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探究 下冊▪P17

  ..續本文上一頁樂的意思。而這極樂世界的究極快樂,究竟是指什麼樣的快樂呢?

  如『阿彌陀經』上說:「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無量壽經』上也說,無量壽國:「無有叁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又說:「……令我作佛,國如泥洹,我當愍哀,渡脫一切,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至我國,快樂安穩…。」又說:「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于無爲泥洹之道。」第叁十九個大願也說:「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由以上經文得知,極樂世界無有衆苦,是指沒有叁惡道之苦。所受至極微妙的清淨、快樂(極樂的意思),乃是如「漏盡比丘所受寂滅、解脫的涅槃之樂一樣」,而彼土的依報是「國如泥洹」——,在阿彌陀佛所證無上寂滅涅槃本願攝持下,近似于解脫聖者研證寂靜涅槃境界一樣(次于無爲泥洹之道)。彼土天人衆的正報身都在「正定之中」,沒有生死苦惱的逼迫。也就是說,從我們這個地球往西,經過十萬億個無窮無盡無限多度的宇宙空間之物質世界、非物質世界,有一個沒有惡道之苦,唯有以寂滅、解脫之樂的清淨佛土。

  庚、念佛者爲何要帶「淨業」往生?

  既然那個世界的業緣果報是一個宛如寂滅、解脫之樂的清淨佛土,與出世八正道的涅槃正見相應的,我們修學彌陀淨土法門,當然要對西方極樂世界具有「趨于寂滅、解脫之樂」的涅槃正見。在念佛時,要以心向「寂靜、解脫」的涅槃正見之心來念佛(以西方淨土世界的依報及天人衆正報的真谛來看)。就如『無量壽經』上所說:「十方來生,心悅清淨。」也就是說,欲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蓮友們,必須在發出厭離娑婆世界生死之苦的決心後,一心修行、念佛到「心悅清淨」的寂靜境界,以此寂靜念佛的清淨業行,回向西方極樂世界,才能與極樂世界「如寂滅、解脫之樂」的清淨果報相應,這亦即是「淨業往生」的明證。若是「心懷瞋惱而念佛」,雖然念佛而內心仍然帶著娑婆世界的瞋惱業行,放舍不下娑婆世界的欲習情纏及種種愛著地球人間的舉止行爲,是與法藏比丘所發的成佛大願,所修的布施、調意、戒、忍、精進的菩薩自利利他的聖行不相應的,是與淨土世界的正報、依報,近乎涅槃境界的寂靜國土不相應的。

  宇宙間任何的界、相、事、物,都離不了「因果法則」,今天因爲我們自己無始以來的善惡業行果報而感得了這個穢土世界的正報、依報。反觀極樂世界卻是由阿彌陀佛因地成佛的大悲行願及無數條持淨業因行的念佛衆生願生彼國而其業感得彼正報、依報相應的殊勝微妙的國土。我們怎麼可能用這個濁惡世界的穢業因行而感得彼國莊嚴、清淨的淨土之果呢?「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菜瓜不會生胡瓜」,這是大家都懂的因果原則,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我們今生若是種了瞋心、煩惱、愛欲的穢土業因,必然會繼續遭受這個穢土世界的罪障果報;相對的,我們如果今生種下了與阿彌陀佛因地所發成佛大願相應的淨業因行,與極樂世界正報、依報相應的「趨于寂靜、涅槃」的淨業梵行,願生彼國,當然能夠在臨命終時受到阿彌陀佛的大悲誓願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下得到與極樂世界相應的「近于寂靜安樂」的淨土果報。而且唯有在我們對現實人間的無常生死有了透徹的認識與覺醒,有了對娑婆世界生死正見的觀念、發心與培養,才能在念佛時,心趨寂靜,與極樂世界「近乎寂靜解脫之樂」的正報、依報之果相應。相對的,有了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念佛、靜心,將整個生命投入精勤念佛中,才能在心態日趨寂靜的情況下,依出世八正道的涅槃正見,逐漸對這個無常的夢幻人生,産生深刻的厭離感,才能深切的發出厭離這個現實人間的無常業報,全心投入極樂世界菩提、寂滅、解脫之樂的往生正行,而與阿彌陀佛這第十一個「天人都在正定之中,必至滅度」的大悲接引誓願相應。

  如果我們今生雖然選擇了淨土法門做爲一生西行的指南,但是在平素念佛時,沒有修學淨土正見,培養佛法正見來引導我們念佛,是不能堅固往生西方的信願的(這也是筆者近年來接觸臨終之前勸修、助念的經驗所感)。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了對淨土真谛的認識,用淨土正見之心來念佛,就好象有了明亮的智慧眸子作前導,看清楚淨土世界光明的指向,朝著阿彌陀佛從法性覺海所散發出來的無量大悲誓願的接引中,順利地朝向西方極樂世界前進。當我們有了淨土正見之心來引導念佛,就如菩薩的六度波羅蜜有了般若正見做引導前進一樣,不致茫然無度,安穩的航向究竟的成佛彼岸,無有障礙。當我們有了淨土正見之心來念佛,猶如禅行者有了解脫正見之心導引禅修一樣,能夠順利地依從出世八正道的法義指引,朝向寂滅涅槃的聖道前進而無礙。

  (4)提升對念佛理性的修持

  我們剛剛開始修學念佛法門時,大都會抱著感情式的心態來想念阿彌陀佛,祈求阿彌陀佛的護佑、解難(這封初機學佛者而言,並不是不好),但是當我們對佛法、對淨土的認識,一天天的深入,一天天的進步,在佛法正義、淨土真谛不斷的熏陶、研習下,在不斷的經年累月念佛中,必能提升我們對淨土、對佛法、對念佛理性的認識與覺醒。也唯有在精進念佛,探究淨土正見「行、解並重」「定、慧等持」的相輔相成引導遞進下(正規修持而言),才能不斷的提升我們對淨土、對念佛理智的體悟與修學。若是平常淨土知見不正,沒有深入正觀淨土知見,是很難在念佛時進入淨念相繼(清淨念佛),進入一心不亂,正定念佛的功效的。無怪乎『菩薩處胎經』要說:「億千萬衆,時有一人,能生阿彌陀國中。」(除非你的宿慧深厚,仗著宿慧念佛善根,對世間、恩愛、攀緣、煩惱……,頓然覺醒,不生貪著,全心全意,精進念佛,念念是佛,淨念相繼,自然深入「心悅清淨」的定境中,否則爲了今世一生往生的理想,堅定今世往生的信願,還是要照著佛經中所說「定、慧等持」的正規修持途徑來修學)。

  (5)將佛學當做哲學理論研究的危險性

  話又說回來,如果僅將佛法、將淨土作爲哲學理論的研究,而不依仗佛法,依仗淨土的正見指南,進一步學佛修行或者力行念佛法門,那麼當你個人的所知障根深蒂固,個人對佛學看法對佛學文字相的主觀意識堅著後,很可能會偏離佛法真谛,走上毀佛謗法,否定淨土,否定大乘佛法非佛說的謬見。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說:修學佛法一定要「行解並重」「定慧等持」,才能深入佛法意見,印證佛法真谛。吾人對佛學的認識,學佛、解脫,固然以人生經驗哲學爲基礎(佛法不離世間覺),但是吾人對人生經驗哲學的認識,大多是以自我主觀意識所能臆測所能理解約叁度空間的經曆與接觸爲範圍,如果不以佛法正見深入禅修之中,那麼對于佛經上所說無數超越這個世間以外的色界、無色界、宇宙多度無盡的他方世界、淨土世界,以及聖人洗心滌慮超脫我們這個世界有漏無常的時空、包身所證得解脫智慧無生無減的境界,是不能以我們人生經驗哲學的凡常思慮所能臆度理解的。

  (6)你發現你也在「無常」中嗎?

  如果雖然明白了佛學的高深理論,然而凡事只說不做,紙上談兵,那麼理論永遠是理論,永遠和我們己常生活的心、行處世扯不上關系,永遠不能達成學佛、成佛的終極目的;也枉費我們爲佛弟子,有負續佛慧命的遺教!也唯有在我們不斷的勤勉學習佛法、學習淨土法義的奮發上進下,時時把心沈靜下來,投入清淨念佛「定、慧並重」的熏習中,才能加速加深我們對佛法、對淨土慧見真谛的體悟,加速加深我們對「夢幻人生」的啓示,「無常生死」正見的覺悟,否則「無常」終歸是「名相上」的無常,別人的無常生死,永遠與我們無關,我們永遠體會不出什麼是夢幻人生的真理,什麼是「無常迅速」的警惕!

  (7)將彌陀成佛行願剖析出一條成佛之道

  我們不僅要在淨土正見的引領下提攜念佛,在念佛中深入淨土慧見,擴而充之,更要以淨土真谛來貫穿佛法正義,以佛法正義來正觀淨土法門;不僅要以這第十一個——正定解脫願來窺倪佛法正義、淨土正見,擴而充之,更要以佛說四十八願,從阿彌陀佛的行願中來窺倪、探究佛法真谛,將阿彌陀佛的成佛大願以佛法正義闡揚出來,將佛、法真谛以佛的成佛悲願剖析出來,剖析出一條「成佛之道」,步佛影塵,來實踐、圓滿阿彌陀佛的成佛大願,種下未來淨土世界成佛的善根佛種。這是我們淨土行者,對佛法、對淨土、對念佛、對阿彌陀佛的大悲誓願,應有的正見與認識,這也就是筆者論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目的與希望。

  (8)爲何要詳述本願?

  筆者不嫌辭費的以一分禅行者的八正道及一分念佛者的八正道來論述、說明這第十一個「正定解脫」願,因講到禅行者與念佛者的正定問題,以修行的正規角度來看,本來就不是一件簡單敘述的事。而且談到佛法「正定」問題,一定要提及八正道,而八正道又是以正見、正思惟爲前導,因此在敘述一分禅行者與一分念佛者的正見正思惟問題,筆者首先從『無量壽佛』中開示的無常人生實態的世間正見,約略探究往生淨土應有的基本正見。再以四法印爲本的生死正見引入十二因緣法——出離夢幻人生的正思惟途徑,將形成無常人生的生死因緣略爲勾劃出來,這是一分禅行者與一分念佛者欲踏出夢幻人生,朝向解脫之道前進,或者朝向西方極樂世界前進第一步出世正見、正思惟的基本條件。如果我們念佛者與禅行者,連這修行聖道、解脫第一步基層正見功夫都不認識,踏不出來,屋子的地基沒有打穩,就想一躍登天,蓋到第二樓,那是不可能而且相當危險的。任何的異說學理或風吹草動都有可能令你走入外道而不自覺;甚至喪失信心,改變學佛、念佛的信願。除非你今生俗務纏身,煩惱障重,沒有機會追求了脫生死的聖道,不想于當生臨命終時,蒙…

《淨土探究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