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原因,乃是因为大多数的众生,知道修福修善,因此而使弥勒国土成为远较娑婆世界清净的善性世界。其中弥勒佛所化导的弟子,多是在释迦牟尼佛时代随佛修行,但未断烦恼、未证道果的遗法徒众。因此彼诸众生与弥勒佛及释迦佛尽为有缘。当弥勒佛本愿度生因缘,引渡彼界众生的应化因缘告一段落,及彼界众生在弥勒佛正法灭后,众生福业因缘日渐减少之际,弥勒净土即将成为另一种染净劫转变的因缘。
2、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因缘转变的不同点
由上可知,弥陀净土形成的性质与弥勒净土形成的性质显然不同,两者不同性质之点在于:
一、弥陀净土在佛本愿摄化之下及众生共业闻法、修行精进下,没有三涂恶道之报。(如经文说,种种鸟类,出和雅音,宣扬妙法,乃是佛愿力所变化,与弥勒净土有恶道众生杂生其间不同)。
二、弥陀净土众生皆在正定之中,无「不定聚」及「邪定聚」,就是生在界边七宝城的钝根众生,尚无一念恶事之意,何况产生现世罪罚的行为。(与弥勒净土众生,尚有贪、瞋、痴想念及行为不同)。
三、弥陀净土众生纯一化身,均为男子之相,七宝池内,莲华之中,自然化身长大,无欲界淫欲之行。(与弥勒净土有男女之相,情欲之行,婚嫁之事不同)。
四、弥陀净土众生想吃食物,香美精食,自然化生,随意消散。(与弥勒净土众生有如娑婆世界众生同样的段食:便利之事不同)。
五、弥陀净土众生,若欲长劫留在净土之中,闻法、修定、解脱,得证菩萨不退转果位,则能随其意愿,留在极乐净土中,自在进修,永远不受胎生众生生老病死,六道轮回的生死之报。(与弥勒净土仍有胎生众生的生衰老死,尚在六道轮回的生死受报中不同)。
由此可知,弥陀世界与弥勒世界,虽然同是净土世界,但是二佛寿命因佛本愿度生因缘与众生共业因缘不同,而形成不同度生寿命及不同性质的净土世界。弥勒净土的众生,仍受贪欲、淫行、婚嫁……生死受生之缘所牵绊,弥勒佛的度生寿命,自然在与此界度生因缘了结后,及被土众生的福德因缘变化减少下而转变;如弥勒下生经说:「弥勒佛寿命八万四千岁。」阿弥陀佛的净土世界,没有六道轮回受生之事,大众在弥陀本顾摄化之下,均朝修禅、证道、解脱、乘愿度众生,福慧因缘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演进,使弥陀净土一直在善增上的因缘转变中,弥陀度生寿命也与弥勒度生寿命,因众生福德不同及净土性质不同,而形成较为殊胜、延续的形态变化。反观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的度生因缘,则随佛在此界的本愿度生因缘已尽,及此界众生的罪业因缘加重而一直在恶增上的因缘中演变。弥陀净土显然较弥勒净土为殊胜,而且与娑婆世界的众生最为有缘。今生幸闻无量寿佛名,又专修净土法门,代表着今世有往生净土的浓厚希望。愿求一世往生的莲友,若能记取净宗大德所示「死心念佛」的宝训,必能掌握今世殊胜的念佛因缘,一世往生,度脱此生矣!
十四、声闻无数愿
前题
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如果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众生,都修成了缘觉果位,以缘觉圣者的殊胜智慧,纵然运用百千劫的时间来计算、衡量我佛国中声闻弟子的数目,也不能够知道有多少。」
关于声闻弟子修行的意义和内容,在四部阿含经里及俱舍论、婆沙论、成实论、唯识学等专书中均有详细的介绍与说明,此外楞严经中对形成生死束缚的辨认及修行解脱的次第,也有明确解说。本愿仅就声闻四果的意义、中品往生者俱备声闻行者修行的条件、声闻圣众在净土修行的情形,以及极乐世界的声闻圣者必定回向大乘菩萨道等问题,分成四个重点来做说明。
(一)声闻四果的意义
1、什么是初果?
(1)先谈学佛有四种人
增一阿含经卷第二十说:「众生依宿世善根深浅的差异,形成四种不同程度的学佛根器。是那四种呢?
第一种是:在这世间上有一类有善根的众生,因为受到别人的劝化而来信仰佛教,当他听到佛陀或善知识所说的教法后,信心坚定,深信不疑,但是却一直停留在『恒信他语,不住己智』智慧未开的阶段,完全将自己对佛法知见的认识,寄托在别人的学佛知见上,没有分辨法义内容深度的能力。这一类对佛法信心坚定而智慧不开的佛弟子,佛经称之为信行人(持信人)。
第二种是:有一类有善根的众生,在他学习了佛陀的言教后,能够进一步的将所听闻的佛法,理出一条与自己根器相应的智慧抉择之路。因为已经对佛法有了观察与分辨是有为法或无为法?是真实法或虚妄法的程度。因此不会轻易被他人或外道的言教所蛊惑。这一类对佛法具有高度分别、思索能力的有智慧的修行人,佛经称之为法行人(持法人)。
第三种是:有一类有善根的众生,因为他的宿根深厚,当他已经从广义的佛法中正确的抉择出一条出离生死的道路时,便逐步放下一切,专心一意地追求生死的解脱,对于佛所说解脱生死的法义,不会再有怀疑,并且在他步上禅修的过程中,已经获得四禅八定的禅定证境。这一类依教修行,亲身求证佛法的禅行者,佛经称之为身证人。
第四种是:有一类有善根的众生,在他修行的过程中,已经能够使身口意从戒律的实行中,达到端身正意的目的,进一步走向禅观的觉照中,不再执着我是持戒人,余人不持戒(断戒取——断除对戒的执取、能持之心)。进而从禅思无我的观照下真真实实的觉察出色身的毫无实性(断身见)。由于从内在的觉性中亲身体证到身体的幻有不实,因此对于佛所说「五蕴皆空」的真理不会再有疑惑(断疑)。而当这位修行者从明净的心眼中见到出离六尘的空性真谛时,便正见佛所说:有今世、有后世,有施受、有报应,有修行、有解脱……,并对体证「缘起性空」的修行者必出生死,必证圣果的经证,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心。这类在禅修中彻底断除身见、戒取、疑三结,见到无常色身轮回生死根源的圣者,佛经称之为见到人。」(另杂阿含卷三十一对此四种修证次第,有不同的说法。)
这四种学佛人,说明了一个佛弟子从初入佛门(信心入门)起,必须经过师承、闻法、思法、解悟法义、依法修行由浅入深的过程,才能亲身见到「佛法空性」的真理。
(2)阿含经及金刚经解释初果的意义
在阿含经上告诉我们,从领悟「苦、集、灭、道」四谛空性真理的修行者(见到人),最初获得的修行果位是初果须陀洹。对于须陀洹果的释意,杂阿含经卷第十五及金刚经上均有明确的解释。
金刚经说:「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说:「如是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即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得法眼生。与无间等,俱三结断:所谓身见、戒取、疑,此三结尽,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必定正觉,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边。彼圣弟子,中间虽起忧苦,听彼圣弟子,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不见彼圣弟子,有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世者,此则圣弟子,得法眼之大义。」
(3)先明白三界的意义
佛经将人类可以藉种种禅定力量进入各种精神修养的状态,粗分为三种生存层次。第一种是众生财欲、色欲、名利、食欲、睡欲等五种贪欲炽盛的生存空间,称之为欲界。第二种是某类较具灵性的众生,厌弃欲界的贪欲生存环境,进入精神调适的状态;在禅定的修养过程中,已经逐渐淡薄贪欲,但是身心尚生存在有色物质的束缚范围内,称之为色界。第三种是某类众生,在禅修的极度努力下,心识已经超脱色质和形相的约束范畴,完全进入深妙禅定的精神修养状态中,称之为无色界。
也就是杂阿含经上佛所开示的:「比丘们!当知诸界,其数无量,众生界无数无量,当善界学,善种种界……,有欲界、有光界、净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非想非非想入处界、有灭界……。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云何众生,常与界俱:谓众生行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修善心时,与善界俱;修胜心时,与胜界俱;行鄙心时,与鄙界俱……,当作是学,善种种界。」(例此可知有无量他方众生居住的世界,无量净土『净界』、秽土『欲界』世界。)
(4)佛为何制定超离欲界的严格戒律?
多重宇宙间无量无数的众生,都各各依其业行,安居在与其业行相应的一定界限(世界)范围内。我们只不过是依我们的饮习业力生活在依欲为界的饮界范围内。要想跳出欲界的束缚范围,就必须断除与欲界相应的尘欲烦恼才有可能。声闻初果的修行者,就是首先从超离欲界,断除与欲界相应的五欲六尘境界开始下手修行,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外境开始起修。而超出欲界,只不过是踏上了脱生死目标的第一个修行步骤而已,所以经上说初果的修行者是初入圣者之流。然而我们欲界众生无量无数的堕性、欲习与烦恼,是最难以降伏的,佛为了要令随其出家的声闻弟子于现世中达到不为六尘境界迷惑、左右的目的,达到一世解脱的理想,因此依此界众生最难以调教的身口、业行、举止而首先制定了种种避免堕落欲界业网的戒律。(按佛因十种利益结戒,今仅就声闻弟子超脱生死问题做反省。)
(5)入道的初步发心是什么?
当一个修行者能够先持身口不犯恶业,并依四部阿含经所开示正确出离三界生死的「解脱慧学」做为修行的基础,如此有了正确的出世佛法正见引导来修行,那么必能在精勤的持戒、修定中,首先深刻的发出厌离娑婆生死的出世解脱之心。唯有在修行的行进间,从内心深处深切的发出厌离三界生死的出世解脱之心后,修行者才能逐步淡薄五欲,远离尘嚣,把心安定下来,精进的朝「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欲境努力进修。因此今生能不能够依四阿含所开示的解脱慧学,在持戒、修定的历程中,巩固出世深刻的厌离心来修行,…
《净土探究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