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學忍辱」的意義▪P2

  ..續本文上一頁起來,或者以瞋製瞋,以暴製暴;這種壓抑的忍辱行爲,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仍然會如山洪爆發式地宣泄出來,一瀉千裏,不可遏止。如一般人即是。此種壓抑式的忍辱,損己又傷人,不是佛陀所開導的忍辱修行方法。佛陀所說的忍辱方法,是必須透過長期禮忏、觀想、發願、修定方式,才能將內心瞋恚的積習,徹底淡化、淨化、拋除開來,達到「無忍可忍」的境界。

  可以說,一個修行者,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逢遇順、逆境界現前時,不修衆生忍,而自認能深入禅定,這種定境是與佛道的「正定」不相應的。

  因爲一個修行者逢遇逆境或順境現前時,如果仍然瞋恚難忍、爭勝心強、逞口舌之勇,或者得意忘形、態度傲慢而不自知,不能做到「身忍不動」,更不用談「心忍不動」的修持;不能做到「心忍不動」的境界,就不能突破「衆生忍」的學習範圍;不能超越「衆生忍」的階段,又怎能使「心地柔軟、清淨、無诤」,進入「法忍觀」的習學呢?這是有心想修學與佛道相應的「正定者」應該重視的問題。

  2、菩薩(佛弟子)修衆生忍的初步方法

  (1)身忍的第一步

  我們往往看到一個人一生脾氣暴躁,瞋怒之氣難改。爲什麼他會瞋習難改呢?一方面是宿世延續的瞋習太深,一方面是今生所處的環境複雜與自己的思緒雜亂,或太過單純,沒有機會及不知道如何自我反省、調整、觀察自己的「個性」。要想改變、淨化自己的瞋恚之性,不透過修身養性的熏陶方法,縱然稍有壓抑,做到表相的扭轉,也改變有限,不能真正做到對逆境現前時,內心不瞋、不怒的境界。

  而一個菩薩行者對衆生行忍辱的方法,首先一定是從身口行忍辱做起,此時內心仍然難抑瞋怒之氣,進而才能逐漸達到身心俱忍,對「對方」不怨不恨「心忍」的程度。

  如《智論》卷二十九說:「忍有二種:一者身忍,二者心忍。身忍者雖身口不動,而心不能令不起,少忍故,不能製心。心忍者,身心俱忍,猶如枯木。」

  也就是說明了,凡夫學菩薩行身忍的第一步,當然應該從改變自己待人處世的言語、態度及自私、自利的行爲做起,凡事多爲別人設想一分,多用發自內心的誠意關懷、幫助、贊美人家;不要養成自私、閑散、孤僻的性格。並且不亂發脾氣,不諷刺人家,不挖苦人家,不沖人家,不挑撥離間,不暗箭傷人,便多顯發一分慈悲心量,否則修禅、不修悲,讓旁人感到你冷若冰霜、孤癖成性,甚至孤高自賞、自負不凡,或者對身邊的人好,對外人不好,或許對外人好,對身邊的人卻不知關懷、照顧,甚至冷嘲熱諷,行同陌路……,自然不能做到「身忍不動」。因爲沒有讓旁人感覺到你已經在徹底改變「五官態度」的行忍辱,就證明「身忍」的第一步基礎沒有做到,亦代表我們仍然「瞋習深重」、「慈悲薄弱」,更不用談「心忍不動」。

  (2)福德、禅定、神通不是達到身心俱忍的正因

  身忍,就是粗心的行忍辱。這是只要稍有修養及處世練達之人都能或多或少做到的。但是進一步要做到身心俱忍,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心忍,深入的說,就是細心的禅思修養境界。這種心忍的境界,卻不是一般不具般若觀慧的禅行者以及不是具有深厚福德之人所顯現的柔軟心地德相所能做到的。

  如佛在世時,提婆達多因宿福深厚具有叁十二相(見叁十二相願),又得證色界四禅定,具有五種神通,卻不能去除內心貪奪僧團,取代佛位的野心。當其不能如願獲得僧團領導權位時,一時瞋心頓起,推石壓佛,致使碎石迸落,傷佛足指。當華色比丘尼呵責他時,他又愈發憤怒的握拳重擊尼師,致使尼師雙眼破裂,當場死亡……。

  提婆達多爲了貪得名聞利養,而引發瞋恨之行,身心俱不能忍,終致禅定頓失,神通消逝,成爲一介莽夫,一無所有,死墮地獄,後悔莫及。

  由此可知,福德不足恃,禅定不足恃,神通亦不足恃。因爲沒有般若智慧爲向導而獲得的福德、禅定及神通所換來的名聞利養,稍有不慎,正是爲現在及未來種下墮落惡道的引因,縱然稍能做到短暫的身忍與心忍,終究不能達到究竟忍德「無忍可忍」的境界。初機者欲往佛道前進,一定要深明此理,才不致醉心于具有禅定、神通者的崇拜下,迷失正確的學佛方向。

  (3)聲聞行者對衆生行身心俱忍的方法

  身心俱忍的境界,唯有在佛陀聲聞弟子中了脫生死的聖弟子,以及大菩薩的身上才能具體表現出來。

  如《雜阿含經》卷十叁敘述富樓那尊者對衆生修忍辱行的方法說:「有一天,富樓那請示佛說:『世尊!我已能在日常生活中,依佛教誡,如法修行。我現在想發大心到西方的輸盧那國去遊曆,度化衆生。』

  佛告誡富樓那說:『西方輸盧那國的人民凶惡輕躁,弊暴好罵,你如果在那裏遇到其國民衆對你毀辱、輕視、謾罵時,你會以什麼態度對待他們呢?』

  尊者回答說:『世尊!如果西方輸盧那國的百姓,對我用惡口诃罵毀辱時,我會立刻憶念到:這個國家的人民,本性依然賢善,具有潛藏的智慧心。因爲他們只是用惡口诃罵毀辱我,還沒有用手拿石頭擲丟我,仍然有教化的機會。』

  佛又問:『富樓那,倘若輸盧那國的人民,進一步用手拿石塊丟打你,你應當如何自處?』

  尊者回答說:『世尊!我會立刻想念到:輸盧那國的民衆,不會因用石頭拋丟我,而喪失賢善智慧的本性;因爲他們只是用手拿石塊拋丟我,尚未用刀杖傷害我,仍然有開導的機會。』

  佛又問:『富樓那,假若彼國百姓進一步用刀杖傷害你,你會如何處理?』

  尊者回答說:『世尊!我會即刻觀想到:輸盧那國的人民,依然具有賢善智慧的本性,只是長年已來,沒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及良好的善知識開導他們。雖然用刀杖擊打我、傷害我,但是還不至于殺害我,依舊有教化的機會。』

  佛又問:『富樓那,如果彼國民衆進一步計畫用刀杖將你打殺致死,你又當如何自處呢?會不會因此而喪失度化衆生的發心呢?』

  尊者回答:『世尊!我會立刻正念到:有許多隨世尊出家的弟子,因修不淨觀,而在禅觀中看到自己的肉身髒穢不淨,于是當下厭患此無常汙臭之身,想要就此結束生命。因而有的弟子拿刀自殺,有的弟子服毒自殺,有的弟子拿繩索綁系頸部自殺,有的弟子投下萬丈深坑自殺……了脫此生。(佛因此而教誡弟子改修安般法門,即觀息法門。)

  倘若輸盧那國人民,進一步將我打殺死亡,便是幫助我解決了這個終將朽腐衰敗的色身。此刻正是我運用平常修證的無我觀照力舍棄這個無常身體最好的時刻,我因此而得到身心解脫,入無余涅槃(唯有阿羅漢聖者才能這麼做)。輸盧那國百姓仍然不會因爲將我殺死,而喪失他們賢善智慧的本性。因緣成熟時,終將接受其他善知識的開導,總有智慧花開的一天!』

  佛陀聽到富樓那自始至終絲毫不會因外在環境的沖擊而擾亂、動搖甚至退失他教化凶暴惡性衆生的慈悲心願時,當即贊歎說:『很好,很好,修學忍辱之行,正應如你所發心。唯有修行者達到身心俱忍的程度,才堪任自由遊曆人間、隨緣度衆的資格。你富樓那,正是俱備了身心俱忍的忍辱之徳;從今以後,你可以自由到輸盧那國安居、度衆……。』」

  這是說明聲聞行者必須俱備如富樓那尊者般的忍辱之德,才能隨意遊行人間,廣度衆生。

  4、菩薩行者行衆生忍的長遠意義

  菩薩如何深入發願修忍辱行?

  (1)菩薩如何成就身心俱忍?

  每一個以成佛爲目標的菩薩行者,都一定會先學習發自內心真誠的在待人處世上確實做到和顔悅色、慈眉善目、笑臉迎人、洗耳恭聽對方說話、言談誠懇、委婉,凡事以身作則,進一步在逢遇诃毀之境現前時,先做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善言以對、安忍在心,這是粗步的「身忍成就」。

  進而在被人毀辱、打罵、欺騙、陷害時,將心安住在叁寶的觀照、思念上,愍念衆生就是這樣不知、不信六道輪回,所以造惡多端,生死流轉,不能斷絕,我若與他計較,不僅再結惡緣,且與俗人何異呢,于是漸漸用可憐他、慈悲他、引度他及償還宿業的觀想,將瞋恨、報複之心平息下來,更進一步學習在受人無意或有意汙辱、打罵、中傷、蒙騙、倒債、欠債不還、殺害……時,不但不起一念報複、瞋怒之心,還要在當下及事後用度化他、悲愍他、憐惜他的「佛心悲願」之胸懷和顔悅色的來對待他、引度他,更要發大誓願說:「成佛時一定要先度他。」

  並且還要經常發菩提度生大願說:「在我成佛的道路上,生生世世無論逢遇任何逆境現前,都要做到用慈悲衆生、可憐衆生、度化衆生及償還宿債的觀想來降伏我無始以來的積怨心、瞋恨心、報複心,務必要轉惡緣衆生成爲我佛道上的善因緣。」

  這是任何一個學做菩薩的佛弟子,在修學衆生忍的發心中必經的過程。而且不經過、不堅固此處所說身忍、心忍等事相忍的階段,絕對不可能與佛道所說的從「法忍觀」進入親證無生法忍,與菩薩果位行列的忍辱波羅蜜的果德相應。

  我們可以從大乘經典上所說修衆生忍成就的菩薩德行中得到證明。

  (2)菩薩行衆生忍成就的是事實

  甲、菩薩如何在人間行忍辱?

  (甲)忍辱行就是至孝之行

  例如六度集經卷五所載,一個在多生累劫中對衆生實踐忍辱行成就的菩薩,無論投生在何處?是何身份、地位?一定生生世世孝順父母,悲愍群迷,有一顆救度衆生的普慈之心。

  如一位菩薩行者,有一世投生爲被人丟棄的棄兒,宿業所感,又一再受人領養、拋棄,並被領養人虐待、打罵。但是這位棄兒已經修持忍辱行多世,不但不抱怨、不記恨生母、養父母,而且心懷仁孝,殡送、哀悼養父母,孝行遠播。

  又有一位菩薩行者,有一世投生爲孝子,叫做睒,帶著雙親入山居住,父母年邁,雙眼失明,睒悲楚涕泣,日夜照料,至孝之行,感動天地。有一天,國王上山打獵,務殺睒,父母獲知,哀聲震天,驚動天王,天王見睒至孝感人,令天神用藥灌…

《佛教「學忍辱」的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