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凡夫狹窄胸襟。如果一個修行者的心地在行與願相互遞進的修持過程中,愈來愈柔軟、愈謙下、愈隨順、愈不濁、愈純善、愈潤澤、愈寂靜、愈不動、愈廣大、愈堅固、愈明盛、愈清淨、愈平等、愈無相……,則其智慧證量越超越、越深廣、越無邊、越圓滿、越究竟、越不可思議。也就是金剛經所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5、初地菩薩以大願力淨化心地
依華嚴經而言,初地菩薩的修行者,在過去長劫學習佛法的行進間,已經發出了無數護持佛教、聽聞佛法、親近善知識、供養諸佛、度化衆生的大悲誓願。其中有關覺悟宇宙真相,莊嚴佛土的大願說:「願一切世界,廣大無量,粗細亂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如帝網差別,十方無量,種種不同,智皆開了,現前知見。……,願一切國土,入一國土;一國土,入一切國土,無量佛土,普皆清淨,光明衆具,以爲莊嚴,離一切煩惱,成就清淨道,無量智慧衆生,充滿其中……。」
初地菩薩就是在無數大願的開發下,依願修行,漸漸在願行輾轉遞進下,柔軟了心地,謙下了心地,隨順了心地、寬大了心地、潤澤了心地、調伏了心地、寂靜了心地、不動了心地……,而在心地逐步寂滅、恢廓的情況下,産生十種進級未來諸地修行的最初功德力量。
6、初見光明心地的十種修證次第
一、淨信成就:初地菩薩行者一定對佛法僧叁寶,一切菩薩修行法門以及如來究竟智光的證境,産生清淨、堅固的信心。
二、大悲智慧成就:當初地菩薩對于佛道的修證次第與內容有了淨信、深刻的理解後,必然會往大悲願力的前導下,進一步積極的實踐追求佛法及度化冠生的實際工作。在度化衆生的曆程中,因爲深切地感受到衆生沈淪生死深淵中所産生的痛苦煩惱,而仁慈地發出濟度衆生出離苦厄的大悲願心。
叁、大慈光明智成就:當此地菩薩行者,令衆生了解如何出離苦海的道理後,一定會繼續運用其在禅修中所獲得的甯靜、寬大、深遠的大慈胸襟,引導他們進一步朝向究竟安樂的佛道前進。
四、大舍心成就:一個菩薩行者,唯有在修學佛道的過程中,産生了追求廣大佛慧,利益衆生大悲、大慈的深重心、廣遠心,才能視身物如敝屣,無所吝惜的施舍周遭一切的內外身物,因而成就內外俱舍的大舍心。
五、無疲厭心成就:當一個已經能爲衆生發出施舍身物的大道心菩薩,在他投身于廣大救護衆生工作的行列間,一定會不厭不悔的積極去從事世間、出世間有利益于衆生的一切事情,而成就了廣大利益衆生的無疲厭心。
六、一切經論智成就:一個已經有了廣大利益衆生無疲厭心的菩薩,爲了接引各式各樣根器的衆生,踏上學佛修行的道路,勢必會深入經藏去研究一切有益衆生出離苦海,安樂解脫的佛法經論,而成就了通達一切經論的智慧。
七、慚愧莊嚴成就:一個通達佛法經論的菩薩,在與衆生接觸、交談的時候,必然能夠適時的運用其方便智慧,應機教化,舉止安祥,如進知返,時時以慚愧心覺照自己,莊嚴身心,努力的往自利、利他菩薩成佛之道前進。
八、堅固力成就:唯有當一個修行者,對佛法具備淨信心,對利益衆生具備大慈大悲大舍心之後,才能在他棄舍外塵身物,追求佛道智慧的覺悟下,進入最初超出欲塵垢心無我禅修的行列。亦唯有在身心逐漸出離外塵境界後,才能在禅修的洗禮下,對佛道的追求,獲得最初不退轉心的堅固修行力量,而與出世聖者出離五欲六塵的出世解脫心相應,初見清淨光明的智慧心地,而入聖者見道之心,心大歡喜。
九、供養諸佛成就:當一個菩薩修行者,在願力、定力、福德力逐漸超越欲塵束縛範圍,獲得初步不可思議的堅固修證力用後,心念便漸漸得到了自在,修行到了這個時候,才能隨著我們的願力、念力、福德力自在受生,往返十方世界供養諸佛,聽佛說法而無罣礙。
十、依教修行成就:一個具有廣大福德、智慧,願力、念力獲得自在的修行者,生生世世,不論生在何處,均能因往昔善根智慧的啓發,而領悟甚深法義,依教修行。
以上是略談初地菩薩依大願力淨化心地,開發佛法智慧的十種修行次第。
7、二地菩薩以十善業自利、利他
當初地菩薩的光明心地漸漸在大慈悲心、大願力、大福德、大舍心……的洗禮下顯露無遺時,便逐漸脫離欲界塵境的染著,成就清淨的離欲梵行,戒行具足,進入二地菩薩修行的領域。
經上說,一切佛法的修學,皆是以十善業做爲學佛的基礎,一個修行者,如果十善業受學得法,則逐步清淨身心,首先超出欲界垢染,想要進一層發心修學聲聞、獨覺、菩薩二乘聖者的出世修行境界,也就不困難了。二地菩薩爲了更加堅固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菩提悲願,繼續以十善業自利、利他,使得原本清淨光明的心地,更加正直、柔軟、純善、不雜、調伏、寂靜、廣大……。又深知十不善業,令衆生墮落叁塗惡道,受苦無窮,因此對于沈淪生死苦海的可憐衆生,再度地發出了利益心、安樂心、慈悲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教化心……:心心念念希望以自己成就的清淨成行來教導衆生力行十善業,脫離十惡業,以此教化衆生去惡崇善至誠懇切利益衆生的清淨行爲來增長、加強、鞏固、廓大自己度化衆生的大悲誓願。
因爲二地菩薩的清淨戒行成就,而使此地菩薩的心性愈加趨向生死解脫的道上前進。誠如經中頌文所說:「質直柔軟及堪能,調伏寂靜與純善,速出生死廣大意,以此十心入二地。」
由于此地菩薩的願力、念力、智力、福德力……逐步在清淨戒行及十善業的調伏下,愈加地純善與寂靜,于是更加淨化了禅定力道的修持,開發了廣大的神通力量。以其深廣的神通力用,接引無數的衆生信佛聞法。如經中頌文所說:「所有種種神通力,此地菩薩皆能現,願力所作複過此,無量自在度衆生。」
8、叁地菩薩進入深廣禅定修持
欲步入正途的甚深禅定修持,必須以佛法的聞思修慧爲基礎,廣集利益衆生的福德資糧,才能直入正規的禅修證境而無障礙。叁地菩薩名爲發光地,這便說明了此地修行者在聽聞正法、思惟法義、解悟真理、爲法忘軀、依法修行、廣修福德,普渡衆生……等各方面的實踐問題,已經做得非常徹底。才能在自度、度他的體驗中,深刻的領悟到:欲根治無量衆生的煩惱心病,唯有先拯救自己的煩惱心病,將身心超出世間愛欲生死的束縛範圍,一心專注在佛道智慧的追求中,才能以我們所修證如虛空般地的廣大悲智,徹底的對治衆生的無量煩惱病症。所以此地菩薩時時刻刻,以其無量利益衆生的哀愍心,在寂靜無人之處,收攝身心,思惟佛法,依教修行……,因而以無限的忍力、耐力、毅力……所彙集成專注的精神力量,超出欲界衆生的散地界限,進入色界、乃至無色早的禅定境界,而逐漸在出世正定的成就中顯發如太虛般地智慧光芒。誠如經中所說:「菩薩住此發光地時,即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住初禅。滅覺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主喜樂,住第二禅。離喜、住舍,有念、正如,身受樂,諸聖所說,能舍有念受樂,住第叁禅。斷樂先除,苦喜憂滅,不苦不樂,舍念清淨,住第四禅。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種種想,入無邊虛空;住虛空無邊處,超一切虛空無邊處,入無邊識。住識無邊處,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少所有。住無所有處,超一切無所有處,住非有想非無想處。但隨順法故,行而無所樂著。」
「此菩薩,心隨于慈,廣大無量不二,無怨無對,無障無惱,遍至一切處,盡法界虛空界,遍一切世界,住悲喜舍,亦複如是。」
「此菩薩,得無量神通力,能動大地;以一身爲多身,多身爲一身,或隱或顯,石壁山障,所往無礙……,天耳清淨,過于人耳,悉聞人天……。以他心智,如實而知他衆生心……。念知無量宿命差別……。天眼清淨,過于人眼,見諸衆生,生時死時……,諸天之中,菩薩天眼,皆如實知。此菩薩,于諸禅叁昧,叁摩缽底,能入能出,然不隨其力受身,但隨能滿菩提分處,以意願力,而生其中。」
「此地菩薩,觀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緣而有,見縛先滅,一切欲縛,色縛有縛,無明縛,皆轉微薄……。」
由上經文得知,叁地菩薩在廣大悲智願力前導下,已經能夠證入甚深法性禅海中,而且不會對甚深的禅定法榮生起貪染之心。因爲心力不執著叁昧境界,念力便得到自在。就在念力自在的情況下,能夠自由出入禅定證境,依自己的念力、意願力而自由受生,不受神力果報的束縛。
9、四地菩薩智慧熾盛
四地菩薩名爲焰慧地,這便說明了此地修行者因不斷勤勉的將悲智願力導向甚深禅修之中,而使得原本明利的智慧,更加地散發出如火焰般熾盛的慧炬光芒。四地菩薩是依何法精進修習而獲得此熾盛、明利的智慧呢?經上說:「菩薩已淨第叁地,次觀衆生世法界,空界識界及叁界,心解悉了能趣入,始登焰地登勢力,生如來家永不退。」又說:「自身見爲首六十二,我及我所無量種,蘊界處等諸取著,此四地中一切離。」
四地菩薩做叁十七助道品增上修行(叁十七道品的釋義,在十六願中有說明),在不舍莊嚴淨土的廣大救渡衆生的大悲願力下,更加精進地在禅定中斬斷了身見、我我所見,蘊、界、處等十八界的微細心念貪執,使得在定境中的智慧愈發的明亮、銳利……。
10、五地菩薩獲證深廣、平等、清淨心
五地菩薩在福力、智力、定力、願力相互交融遞進下,使其戒德、心性、行持、菩提悲願、度衆力量,佛法知見、世間知見……融入甚深平等、清淨的光明覺照中,亦即獲得十種平等、清淨心。由于此地菩薩的禅波羅蜜偏勝,致使在甚深廣大禅修中所獲得的方便智慧,比而回地更加的難得殊勝,所以此地菩薩名爲難勝地。雖然深入的了悟一切菩薩行的次第修行法門及諸佛智慧光明的修行原理,但是此地修行者尚未獲得解脫智慧,仍是以信解…
《淨土探究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