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學忍辱」的意義▪P3

  ..續本文上一頁入睒口,睒于是稣醒,從此感動國王率領百姓,信奉佛教,修持十善。

  一個菩薩行者就是這樣在行衆生忍時,首先于「居家之時」成就至孝之行,受到元首敬重、人民愛戴,皆受其懿行所感,皈佛修善,而使其累積了崇高的德行,福星高照,奠定了日後菩薩道上廣度衆生不可窮盡的善因緣。

  (乙)處世圓融不與衆生結怨

  又有一位菩薩行者,投生爲商人,與另一位商人同爲伯叔二人;菩薩商人(叔)邀伯一齊到一處沒有佛法、沒有僧衆、沒有佛像、不懂禮儀、不重道德的國家去做生意。叔自行先去,入境隨俗,與鄉民同樂,男女攜手,逍遙歌舞,民衆欣然買下叔的貨物。伯後來乘車亦進入此國,用嚴厲的態度責怪民衆,引起國王忿怒,人民輕慢,奪其財物,撾捶其身,叔極力搶救,遣返本國。伯受到羞辱,又見不得叔在其國廣受歡迎,于是向叔發惡誓說:「從今以後,我們各走各路,世世不相識。」

  叔雖然受到伯的排斥,仍然常常在他有困難時,經常接濟他、關心他、幫助他,內心沒有半點埋怨之心。並發願說:「願我生生世世逢佛見法,供養僧寶,普渡衆生,視伯如己,極力救度。」

  一個菩薩行者,便是如此在居家學習衆生忍時,能夠于日常生活的處世中,廣結善緣,不得罪人,真正做到外圓內方,而能于任何環境裏,逆來順受。現代的佛弟子,若能在環境的曆煉中,逐漸磨練出如菩薩行者不怒、不悲、不驚、不喜的「怨親平等」的性格,真是不容易呀!

  (丙)生爲權貴之子、出家修道

  又有一位菩薩行者,投生爲一國之君,慧根深厚,笃信佛法,在自覺世間無常的領悟下,不貪戀王位,出家修道,隱居山林叁十年,道行高潔,受到烏與蛇等畜類的敬重。有一天,烏飛入新王夫人臥室,將首飾之中的明月珠銜走,供養道士。道士又將明月珠送給獵者,獵者入城,見新王以千金懸賞明月珠,即出示此珠,准備領賞,在王追問下,說出明月珠是道士所贈予。新王于是派人入山拷問道士明月珠的由來,道士深思:如果我說出是烏鴉飛銜此珠贈我,全國烏鴉必然被王殺死,有違我度生悲願,于是默然受拷,遭到杖楚鞭打無數,心中仍然不怨恨新王,並且當下發大誓願說:「願我早日成佛,引度像我這般受到悲慘痛苦刑罰的衆生……。」道士死後,投生天上,繼續修行。

  這個實例,說明了一個真正善根深厚、悟世無常的權貴之人,絕對不會貪戀眼前的名利厚祿,甚至舍棄權職,出家修行,追求更深一層的自我覺悟。在出家修行間,若是逢遇護生與護命不能兩全的事情,也一定會因爲護生的大悲之心所感,而忍受任何的打罵、殺害,心中沒有絲毫懊悔、報仇之意。菩薩堅毅的忍辱之行,點燃了衆生心中贊佛、學法的希望之光,爲續佛慧命開拓出源遠流長的典範。

  (丁)菩薩行衆生忍的極致

  又有一位菩薩行者,投生爲梵志(清淨修道之士),常年居住在山澤之間,食果飲泉,精思佛道,內垢消盡,心處空寂,圓證六種神通,德行遠播,又感天神護持其國,致使國境風雨順時,五谷豐熟,毒消災滅,君民熾盛。有一天,國王入山打獵,追逐麋鹿,不見蹤迹,見到梵志,尋問鹿群足迹。梵志默思:衆生終日勞勞碌碌,莫不是爲了保全性命,畏死貪生,我如果對大王說出群鹿蹤迹,便令大王殘虐殺害畜生,罪與王同,倘若佯稱不見鹿影,就是欺騙大王、犯下妄語罪!于是心中恧然,低頭不語。大王見狀,瞋恚不已,又受到侍從慫恿,于是怒斥梵志說:「你是何許身分,膽敢不回答本王的問話?」

  梵志答說:「我是忍辱人。」

  王聞梵志所言,更加忿怒,突然拔劍砍斷他的右臂。梵志當下愍念道:「我一心志求佛道,與世無诤,大王猶加害于我,何況會用仁心善待黎庶嗎?願我成佛時,先度大王,不要再使衆生受其惡行影響,助纣爲虐了!」

  大王此時再戲問說:「你是何許人?」

  梵志依舊回答說:「我是忍辱人。」

  大王于是用利劍砍斷他的左手。又問,又答,就在一問一答間,一一砍斷他的雙腳、雙耳、鼻子,梵志身上的血就像溪泉一樣的奔流不止,痛苦無量。

  當時天地爲之震動,陽光突然昏暗下來,驚動四大天王前來人間,同聲忿怒的對梵志說:「大王殘酷不仁,天人不再擁護其國……。」

  梵志仍舊慈悲的對天王感念道:「這是我前世不信佛教,曾經毒害大王,才會遭受如此的惡報,不是大王的過咎。」

  百姓獲悉,皆奔馳山澤,厲罵國王,梵志奄奄一息地教誨百姓說:「大王用無辜之惡,加害我身,我始終不記恨他,現在我雖然將要死亡,但是仍然懷著一顆慈母哀憫赤子的心情來對待大王,這是我與大王之間的宿罪因緣,你們絕不可對國王有報複之心……。」

  菩薩的仁慈與普度衆生之心,在這個例子中表露無疑。也就是告訴我們,真正忍辱行徹底成就的佛弟子,是絕對能夠做到:被人砍殺時,不但不瞋恨、報複對方,而且在身體産生極大的痛苦時,猶能神志清醒、一心不亂的發大悲心,在今生及未來救拔對方,以此發心來化解雙方的仇恨,甚至臨死時,仍然在不貪戀世間的覺悟心下,猶能不忘成佛的利生之願。這是何等偉大、感人、悲壯的情操呀!

  (乙)菩薩如何在畜生道行忍辱?

  菩薩行者不僅在人道中成就忍辱行,就是在投生爲畜生時,亦不失仁德之心,對畜類實踐忍辱行。

  譬如一位菩薩行者,有一世,投生爲孔雀王,仍然不失像慈母一般的照顧赤子之心。當它看見同類産卵生子,便會歡喜贊歎;如果看到同類遭遇生病、災厄等生離死別的痛苦,就會感同身受,爲同類哀悼。有一次,有一只老虎,因咀食野獸的骨頭,而拄住牙齒,不能動彈;數日之後,因無進食,將要死去。孔雀王看見老虎的困境,心中非常悲楚他的遭遇,于是用嘴去啄老虎口中的骨頭,終于將骨頭取出,但是孔雀的嘴巴已經生瘡,身體消瘦。老虎蘇醒,欲食雀肉。孔雀急飛樹上,爲其曉以殺生的因果大義,但是老虎不聽,依然欲食孔雀。孔雀王見虎不可度化,只有怆然憐憫他的愚癡,迅速飛走。

  又有一位菩薩行者,有一世,投生爲猕猴,身力佼健,靈敏過人,常懷普慈、拯濟衆生之心,長年居住在深山裏。有一天,看見山谷中有一位窮人,誤墜幽谷陷阱中,不能出來,哀號數日,祈望有人來救他。當猕猴聽到他的哀哭之聲,不禁怆然流淚,喃喃自語道:我已發成佛、利生之心,今天正是實踐我所發菩薩救度衆生悲願的時刻。于是爬入幽谷,背負窮人攀藤出谷,將他放置平地,指示他出山之路,並提醒他,不要再打獵爲惡。此時猕猴非常疲倦,便就地臥息。

  窮人因爲數日未食,十分饑餓,看見眼前只有猕猴肉可以充饑,又思:現在再不進食,必會死去。于是趁猕猴熟睡之際,用石頭槌撞它的頭部,瞬間血流如柱。猕猴驚醒,在暈眩之中,趕緊攀上樹枝,心中沒有絲毫怨恨窮人之意,並且愍傷他的惡行,默默哀念道:是我的徳行不夠,不能感化窮人,願他來世能逢遇諸佛出世,信仰佛教,因法得度。並願我生生世世不可用此人的惡行,傷害衆生,令我喪失菩薩的悲心啊!

  又有一位菩薩行者,有一世,投生爲龍子,龍王死後,雖能繼承王位,但一心思念修道,舍棄王位,登上陸地,于一處樹下,隱形龍身,變爲蛇形,認真修道。夜間,盤屈而臥,並從蛇身放射出光芒,像數十支燈火一樣的通明。有一天,被一位降龍術士發現,將毒藥塗抹在(蛇)的牙齒上,蛇沒有反抗,結果蛇的牙齒全部脫落。術士接著又用木杖重捶蛇身,蛇皮裂傷,又將蛇身從頭至尾用手埒剝。

  此刻龍(蛇)身痛苦無量,然而卻沒有絲毫怨恨術士,只有自己反省說:這是我的宿障現前,才會遭遇如此的凶禍,龍(蛇)並當下發願說:願我成佛時,拯濟群生,令他們都能得到幸福快樂,不要像我今天這樣遭遇如此難忍的苦楚。我今天本可殺死他,但是怨怨相報,何時才能了結呢?如果任何衆生遭遇像我今天的痛苦,而能不生瞋恨、報複對方之心,那麼宿罪可消,佛道可成!」

  菩薩行者就是這樣獲證無法生忍後,進入畜生道行同事攝,或者因爲宿罪因緣,投生爲畜類,仍然不失救度衆生的「大悲心」,縱然遭遇無理的殺害,也會用慈忍衆生心來轉化瞋怒、殺生的意念。而在畜生道中徹底成就「衆生忍」。並且此處所說的在惡道中實踐忍辱之行,是每一個爲完成忍辱波羅蜜的菩薩行者,必經的修行之路。

  5.結論

  每一個菩薩行者,在成佛的道路上,都必須經過修學忍辱波羅蜜的曆程。而當經過多劫的學習忍辱之道,仗著菩薩行者的忍辱果報所感,如果投生爲一國元首,一定皈依叁寶,奉行十善,德被遐迩,並且開導百姓力行十善業。因一國之君以十善業自利利他,必然招感國境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鬼神護持,五谷豐收,人民幸福、快樂。

  若是菩薩行者投生在亂世之中,見君臣無道,背善向邪,又見衆生難以化導,一定隱居鄉野之間,修法忍行,伺機而動。倘若菩薩行者投生在衆生不見佛經、不知修行的世界,而有機緣可以引渡,一定在自覺自證後,發心在衆生群中,修忍辱行,爲續佛慧命而廣度苦難的群迷。

  當菩薩獲證無生法忍後,更會發大悲願,進入惡道中,繼續用忍辱行來引渡有緣衆生,及引導惡道衆生開啓慈悲心、智慧心,早日超脫惡報之苦,投生人道,皈佛修行。

  當菩薩行者廣入天界、人界、鬼神界、阿修羅界、畜生界、地獄界、引渡宿緣衆生,徹底打開與宿緣衆生的瞋恨、報複之怨結,而將菩薩慈悲衆生的心量擴展延伸至無限、無量時,就稱爲菩薩行者修學「衆生忍圓滿」。這是菩薩行衆生忍圓滿的「成果」。

  凡夫衆生所要學習的,是前述所說學習衆生忍一步一步的「修因」。而踏入衆生忍的第一步最困難;學做菩薩,一定要先學發誠懇心、忏悔心,實實在在的來反省、檢討行衆生忍最大的心理障礙,才能提升佛弟子學習衆生忍的胸襟。以下就來說明這個問題,做爲行衆生忍的總結。

  …

《佛教「學忍辱」的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