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禮佛忏悔的修行意義 禮忏問答▪P3

  ..續本文上一頁有恐怖墮落惡道,深怕輪回無期的無常啓示,此處所說的慚愧心、悔悟心、警惕心、恐怖心、無常心根本就激發不出來。慚愧心、恐怖心發不出來,下一個出離生死心更發不出來。一般學佛者多停留在用慚愧心及恐怖心禮忏的階段,成凡成聖就出在下面一個「出離生死心」的發心上。

  (2)發忏悔心念佛是下品往生的基礎

  而下品往生者,在現世之中造了許多罪過之後,聽聞善知識開導佛法時,「慚愧心、悔悟心、向道心、恐怖心、無常心、忏悔心」一定要強烈地激發出來,以此強而有力的忏悔心來十念念佛,求生淨土,才有可能。

  (3)如何分辨自己在學佛的道路上是「初學」還是「久學」?

  當知「慚愧心、悔悟心、警惕心、恐怖心、無常心、向道心」,是爲自己學佛的道路而發,不發此六心,學佛根本就沒有上路,空談名相理論而不骛實修,只會增長自己的驕傲心、我慢心、诤鬥心、好勝心、嫉妒心,産生眼高手低、好高骛遠情形,在學佛的道路上仍然是個「初學」,因爲連最基本的慚愧心、恐怖心、無常心、向道心都不能時時警惕在心,發不出來,再上一著地深入修行問題,便止于空談,産生理與事分離的現象。

  (4)如何證明禮忏者已經進入事忏的階段?

  而如何證明禮忏者真的是發出慚愧心與恐怖心來忏悔?一定要做到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所說的:「涕淚悲泣身毛豎,于所造罪(宿障及今障)深慚愧;對于十方叁寶所,及以六道衆生前;至誠發露無始來,所有惱亂諸衆生;起于無礙大悲心,不惜身命悔叁業;已作之罪皆發露,未作之惡更不造,以慚愧水洗塵勞,身心俱爲清淨器」的程度,才能稍微將無始以來散亂的心一點一滴地暫時平靜下來。長久保持這種慚愧、警惕的忏悔心學佛下去,便證明你確實進入「事忏」的階段了。

  所以佛寺的課誦爲何每日皆要誦「大忏悔文」,就是要引導真發心學佛者,日日忏悔「宿障及今障」,直至臨終這顆「事忏、念佛的心」不可停止,才能稍稍將無始以來的這顆造作「貪、瞋、癡」……煩惱雜亂的心念,暫時止靜下來,才能如經上所說:「現在及未來,令『善念之心不斷』,『惡念之心止息』。」否則只是在一個星期、幾個月……一年、二年間的短暫「禮忏」,尤其是在一、二年之間只是每日「半小時至一小時」的在佛前「禮忏」,大部分的時間皆因「心思雜亂」而令身、口、意叁業隨境而轉,隨波逐流,隨時皆會因人事環境沖擊,而令善念中斷、惡心生起、造作惡行,甚至只是「每日小小的嫉妒心、小心眼、名利心、計較心、傲慢心不斷地生起、增長,而沒有確實造作「傷害他人的行爲」,均離「本篇所說」「事忏階段」遠矣!

  

  5、爲什麼要發厭離生死心來禮忏?

  (1)發厭離生死心忏悔的基本目的是什麼?

  雖然今世用悔悟心、慚愧心、警惕心忏悔了,來世絕對還會做錯事情,甚至宿業現前,再以悔悟心來禮忏……。如此忏悔了又犯,犯了再忏悔,生生世世,就在改過、犯錯中禮忏無期。而犯錯的根本源動力,乃在「生死」的投生與再生中。如果沒有「生與死」的投胎與再生,就不會有墮落惡道的憂慮,因此經上說要發出離生死心來禮忏。

  (2)一般居士難發出離生死心來忏悔

  但是一般居士,要他發出離生死心來忏悔,非常不容易。然而你今世不發此心,不用方法來培養(諸如多供養叁寶、多參訪具有佛道正見、解脫正見、淨土正見的正道修行者、閱讀高僧傳、多聽法師說法、看經……而且深入思惟法義,將自己的「學佛知見提升」……),來世就沒有修道的機會。並且不發出離娑婆生死苦海的決心來念佛,則往生淨土絕對不可能。這是往生淨土禮忏發心的根本重心,凡是正在進行念佛、禮忏、學佛者,皆應重視、反省這個問題。同時這也是中品往生者必備的淨業資糧。(請參閱「淨土探究」第十四願「中品往生者具備聲聞行者修行的條件」一文。)

  (3)修禅、修淨皆是以厭離生死心爲入道的起步

  無論修禅、修淨,皆是以慚愧心、悔悟心、恐怖心、無常心、向道心、出離生死心爲入道的起步。修禅者悔悟心、恐怖心、無常心在日常生活中發得強烈,才會愈發精進禅修;相對的,在靜定中,此叁心的基礎穩固,才愈加能在禅修中激發厭離生死心的發心。

  (4)世間知苦、悟苦者有叁種人

  世間人難發出離生死心來學佛、念佛,因爲這是世間人造作情纏業緣、作繭自縛的結果。佛說世間有叁等人:一是先知先覺者,今生沒吃過什麼大苦,就能在看到人類生老病死的苦果中知苦、悟苦,發出離生死苦海心來修行,如佛陀即是。一是後知後覺者,第二等人要嘗盡苦頭,曆盡悲歡離合、生離死別、人事滄桑之苦,才能知苦、悟苦,發出苦心來修行;如高僧大德,多有出生在貧苦環境中而知苦、悟苦,發出苦心來修行。一種是不知不覺者,凡夫衆生縱然曆盡滄桑、窮困潦倒,知苦、悟苦,但卻以苦爲樂,不能發出苦心來尋求超脫生死苦海之法。經上說:「菩薩畏因,衆生畏果。」這就是說明先知先覺者與不知不覺者在苦因的覺醒上,最好的說明。

  佛生長在富貴家庭中,發出苦心最難,所以說是第一等人—先知先覺者。現在能發出離生死苦海心來禮忏、念佛、學法的佛弟子,雖是後知後覺者,但在了悟出離生死的發心,是要透過「持戒」、「觀照」、「修定」的過程,才能發得堅固,以此發心,就已經種下超凡入聖的修行種子,相當難能可貴。

  (5)出離生死心不發,絕不能轉凡夫業成聖人業

  倘若禮忏者前二心的基礎沒有鞏固,此厭離生死心根本發不出來。出離生死心不堅固,下一個求成佛道的菩提心又如何能發得深刻呢?!

  學佛基本的目的,就是在學習如何轉凡夫業成聖人業,亦即是以此出離生死的發心爲基礎。所以一定要用各種方便修持方法,如持戒、修定、觀想、發願等方法將「出離生死心」培養起來,不再造作與這個世間相應的輪回苦果,將今世的夫妻緣、父母緣、兒女緣、朋友緣轉變成佛道法緣,來世不要再與衆生纏結情緣下去。有此省悟,出離生死心才能熏發出來,方能將身心帶入下一個發菩提心學佛的悲願中。

  (6)如何證明禮忏者確實發出出離生死心來忏悔?

  而如何證明禮忏者真的發出厭離生死心來忏悔?一定要做到經上所說的:「一心勇猛忏諸罪,發大精進心無退;涕淚交橫不覺知,偏身流汗哀求佛;長跪合掌心不亂,發露無始生死業;唯願十方叁世佛,以大慈悲哀愍我;我處輪回無所依,生死長夜常不覺;我在凡夫具諸縛,狂心顛倒徧攀緣;我處叁界火宅中,妄染六塵無救護;我生貧窮下賤家,不得自在常受苦;我生邪見父母家,造罪依于惡眷屬,願出叁界生死業,願滌罪障淨六根,我願堅持不退轉,不惜身命出生死。」的程度,長久保持這種至誠、懇切的厭離生死心來禮忏,才能證明你的「心思」確實已在「道」上行了。

  尤其禅觀者,在將出欲界,進入初禅的定境中,當觀照到自身的不淨穢髒時,才能真正發出離生死心來修行。

  修淨土者,更要多安排自己誦經、念佛(修定)、拜佛(忏悔)時間,將此出離生死心穩固了,往生淨土才有保障。

  6.爲什麼要發菩提心來禮忏?

  (1)最徹底轉變與衆生結惡緣的修行方法

  以瞋製瞋,以暴製暴,必然與衆生來世再結惡緣;冤冤相報,無有了期。最徹底轉變無始以來與衆生所結惡緣的方法,就是學習用佛的慈悲心與智慧心來對治與衆生糾纏的罪惡心與仇恨心,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仇家,才能化解過去生中與衆生所結的無數惡緣。

  佛的智慧心與慈悲心是從六度萬行一點一滴、由淺入深的修證而來(見筆者所著「菩薩修行次第」一書)。禮忏者唯有用此處所說的發七種忏悔心來行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才能獲得佛的一分慈悲與智慧,用真誠的慈悲心去對待衆生,才能寬恕與轉化過去、現在與我有恩有怨的一切衆生,方能踏上學佛發慈悲心的正途,才能上品往生。

  (2)佛門智慧心與慈悲心的學習分入世與出世兩種

  佛門智慧心的修學次第,分爲入世智慧心與出世智慧心兩種(見筆者所著「圓滿布施之道」一書及「般若波羅蜜」一書)。佛門慈悲心的行持次第,也有入世慈悲心與出世慈悲心兩種之別;入世慈悲心,首先一定從布施下手修學;出世慈悲心,則要深入地用佛法智慧引導衆生走出一條長遠出苦的道路(見「菩薩修行次第」一書)。

  (3)修行到什麼程度才能廣度與我們有恩有怨的衆生?

  我們看迦諾迦尊者用他在禅定中所獲得的出世慈悲心與智慧心,加持清涼泉水成爲大悲甘露水,才能洗滌悟達國師與人面瘡宿世中所結的仇恨。而且悟達國師在這次冤業消除後,終生依其所作「水忏」在山中禮忏、修行,終老山林,迹不入俗,死前預知時至,右脅而臥,見佛來迎,自在往生。這即是提醒我們:一定要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成佛心,學習諸佛的慈悲心與智慧心,才能盡度與淨化無量劫以來與我們有恩有怨的一切衆生。並且唯有在第叁種「出離生死」的發心徹底成就─了脫生死,身心自在,才能在自利、利他的成佛道上,勇往直前,永不退轉。

  (4)凡夫衆生發菩提心禮忏的基本意義

  而此處所說的發菩提心來禮忏,基本的目的,就是在于啓發禮忏者求學彌陀的慈悲心與智慧心;並且唯有深入地認識與力行諸佛的一分一分的慈悲心與一分一分的智慧心,才能方便地運用「悲智」之心,有希望去感化宿世與今世的仇家,從此也踏上學佛的正途,不再與衆生結怨。

  7.爲什麼要發怨親平等心來禮忏?

  (1)什麼是怨親平等心?

  在今生我們一定會碰到很多過去生中的怨親債主及現在再結下的怨親債主。學佛者唯有用無怨、無恨的平等心去對待今生認識與不認識的衆生,在無意、有意間,才能逐漸打開宿世和現在與衆生所纏結的「心結」,從此…

《禮佛忏悔的修行意義 禮忏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