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知正见,在动、静之间引导观照心性与布施、持戒、忍辱事行及般若智慧做基础,你所修禅法,也是与佛教所说出世解脱道无关,更与佛道所说禅定波罗蜜无关!
由此可知,佛教所说「学忍辱」的意义,是有其由浅入深的正知正见引导修学的。忍辱波罗蜜的学习次第,在本网刊登的「佛教所说『学忍辱』的意义」之单元,会有详细说明。请阅读!
丁、禅定-首先必须明白,禅定的修学,不是佛教专有的。就是佛教本身对禅定的修学内容,也是非常复杂,如禅宗有禅宗的禅修知见(参话头),净土宗(念佛法门)有念佛法门的从有相入无相的修行方式,密宗有密宗的禅修内容(与气脉、明点、三脉七轮有关),天台宗有天台宗的禅修内容(小止观),南传佛教-『阿含经』有『阿含经』的禅修知见(安那般那念-观息法门、不净观、四念处),印度瑜珈有瑜珈的冥想方法,中国道家有中国道家的静修方式(老子、庄子之书),道法(道家)有道法的修行方式(与任督二脉有关),就是鬼神道也有鬼神道的修行方式(与出阴神及出阳神有关),乃至各类气功都有各类气功的静心修行方式(与练气、养气、调气有关)。而初入佛门,应该从那一个法门起修?首先必须明白,现在已经是末法中的五浊恶世,投生在末法中的五浊恶世的众生,都是带着深重的「宿业障」,才会因共业所感,共同聚会在末法中的五浊恶世中。因为大部分的人类都是「宿障深重」,所以选择靠自力来修禅,往往因为宿福力薄弱,而在禅修间,因禅修知见不正确,而于身心能量的潜移默化间,容易因气脉的启动、振动……而与「异界」相应,招引「异界气机」入侵,潜藏在其气场、穴场间而不自知!所以常常会有「走火入魔」的情况发生,或者「异界、非人、鬼魔…」已经借着你的身体行动、说法而你自己却不知道!甚至一辈子以为自己走在真实解脱道中,已经开悟、证果,明心见性,这种自误、误人的情形,在末法之中很多很多!
所以初入佛门之人,应该说依现世众生的根器,一定要从礼忏法门与净土法门入门起修,才能绝对保证你今生的慧命一定得救!因为净土法门靠他力(佛力)救拔自己的慧命,当然比仅靠自力禅修的力量更为安稳。佛经上说,制心一处,是名为定。而从念佛下手修定,是最为稳当的。而用什么方法念佛,才能一步一步的进入静心修定的阶段呢?当然是从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下手起修,不要小看称念这六字圣号以为很简单,你只要试试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半小时,就会察觉在这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半小时内,不令杂思妄念生起还真不简单,静心修定就是从每天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半小时至一小时开始起修,可以数着佛珠念一句佛号拨一粒佛珠,一句佛号一句佛号慢慢念,心里听得清清楚楚,心念比较杂乱时,可以出声念,心念比较平静时,可以轻声念。当知静心修定,是日积月累的功夫,绝对没有变相、速成的方法!切记!切记!而净土法门引导众生念佛的目的,就是要求生净土,而且要用净土正见引导念佛,才是临终往生净土的保障,所以接下来读者可以进入本网刊登的净土探究之单元阅读。而什么是礼忏法门?请进入本网刊登的菩萨修行次第中之「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一文」阅读,本单元下一个问题也会说明礼忏法门的问题。
5、精进-当知精进是贯通前四度的精进修学及贯通般若空性智慧的精进修学,只要努力学习布施、持戒、忍辱、禅定、般若的道理与实践这五度的内容,就称为布施精进、持戒精进、忍辱精进、禅定精进、般若精进,而现在初学之人所要了解的就是对布施的义理精进学习、对持戒的道理精进学习、对忍辱的义理精进学习,对净土法门所说念佛的道理精进学习──请阅读本网刊登的「往生净土修行之路」之单元。当对布施、持戒、忍辱、禅定四度义理有了深入的认识,再进一步学习般若空性智慧的内涵,就会走在与佛道智慧相应的般若波罗蜜的真谛学习中!
6、般若-般若是梵音,翻译成中文,就是修学与佛道、解脱道相应的出世间的空性智慧之修因与果德之义理。简单来说,就是无我、空性之理。这个道理,是非常深广无边的,因为牵涉到成佛之道的学习次第与甚深甚深的菩萨因位及果位的学习内容以及了脱生死的修证次第与内涵,不是初学者容易懂的。而且学般若空性智慧的基础,是从最初的三皈五戒的内容及十善业的内容、六道轮回的内容、三界诸天的内容、佛法最重要的课题-业、缘、果、报详细的内容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的内容与次第学习起,乃至解脱道中所说三十种助道法学习起,才能慢慢步入般若空性智慧的学习,诸如『金刚经』、『心经』、『大般若经』等都是属于解说般若空性智慧的经典,不适合初学者阅读,初学者就是阅读『金刚经』、『心经』也不能真正体会经里的义理,甚至会曲解经文的意思。笔者已知有许多初学之人刚开始学习佛法时,就从『金刚经』、『心经』下手研究与阅读,结果产生眼高手低的情形,对佛法所说「法性与法相」的内涵与知见,停留在名相的钻研中,不能进步,甚至已经研究『金刚经』很久了,但是对基本的三皈五戒的细微内容及十善业的细微内容、六道轮回的细微内容、三界诸天的细微内容、佛法最重要的课题-业、缘、果、报的细微的内容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的细微内容与次第,乃至对解脱道中所说三十种助道法的细微内涵与次第,仍然搞不清楚,这样的程度研究『金刚经』乃至修习禅定,是不会正确、深入的体悟『金刚经』与「正定」的甚深义!而且有走在「相似佛法」的道路上而不自知,这种情况,在教界太多太多了!如果在对『金刚经』、『心经』的「般若义理」一知半解下,就急于度众生,便是以盲引盲,犯下自误、误人的大过!
所以初学之人,如果对读诵经典有兴趣,不要忙着阅读『金刚经』等般若经典,应该从现在起,先从读诵『阿弥陀经』、『普门品』、『地藏经』、『普贤行愿品』、『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十善业道经』等开始学习起(请阅读本网刊登的『佛教经典介绍』之单元),不要误以为这些都是小经,当知凡是与佛道相应的大乘经典,都有其极其甚深甚深的佛道义理在其中,如以上所说『普贤行愿品』、『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等都已经有「般若义理」在其间,只是依你的佛法程度不能体会而已!
以上是对「五乘佛法」的略说,详细内容,请阅读本网刊登的菩萨修行次第──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梵行精进、般若六度波罗蜜之单元。
《皈依后从「五乘佛法」认识释迦牟尼佛所说法的「整体面」》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