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学忍辱」的意义(忍辱波罗蜜)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忍辱圆满愿
九、忍辱圆满愿
闻名即证三法忍的意义
目录
(一)菩萨行众生忍的意义
1.菩萨为何要对众生行忍辱?
(1)菩萨行众生忍的完整意义
(2)转瞋习、显发佛心悲愿
(3)柔软心地才能深入正定
2.菩萨修学众生忍的初步方法
(1)身忍的第一步
(2)福德、禅定、神通不是达到身心俱忍的正因
3.声闻行者对众生行身心俱忍的方法
4.菩萨行者行众生忍的长远意义
菩萨如何深入发愿修忍辱行?
(1)菩萨如何成就身心俱忍?
(2)菩萨行众生忍成就的事实
甲、菩萨如何在人间行忍辱?
(甲)忍辱行就是至孝之行
(乙)处世圆融不与众生结怨
(丙)生为权贵之士、出家修道
(丁)菩萨行众生忍的极致
乙、菩萨如何在畜生道行忍辱?
5.结论
(二)初学菩萨行众生忍最大的心理障碍
1.学做菩萨行众生忍第一个心理障碍
2.破除行众生忍心理障碍的反省方法
3.行众生忍第二个心理障碍
4.行众生忍第三个心理障碍
(1)凡夫用瞋恚心激励仇恨心
(2)学佛者如何对治瞋恨心?
甲、用业报观对治瞋恨心
乙、用慈悲观化解瞋恨心
5.结论
(三)清净法忍行的初门
(四)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的修证次第
1.什么是信忍?
(1)信忍成就的意义
(2)信忍成就的果报相
(3)信忍成就的心通证量
(4)对中道佛法坚信不疑的印证
2.什么是柔顺法忍?
3.如何才能得证无生法忍?
(1)什么是无生法忍?
(2)如何分辨修行者已证无生法忍?
甲、在心地证量上
乙、在度生悲愿上
丙、在持法、说法辩才上
(3)结论
(一)菩萨行众生忍的意义
闻名即证三法忍的意义
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他方世界的菩萨修行者,如果听到我成佛的名号,不能立即由听闻佛名的导引而进入修持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三法忍的程度,于其所闻所证佛法,不能立即得到信心坚固、不疑惑不退转境界的话,我便不能圆满成就佛道。」
修证佛法的观点来说,本愿所说「由闻佛名、而证三法忍」,是因中说果。何以证明呢?
如大智度论卷三十四说:「闻名不但以闻名便得道,闻名已、修道、然后得道。如须达长者初闻佛名,内心惊喜,诣佛处所听法而能得道。又如贳夷罗婆罗门,从鸡尼耶结发梵志所,初闻佛名,心即惊喜,直诣佛所,闻法得道。由此说明,闻名是为得道因缘,非得道也。」
从大智度论这段话,清楚的得知,以凡夫众生来说,听闻佛名,是得道因缘;凡夫闻佛名后,要精进闻法、修行,才能证果、解脱。换句话说,初学者要在听闻佛名后,启发求道之心,才能在经过信、解、行、证的历炼后得证本愿所说「音响忍、柔顺忍与无生法忍」。
但是对福慧深厚的大菩萨行者来说,「闻名即得道」,「闻名即证三法忍」,是绝对成立的。
如智度论卷三十四又说:「复次有众生福德淳熟,结使心薄,应当得道。若闻佛名,即时得道。又复次以佛威力故,闻名即得度。譬如熟痈,若无治者,得小因缘而便自溃;亦如熟果,若人无取,微风因缘,便自堕落。譬如新净白叠,亦为受色,为是人故说若闻佛名,即时得道。」
由此说明了本愿所开示的「闻名即证三法忍」,是指大菩萨修行者的证境而言。亦正明示了凡夫学佛者若想与本愿所说「闻名即证三法忍」的圆满悲愿相应,一定要经过行众生忍、清净法忍此事忍与理忍的学习阶段,才能印证「闻名即证三法忍」的修证成果。
更证明了西方极乐世界有无数具足忍辱波罗蜜愿行坚固的大道心修行者,就如无量寿经卷上所说:「极乐净土有无量宝树......,当微风吹动宝树时,无数宝树便会在随风摇拽间,飘散出无尽微妙的佛法音声......。无数净土众生见闻此为妙法音,便会在一心倾听、思惟、修定的当下,获得三种法忍:第一种叫做音响法忍,第二种称为柔顺法忍,第三种名为无生法忍。」(待后说明)
这三种法忍修证的层次,是依净土众生宿根深浅而形成获得的先后各有不同。
如无量寿经卷下说:「净土众生,其钝根者,先成就二种法忍,即音响忍与柔顺法忍,如果利根的众生,便能成就不可计数、非常深奥的无生法忍。」
而此处所说的三种法忍,即是六度波罗蜜中忍辱波罗蜜内最深入修证的一部分。忍辱波罗蜜的主要内容,就是大乘菩萨修行者由行众生忍辱与行清净法忍(无生法忍),此二种忍法成就而完成学佛、成佛、严土熟生的愿行。十方世界的众生从听闻阿弥陀佛由无量功徳修成的名号,而步佛影尘,随弥陀发出成就不退转佛法的愿行,誓愿修证忍辱波罗蜜,与弥陀一样修成无量愿行形成的圣号,广度众生。这正是印证了无量寿经卷下所说:「国中菩萨在发大心、行大愿的修行下,完成了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罗蜜的菩萨成佛宏愿。」
而本愿所说的三种法忍修证的基础,正式建立在行众生忍辱的修持上。一个大道心修行者,如果没有当初对众生行忍辱的修持根基,就不能进入甚深法忍的修证阶段。而此二种忍法不能彻底成就,便不能圆满本愿所说「闻名即证三法忍」此忍辱波罗蜜的整体修证内涵。所以本愿将依一个菩萨修行者如何对众生行忍辱与如何修持清净法忍之徳的修学内容,分成数个重点来做说明:
(一)菩萨行众生忍的意义
(二)初学菩萨行众生忍最大的心理障碍
(三)清净法忍行的初门
(四)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的修证次第
(五)现在众生不能证无生法忍的原因?
(六)净土众生如何修成忍辱圆满相?
(一)菩萨行众生忍的意义
1、菩萨(佛弟子)为何要对众生行忍辱?
(1)菩萨行众生忍的完整意义
佛弟子学菩萨修行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成佛。而依大乘经典所载,每一尊佛皆是身相庄严、圆满,贪瞋痴灭尽无余,清净心圆满显露,福慧一定是具足、圆满,才能成佛(见《大般若经》)。由此开示我们任何一个学佛者,都应该以修证身庄严与心庄严的福慧圆满之佛身为学习目标。而完成身庄严与心庄严的修证方法,正是忍辱波罗蜜的整体内容所说由浅入深的修行次第。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欲完成圆满、严净的诸佛的果报身相,首先要从「转身业」下手修起。而要达到本心佛性(心庄严)的圆满开发,就必须从本愿所说修证「音响忍、柔顺忍及无生法忍」这三种忍法才能成就。(待后说明)
而转身业的第一步,首重「断瞋习」,瞋业断,慈悲心深刻显露,无始以来的污浊身业,即渐渐转变,换取来的,当然是庄严、清净、祥和及日渐圆满的果报身相(《大宝积经卷四十五》)
而断瞋业的方法,首先当然表现在碰到逆缘及顺境现前,对众生行忍辱的事相学习上。而行众生忍,正是修学忍辱波罗蜜的初步基础。
当一个菩萨行者在定慧等持间,进入对众生忍──事忍渐次深入修学成就,才能更加圆融的进入本愿所说「音响忍、柔顺忍、无生忍」等理念的学习层次,而彻底完成菩提道上「贪瞋痴灭尽无余、彻见佛心觉性本自圆满、具足的『心庄严』的修证理想」。所以每一个学佛者都应该以最虔敬的学习心来认识本愿所说忍辱波罗蜜的修证内涵。
(2)转瞋习、显发佛心悲愿
由上可知,成佛的原理,便是在于一个菩萨行者如何将自心的慈悲(佛心)与福慧,依出世定慧修持的方法,开拓、表露到最极致,即能完成学佛、成佛的理想。而慈悲的极致,正是一个修行者将无始以来贪、瞋、痴等积习之心斩断至极的表现。
尤其是瞋恚的业习,障碍一个修行者慈悲心(佛心本性)的开发与完成最为严重。所以一个菩萨行者在学佛的道路上,为了开发广大的佛心悲愿,特别在自身瞋恚心与嫉妒心上,必须做深入的调整与断除。而瞋恚心调整的方法,就是在忍辱心上下功夫。
以忍辱心来对治瞋恨心,以忍辱行来培养佛心本愿,以忍辱行来换取成佛道上清净的身业果报,便是菩萨行者步入忍辱波罗蜜的最初用心方法。
(3)柔软心地才能深入正定
依《大智度论》卷十四说:「当观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修行者若能经常修忍、行慈,虽然有恼乱瞋恚之事逼身、必能忍受。」
又说:「修行者能修忍辱,则慈悲易得,得慈悲者,则至佛道。」
又说「忍辱之人,虽然不行布施、禅定等法,而因此忍辱之力,常得微妙功德,生天上人间果报,最后必佛道。何以故?因心柔软故。」
由此可知,菩萨行者发心对众生行忍辱的目的,除了对治瞋恚心来培养佛心悲愿的理想外,另一个目的,就是要藉行众生忍来达成柔软心地的理想。
为什么要柔软心地?如《智论》卷十四说:「善心有两种:有粗、有细。粗名忍辱,细名禅定。当修行者未得禅定时,先用忍辱的方法来对治外来一切恶事的侵扰、加害所产生内心瞋恨、冲击的情绪,使内心对迫害的」众生不起瞋恚、报复之念,就叫做行众生忍。当修行者行众生忍成就,才能进一步深入禅定,由禅修力量,而使内心不对众生侵扰、迫害的行为,产生报复、瞋恚之心,就叫做行禅定忍。」
由此可知,修忍辱行,使心地柔软的目的,便是在于为禅修做准备。而且唯有当一个修行者在行忍辱时,用种种培养慈悲心观想的方法(见后续「梵行精进愿」),使潜藏在内心的慈悲种子不断的启发、生长、开拓、扩展出来,才能用慈悲心来净化瞋恚心,才能使无始以来的被瞋怒习气染污的心地,逐渐得到调柔、软化与纯净,进入修持与诸佛悲愿相应的大悲正定。
如果一个佛弟子碰到逆境,虽然行忍辱,但只是将瞋恨、恶口。报复的行为压抑…
《佛教「学忍辱」的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