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學忍辱」的意義

  佛教「學忍辱」的意義(忍辱波羅蜜)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忍辱圓滿願

  九、忍辱圓滿願

  聞名即證叁法忍的意義

  目錄

  (一)菩薩行衆生忍的意義

  1.菩薩爲何要對衆生行忍辱?

  (1)菩薩行衆生忍的完整意義

  (2)轉瞋習、顯發佛心悲願

  (3)柔軟心地才能深入正定

  2.菩薩修學衆生忍的初步方法

  (1)身忍的第一步

  (2)福德、禅定、神通不是達到身心俱忍的正因

  3.聲聞行者對衆生行身心俱忍的方法

  4.菩薩行者行衆生忍的長遠意義

  菩薩如何深入發願修忍辱行?

  (1)菩薩如何成就身心俱忍?

  (2)菩薩行衆生忍成就的事實

  甲、菩薩如何在人間行忍辱?

  (甲)忍辱行就是至孝之行

  (乙)處世圓融不與衆生結怨

  (丙)生爲權貴之士、出家修道

  (丁)菩薩行衆生忍的極致

  乙、菩薩如何在畜生道行忍辱?

  5.結論

  (二)初學菩薩行衆生忍最大的心理障礙

  1.學做菩薩行衆生忍第一個心理障礙

  2.破除行衆生忍心理障礙的反省方法

  3.行衆生忍第二個心理障礙

  4.行衆生忍第叁個心理障礙

  (1)凡夫用瞋恚心激勵仇恨心

  (2)學佛者如何對治瞋恨心?

  甲、用業報觀對治瞋恨心

  乙、用慈悲觀化解瞋恨心

  5.結論

  (叁)清淨法忍行的初門

  (四)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的修證次第

  1.什麼是信忍?

  (1)信忍成就的意義

  (2)信忍成就的果報相

  (3)信忍成就的心通證量

  (4)對中道佛法堅信不疑的印證

  2.什麼是柔順法忍?

  3.如何才能得證無生法忍?

  (1)什麼是無生法忍?

  (2)如何分辨修行者已證無生法忍?

  甲、在心地證量上

  乙、在度生悲願上

  丙、在持法、說法辯才上

  (3)結論

  

  (一)菩薩行衆生忍的意義

  聞名即證叁法忍的意義

  法藏比丘說:「當我成佛的時候,他方世界的菩薩修行者,如果聽到我成佛的名號,不能立即由聽聞佛名的導引而進入修持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叁法忍的程度,于其所聞所證佛法,不能立即得到信心堅固、不疑惑不退轉境界的話,我便不能圓滿成就佛道。」

  修證佛法的觀點來說,本願所說「由聞佛名、而證叁法忍」,是因中說果。何以證明呢?

  如大智度論卷叁十四說:「聞名不但以聞名便得道,聞名已、修道、然後得道。如須達長者初聞佛名,內心驚喜,詣佛處所聽法而能得道。又如贳夷羅婆羅門,從雞尼耶結發梵志所,初聞佛名,心即驚喜,直詣佛所,聞法得道。由此說明,聞名是爲得道因緣,非得道也。」

  從大智度論這段話,清楚的得知,以凡夫衆生來說,聽聞佛名,是得道因緣;凡夫聞佛名後,要精進聞法、修行,才能證果、解脫。換句話說,初學者要在聽聞佛名後,啓發求道之心,才能在經過信、解、行、證的曆煉後得證本願所說「音響忍、柔順忍與無生法忍」。

  但是對福慧深厚的大菩薩行者來說,「聞名即得道」,「聞名即證叁法忍」,是絕對成立的。

  如智度論卷叁十四又說:「複次有衆生福德淳熟,結使心薄,應當得道。若聞佛名,即時得道。又複次以佛威力故,聞名即得度。譬如熟癰,若無治者,得小因緣而便自潰;亦如熟果,若人無取,微風因緣,便自墮落。譬如新淨白疊,亦爲受色,爲是人故說若聞佛名,即時得道。」

  由此說明了本願所開示的「聞名即證叁法忍」,是指大菩薩修行者的證境而言。亦正明示了凡夫學佛者若想與本願所說「聞名即證叁法忍」的圓滿悲願相應,一定要經過行衆生忍、清淨法忍此事忍與理忍的學習階段,才能印證「聞名即證叁法忍」的修證成果。

  更證明了西方極樂世界有無數具足忍辱波羅蜜願行堅固的大道心修行者,就如無量壽經卷上所說:「極樂淨土有無量寶樹......,當微風吹動寶樹時,無數寶樹便會在隨風搖拽間,飄散出無盡微妙的佛法音聲......。無數淨土衆生見聞此爲妙法音,便會在一心傾聽、思惟、修定的當下,獲得叁種法忍:第一種叫做音響法忍,第二種稱爲柔順法忍,第叁種名爲無生法忍。」(待後說明)

  這叁種法忍修證的層次,是依淨土衆生宿根深淺而形成獲得的先後各有不同。

  如無量壽經卷下說:「淨土衆生,其鈍根者,先成就二種法忍,即音響忍與柔順法忍,如果利根的衆生,便能成就不可計數、非常深奧的無生法忍。」

  而此處所說的叁種法忍,即是六度波羅蜜中忍辱波羅蜜內最深入修證的一部分。忍辱波羅蜜的主要內容,就是大乘菩薩修行者由行衆生忍辱與行清淨法忍(無生法忍),此二種忍法成就而完成學佛、成佛、嚴土熟生的願行。十方世界的衆生從聽聞阿彌陀佛由無量功徳修成的名號,而步佛影塵,隨彌陀發出成就不退轉佛法的願行,誓願修證忍辱波羅蜜,與彌陀一樣修成無量願行形成的聖號,廣度衆生。這正是印證了無量壽經卷下所說:「國中菩薩在發大心、行大願的修行下,完成了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羅蜜的菩薩成佛宏願。」

  而本願所說的叁種法忍修證的基礎,正式建立在行衆生忍辱的修持上。一個大道心修行者,如果沒有當初對衆生行忍辱的修持根基,就不能進入甚深法忍的修證階段。而此二種忍法不能徹底成就,便不能圓滿本願所說「聞名即證叁法忍」此忍辱波羅蜜的整體修證內涵。所以本願將依一個菩薩修行者如何對衆生行忍辱與如何修持清淨法忍之徳的修學內容,分成數個重點來做說明:

  (一)菩薩行衆生忍的意義

  (二)初學菩薩行衆生忍最大的心理障礙

  (叁)清淨法忍行的初門

  (四)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的修證次第

  (五)現在衆生不能證無生法忍的原因?

  (六)淨土衆生如何修成忍辱圓滿相?

  (一)菩薩行衆生忍的意義

  1、菩薩(佛弟子)爲何要對衆生行忍辱?

  (1)菩薩行衆生忍的完整意義

  佛弟子學菩薩修行的目的,當然是爲了成佛。而依大乘經典所載,每一尊佛皆是身相莊嚴、圓滿,貪瞋癡滅盡無余,清淨心圓滿顯露,福慧一定是具足、圓滿,才能成佛(見《大般若經》)。由此開示我們任何一個學佛者,都應該以修證身莊嚴與心莊嚴的福慧圓滿之佛身爲學習目標。而完成身莊嚴與心莊嚴的修證方法,正是忍辱波羅蜜的整體內容所說由淺入深的修行次第。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欲完成圓滿、嚴淨的諸佛的果報身相,首先要從「轉身業」下手修起。而要達到本心佛性(心莊嚴)的圓滿開發,就必須從本願所說修證「音響忍、柔順忍及無生法忍」這叁種忍法才能成就。(待後說明)

  而轉身業的第一步,首重「斷瞋習」,瞋業斷,慈悲心深刻顯露,無始以來的汙濁身業,即漸漸轉變,換取來的,當然是莊嚴、清淨、祥和及日漸圓滿的果報身相(《大寶積經卷四十五》)

  而斷瞋業的方法,首先當然表現在碰到逆緣及順境現前,對衆生行忍辱的事相學習上。而行衆生忍,正是修學忍辱波羅蜜的初步基礎。

  當一個菩薩行者在定慧等持間,進入對衆生忍──事忍漸次深入修學成就,才能更加圓融的進入本願所說「音響忍、柔順忍、無生忍」等理念的學習層次,而徹底完成菩提道上「貪瞋癡滅盡無余、徹見佛心覺性本自圓滿、具足的『心莊嚴』的修證理想」。所以每一個學佛者都應該以最虔敬的學習心來認識本願所說忍辱波羅蜜的修證內涵。

  (2)轉瞋習、顯發佛心悲願

  由上可知,成佛的原理,便是在于一個菩薩行者如何將自心的慈悲(佛心)與福慧,依出世定慧修持的方法,開拓、表露到最極致,即能完成學佛、成佛的理想。而慈悲的極致,正是一個修行者將無始以來貪、瞋、癡等積習之心斬斷至極的表現。

  尤其是瞋恚的業習,障礙一個修行者慈悲心(佛心本性)的開發與完成最爲嚴重。所以一個菩薩行者在學佛的道路上,爲了開發廣大的佛心悲願,特別在自身瞋恚心與嫉妒心上,必須做深入的調整與斷除。而瞋恚心調整的方法,就是在忍辱心上下功夫。

  以忍辱心來對治瞋恨心,以忍辱行來培養佛心本願,以忍辱行來換取成佛道上清淨的身業果報,便是菩薩行者步入忍辱波羅蜜的最初用心方法。

  (3)柔軟心地才能深入正定

  依《大智度論》卷十四說:「當觀瞋恚其咎最深,叁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爲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修行者若能經常修忍、行慈,雖然有惱亂瞋恚之事逼身、必能忍受。」

  又說:「修行者能修忍辱,則慈悲易得,得慈悲者,則至佛道。」

  又說「忍辱之人,雖然不行布施、禅定等法,而因此忍辱之力,常得微妙功德,生天上人間果報,最後必佛道。何以故?因心柔軟故。」

  由此可知,菩薩行者發心對衆生行忍辱的目的,除了對治瞋恚心來培養佛心悲願的理想外,另一個目的,就是要藉行衆生忍來達成柔軟心地的理想。

  爲什麼要柔軟心地?如《智論》卷十四說:「善心有兩種:有粗、有細。粗名忍辱,細名禅定。當修行者未得禅定時,先用忍辱的方法來對治外來一切惡事的侵擾、加害所産生內心瞋恨、沖擊的情緒,使內心對迫害的」衆生不起瞋恚、報複之念,就叫做行衆生忍。當修行者行衆生忍成就,才能進一步深入禅定,由禅修力量,而使內心不對衆生侵擾、迫害的行爲,産生報複、瞋恚之心,就叫做行禅定忍。」

  由此可知,修忍辱行,使心地柔軟的目的,便是在于爲禅修做准備。而且唯有當一個修行者在行忍辱時,用種種培養慈悲心觀想的方法(見後續「梵行精進願」),使潛藏在內心的慈悲種子不斷的啓發、生長、開拓、擴展出來,才能用慈悲心來淨化瞋恚心,才能使無始以來的被瞋怒習氣染汙的心地,逐漸得到調柔、軟化與純淨,進入修持與諸佛悲願相應的大悲正定。

  如果一個佛弟子碰到逆境,雖然行忍辱,但只是將瞋恨、惡口。報複的行爲壓抑…

《佛教「學忍辱」的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