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知正見,在動、靜之間引導觀照心性與布施、持戒、忍辱事行及般若智慧做基礎,你所修禅法,也是與佛教所說出世解脫道無關,更與佛道所說禅定波羅蜜無關!
由此可知,佛教所說「學忍辱」的意義,是有其由淺入深的正知正見引導修學的。忍辱波羅蜜的學習次第,在本網刊登的「佛教所說『學忍辱』的意義」之單元,會有詳細說明。請閱讀!
丁、禅定-首先必須明白,禅定的修學,不是佛教專有的。就是佛教本身對禅定的修學內容,也是非常複雜,如禅宗有禅宗的禅修知見(參話頭),淨土宗(念佛法門)有念佛法門的從有相入無相的修行方式,密宗有密宗的禅修內容(與氣脈、明點、叁脈七輪有關),天臺宗有天臺宗的禅修內容(小止觀),南傳佛教-『阿含經』有『阿含經』的禅修知見(安那般那念-觀息法門、不淨觀、四念處),印度瑜珈有瑜珈的冥想方法,中國道家有中國道家的靜修方式(老子、莊子之書),道法(道家)有道法的修行方式(與任督二脈有關),就是鬼神道也有鬼神道的修行方式(與出陰神及出陽神有關),乃至各類氣功都有各類氣功的靜心修行方式(與練氣、養氣、調氣有關)。而初入佛門,應該從那一個法門起修?首先必須明白,現在已經是末法中的五濁惡世,投生在末法中的五濁惡世的衆生,都是帶著深重的「宿業障」,才會因共業所感,共同聚會在末法中的五濁惡世中。因爲大部分的人類都是「宿障深重」,所以選擇靠自力來修禅,往往因爲宿福力薄弱,而在禅修間,因禅修知見不正確,而于身心能量的潛移默化間,容易因氣脈的啓動、振動……而與「異界」相應,招引「異界氣機」入侵,潛藏在其氣場、穴場間而不自知!所以常常會有「走火入魔」的情況發生,或者「異界、非人、鬼魔…」已經借著你的身體行動、說法而你自己卻不知道!甚至一輩子以爲自己走在真實解脫道中,已經開悟、證果,明心見性,這種自誤、誤人的情形,在末法之中很多很多!
所以初入佛門之人,應該說依現世衆生的根器,一定要從禮忏法門與淨土法門入門起修,才能絕對保證你今生的慧命一定得救!因爲淨土法門靠他力(佛力)救拔自己的慧命,當然比僅靠自力禅修的力量更爲安穩。佛經上說,製心一處,是名爲定。而從念佛下手修定,是最爲穩當的。而用什麼方法念佛,才能一步一步的進入靜心修定的階段呢?當然是從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下手起修,不要小看稱念這六字聖號以爲很簡單,你只要試試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半小時,就會察覺在這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半小時內,不令雜思妄念生起還真不簡單,靜心修定就是從每天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半小時至一小時開始起修,可以數著佛珠念一句佛號撥一粒佛珠,一句佛號一句佛號慢慢念,心裏聽得清清楚楚,心念比較雜亂時,可以出聲念,心念比較平靜時,可以輕聲念。當知靜心修定,是日積月累的功夫,絕對沒有變相、速成的方法!切記!切記!而淨土法門引導衆生念佛的目的,就是要求生淨土,而且要用淨土正見引導念佛,才是臨終往生淨土的保障,所以接下來讀者可以進入本網刊登的淨土探究之單元閱讀。而什麼是禮忏法門?請進入本網刊登的菩薩修行次第中之「禮忏是入道的前方便一文」閱讀,本單元下一個問題也會說明禮忏法門的問題。
5、精進-當知精進是貫通前四度的精進修學及貫通般若空性智慧的精進修學,只要努力學習布施、持戒、忍辱、禅定、般若的道理與實踐這五度的內容,就稱爲布施精進、持戒精進、忍辱精進、禅定精進、般若精進,而現在初學之人所要了解的就是對布施的義理精進學習、對持戒的道理精進學習、對忍辱的義理精進學習,對淨土法門所說念佛的道理精進學習──請閱讀本網刊登的「往生淨土修行之路」之單元。當對布施、持戒、忍辱、禅定四度義理有了深入的認識,再進一步學習般若空性智慧的內涵,就會走在與佛道智慧相應的般若波羅蜜的真谛學習中!
6、般若-般若是梵音,翻譯成中文,就是修學與佛道、解脫道相應的出世間的空性智慧之修因與果德之義理。簡單來說,就是無我、空性之理。這個道理,是非常深廣無邊的,因爲牽涉到成佛之道的學習次第與甚深甚深的菩薩因位及果位的學習內容以及了脫生死的修證次第與內涵,不是初學者容易懂的。而且學般若空性智慧的基礎,是從最初的叁皈五戒的內容及十善業的內容、六道輪回的內容、叁界諸天的內容、佛法最重要的課題-業、緣、果、報詳細的內容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的內容與次第學習起,乃至解脫道中所說叁十種助道法學習起,才能慢慢步入般若空性智慧的學習,諸如『金剛經』、『心經』、『大般若經』等都是屬于解說般若空性智慧的經典,不適合初學者閱讀,初學者就是閱讀『金剛經』、『心經』也不能真正體會經裏的義理,甚至會曲解經文的意思。筆者已知有許多初學之人剛開始學習佛法時,就從『金剛經』、『心經』下手研究與閱讀,結果産生眼高手低的情形,對佛法所說「法性與法相」的內涵與知見,停留在名相的鑽研中,不能進步,甚至已經研究『金剛經』很久了,但是對基本的叁皈五戒的細微內容及十善業的細微內容、六道輪回的細微內容、叁界諸天的細微內容、佛法最重要的課題-業、緣、果、報的細微的內容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的細微內容與次第,乃至對解脫道中所說叁十種助道法的細微內涵與次第,仍然搞不清楚,這樣的程度研究『金剛經』乃至修習禅定,是不會正確、深入的體悟『金剛經』與「正定」的甚深義!而且有走在「相似佛法」的道路上而不自知,這種情況,在教界太多太多了!如果在對『金剛經』、『心經』的「般若義理」一知半解下,就急于度衆生,便是以盲引盲,犯下自誤、誤人的大過!
所以初學之人,如果對讀誦經典有興趣,不要忙著閱讀『金剛經』等般若經典,應該從現在起,先從讀誦『阿彌陀經』、『普門品』、『地藏經』、『普賢行願品』、『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十善業道經』等開始學習起(請閱讀本網刊登的『佛教經典介紹』之單元),不要誤以爲這些都是小經,當知凡是與佛道相應的大乘經典,都有其極其甚深甚深的佛道義理在其中,如以上所說『普賢行願品』、『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等都已經有「般若義理」在其間,只是依你的佛法程度不能體會而已!
以上是對「五乘佛法」的略說,詳細內容,請閱讀本網刊登的菩薩修行次第──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梵行精進、般若六度波羅蜜之單元。
《皈依後從「五乘佛法」認識釋迦牟尼佛所說法的「整體面」》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