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禮佛忏悔的修行意義 禮忏問答▪P2

  ..續本文上一頁也不能消除任何人所造的殺盜淫等重罪。而要逢遇如迦諾迦尊者般的出世聖人出面化解前世重罪,則必須不斷地廣結出世善緣,與修行人結緣,才有機會得遇聖僧,化解冤業。而以現在的佛門信衆而言,多不知供養專修出世梵行者及供養具有佛道正見、解脫正見、淨土正見等在寂靜處靜修的阿蘭若行者,爲自己種下來世出塵的佛種,徒然地失去廣結出世聖緣的機會。

  3.凡夫如何了解今世延續前生的業障有多重?

  雖然我們不知道前世造了多少業障,但是看看自己今生有那些重大不好的習氣,如貪心、瞋心、殺盜心、名利心、睡眠心、淫欲心、嫉妒心、诤鬥心等,便知道今世承續前世的業障有多重。若能針對自己不好的習氣去改,絕對能轉輕前世延續至今生的業障。如過去曾有一小沙彌因前世殺業而感得短命報,但在某一次經過河邊時無意間以悲愍心救了一群螞蟻上岸,使它們免遭淹死之難,他因而當生轉壽活到八十歲。這是說明「一念悲心可轉五行」的道理。

  (七)如何認識今生再造的業障?

  1. 如何轉現世業障成輕報?

  今生一出生的軀體是延續前世的宿業而來,除了重大的宿業現前外(如一生下來就是身體殘缺,六根不全、白癡、重病、夭折等症狀),其他一切未現前的宿業,及再造作的重罪,都可依學佛修行的力量轉重罪成輕罪受(依心力而言)。

  如眼前的生活環境,周遭人事相處的好與壞,就決定于我們自己待人處世的態度如何,這是最現實的「現業報」。一個內心雜亂、汙濁、不定的人,遇到逆境現前,一定感受到外在給他的壓力、刺激、沖擊力很大,但是在一個素有修養,或是有定慧功力者遭遇逆境時,卻能處之泰然,逆來順受。同樣遭遇逆境打擊,但是因心量的不同,在心境承受的強烈緩輕上,卻形成截然不同的結果。逆境現前,回應力越強,所受的傷害力越大;相對的,在深悟眼前的惡果形成的原因時,如果仍我行我素,不知悔改,試問:要如何才能消現世業障呢?

  2. 消除現世業障最快的方法

  現世因我們的態度惡劣,而形成周遭的人事逆境,就是業障現前最實際的表相。要如何轉變現業報呢?「心量轉變」,業障即轉,而消現世業障最快的方法,就是行「六度」,將心量放大,廣結善緣,才能去除今世學佛道上的障礙。

  縱因現世再造殺、盜、淫、妄等重罪,以及他人加諸我們身上的殺、盜、淫、妄等惡行,也會因自我心量轉爲忏悔、平靜、慈悲、空寂,而使禍難現前(重罪現報)時,心中無怨無悔,不起報複心、殺怒心,而使今世現前的重業及宿罪現報就此了結,不再與衆生糾纏下去。由此可知,內心承受力的強弱輕重問題,實決定于重罪輕受或輕罪重受的結果。

  可以說,現世造惡,仇家近在眼前(尋私了結),但刀未入體時,都不是定業。問題是你有沒有智慧去轉化對方對你的仇恨心、報複心?

  3. 認識最實在的現世業障觀

  現世再造的業障,有迹可尋。諸如生病有生病的因緣、情緒暴躁、沖動、輕浮、懶散,有心理上障礙的原因,衆生緣中人緣不好,自有其纏結惡緣的起因……凡此皆是有因可尋;見果尋因,見因知果,這是最起碼的現世業障觀。

  今生短命是前世的宿緣牽引,今世延續前世的個性、生活、飲食習慣難改,故受短命報(如日本相撲選手在劇烈運動後,便暴飲暴食,又太過肥胖,當然短命)。又有今世再造的業障,而受現業短命報。因爲我們往往因個性沖動、心情煩躁、煩惱太多、心量狹小、嫉妒心重……,樹敵太多,而爲自己製造今世及未來世中成佛道上太多的業障。事實上,很多業障,都是今生承續前世不好的習氣再造作的,而不能推說今世所遇到的人事逆境及生病因素,皆是前世業障現前。這是不了解今世延續前世不好的個性、習氣、生活環境,再造作更多、形成今世之中「人事逆境」及「生病因素」!

  4. 不認識自己的個性與習氣不能消罪業

  省悟了「業障」起因于自作自受的道理,便應往真正消業障的方法去做。如果只停留在事相上的忏悔(如有口無心的經忏、拜忏上),是不能消重罪(定業)的,一定要用修行的方法(以下所說七種由淺入深的禮忏方式),以此七種忏悔心,轉變自己的習性、心態,扭轉身心與生俱來的業障,才能轉重罪成輕受,徹底達到禮忏的目的。

  一個學佛者,倘若不認識自己的個性與習氣,不認識自己的根器與處境,便不能覺悟忏悔的目的,是爲了轉變自己的惡習與過失的心,誓不再犯;更不能醒悟忏悔的作用是爲了扭轉那些障礙自己往佛道前進的一切錯誤和偏執的善惡思想行爲,引導激發、培養、修學聖人出世聖德之心而行忏悔。停留在口念心不行的忏悔上,則任何的禮忏方式,都會流于形式,而達不到忏悔罪相的根本目的。以此形式化的向彌陀禮忏,往生淨土絕無可能。

  (八)爲什麼要用七種心忏悔?

  1.一般居士學佛停留在什麼程度?

  《佛名經》上說:「欲滅此煩惱障、業障、果報障叁障罪者,當興七種心以爲方便,然後此罪乃可得滅。何等爲七:一者「慚愧心」,二者「恐怖心」,叁者「厭離生死心」,四者「菩提悲智心」,五者「怨親平等心」,六者「念報佛恩心」,七者「觀罪性本空心」。」

  這七種心,實乃每一個學發菩薩心者,進入佛道的七個修行次第。而一般居士學佛的程度,因爲周遭環境、人事、情纏的牽絆,大都停留在前兩個慚愧心與恐怖心的學習階段,不能進步。

  一個欲求禮忏者,如果不能深刻地用心體悟什麼是煩惱障?什麼是業障?什麼是果報障?那麼慚愧心(悔悟心、向道心)與恐怖心(警惕心、無常心)根本就激發不起來。悔悟與恐怖墮落惡道的警惕心、無常心不能時時激發出來,繼續隨著貪、嗔、癡等煩惱心造業、受果,輪回六道,便失去禮忏的意義,更遑論以下七種心。

  甚且現在的學佛者,大多在懂了幾本佛經或看了幾本論著,甚至在不懂佛法下「持誦某些咒語」後,誤以爲自己已經具備諸佛大悲願行的「具體功德」,等同諸佛菩薩在此世界行化……。其實連皈依叁寶後,對佛、法、僧叁寶的意義,卻沒有深入的認識,在對戒、定、慧叁學沒有花時間認真學習、修持過,便能在「以散亂心持咒下」,或者「短暫定心持咒下」,獲得如諸佛菩薩「經過無量劫數」依六度波羅蜜自利、利他的具體功德嗎?能夠因在一日、二日、七日、一個月、一年……短暫的「持咒間」等同諸佛菩薩在此娑婆世界弘化嗎?

  因爲誤解「持咒總持一切法」的深入修學意義,反而不認識自己所以生在五濁惡世完全是遭受宿障牽引的因緣何在?!對于初入佛門時,就應該了解的「忏悔、求道的次第與內容」,往往因「我慢心」流露及「所知障重」而流于形式、名相上的美麗名辭,換取佛陀所預記的「鬥诤堅固時期」。學佛第一步的基礎發心:慚愧心、悔悟心、警惕心、無常心都發不出來,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警覺,持續下去,再下去的厭離生死心、學發菩提心……,就有如空中樓閣般的遙不可及。

  如果人人從踏入佛門起,皆能在善知識的提攜下,走向正確的信佛、學法之路,腳踏實地從怖因果、明業力、學禮忏、發大願的修行次第,一點一滴做去,則佛教幸甚!正法興盛!

  2.認識七種心的相互關系

  當知慚愧心由恐怖墮落惡道而發,恐怖心由慚愧做錯事情而生,兩者是一體兩面的;厭離生死心由恐怖心(無常心)深刻體認而生;菩提悲智心由解脫生死心鞏固而堅定;怨親平等心由求佛悲智心力行而顯發;報答佛恩心由實踐四無量心,親證平等法性而表露;罪性本空心則由前六種心堅固顯相而現前。

  我們現在僅是站在凡夫地,學發「經上」所說這七種心,以爲未來修行道上做善因緣。這七種心以修證的立場而言,是次第相生,也是相輔相成的,亦是禮忏發心、往生淨土的根本重點。

  誠如經上所說:「禮忏者若能以這七種心向彌陀擎拳合掌,至誠懇切,慚愧改革,身心發露,誓不再犯,如此忏悔,何罪不滅?何障不消?」現在就將這七種心略做解釋。

  3、爲什麼要發慚愧心來禮忏?

  不能發慚愧心忏悔即失去禮忏的根本意義

  如果你沒有察覺出做錯事情,爲什麼要忏悔?就是因爲深刻地覺悟到錯誤的思想及行爲呈現在眼前,這樣慚愧心、悔悟心與向道心才能啓發得出來。佛弟子回向時,常常稱念一句偈:願消叁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因爲深切地從這句偈體會出:從無始以來,由自己身、口、意叁業造作了太多貪、瞋、癡、殺、盜、淫等惡業,累積了無量的煩惱惑業(煩惱障),生生世世因自作自受的善惡業行(業障),一直在叁界果報中受生(果報障),阻礙修道的發心。叁障不消,智慧不開;智慧不開,罪障未除;由是障礙菩薩道的行持。佛弟子一定要有這樣的覺悟,禮忏才有目的。如果不能體認這層「我因爲警覺到過去生中及今生積集了太多的業障、煩惱障、果報障,任何潛藏在內心的貪、瞋、癡、慢、疑、殺、盜、淫、妄、嫉妒等心理沒有斷除,都會在各種因緣聚會時(如人情因素被牽扯下去或許多事件突發時),足以牽引我們造作惡業,墮落惡道去。因爲深怕墮入惡道,所以一定要時時發慚愧心、悔悟心來反省自己的思想、行爲,導入學佛修行的正軌。」

  否則禮忏只會流于宗教情操的發泄,不能將衆生學佛的程度提升。

  所以禮忏者應當痛下功夫,深刻地從「叁障」的意義及忏悔的目的等多方面的佛法知見,來認識此處所說的發慚愧心、悔悟心忏悔的重要性。

  4、爲什麼要發恐怖心來禮忏?

  (1)恐怖心要如何才能發得深刻?

  恐怖心也就是警惕心與無常心。因爲深刻地醒悟到一刻停留在叁界中,就有淪墮惡道的危險,因恐怖墮落惡道,才會發慚愧心、悔悟心、向善心來忏悔。

  如果一個佛弟子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

《禮佛忏悔的修行意義 禮忏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