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探究 下冊▪P5

  ..續本文上一頁鬼神乘隙附身,成爲孤魂野鬼的傀儡,雖然他的解脫心切,但是他明白了脫生死不是幾個月、幾年便能夠成功的。

  (2)坐禅應以觀照世間「苦」谛爲根本

  爲了長遠之計,使自己不致知見偏差,用功過度,走火入魔,于是他霍然記憶起釋迦牟尼佛曾經在出宮之前,探討過世間苦的根源,覺悟世間苦的實相。佛陀爲了尋找出苦的方法,不惜割愛舍親,出家做個苦行僧,最後終于擺脫世間苦的束縛,徹徹底底的得到自由解脫。于是他也循著佛陀的路子,開始找尋出苦的方法;最初從自己四周能夠看見、聽到的種種煩惱——生苦、老苦、痛苦、死苦、愛別離苦、怨僧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等一切苦惱的成因,靜下心來,徹底去觀察,深入去探求人生苦惱的真相。

  當他細心察覺出我們四周很多煩惱的事情,都是由于自我束縛,自己的情執、我見、貪欲不斷,而造成人生種種困擾時,越讓他領悟出「庸人自擾」的道理。當時,他那種想要脫離世間種種苦惱的心,脫離生死煩惱的心,真的就像經典上所說的宛如置身在叁界火宅中那麼的急切。

  于是他正確地依照釋迦牟尼佛親身的體驗,從世間苦的根本覺悟開始,一直追察下去,最後終于對世間真相徹底的得到覺醒,看清楚了世間無常的實相,再慢慢的把心安靜下來,柔軟下來,漸漸地便自然的深入正定之中。那個時候,他才體悟出,此時才是真正修道的開始,內心自然不懼魔擾,也不會再對世間有所希求與執著。

  我想在末法時期,一個追求生死解脫的正信修行者,能夠有這樣的正見,從佛陀告訴我們苦相的真谛下手覺悟起,毅然棄舍了這個充滿我執、貪欲邪見的五濁惡世,將心安住于真理修行之上,是相當不容易的。在末法的今天,想要親近幾位真正有修行的善知識,實在十分的難得。

  講到正見的問題,它的範圍,相當相當的廣,它包含了佛教各宗各派的理論與真谛,涵蓋了整套的佛法,要從世間法至出世法由淺入深的講,恐怕一兩年也講不完。像前面提到的這位修行者,是屬于禅行者個人由苦谛進入正見修行的一小段特殊最初的經過。現在再就我們修持淨土行者應有的最基本的正見談起。

  (3)以沒有正如正見的心念佛不容易往生淨土

  今天的臺灣,是淨土宗盛行的時代,許多高僧大德均極力提倡淨土法門,一句最方便最圓頓的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能夠從古至今,受到祖師大德的重視與弘揚,于經上處處得到釋迦牟尼佛及諸大菩薩的宣說與贊歎,必然是佛菩薩獨具慧眼,知道對治末法衆生最契機、最殊勝的修行法門,非淨土莫屬。因此縱然到了後世的今天,仍然有那麼多的高僧大德相繼弘揚,大力提倡。

  淨宗祖師便曾說過一句話:「萬修萬人去。」確實是萬修萬人去,問題是要如何修,才能達到萬修萬人去的理想。我們都知道,時下對念佛最感興趣、最有時間的佛教徒,就是老太婆與阿巴桑。通常一場念佛會下來,老人家、阿巴桑特別多,一般說來,也確實是老太婆最認真念佛,因爲她們知道自己的來日不多,每天手裏捧著一串念珠念個不停。但是他們一般對淨土法門沒有認識,對阿彌陀佛的意義不知道,對極樂世界沒有概念,對佛法沒有用心去學過,以這種空空洞洞,沒有正見的心態去念佛,是很難降伏我們對世間情愛、眷屬的妄想貪執心的。話又說回來,像前篇提到的,就是學佛多年,對佛法有見地、有造詣的佛教徒,在修行的過程中,都難免對世間、生命,有強烈的執取與希望,何況是一般沒有正如正見的阿公、阿婆呢?當然他們對世間、對兒女,更是戀戀不舍。以那種散亂心念佛,依然對娑婆世界愛戀的心去念佛,來世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種機會,是很渺茫的。

  許多淨土行者,便曾深切的討論過這個問題。爲什麼現在佛教界念佛會四處林立,很多人都知道念佛,每天也定功課念佛,但是「萬修萬人去」的法門,去的人卻是寥寥無幾呢?李炳南老師曾經說過,他在臺中二十多年,于所接觸念佛者臨終前有瑞相出現,證明確實往生西方者,僅有七人,現在可能增加了幾位。大家想想,爲什麼知道念佛的人那麼多,而往生者卻在萬人之中也難得其一呢?這是我們修持念佛者與弘揚淨土者,應該重視關心的問題。因爲這關系到我們自己命終往生的切身問題,也關系到我們未來慧命延續長久的問題。如果今生因爲懵懵懂懂的念佛,沒有把一般念佛而不能往生的「因」找出來,錯失了稍縱即逝的往生良機,那麼來生又將隨著自己的善惡業力輪回六道去了,想要在錯綜複雜的業緣中,再創造好的因緣,得遇明師善友,修學佛法,恐怕不容易了。

  (4)認識往生淨土第一個基本的世間正見

  甲、娑婆世界是生死苦惱的聚集地

  我想,現在先和大家談談我們爲什麼要求往生第一個最基本的正見。在『無量壽經』上,便把世間種種因爲人心貪欲、奢求、瞋怒、愚癡、驕傲、疑慮而造成人生無量痛苦、煩惱、憂愁、恐怖的無常百態,對我們說得非常清楚。佛陀的目的,就是要我們明白娑婆世界乃是生死苦惱的聚集地;要我們看清楚了生死苦惱的根源,徹底的看破放下,這樣我們念佛求往生,才有希望。古德有一句話說:「愛不重不生娑婆。」我們今世之所以會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因爲我們的情愛太重,情欲難舍,所以才結下了打不開、數不清的種種纏緣。一方面要養家顧子,憂慮一家的身心病苦;一方面要憂慮常常欠缺錢財、衣食、物品供給家庭;一方面又要憂慮隨時都有可能爲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種種天災人禍所侵擾;一方面又要擔心經常都有可能面臨與父母家人、親屬朋友生離死別的痛苦。我們就是這樣,天天生活在這個五惡五痛五燒的忍苦世間,時時都會煩惱叢生,不得安甯。如果一時糊塗,失去理智,做出違背常理,殺盜淫妄的事情來,又要受到國法的製裁,來世還要墮落叁惡道中遭受因果報應。罪業輕的,縱使投生做人,卻是貧窮、下賤、乞丐、孤獨、聾、盲、喑、啞,愚癡、敝惡之人。如果在生的時候做福修善,或者由于宿世修善積德所感,來世便會投生尊貴、富豪之家,身高體健,深具智慧。

  佛陀說,雖然這個世間,有痛苦也有歡笑,有罪惡也有溫馨,有貧賤也有富貴,有愚癡也有聰明,但是痛苦的事情總是比歡樂的多,貧窮的人們也總是比富有的多。而且人生的富貴榮華,雖然在我們享受時,可以乘一時的快意,盡情享樂,然而它隨時都會隨著無常的歲月,我們的因緣業力,霎時變化,消失在雲端深處,再也喚不回一絲蹤影。

  乙、將心念安住在無常人生真理的覺醒上

  因此佛陀告訴我們說,做苦做樂、爲惡爲善,都不是究竟解脫之道。他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一個方便超脫這個五濁惡世善惡生死之法,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一步就是要徹底而正確的認識這個世間的無常百態,這就是世間正見。有了對世間正確的看法與覺醒,進一步必須隨時隨地在日常生活中透過我們冷靜細膩的智慧,深入去思維、去觀察、去驗證這個充滿喜怒無常、衆難煎熬的忍苦世間,時時刻刻將自己的心念安住在無常人生真理的覺醒上。千萬不可任意放縱自己念念遷流的妄心,如同瀑流般的隨境而轉,貪著留戀世事的榮華富貴,恩愛親情。倘若我們放逸自己無明的心念,跟一般人同樣的思慕追求世間短暫虛幻的幸福快樂,那麼當我們一旦失去所受,與親密之人訣別時,難免肝腸寸斷,痛不欲生。唉!人生這種生離死別,難舍難分的情懷,撫今追昔,一直是勞勞塵世循環困惑不可避免解決的大問題。很多人都知道這層道理,但是多半被錢財、名利、權勢、貪欲之心所迷惑,很少有人能夠在觸礁之後,客觀、理智的靜下來,做這種敏銳的分析與覺悟。

  丙、往生前如何種下了脫生死的正見因緣?

  (甲)人類紛亂的識無法察覺深細的生滅變化現象

  而關于這種對苦短人生真相基本的認識與了解,實在就是佛法中間慧最初的敬悟。釋迦牟尼佛說,如果一個學佛者,只停留在聞慧的知見上,對世法、對佛法初步的起信理解上,而不進一步的對宇宙人生究竟佛法做更徹底、更深入的探討與實踐,那麼就不能達到了脫生死的終極目的。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到淨土去聽佛說法,精進修行,了脫生死。所以當我們在娑婆世界對世間的無常百態有了基礎性的體會後,倘若得遇善知識的指引,進一步便要對了脫生死的根本方法,做更深刻的探討與思索,這樣我們在今世的八識田中已經種下了「了脫生死」的正見因緣,來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便能仰仗宿世種植的根本正見,比一般求往生而沒有在娑婆世界深刻的種下「了脫生死」的正知見者,更能夠早開智慧,蓮品增上,速超生死。關于這點,佛陀在世時,對世間的實相及根本解脫世間生死的佛法,爲我們做了極爲精辟的解說。

  佛說:身爲一個佛弟子,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應該理智的認清世間的一切現象,外如山河大地,內至身心意識,均在我們每一個念頭剎那剎那的生滅起伏中,念念演變、念念遷動,絲毫沒有一刻住止停留的時候。這種事事物物剎那剎那念念生滅的現象,非常非常的微細深刻,不是一般人混濁雜亂的染汙意識在平常所能夠分辨察覺的,必須借著經常靜心禅思,摒息紛亂的雜念,才能逐漸體悟這種事物微細生滅的現象。人類紛亂的意念雖然無法在平素的思緒下察覺這種極端深細的生滅變化,但是對于人類自己生老病死整個明顯的變化過程,即是任何人認爲這是自然生態的顯著演變下,爲任何人自然察覺、自然熟知的,且每一個人對于自己終將走向死亡道路的無常生命,遠比任何人都來得擔憂與重視。就因爲宇宙間一切生物生老病死的整個循環明顯的變化過程,爲任何人所察覺、所熟悉,反而絲毫不覺得它有什麼特別值得我們留意警覺之處。只有當我們即將面臨死亡時,才突然醒悟出無常的訊號,此刻竟然嚴重威脅到我們時時細心照料的寶貴生命。但…

《淨土探究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