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乐的意思。而这极乐世界的究极快乐,究竟是指什么样的快乐呢?
如『阿弥陀经』上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无量寿经』上也说,无量寿国:「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又说:「……令我作佛,国如泥洹,我当愍哀,渡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又说:「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第三十九个大愿也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由以上经文得知,极乐世界无有众苦,是指没有三恶道之苦。所受至极微妙的清净、快乐(极乐的意思),乃是如「漏尽比丘所受寂灭、解脱的涅槃之乐一样」,而彼土的依报是「国如泥洹」——,在阿弥陀佛所证无上寂灭涅槃本愿摄持下,近似于解脱圣者研证寂静涅槃境界一样(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彼土天人众的正报身都在「正定之中」,没有生死苦恼的逼迫。也就是说,从我们这个地球往西,经过十万亿个无穷无尽无限多度的宇宙空间之物质世界、非物质世界,有一个没有恶道之苦,唯有以寂灭、解脱之乐的清净佛土。
庚、念佛者为何要带「净业」往生?
既然那个世界的业缘果报是一个宛如寂灭、解脱之乐的清净佛土,与出世八正道的涅槃正见相应的,我们修学弥陀净土法门,当然要对西方极乐世界具有「趋于寂灭、解脱之乐」的涅槃正见。在念佛时,要以心向「寂静、解脱」的涅槃正见之心来念佛(以西方净土世界的依报及天人众正报的真谛来看)。就如『无量寿经』上所说:「十方来生,心悦清净。」也就是说,欲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莲友们,必须在发出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苦的决心后,一心修行、念佛到「心悦清净」的寂静境界,以此寂静念佛的清净业行,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才能与极乐世界「如寂灭、解脱之乐」的清净果报相应,这亦即是「净业往生」的明证。若是「心怀瞋恼而念佛」,虽然念佛而内心仍然带着娑婆世界的瞋恼业行,放舍不下娑婆世界的欲习情缠及种种爱着地球人间的举止行为,是与法藏比丘所发的成佛大愿,所修的布施、调意、戒、忍、精进的菩萨自利利他的圣行不相应的,是与净土世界的正报、依报,近乎涅槃境界的寂静国土不相应的。
宇宙间任何的界、相、事、物,都离不了「因果法则」,今天因为我们自己无始以来的善恶业行果报而感得了这个秽土世界的正报、依报。反观极乐世界却是由阿弥陀佛因地成佛的大悲行愿及无数条持净业因行的念佛众生愿生彼国而其业感得彼正报、依报相应的殊胜微妙的国土。我们怎么可能用这个浊恶世界的秽业因行而感得彼国庄严、清净的净土之果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菜瓜不会生胡瓜」,这是大家都懂的因果原则,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我们今生若是种了瞋心、烦恼、爱欲的秽土业因,必然会继续遭受这个秽土世界的罪障果报;相对的,我们如果今生种下了与阿弥陀佛因地所发成佛大愿相应的净业因行,与极乐世界正报、依报相应的「趋于寂静、涅槃」的净业梵行,愿生彼国,当然能够在临命终时受到阿弥陀佛的大悲誓愿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下得到与极乐世界相应的「近于寂静安乐」的净土果报。而且唯有在我们对现实人间的无常生死有了透彻的认识与觉醒,有了对娑婆世界生死正见的观念、发心与培养,才能在念佛时,心趋寂静,与极乐世界「近乎寂静解脱之乐」的正报、依报之果相应。相对的,有了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念佛、静心,将整个生命投入精勤念佛中,才能在心态日趋寂静的情况下,依出世八正道的涅槃正见,逐渐对这个无常的梦幻人生,产生深刻的厌离感,才能深切的发出厌离这个现实人间的无常业报,全心投入极乐世界菩提、寂灭、解脱之乐的往生正行,而与阿弥陀佛这第十一个「天人都在正定之中,必至灭度」的大悲接引誓愿相应。
如果我们今生虽然选择了净土法门做为一生西行的指南,但是在平素念佛时,没有修学净土正见,培养佛法正见来引导我们念佛,是不能坚固往生西方的信愿的(这也是笔者近年来接触临终之前劝修、助念的经验所感)。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了对净土真谛的认识,用净土正见之心来念佛,就好象有了明亮的智慧眸子作前导,看清楚净土世界光明的指向,朝着阿弥陀佛从法性觉海所散发出来的无量大悲誓愿的接引中,顺利地朝向西方极乐世界前进。当我们有了净土正见之心来引导念佛,就如菩萨的六度波罗蜜有了般若正见做引导前进一样,不致茫然无度,安稳的航向究竟的成佛彼岸,无有障碍。当我们有了净土正见之心来念佛,犹如禅行者有了解脱正见之心导引禅修一样,能够顺利地依从出世八正道的法义指引,朝向寂灭涅槃的圣道前进而无碍。
(4)提升对念佛理性的修持
我们刚刚开始修学念佛法门时,大都会抱着感情式的心态来想念阿弥陀佛,祈求阿弥陀佛的护佑、解难(这封初机学佛者而言,并不是不好),但是当我们对佛法、对净土的认识,一天天的深入,一天天的进步,在佛法正义、净土真谛不断的熏陶、研习下,在不断的经年累月念佛中,必能提升我们对净土、对佛法、对念佛理性的认识与觉醒。也唯有在精进念佛,探究净土正见「行、解并重」「定、慧等持」的相辅相成引导递进下(正规修持而言),才能不断的提升我们对净土、对念佛理智的体悟与修学。若是平常净土知见不正,没有深入正观净土知见,是很难在念佛时进入净念相继(清净念佛),进入一心不乱,正定念佛的功效的。无怪乎『菩萨处胎经』要说:「亿千万众,时有一人,能生阿弥陀国中。」(除非你的宿慧深厚,仗着宿慧念佛善根,对世间、恩爱、攀缘、烦恼……,顿然觉醒,不生贪着,全心全意,精进念佛,念念是佛,净念相继,自然深入「心悦清净」的定境中,否则为了今世一生往生的理想,坚定今世往生的信愿,还是要照着佛经中所说「定、慧等持」的正规修持途径来修学)。
(5)将佛学当做哲学理论研究的危险性
话又说回来,如果仅将佛法、将净土作为哲学理论的研究,而不依仗佛法,依仗净土的正见指南,进一步学佛修行或者力行念佛法门,那么当你个人的所知障根深蒂固,个人对佛学看法对佛学文字相的主观意识坚着后,很可能会偏离佛法真谛,走上毁佛谤法,否定净土,否定大乘佛法非佛说的谬见。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说:修学佛法一定要「行解并重」「定慧等持」,才能深入佛法意见,印证佛法真谛。吾人对佛学的认识,学佛、解脱,固然以人生经验哲学为基础(佛法不离世间觉),但是吾人对人生经验哲学的认识,大多是以自我主观意识所能臆测所能理解约三度空间的经历与接触为范围,如果不以佛法正见深入禅修之中,那么对于佛经上所说无数超越这个世间以外的色界、无色界、宇宙多度无尽的他方世界、净土世界,以及圣人洗心涤虑超脱我们这个世界有漏无常的时空、包身所证得解脱智慧无生无减的境界,是不能以我们人生经验哲学的凡常思虑所能臆度理解的。
(6)你发现你也在「无常」中吗?
如果虽然明白了佛学的高深理论,然而凡事只说不做,纸上谈兵,那么理论永远是理论,永远和我们己常生活的心、行处世扯不上关系,永远不能达成学佛、成佛的终极目的;也枉费我们为佛弟子,有负续佛慧命的遗教!也唯有在我们不断的勤勉学习佛法、学习净土法义的奋发上进下,时时把心沉静下来,投入清净念佛「定、慧并重」的熏习中,才能加速加深我们对佛法、对净土慧见真谛的体悟,加速加深我们对「梦幻人生」的启示,「无常生死」正见的觉悟,否则「无常」终归是「名相上」的无常,别人的无常生死,永远与我们无关,我们永远体会不出什么是梦幻人生的真理,什么是「无常迅速」的警惕!
(7)将弥陀成佛行愿剖析出一条成佛之道
我们不仅要在净土正见的引领下提携念佛,在念佛中深入净土慧见,扩而充之,更要以净土真谛来贯穿佛法正义,以佛法正义来正观净土法门;不仅要以这第十一个——正定解脱愿来窥倪佛法正义、净土正见,扩而充之,更要以佛说四十八愿,从阿弥陀佛的行愿中来窥倪、探究佛法真谛,将阿弥陀佛的成佛大愿以佛法正义阐扬出来,将佛、法真谛以佛的成佛悲愿剖析出来,剖析出一条「成佛之道」,步佛影尘,来实践、圆满阿弥陀佛的成佛大愿,种下未来净土世界成佛的善根佛种。这是我们净土行者,对佛法、对净土、对念佛、对阿弥陀佛的大悲誓愿,应有的正见与认识,这也就是笔者论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目的与希望。
(8)为何要详述本愿?
笔者不嫌辞费的以一分禅行者的八正道及一分念佛者的八正道来论述、说明这第十一个「正定解脱」愿,因讲到禅行者与念佛者的正定问题,以修行的正规角度来看,本来就不是一件简单叙述的事。而且谈到佛法「正定」问题,一定要提及八正道,而八正道又是以正见、正思惟为前导,因此在叙述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的正见正思惟问题,笔者首先从『无量寿佛』中开示的无常人生实态的世间正见,约略探究往生净土应有的基本正见。再以四法印为本的生死正见引入十二因缘法——出离梦幻人生的正思惟途径,将形成无常人生的生死因缘略为勾划出来,这是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欲踏出梦幻人生,朝向解脱之道前进,或者朝向西方极乐世界前进第一步出世正见、正思惟的基本条件。如果我们念佛者与禅行者,连这修行圣道、解脱第一步基层正见功夫都不认识,踏不出来,屋子的地基没有打稳,就想一跃登天,盖到第二楼,那是不可能而且相当危险的。任何的异说学理或风吹草动都有可能令你走入外道而不自觉;甚至丧失信心,改变学佛、念佛的信愿。除非你今生俗务缠身,烦恼障重,没有机会追求了脱生死的圣道,不想于当生临命终时,蒙…
《净土探究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