对身边的人却不知关怀、照顾,甚至冷嘲热讽,行同陌路……,自然不能做到「身忍不动」。因为没有让旁人感觉到你已经在彻底改变「五官态度」的行忍辱,就证明「身忍」的第一步基础没有做到,亦代表我们仍然「瞋习深重」、「慈悲薄弱」,更不用谈「心忍不动」。
(2)福德、禅定、神通不是达到身心俱忍的正因
身忍,就是粗心的行忍辱。这是只要稍有修养及处世练达之人都能或多或少做到的。但是进一步要做到身心俱忍,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心忍,深入的说,就是细心的禅思修养境界。这种心忍的境界,却不是一般不具般若观慧的禅行者以及不是具有深厚福德之人所显现的柔软心地德相所能做到的。
如佛在世时,提婆达多因宿福深厚具有三十二相(见三十二相愿),又得证色界四禅定,具有五种神通,却不能去除内心贪夺僧团,取代佛位的野心。当其不能如愿获得僧团领导权位时,一时瞋心顿起,推石压佛,致使碎石迸落,伤佛足指。当华色比丘尼呵责他时,他又愈发愤怒的握拳重击尼师,致使尼师双眼破裂,当场死亡……。
提婆达多为了贪得名闻利养,而引发瞋恨之行,身心俱不能忍,终致禅定顿失,神通消逝,成为一介莽夫,一无所有,死堕地狱,后悔莫及。
由此可知,福德不足恃,禅定不足恃,神通亦不足恃。因为没有般若智慧为向导而获得的福德、禅定及神通所换来的名闻利养,稍有不慎,正是为现在及未来种下堕落恶道的引因,纵然稍能做到短暂的身忍与心忍,终究不能达到究竟忍德「无忍可忍」的境界。初机者欲往佛道前进,一定要深明此理,才不致醉心于具有禅定、神通者的崇拜下,迷失正确的学佛方向。
(3)声闻行者对众生行身心俱忍的方法
身心俱忍的境界,唯有在佛陀声闻弟子中了脱生死的圣弟子,以及大菩萨的身上才能具体表现出来。
如《杂阿含经》卷十三叙述富楼那尊者对众生修忍辱行的方法说:「有一天,富楼那请示佛说:『世尊!我已能在日常生活中,依佛教诫,如法修行。我现在想发大心到西方的输卢那国去游历,度化众生。』
佛告诫富楼那说:『西方输卢那国的人民凶恶轻躁,弊暴好骂,你如果在那里遇到其国民众对你毁辱、轻视、谩骂时,你会以什么态度对待他们呢?』
尊者回答说:『世尊!如果西方输卢那国的百姓,对我用恶口诃骂毁辱时,我会立刻忆念到:这个国家的人民,本性依然贤善,具有潜藏的智慧心。因为他们只是用恶口诃骂毁辱我,还没有用手拿石头掷丢我,仍然有教化的机会。』
佛又问:『富楼那,倘若输卢那国的人民,进一步用手拿石块丢打你,你应当如何自处?』
尊者回答说:『世尊!我会立刻想念到:输卢那国的民众,不会因用石头拋丢我,而丧失贤善智慧的本性;因为他们只是用手拿石块拋丢我,尚未用刀杖伤害我,仍然有开导的机会。』
佛又问:『富楼那,假若彼国百姓进一步用刀杖伤害你,你会如何处理?』
尊者回答说:『世尊!我会即刻观想到:输卢那国的人民,依然具有贤善智慧的本性,只是长年已来,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及良好的善知识开导他们。虽然用刀杖击打我、伤害我,但是还不至于杀害我,依旧有教化的机会。』
佛又问:『富楼那,如果彼国民众进一步计画用刀杖将你打杀致死,你又当如何自处呢?会不会因此而丧失度化众生的发心呢?』
尊者回答:『世尊!我会立刻正念到:有许多随世尊出家的弟子,因修不净观,而在禅观中看到自己的肉身脏秽不净,于是当下厌患此无常污臭之身,想要就此结束生命。因而有的弟子拿刀自杀,有的弟子服毒自杀,有的弟子拿绳索绑系颈部自杀,有的弟子投下万丈深坑自杀……了脱此生。(佛因此而教诫弟子改修安般法门,即观息法门。)
倘若输卢那国人民,进一步将我打杀死亡,便是帮助我解决了这个终将朽腐衰败的色身。此刻正是我运用平常修证的无我观照力舍弃这个无常身体最好的时刻,我因此而得到身心解脱,入无余涅槃(唯有阿罗汉圣者才能这么做)。输卢那国百姓仍然不会因为将我杀死,而丧失他们贤善智慧的本性。因缘成熟时,终将接受其他善知识的开导,总有智慧花开的一天!』
佛陀听到富楼那自始至终丝毫不会因外在环境的冲击而扰乱、动摇甚至退失他教化凶暴恶性众生的慈悲心愿时,当即赞叹说:『很好,很好,修学忍辱之行,正应如你所发心。唯有修行者达到身心俱忍的程度,才堪任自由游历人间、随缘度众的资格。你富楼那,正是俱备了身心俱忍的忍辱之徳;从今以后,你可以自由到输卢那国安居、度众……。』」
这是说明声闻行者必须俱备如富楼那尊者般的忍辱之德,才能随意游行人间,广度众生。
4、菩萨行者行众生忍的长远意义
菩萨如何深入发愿修忍辱行?
(1)菩萨如何成就身心俱忍?
每一个以成佛为目标的菩萨行者,都一定会先学习发自内心真诚的在待人处世上确实做到和颜悦色、慈眉善目、笑脸迎人、洗耳恭听对方说话、言谈诚恳、委婉,凡事以身作则,进一步在逢遇诃毁之境现前时,先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善言以对、安忍在心,这是粗步的「身忍成就」。
进而在被人毁辱、打骂、欺骗、陷害时,将心安住在三宝的观照、思念上,愍念众生就是这样不知、不信六道轮回,所以造恶多端,生死流转,不能断绝,我若与他计较,不仅再结恶缘,且与俗人何异呢,于是渐渐用可怜他、慈悲他、引度他及偿还宿业的观想,将瞋恨、报复之心平息下来,更进一步学习在受人无意或有意污辱、打骂、中伤、蒙骗、倒债、欠债不还、杀害……时,不但不起一念报复、瞋怒之心,还要在当下及事后用度化他、悲愍他、怜惜他的「佛心悲愿」之胸怀和颜悦色的来对待他、引度他,更要发大誓愿说:「成佛时一定要先度他。」
并且还要经常发菩提度生大愿说:「在我成佛的道路上,生生世世无论逢遇任何逆境现前,都要做到用慈悲众生、可怜众生、度化众生及偿还宿债的观想来降伏我无始以来的积怨心、瞋恨心、报复心,务必要转恶缘众生成为我佛道上的善因缘。」
这是任何一个学做菩萨的佛弟子,在修学众生忍的发心中必经的过程。而且不经过、不坚固此处所说身忍、心忍等事相忍的阶段,绝对不可能与佛道所说的从「法忍观」进入亲证无生法忍,与菩萨果位行列的忍辱波罗蜜的果德相应。
我们可以从大乘经典上所说修众生忍成就的菩萨德行中得到证明。
(2)菩萨行众生忍成就的是事实
甲、菩萨如何在人间行忍辱?
(甲)忍辱行就是至孝之行
例如六度集经卷五所载,一个在多生累劫中对众生实践忍辱行成就的菩萨,无论投生在何处?是何身份、地位?一定生生世世孝顺父母,悲愍群迷,有一颗救度众生的普慈之心。
如一位菩萨行者,有一世投生为被人丢弃的弃儿,宿业所感,又一再受人领养、拋弃,并被领养人虐待、打骂。但是这位弃儿已经修持忍辱行多世,不但不抱怨、不记恨生母、养父母,而且心怀仁孝,殡送、哀悼养父母,孝行远播。
又有一位菩萨行者,有一世投生为孝子,叫做睒,带着双亲入山居住,父母年迈,双眼失明,睒悲楚涕泣,日夜照料,至孝之行,感动天地。有一天,国王上山打猎,务杀睒,父母获知,哀声震天,惊动天王,天王见睒至孝感人,令天神用药灌…
《佛教「学忍辱」的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