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什麼是「叁界?叁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有淫欲、食欲的衆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道、畜生道所住的四大部洲,下至無間地獄,皆是屬于欲界。色界是沒有淫欲、食欲二欲,但是還有色相的衆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是屬于色界。無色界是色欲、形相都沒有,但是仍然執著心識住于深妙禅定的衆生所住的世界,四種空天都是屬于無色界。此叁界天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修行者是以跳出叁界天爲目的!
(3)什麼是「聲聞乘」的修行內容?
甲、聲聞行者的意義
「聲聞乘」的意思是說,佛出世時,聽聞佛的音聲說法、開示「苦、集、滅、道」四聖谛的真理依之修行而得證聲聞「初果、二果、叁果、四果」,走在超離「六道輪回」、「叁界諸天」修行路上的出世聖人,稱爲「聲聞乘」行者,佛教的出世解脫聖人。
乙、略說「苦、集、滅、道」四聖谛
甲一、什麼是「苦聖谛」?
什麼是「苦聖谛」?意思是說,所有修行人都是從覺悟、看破:世間因果的苦果真相-人生八種苦難,才能正確的走向出世聖賢的修行聖道,所以稱「人生八苦」爲步入出世聖道的前方便,因此稱爲「苦聖谛」(谛,就是真理、真谛之意)。
什麼是「人生八苦」?就是: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愛別離苦(悲歡離合的痛苦)。6、怨憎會苦(仇家之人與冤親債主聚會的痛苦)。7、求不得苦(因爲貪求錢財卻得不到而産生痛苦,或者因男女之間的感情不能有好的結果而産生大痛苦)。8、五陰熾盛苦(每一個人的身心都是由色、受、想、行、識五陰組合而成,有了這個身心投胎在這個世界生活,就一定會經過生、老、病、死的過程,如果不知道學佛,走向了脫生死的修行道路,或者臨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任何人都免不了要生生世世在六道輪回裏受生、輪轉、永遠沒有出離之日,所以說只要每一個人今生承受了這個由色、受、想、行、識五陰組合而成的身心,沒有在了脫生死以前,就一定會經過生、老、病、死的痛苦與過程,因此稱色、受、想、行、識五陰爲『五陰熾盛苦』。)聲聞行者就是覺悟了人生八苦,而走向出世修行的道路,得證聲聞聖果,成爲人天尊敬、供養的解脫聖人。
甲二、什麼是「集聖谛」?
什麼是「集聖谛」?意思是說,所有修行人都是從覺悟、觀照:世間因果聚集的起因、緣起──十二因緣法,而步入解脫之道。所以說,觀照:世間因果的起因、緣起──十二因緣法,是步入涅槃解脫之道的前方便,因此稱世間因果的起因、緣起──十二因緣法爲「集聖谛」。(十二因緣法,在後續『緣覺乘』的解釋中會有說明。)
甲叁、什麼是「滅聖谛」?,
什麼是「滅聖谛」?滅就是出世間的涅槃果德之意。意思是說,凡是經過親證聲聞「初果、二果、叁果、四果」的過程,契入了脫生死的寂滅、解脫的境界,不可思議,不可言宣,但以假名說爲涅槃,說爲寂滅,說爲空性,說爲真心。而此涅槃果德之聖境,就稱之爲「滅聖谛」。
甲四、什麼是「道聖谛」?
什麼是「道聖谛」?意思是說,出世間的修行之因,就是『彌陀經上』所說的叁十七種幫助修行者走入了脫生死之路的修道方法,稱之爲「叁十七助道品」。
此「叁十七助道品」的內容,就是:1、五根。2、五力。3、七菩提(七覺支)。4、四念處。5、八正道。6、四正勤。7、四如意足。而什麼是五根?五力?七菩提(七覺支)?四念處?八正道?四正勤?四如意足?請閱讀本網刊登的「淨土探究」之單元,「淨土探究」下冊中之「修行根本願」對「叁十七助道品」的內容有詳細解說。
(4)什麼是「緣覺乘」的修行內容?
基本上說,宿世曾經隨佛出家,依「苦、集、滅、道」四聖谛的真理而修行,並且定慧等持到達相當的程度,卻沒有在佛出世時了脫生死……,之後又出生在沒有佛出世的世界,依十二因緣法而觀修、悟道、宿慧顯發,頓了生死,根器、福德皆高于聲聞行者,轉稱之爲「緣覺聖者。」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有情衆生不停的在十二因緣的欲海中生死流轉,這十二因緣的流轉過程便是:
無明(貪瞋癡等煩惱)緣行(造作諸業),
行緣識(業識投胎),
識緣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名色緣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人形),
六入緣觸(出胎與外境接觸),
觸緣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感受),
受緣愛(對境生愛欲),
愛緣取(追求造作),
取緣有(形成業因招感未來果報),
有緣生(再受未來五蘊身),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未來之身又逐漸衰老而死)。
此十二因緣的循回不息,所以衆生才自始至終,無法打開生死之結,解開人生生死大夢的迷團。佛爲了解開十二因緣的根源,又于禅觀中,繼續思惟出離十二因緣纏結的正確方法,經過長期的禅修思惟,佛陀終于找到了打開十二因緣的生死源頭。
(5)什麼是「菩薩乘」的修行內容?
「菩薩行者」的修行內容,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進、般若(佛道空性智慧)六度波羅蜜。一個「菩薩行者」要在無量劫數之間,用六度波羅蜜自利、利他,達到福慧圓滿的境界,就會究竟成佛。現在將六度波羅蜜的修行內容,約略說明,在本網刊登的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梵行精進、般若六度波羅蜜的六個單元,陸續皆會有詳細解說,請閱讀。
甲、布施-基本上說,佛教布施入門的學習意義,並不是直接從財施下手,而是從了解佛道所說布施波羅蜜由淺入深的整體修學意義開始學習起,這樣初學者對佛教所說爲什麼要學習布施的內容,就會有正確的認識,正確的智慧去判斷,什麼情況應該布施?什麼情況不應該布施?什麼人可以布施植福?什麼人布施後反而會有後遺症及反作用?本網刊登的「圓滿布施之道-布施波羅蜜」對佛道所說布施波羅蜜由淺入深的整體修學意義,有詳細解說,請閱讀。
乙、持戒-皈依叁寶後,第一步就是從「五戒」開始學習,皈依叁寶後,如果不發心守持五戒,等于只是形式上的皈依佛教而已,因爲皈依等同持戒,所以皈依叁寶後,首先要認識五戒的學習內容。五戒的學習意義,在本網刊登的佛教「學戒」的意義-持戒波羅蜜之單元中會有詳細解說,請閱讀。
丙、忍辱-佛教所說學習忍辱的意義,自然是從日常生活中,在待人處世間,學習忍辱的美德,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又說:「很多事情,退一步則海闊天空。」這些話都是在教導我們,很多事情不可以看在眼前。不要以爲占人便宜自己就不會吃虧,很多事情必須隱忍下來,不見得自己就是吃虧!尤其是走在學佛的道路上,許多事情更應該學習忍辱起來,包容對方,當然有很多正途的事情如果應該據理力爭,就應當機立斷,才能適當處理事情,但是人與人相處間,常常會爲了小事情、小意見、小習慣、起爭執,在雙方溝通後,發現是對方的錯,他不改,你又不能改變他,如果你們還要相處在一起,就是你要忍耐!夫妻之間、朋友之間的相處經常如此!或者在工作的場合,人事之間的相處,不能盡如人意,如果你還想要在原處工作下去,在不能改變現實環境下,就是你要學著適應環境,這也是行忍辱。再說,俗世之間,無論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朋友之間、男女之間的相處,很多的事情,也需要學習包容對方,隱忍下來,逆來順受,安受苦忍,甚至學習不要因爲動怒、報複之心生起而真的去暗鬥、暗害對方,這樣你在現在與來世又增添了一個仇敵。如果是沒有學佛的世俗人,還情有可原,因爲他願意生生世世與仇家在六道輪回裏打轉,接受冤冤相報、無有了期的果報。今天你已經願意認識佛教,接受佛教的洗禮,發心朝向信佛、學佛的光明大道前進,並且希望早日跳出六道輪回的束縛,不要與今世及宿世結下的不好的朋友之緣、情敵之緣、夫妻之緣…繼續惡性循環的纏結下去,甚至現在因爲一些惡因緣現前,已經令你身心俱受傷害,心理不能平靜,或者想要現在皈依佛門、認識、學習佛門所說忍辱的德性之意義,就應該明白,佛教所說學習忍辱的意義,不僅要改變自己容易生氣、任性、結怨的個性,成爲內心寬容、心靈平靜、虛懷若谷、彬彬有禮、有操守、有德行、有世間智慧、有佛法智慧、處世練達、廣結善緣的佛弟子──這只是佛教所說學忍辱行的最初入門,屬于忍辱波羅蜜中的」學菩薩行衆生忍」的初步基礎。「佛經上」鼓勵生存在娑婆世界的佛教徒,不僅要在日常生活中學佛菩薩對衆生行忍辱,而且要在今世進一步修定(念佛)、修慧(佛法智慧),創造共業中的別業,臨終超脫地球世界,到淨土世界去修行。因爲在這個世界沒有學習「靜定力」到達相當的程度,而要在日常生活中對你不喜歡的人們行忍辱,是相當困難的。佛弟子有了要在今世進一步修定(念佛)、修慧(佛法智慧),創造共業中的別業,臨終超脫地球世界,到淨土世界去修行的體認,就應該從現在開始學習用念佛的方式,每天念佛半小時,六個月不間斷,首先就會慢慢改變你的個性,變得比較有耐性,碰到會令人生氣的事情,比較能夠隱忍,但是還不能做到碰到不快樂的事情,凡事不動怒。但是最起碼的忍辱功力,你已經學到了!更需要明白,如果初入佛門,對六度之中的布施、持戒、忍辱,沒有認識,沒有正知正見引導你去實行布施、持戒、忍辱的內容,或者沒有建立佛道的正知正見而只憑一顆利益衆生的慈悲心去做布施、持戒、忍辱之事,是與佛道所說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內容不相幹的!只能說是一個品德良好之人,或者成爲大慈善家。換句話說,用沒有建立佛道的正知正見而只憑一顆利益衆生的慈悲心去做、布施、持戒、忍辱之事,縱然有修禅定,也是與佛教禅定無關的。進一步說,如果只知道修禅定,而沒有佛道或解脫道所說的布施、持戒、忍辱、般若智慧的正…
《皈依後從「五乘佛法」認識釋迦牟尼佛所說法的「整體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