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与众生广结善缘不再造恶。
(2)入世平等心与出世平等心的差别在那里?
怨亲平等心同样有入世平等心与出世平等心的学习次第(见「菩萨修行次第」中册「梵行精进愿」)。而入世与出世之别,就出在如何对待向我们赞叹或怒骂的众生的态度上。众生以恶言相向时,凡夫「心」若能不嗔、不忧、不动,自然不会与众生结恶缘、缠缘。这是要经过修慈心三昧、悲心三味、喜心三昧、舍心三昧成就,才能真正巩固怨亲平等心(见「菩萨修行次第」一书)。如人间的初果圣人,在遭遇逆境、无食物活命时,纵然眼前只有一头羊,但证果圣人深悟不可再与众生结怨,以致于障碍未来修行的道理,于是宁愿自己身亡,也不会亲自宰杀羊食其肉苟活。这种以清净心、平等心自决的行为,因「心境」不同,而异于凡夫自杀的结果。凡夫众生不可模仿,也不是世俗凡夫所能做到的(见「大智度论」)。
(3)凡夫众生学习用平等心度化众生的第一步
凡夫众生所要学的是:不杀害仇家,不报复、不记恨对我有仇恨、不满的人,学着用怨亲平等心去对待与我有恩有怨的一切众生,你做得到吗?能够做到「怨亲平等」,已经不是庸夫俗子,代表你真的已经踏上学佛、念佛、礼忏、学法、修心、修定的道路了!
在这七种忏悔心里,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怨亲平等。这是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位凡夫众生深有同感的!
(4)真正启开怨亲平等心是在什么时候?
并且学佛者一定要在第四种「菩提心」显发之后,才能真正启开怨亲平等的智慧与发心。
而修行要确实达到怨亲平等的程度,必须「嗔心断」,入色界禅定,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定,亲证平等法性才能圆融成就(见「菩萨修行次第」一书)。
(5)为何说佛将怨亲平等心做得最圆满最彻底?
而入世平等心与出世平等心做得最圆满最彻底的,自然表现在佛的身上。我们看无论大、小乘经典都叙述:佛不论碰到任何毁谤、赞叹、供养、辱骂、论议……等种种际遇,内心不动、不喜、不瞋、不贪。遇着任何顺逆境界现前,都是和颜悦色,心无贪、怒,真正做到怨亲平等。因为在佛的心里,早已没有瞋恨心、贪爱心……,早已超越凡夫的喜怒、爱恨相对境界。
(6)发怨亲平等心礼忏的基本目的
这里所说的发怨亲平等心来礼忏,目的在使念佛者、学佛者及忏悔者长期藉礼忏的作用,培养怨亲平等的观念与发心,如此学佛,一定能随缘化解今生或前世正在现前的逆境,化解对我有恩有怨的一切宿业及冤亲债属的仇恨心于万一。
8.为什么要发感怀佛恩心来礼忏?
(1)发感怀佛恩心忏悔的基本意义
如果没有佛为我们开示修行的方法、忏悔罪业的方法,凡夫众生根本无由踏上正确忏悔罪业、了脱生死的修持道路,所以当然要发感谢、怀念佛陀说法、教诲、恩德之心来礼忏。但是凡夫众生遇到逆境现前时(诸如自己子女、父母、夫妻……)逢遇横祸、病故时,就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也难免没有怨天尤人之憾,甚至从此丧失学佛的信心。
(2)坚固地发出感怀佛恩心忏悔是在什么时候?
而真正、坚固地感怀佛恩心,一定要在第五种发心(怨亲平等心)稳固时,内心达到「无怨、无恨、无善、无恶」的无执、寂静、平等境界,亲证平等法性,才能称为真正从佛口生,从法化生的真佛子。修行至此程度,学佛的信心才会彻底坚固,才能彻底觉悟及彻见诸佛所言不虚之理∣有善恶报应、有六道轮回、有生死可了、有真理可证、有佛道可成!方能真发感怀佛恩心来礼忏。
9.为什么要发罪性本空心来礼忏?
(1)什么是佛法所说的「罪」?
这是礼忏时非常重要的发心。若不了解什么是罪性本空,则不知如何转化积藏在心识中罪恶的阴影,不能消罪业。
首先必须了解佛法所说的罪,不是造了杀、盗、淫、妄等重大罪业,才叫做「罪」。换句话说,不是等造了重大罪过后才去礼忏,如此忏悔已经太晚了(定业已成)。凡是潜藏在内心的「嫉妒心、贪爱心、嗔慢心、疑忌心、斗诤心」,都会在因缘聚会时,引发造罪的恶因,就是佛法所称的「罪种」。如《地藏经》说:「凡夫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便是在说明当凡夫众生投射其善恶心念于六尘人事时,都会使其不断地在三界的善恶报应中受生,了脱无期,而构成堕落三恶道的「牵引因」,所以称为「罪根」。《大智度论》卷四十二又说:「善无记法虽非罪果,但是生罪因缘,不应着。」
由此可知,礼忏的目的,是在忏悔、改变自己心中潜藏的「贪、瞋、痴、慢、疑……」等足以「牵引」至恶道的「罪因」,成为「向道、净心」超脱三界的成佛「修因」,才能真正达到礼忏的效果。
(2)罪业不是独自生起
任何一件事情,没有它的起因,绝对不会无中生有,无因而生;罪业绝对不是它自己单独生出来的(罪业性质本无独立性,罪性本空义)。换句话说,罪业是从造作者与受害者双方复杂的因缘纠缠和合而生,当然也从双方造罪、结怨心态的变化而转变。因为罪业可转,才可用前述六种心来忏悔。这样凡夫学佛才可因消罪业而转凡夫业成圣人业。
(3)为何忏悔不能消重罪?
重大的罪业,经上说是「不可悔罪」,不是用事相上的忏悔(拜忏)就能消灭的,所以说忏悔不能消重罪。一定要依理去做,遵照此处所说「七种心」长期观照自心、礼忏、修行,转化内心造恶的罪因,当现在世及未来世中汇聚无量世间……观心、礼忏、修戒、修慧、修定的「解脱因行」成就时,便能具足像迦诺迦尊者的数分定慧与慈悲,才能转黑暗心成光明心,稍微消除无始以来累积在八识田中罪恶的阴影,因心态承受力的转变,而转重罪成轻罪受。
(4)忏悔者如何依「罪性本空之义」行「理忏修观」?
谈到忏悔者心态由黑暗转为光明的问题,便要涉及礼忏者对「罪性本空义」行「理忏修观」的认识有多深。如《心地观经》对「理忏」的内容有明确说明。依经上说;
「若能如法忏悔者,当依二种观门修;
一者观事灭罪门,二者观理灭罪门;
事与理实无差别,但以根缘应不同;
若欲修习观正理,远离一切诸散乱;
着新净衣跏趺坐,摄心正念离诸缘。
常观诸佛妙法身,体性如空不可得;
一切诸罪性皆如,颠倒因缘妄心起。
如是罪相本来空,三世之中无所得;
非内非外非中间,性相如如俱不动。
真如妙理绝名言,唯有圣智能通达;
非有非无非有无,非不有无离名相。
周徧法界无生灭,诸佛本来同一体;
惟愿诸佛垂加护,能灭一切颠倒心;
愿我早悟真性源,速证如来无上道。
若有清信善男子,日夜能观妙理空;
一切罪障自消除,是名最上持净戒。
若人观知实相空,能灭一切诸重罪;
犹如大风吹猛火,能烧无量诸草木;
诸善男子真实观,名为诸佛秘要门。」
就因为「行理忏」能够转化造恶者的罪过心成清凉水,由此悟知罪由心造,心转罪转,罪性本无实性的道理,可依妄心调伏而转罪性成善性,进而契证性、相平等的道理,更加增强造恶者忏悔的信心。而此处所说的由理忏消重罪,是依忏悔者心态转暗为明,而转重罪成轻受的原理而言。
千万不要误会,只要「行理忏」修观,就能将自己无始以来所造作的无数因「杀人、杀畜生」至今尚未显报的无量「杀业果报」已经消除殆尽,未来与「杀业仇敌相遇时」不必受报!当知我们纵然因「理忏修观成就」而「了脱生死」,但是「仇家」要伤害你、我的「瞋恶心」并没有去除,所以当未来与「无数仇敌相逢时」,还是要报,只是因你、我的「心念」已经转换成「空性心」、「平等心」而在未来遭受「恶报时」不会因此「记恨仇敌」,又与仇家结下新的「罪业因缘」,而从此与「仇敌化解怨业」,未来不再「冤冤相报」。
由此可知,《心地观经》所示「若人观知实相空,能灭一切诸重罪」之理,是针对「造恶者」的心态依「理忏修观」成就,转暗为明,转重罪成轻罪受的观点而言,而不是像一类「解经者」以为只要「观知实相空,觉悟罪性本空」之理,便能当下消除一切重罪的误判!
同理可知,一分密行者大开方便说:「持咒能消一切重罪……持咒具足一切佛菩萨功德」之理,亦是站在「持咒者」心态转变成「清净、光明…」的原理而言,并不是说只要「持咒」就能灭除一切「重罪」,未来不必受报,而是「修心者」的心态依「修戒、修慧、修定」成就,转变打开自我所造作的「罪恶心结」,才能在未来与「冤亲债主」聚会时,不再「怨怨相报」而逐渐踏上「没有障碍」的解脱之路、成佛之道,才能一点一滴的积聚佛道功德,而永不退却!
(5)罪性本空事相上的解释
罪性本空的意义,若依事相上说明其无定性的理由,便要牵涉到造恶者与受害者双方面在结怨前后,其「心性」具备的善恶强弱问题,实严重影响到三世果报问题,形成双重因果,甚至层层复杂因果的转变与加重。所以说罪性本空——罪业本身没有其固定性、独存性,可依双方面的心态转变而转化。
今生你发了忏悔无始以来罪障的心,因我们坚固地发出「悔悟罪业心、恐怖堕落恶道心、厌离生死心、求佛悲智心、怨亲平等心、感怀佛恩心」来忏悔、改过、向善、向道、修行,而使因造罪而产生的黑暗、自责、不安的心性扭转成善良、光明、谦虚、有德的「佛弟子」。未来逢遇冤亲债主的因缘际会时,必能因我们「修身养性」所散发出来的德操影响力,而使重报转轻报,甚至因你的德行感化对方,而化解仇家的报复之心。千万不可误解罪性本空的「空」,是空无所有的意思。如果以为忏悔、修行后,可使已造罪业化为乌有,就大大曲解「发罪性本空心」来礼忏的意义了。
而前述第四所说的发菩提心、第五发怨亲平等心、第六发感怀佛恩心以及第七…
《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