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原因,乃是因爲大多數的衆生,知道修福修善,因此而使彌勒國土成爲遠較娑婆世界清淨的善性世界。其中彌勒佛所化導的弟子,多是在釋迦牟尼佛時代隨佛修行,但未斷煩惱、未證道果的遺法徒衆。因此彼諸衆生與彌勒佛及釋迦佛盡爲有緣。當彌勒佛本願度生因緣,引渡彼界衆生的應化因緣告一段落,及彼界衆生在彌勒佛正法滅後,衆生福業因緣日漸減少之際,彌勒淨土即將成爲另一種染淨劫轉變的因緣。
2、彌陀淨土與彌勒淨土因緣轉變的不同點
由上可知,彌陀淨土形成的性質與彌勒淨土形成的性質顯然不同,兩者不同性質之點在于:
一、彌陀淨土在佛本願攝化之下及衆生共業聞法、修行精進下,沒有叁塗惡道之報。(如經文說,種種鳥類,出和雅音,宣揚妙法,乃是佛願力所變化,與彌勒淨土有惡道衆生雜生其間不同)。
二、彌陀淨土衆生皆在正定之中,無「不定聚」及「邪定聚」,就是生在界邊七寶城的鈍根衆生,尚無一念惡事之意,何況産生現世罪罰的行爲。(與彌勒淨土衆生,尚有貪、瞋、癡想念及行爲不同)。
叁、彌陀淨土衆生純一化身,均爲男子之相,七寶池內,蓮華之中,自然化身長大,無欲界淫欲之行。(與彌勒淨土有男女之相,情欲之行,婚嫁之事不同)。
四、彌陀淨土衆生想吃食物,香美精食,自然化生,隨意消散。(與彌勒淨土衆生有如娑婆世界衆生同樣的段食:便利之事不同)。
五、彌陀淨土衆生,若欲長劫留在淨土之中,聞法、修定、解脫,得證菩薩不退轉果位,則能隨其意願,留在極樂淨土中,自在進修,永遠不受胎生衆生生老病死,六道輪回的生死之報。(與彌勒淨土仍有胎生衆生的生衰老死,尚在六道輪回的生死受報中不同)。
由此可知,彌陀世界與彌勒世界,雖然同是淨土世界,但是二佛壽命因佛本願度生因緣與衆生共業因緣不同,而形成不同度生壽命及不同性質的淨土世界。彌勒淨土的衆生,仍受貪欲、淫行、婚嫁……生死受生之緣所牽絆,彌勒佛的度生壽命,自然在與此界度生因緣了結後,及被土衆生的福德因緣變化減少下而轉變;如彌勒下生經說:「彌勒佛壽命八萬四千歲。」阿彌陀佛的淨土世界,沒有六道輪回受生之事,大衆在彌陀本顧攝化之下,均朝修禅、證道、解脫、乘願度衆生,福慧因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演進,使彌陀淨土一直在善增上的因緣轉變中,彌陀度生壽命也與彌勒度生壽命,因衆生福德不同及淨土性質不同,而形成較爲殊勝、延續的形態變化。反觀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的度生因緣,則隨佛在此界的本願度生因緣已盡,及此界衆生的罪業因緣加重而一直在惡增上的因緣中演變。彌陀淨土顯然較彌勒淨土爲殊勝,而且與娑婆世界的衆生最爲有緣。今生幸聞無量壽佛名,又專修淨土法門,代表著今世有往生淨土的濃厚希望。願求一世往生的蓮友,若能記取淨宗大德所示「死心念佛」的寶訓,必能掌握今世殊勝的念佛因緣,一世往生,度脫此生矣!
十四、聲聞無數願
前題
法藏比丘說:「當我成佛的時候,如果叁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衆生,都修成了緣覺果位,以緣覺聖者的殊勝智慧,縱然運用百千劫的時間來計算、衡量我佛國中聲聞弟子的數目,也不能夠知道有多少。」
關于聲聞弟子修行的意義和內容,在四部阿含經裏及俱舍論、婆沙論、成實論、唯識學等專書中均有詳細的介紹與說明,此外楞嚴經中對形成生死束縛的辨認及修行解脫的次第,也有明確解說。本願僅就聲聞四果的意義、中品往生者俱備聲聞行者修行的條件、聲聞聖衆在淨土修行的情形,以及極樂世界的聲聞聖者必定回向大乘菩薩道等問題,分成四個重點來做說明。
(一)聲聞四果的意義
1、什麼是初果?
(1)先談學佛有四種人
增一阿含經卷第二十說:「衆生依宿世善根深淺的差異,形成四種不同程度的學佛根器。是那四種呢?
第一種是:在這世間上有一類有善根的衆生,因爲受到別人的勸化而來信仰佛教,當他聽到佛陀或善知識所說的教法後,信心堅定,深信不疑,但是卻一直停留在『恒信他語,不住己智』智慧未開的階段,完全將自己對佛法知見的認識,寄托在別人的學佛知見上,沒有分辨法義內容深度的能力。這一類對佛法信心堅定而智慧不開的佛弟子,佛經稱之爲信行人(持信人)。
第二種是:有一類有善根的衆生,在他學習了佛陀的言教後,能夠進一步的將所聽聞的佛法,理出一條與自己根器相應的智慧抉擇之路。因爲已經對佛法有了觀察與分辨是有爲法或無爲法?是真實法或虛妄法的程度。因此不會輕易被他人或外道的言教所蠱惑。這一類對佛法具有高度分別、思索能力的有智慧的修行人,佛經稱之爲法行人(持法人)。
第叁種是:有一類有善根的衆生,因爲他的宿根深厚,當他已經從廣義的佛法中正確的抉擇出一條出離生死的道路時,便逐步放下一切,專心一意地追求生死的解脫,對于佛所說解脫生死的法義,不會再有懷疑,並且在他步上禅修的過程中,已經獲得四禅八定的禅定證境。這一類依教修行,親身求證佛法的禅行者,佛經稱之爲身證人。
第四種是:有一類有善根的衆生,在他修行的過程中,已經能夠使身口意從戒律的實行中,達到端身正意的目的,進一步走向禅觀的覺照中,不再執著我是持戒人,余人不持戒(斷戒取——斷除對戒的執取、能持之心)。進而從禅思無我的觀照下真真實實的覺察出色身的毫無實性(斷身見)。由于從內在的覺性中親身體證到身體的幻有不實,因此對于佛所說「五蘊皆空」的真理不會再有疑惑(斷疑)。而當這位修行者從明淨的心眼中見到出離六塵的空性真谛時,便正見佛所說:有今世、有後世,有施受、有報應,有修行、有解脫……,並對體證「緣起性空」的修行者必出生死,必證聖果的經證,産生堅定不移的信心。這類在禅修中徹底斷除身見、戒取、疑叁結,見到無常色身輪回生死根源的聖者,佛經稱之爲見到人。」(另雜阿含卷叁十一對此四種修證次第,有不同的說法。)
這四種學佛人,說明了一個佛弟子從初入佛門(信心入門)起,必須經過師承、聞法、思法、解悟法義、依法修行由淺入深的過程,才能親身見到「佛法空性」的真理。
(2)阿含經及金剛經解釋初果的意義
在阿含經上告訴我們,從領悟「苦、集、滅、道」四谛空性真理的修行者(見到人),最初獲得的修行果位是初果須陀洹。對于須陀洹果的釋意,雜阿含經卷第十五及金剛經上均有明確的解釋。
金剛經說:「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說:「如是聖弟子,所有集法,一切滅已,離諸塵垢(即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得法眼生。與無間等,俱叁結斷:所謂身見、戒取、疑,此叁結盡,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必定正覺,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邊。彼聖弟子,中間雖起憂苦,聽彼聖弟子,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禅具足住。不見彼聖弟子,有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世者,此則聖弟子,得法眼之大義。」
(3)先明白叁界的意義
佛經將人類可以藉種種禅定力量進入各種精神修養的狀態,粗分爲叁種生存層次。第一種是衆生財欲、色欲、名利、食欲、睡欲等五種貪欲熾盛的生存空間,稱之爲欲界。第二種是某類較具靈性的衆生,厭棄欲界的貪欲生存環境,進入精神調適的狀態;在禅定的修養過程中,已經逐漸淡薄貪欲,但是身心尚生存在有色物質的束縛範圍內,稱之爲色界。第叁種是某類衆生,在禅修的極度努力下,心識已經超脫色質和形相的約束範疇,完全進入深妙禅定的精神修養狀態中,稱之爲無色界。
也就是雜阿含經上佛所開示的:「比丘們!當知諸界,其數無量,衆生界無數無量,當善界學,善種種界……,有欲界、有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有滅界……。衆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雲何衆生,常與界俱:謂衆生行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修善心時,與善界俱;修勝心時,與勝界俱;行鄙心時,與鄙界俱……,當作是學,善種種界。」(例此可知有無量他方衆生居住的世界,無量淨土『淨界』、穢土『欲界』世界。)
(4)佛爲何製定超離欲界的嚴格戒律?
多重宇宙間無量無數的衆生,都各各依其業行,安居在與其業行相應的一定界限(世界)範圍內。我們只不過是依我們的飲習業力生活在依欲爲界的飲界範圍內。要想跳出欲界的束縛範圍,就必須斷除與欲界相應的塵欲煩惱才有可能。聲聞初果的修行者,就是首先從超離欲界,斷除與欲界相應的五欲六塵境界開始下手修行,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外境開始起修。而超出欲界,只不過是踏上了脫生死目標的第一個修行步驟而已,所以經上說初果的修行者是初入聖者之流。然而我們欲界衆生無量無數的墮性、欲習與煩惱,是最難以降伏的,佛爲了要令隨其出家的聲聞弟子于現世中達到不爲六塵境界迷惑、左右的目的,達到一世解脫的理想,因此依此界衆生最難以調教的身口、業行、舉止而首先製定了種種避免墮落欲界業網的戒律。(按佛因十種利益結戒,今僅就聲聞弟子超脫生死問題做反省。)
(5)入道的初步發心是什麼?
當一個修行者能夠先持身口不犯惡業,並依四部阿含經所開示正確出離叁界生死的「解脫慧學」做爲修行的基礎,如此有了正確的出世佛法正見引導來修行,那麼必能在精勤的持戒、修定中,首先深刻的發出厭離娑婆生死的出世解脫之心。唯有在修行的行進間,從內心深處深切的發出厭離叁界生死的出世解脫之心後,修行者才能逐步淡薄五欲,遠離塵囂,把心安定下來,精進的朝「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欲境努力進修。因此今生能不能夠依四阿含所開示的解脫慧學,在持戒、修定的曆程中,鞏固出世深刻的厭離心來修行,…
《淨土探究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