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禮佛忏悔的修行意義 禮忏問答▪P4

  ..續本文上一頁與衆生廣結善緣不再造惡。

  (2)入世平等心與出世平等心的差別在那裏?

  怨親平等心同樣有入世平等心與出世平等心的學習次第(見「菩薩修行次第」中冊「梵行精進願」)。而入世與出世之別,就出在如何對待向我們贊歎或怒罵的衆生的態度上。衆生以惡言相向時,凡夫「心」若能不嗔、不憂、不動,自然不會與衆生結惡緣、纏緣。這是要經過修慈心叁昧、悲心叁味、喜心叁昧、舍心叁昧成就,才能真正鞏固怨親平等心(見「菩薩修行次第」一書)。如人間的初果聖人,在遭遇逆境、無食物活命時,縱然眼前只有一頭羊,但證果聖人深悟不可再與衆生結怨,以致于障礙未來修行的道理,于是甯願自己身亡,也不會親自宰殺羊食其肉苟活。這種以清淨心、平等心自決的行爲,因「心境」不同,而異于凡夫自殺的結果。凡夫衆生不可模仿,也不是世俗凡夫所能做到的(見「大智度論」)。

  (3)凡夫衆生學習用平等心度化衆生的第一步

  凡夫衆生所要學的是:不殺害仇家,不報複、不記恨對我有仇恨、不滿的人,學著用怨親平等心去對待與我有恩有怨的一切衆生,你做得到嗎?能夠做到「怨親平等」,已經不是庸夫俗子,代表你真的已經踏上學佛、念佛、禮忏、學法、修心、修定的道路了!

  在這七種忏悔心裏,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怨親平等。這是現實生活中的每一位凡夫衆生深有同感的!

  (4)真正啓開怨親平等心是在什麼時候?

  並且學佛者一定要在第四種「菩提心」顯發之後,才能真正啓開怨親平等的智慧與發心。

  而修行要確實達到怨親平等的程度,必須「嗔心斷」,入色界禅定,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定,親證平等法性才能圓融成就(見「菩薩修行次第」一書)。

  (5)爲何說佛將怨親平等心做得最圓滿最徹底?

  而入世平等心與出世平等心做得最圓滿最徹底的,自然表現在佛的身上。我們看無論大、小乘經典都敘述:佛不論碰到任何毀謗、贊歎、供養、辱罵、論議……等種種際遇,內心不動、不喜、不瞋、不貪。遇著任何順逆境界現前,都是和顔悅色,心無貪、怒,真正做到怨親平等。因爲在佛的心裏,早已沒有瞋恨心、貪愛心……,早已超越凡夫的喜怒、愛恨相對境界。

  (6)發怨親平等心禮忏的基本目的

  這裏所說的發怨親平等心來禮忏,目的在使念佛者、學佛者及忏悔者長期藉禮忏的作用,培養怨親平等的觀念與發心,如此學佛,一定能隨緣化解今生或前世正在現前的逆境,化解對我有恩有怨的一切宿業及冤親債屬的仇恨心于萬一。

  8.爲什麼要發感懷佛恩心來禮忏?

  (1)發感懷佛恩心忏悔的基本意義

  如果沒有佛爲我們開示修行的方法、忏悔罪業的方法,凡夫衆生根本無由踏上正確忏悔罪業、了脫生死的修持道路,所以當然要發感謝、懷念佛陀說法、教誨、恩德之心來禮忏。但是凡夫衆生遇到逆境現前時(諸如自己子女、父母、夫妻……)逢遇橫禍、病故時,就是非常虔誠的佛教徒,也難免沒有怨天尤人之憾,甚至從此喪失學佛的信心。

  (2)堅固地發出感懷佛恩心忏悔是在什麼時候?

  而真正、堅固地感懷佛恩心,一定要在第五種發心(怨親平等心)穩固時,內心達到「無怨、無恨、無善、無惡」的無執、寂靜、平等境界,親證平等法性,才能稱爲真正從佛口生,從法化生的真佛子。修行至此程度,學佛的信心才會徹底堅固,才能徹底覺悟及徹見諸佛所言不虛之理∣有善惡報應、有六道輪回、有生死可了、有真理可證、有佛道可成!方能真發感懷佛恩心來禮忏。

  9.爲什麼要發罪性本空心來禮忏?

  (1)什麼是佛法所說的「罪」?

  這是禮忏時非常重要的發心。若不了解什麼是罪性本空,則不知如何轉化積藏在心識中罪惡的陰影,不能消罪業。

  首先必須了解佛法所說的罪,不是造了殺、盜、淫、妄等重大罪業,才叫做「罪」。換句話說,不是等造了重大罪過後才去禮忏,如此忏悔已經太晚了(定業已成)。凡是潛藏在內心的「嫉妒心、貪愛心、嗔慢心、疑忌心、鬥诤心」,都會在因緣聚會時,引發造罪的惡因,就是佛法所稱的「罪種」。如《地藏經》說:「凡夫衆生,舉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便是在說明當凡夫衆生投射其善惡心念于六塵人事時,都會使其不斷地在叁界的善惡報應中受生,了脫無期,而構成墮落叁惡道的「牽引因」,所以稱爲「罪根」。《大智度論》卷四十二又說:「善無記法雖非罪果,但是生罪因緣,不應著。」

  由此可知,禮忏的目的,是在忏悔、改變自己心中潛藏的「貪、瞋、癡、慢、疑……」等足以「牽引」至惡道的「罪因」,成爲「向道、淨心」超脫叁界的成佛「修因」,才能真正達到禮忏的效果。

  (2)罪業不是獨自生起

  任何一件事情,沒有它的起因,絕對不會無中生有,無因而生;罪業絕對不是它自己單獨生出來的(罪業性質本無獨立性,罪性本空義)。換句話說,罪業是從造作者與受害者雙方複雜的因緣糾纏和合而生,當然也從雙方造罪、結怨心態的變化而轉變。因爲罪業可轉,才可用前述六種心來忏悔。這樣凡夫學佛才可因消罪業而轉凡夫業成聖人業。

  (3)爲何忏悔不能消重罪?

  重大的罪業,經上說是「不可悔罪」,不是用事相上的忏悔(拜忏)就能消滅的,所以說忏悔不能消重罪。一定要依理去做,遵照此處所說「七種心」長期觀照自心、禮忏、修行,轉化內心造惡的罪因,當現在世及未來世中彙聚無量世間……觀心、禮忏、修戒、修慧、修定的「解脫因行」成就時,便能具足像迦諾迦尊者的數分定慧與慈悲,才能轉黑暗心成光明心,稍微消除無始以來累積在八識田中罪惡的陰影,因心態承受力的轉變,而轉重罪成輕罪受。

  (4)忏悔者如何依「罪性本空之義」行「理忏修觀」?

  談到忏悔者心態由黑暗轉爲光明的問題,便要涉及禮忏者對「罪性本空義」行「理忏修觀」的認識有多深。如《心地觀經》對「理忏」的內容有明確說明。依經上說;

  「若能如法忏悔者,當依二種觀門修;

  一者觀事滅罪門,二者觀理滅罪門;

  事與理實無差別,但以根緣應不同;

  若欲修習觀正理,遠離一切諸散亂;

  著新淨衣跏趺坐,攝心正念離諸緣。

  常觀諸佛妙法身,體性如空不可得;

  一切諸罪性皆如,顛倒因緣妄心起。

  如是罪相本來空,叁世之中無所得;

  非內非外非中間,性相如如俱不動。

  真如妙理絕名言,唯有聖智能通達;

  非有非無非有無,非不有無離名相。

  周徧法界無生滅,諸佛本來同一體;

  惟願諸佛垂加護,能滅一切顛倒心;

  願我早悟真性源,速證如來無上道。

  若有清信善男子,日夜能觀妙理空;

  一切罪障自消除,是名最上持淨戒。

  若人觀知實相空,能滅一切諸重罪;

  猶如大風吹猛火,能燒無量諸草木;

  諸善男子真實觀,名爲諸佛秘要門。」

  就因爲「行理忏」能夠轉化造惡者的罪過心成清涼水,由此悟知罪由心造,心轉罪轉,罪性本無實性的道理,可依妄心調伏而轉罪性成善性,進而契證性、相平等的道理,更加增強造惡者忏悔的信心。而此處所說的由理忏消重罪,是依忏悔者心態轉暗爲明,而轉重罪成輕受的原理而言。

  千萬不要誤會,只要「行理忏」修觀,就能將自己無始以來所造作的無數因「殺人、殺畜生」至今尚未顯報的無量「殺業果報」已經消除殆盡,未來與「殺業仇敵相遇時」不必受報!當知我們縱然因「理忏修觀成就」而「了脫生死」,但是「仇家」要傷害你、我的「瞋惡心」並沒有去除,所以當未來與「無數仇敵相逢時」,還是要報,只是因你、我的「心念」已經轉換成「空性心」、「平等心」而在未來遭受「惡報時」不會因此「記恨仇敵」,又與仇家結下新的「罪業因緣」,而從此與「仇敵化解怨業」,未來不再「冤冤相報」。

  由此可知,《心地觀經》所示「若人觀知實相空,能滅一切諸重罪」之理,是針對「造惡者」的心態依「理忏修觀」成就,轉暗爲明,轉重罪成輕罪受的觀點而言,而不是像一類「解經者」以爲只要「觀知實相空,覺悟罪性本空」之理,便能當下消除一切重罪的誤判!

  同理可知,一分密行者大開方便說:「持咒能消一切重罪……持咒具足一切佛菩薩功德」之理,亦是站在「持咒者」心態轉變成「清淨、光明…」的原理而言,並不是說只要「持咒」就能滅除一切「重罪」,未來不必受報,而是「修心者」的心態依「修戒、修慧、修定」成就,轉變打開自我所造作的「罪惡心結」,才能在未來與「冤親債主」聚會時,不再「怨怨相報」而逐漸踏上「沒有障礙」的解脫之路、成佛之道,才能一點一滴的積聚佛道功德,而永不退卻!

  (5)罪性本空事相上的解釋

  罪性本空的意義,若依事相上說明其無定性的理由,便要牽涉到造惡者與受害者雙方面在結怨前後,其「心性」具備的善惡強弱問題,實嚴重影響到叁世果報問題,形成雙重因果,甚至層層複雜因果的轉變與加重。所以說罪性本空——罪業本身沒有其固定性、獨存性,可依雙方面的心態轉變而轉化。

  今生你發了忏悔無始以來罪障的心,因我們堅固地發出「悔悟罪業心、恐怖墮落惡道心、厭離生死心、求佛悲智心、怨親平等心、感懷佛恩心」來忏悔、改過、向善、向道、修行,而使因造罪而産生的黑暗、自責、不安的心性扭轉成善良、光明、謙虛、有德的「佛弟子」。未來逢遇冤親債主的因緣際會時,必能因我們「修身養性」所散發出來的德操影響力,而使重報轉輕報,甚至因你的德行感化對方,而化解仇家的報複之心。千萬不可誤解罪性本空的「空」,是空無所有的意思。如果以爲忏悔、修行後,可使已造罪業化爲烏有,就大大曲解「發罪性本空心」來禮忏的意義了。

  而前述第四所說的發菩提心、第五發怨親平等心、第六發感懷佛恩心以及第七…

《禮佛忏悔的修行意義 禮忏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