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皈依后从「五乘佛法」认识释迦牟尼佛所说法的「整体面」▪P2

  ..续本文上一页什么是「三界?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欲、食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道、畜生道所住的四大部洲,下至无间地狱,皆是属于欲界。色界是没有淫欲、食欲二欲,但是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是属于色界。无色界是色欲、形相都没有,但是仍然执着心识住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种空天都是属于无色界。此三界天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修行者是以跳出三界天为目的!

  (3)什么是「声闻乘」的修行内容?

  甲、声闻行者的意义

  「声闻乘」的意思是说,佛出世时,听闻佛的音声说法、开示「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理依之修行而得证声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走在超离「六道轮回」、「三界诸天」修行路上的出世圣人,称为「声闻乘」行者,佛教的出世解脱圣人。

  乙、略说「苦、集、灭、道」四圣谛

  甲一、什么是「苦圣谛」?

  什么是「苦圣谛」?意思是说,所有修行人都是从觉悟、看破:世间因果的苦果真相-人生八种苦难,才能正确的走向出世圣贤的修行圣道,所以称「人生八苦」为步入出世圣道的前方便,因此称为「苦圣谛」(谛,就是真理、真谛之意)。

  什么是「人生八苦」?就是: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爱别离苦(悲欢离合的痛苦)。6、怨憎会苦(仇家之人与冤亲债主聚会的痛苦)。7、求不得苦(因为贪求钱财却得不到而产生痛苦,或者因男女之间的感情不能有好的结果而产生大痛苦)。8、五阴炽盛苦(每一个人的身心都是由色、受、想、行、识五阴组合而成,有了这个身心投胎在这个世界生活,就一定会经过生、老、病、死的过程,如果不知道学佛,走向了脱生死的修行道路,或者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任何人都免不了要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里受生、轮转、永远没有出离之日,所以说只要每一个人今生承受了这个由色、受、想、行、识五阴组合而成的身心,没有在了脱生死以前,就一定会经过生、老、病、死的痛苦与过程,因此称色、受、想、行、识五阴为『五阴炽盛苦』。)声闻行者就是觉悟了人生八苦,而走向出世修行的道路,得证声闻圣果,成为人天尊敬、供养的解脱圣人。

  甲二、什么是「集圣谛」?

  什么是「集圣谛」?意思是说,所有修行人都是从觉悟、观照:世间因果聚集的起因、缘起──十二因缘法,而步入解脱之道。所以说,观照:世间因果的起因、缘起──十二因缘法,是步入涅槃解脱之道的前方便,因此称世间因果的起因、缘起──十二因缘法为「集圣谛」。(十二因缘法,在后续『缘觉乘』的解释中会有说明。)

  甲三、什么是「灭圣谛」?,

  什么是「灭圣谛」?灭就是出世间的涅槃果德之意。意思是说,凡是经过亲证声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过程,契入了脱生死的寂灭、解脱的境界,不可思议,不可言宣,但以假名说为涅槃,说为寂灭,说为空性,说为真心。而此涅槃果德之圣境,就称之为「灭圣谛」。

  甲四、什么是「道圣谛」?

  什么是「道圣谛」?意思是说,出世间的修行之因,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三十七种帮助修行者走入了脱生死之路的修道方法,称之为「三十七助道品」。

  此「三十七助道品」的内容,就是:1、五根。2、五力。3、七菩提(七觉支)。4、四念处。5、八正道。6、四正勤。7、四如意足。而什么是五根?五力?七菩提(七觉支)?四念处?八正道?四正勤?四如意足?请阅读本网刊登的「净土探究」之单元,「净土探究」下册中之「修行根本愿」对「三十七助道品」的内容有详细解说。

  (4)什么是「缘觉乘」的修行内容?

  基本上说,宿世曾经随佛出家,依「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理而修行,并且定慧等持到达相当的程度,却没有在佛出世时了脱生死……,之后又出生在没有佛出世的世界,依十二因缘法而观修、悟道、宿慧显发,顿了生死,根器、福德皆高于声闻行者,转称之为「缘觉圣者。」

  什么是十二因缘法?有情众生不停的在十二因缘的欲海中生死流转,这十二因缘的流转过程便是:

  无明(贪瞋痴等烦恼)缘行(造作诸业),

  行缘识(业识投胎),

  识缘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名色缘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人形),

  六入缘触(出胎与外境接触),

  触缘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感受),

  受缘爱(对境生爱欲),

  爱缘取(追求造作),

  取缘有(形成业因招感未来果报),

  有缘生(再受未来五蕴身),

  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未来之身又逐渐衰老而死)。

  此十二因缘的循回不息,所以众生才自始至终,无法打开生死之结,解开人生生死大梦的迷团。佛为了解开十二因缘的根源,又于禅观中,继续思惟出离十二因缘缠结的正确方法,经过长期的禅修思惟,佛陀终于找到了打开十二因缘的生死源头。

  (5)什么是「菩萨乘」的修行内容?

  「菩萨行者」的修行内容,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佛道空性智慧)六度波罗蜜。一个「菩萨行者」要在无量劫数之间,用六度波罗蜜自利、利他,达到福慧圆满的境界,就会究竟成佛。现在将六度波罗蜜的修行内容,约略说明,在本网刊登的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梵行精进、般若六度波罗蜜的六个单元,陆续皆会有详细解说,请阅读。

  甲、布施-基本上说,佛教布施入门的学习意义,并不是直接从财施下手,而是从了解佛道所说布施波罗蜜由浅入深的整体修学意义开始学习起,这样初学者对佛教所说为什么要学习布施的内容,就会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智慧去判断,什么情况应该布施?什么情况不应该布施?什么人可以布施植福?什么人布施后反而会有后遗症及反作用?本网刊登的「圆满布施之道-布施波罗蜜」对佛道所说布施波罗蜜由浅入深的整体修学意义,有详细解说,请阅读。

  乙、持戒-皈依三宝后,第一步就是从「五戒」开始学习,皈依三宝后,如果不发心守持五戒,等于只是形式上的皈依佛教而已,因为皈依等同持戒,所以皈依三宝后,首先要认识五戒的学习内容。五戒的学习意义,在本网刊登的佛教「学戒」的意义-持戒波罗蜜之单元中会有详细解说,请阅读。

  丙、忍辱-佛教所说学习忍辱的意义,自然是从日常生活中,在待人处世间,学习忍辱的美德,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又说:「很多事情,退一步则海阔天空。」这些话都是在教导我们,很多事情不可以看在眼前。不要以为占人便宜自己就不会吃亏,很多事情必须隐忍下来,不见得自己就是吃亏!尤其是走在学佛的道路上,许多事情更应该学习忍辱起来,包容对方,当然有很多正途的事情如果应该据理力争,就应当机立断,才能适当处理事情,但是人与人相处间,常常会为了小事情、小意见、小习惯、起争执,在双方沟通后,发现是对方的错,他不改,你又不能改变他,如果你们还要相处在一起,就是你要忍耐!夫妻之间、朋友之间的相处经常如此!或者在工作的场合,人事之间的相处,不能尽如人意,如果你还想要在原处工作下去,在不能改变现实环境下,就是你要学着适应环境,这也是行忍辱。再说,俗世之间,无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朋友之间、男女之间的相处,很多的事情,也需要学习包容对方,隐忍下来,逆来顺受,安受苦忍,甚至学习不要因为动怒、报复之心生起而真的去暗斗、暗害对方,这样你在现在与来世又增添了一个仇敌。如果是没有学佛的世俗人,还情有可原,因为他愿意生生世世与仇家在六道轮回里打转,接受冤冤相报、无有了期的果报。今天你已经愿意认识佛教,接受佛教的洗礼,发心朝向信佛、学佛的光明大道前进,并且希望早日跳出六道轮回的束缚,不要与今世及宿世结下的不好的朋友之缘、情敌之缘、夫妻之缘…继续恶性循环的缠结下去,甚至现在因为一些恶因缘现前,已经令你身心俱受伤害,心理不能平静,或者想要现在皈依佛门、认识、学习佛门所说忍辱的德性之意义,就应该明白,佛教所说学习忍辱的意义,不仅要改变自己容易生气、任性、结怨的个性,成为内心宽容、心灵平静、虚怀若谷、彬彬有礼、有操守、有德行、有世间智慧、有佛法智慧、处世练达、广结善缘的佛弟子──这只是佛教所说学忍辱行的最初入门,属于忍辱波罗蜜中的」学菩萨行众生忍」的初步基础。「佛经上」鼓励生存在娑婆世界的佛教徒,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佛菩萨对众生行忍辱,而且要在今世进一步修定(念佛)、修慧(佛法智慧),创造共业中的别业,临终超脱地球世界,到净土世界去修行。因为在这个世界没有学习「静定力」到达相当的程度,而要在日常生活中对你不喜欢的人们行忍辱,是相当困难的。佛弟子有了要在今世进一步修定(念佛)、修慧(佛法智慧),创造共业中的别业,临终超脱地球世界,到净土世界去修行的体认,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学习用念佛的方式,每天念佛半小时,六个月不间断,首先就会慢慢改变你的个性,变得比较有耐性,碰到会令人生气的事情,比较能够隐忍,但是还不能做到碰到不快乐的事情,凡事不动怒。但是最起码的忍辱功力,你已经学到了!更需要明白,如果初入佛门,对六度之中的布施、持戒、忍辱,没有认识,没有正知正见引导你去实行布施、持戒、忍辱的内容,或者没有建立佛道的正知正见而只凭一颗利益众生的慈悲心去做布施、持戒、忍辱之事,是与佛道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内容不相干的!只能说是一个品德良好之人,或者成为大慈善家。换句话说,用没有建立佛道的正知正见而只凭一颗利益众生的慈悲心去做、布施、持戒、忍辱之事,纵然有修禅定,也是与佛教禅定无关的。进一步说,如果只知道修禅定,而没有佛道或解脱道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般若智慧的正…

《皈依后从「五乘佛法」认识释迦牟尼佛所说法的「整体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