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在平常,當我們身體健朗,一切順心時,想到的只有我目前所接觸、所感受、所愛樂的一切人、事、物。因爲放眼所見的一切人、事、物,確實是那麼的真實,那麼的值得我們去捕捉去經曆,當然不會想到,也不曾想到,也不敢想象自己什麼時候會走向死亡的邊緣,自己最後瀕臨死亡的那一剎那會是個什麼樣的狀況,因爲目前死亡距離我們似乎太遙遠了。因此唯有把握現在,寄情馳求才是最最真實的。然而人世間一期短暫的苦樂感受,對一個真理的覺悟者來說,卻有不同的看法與抉擇。因爲一個有智慧的覺者,當他的心緒經過長期的反省沈靜,自然能夠很微細的察覺出,所有我們接觸外境而産生的感受,無論是痛苦的感受,快樂的感受,不痛苦也不快樂色界天人由定境而産生的舍受,這叁種內心的執受,它的後面,都隱藏著苦痛變異的陰影。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任何一個沒有經過潛心禅修超脫情執的衆生,當他這期生命結束時,此生所有一切我所感受、我所擁有、我所傾慕的人事景物,都會隨著個人因緣業力的牽引而變化、而消逝。今生所有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人物景象,只不過是自己前世造作業因現世承受因緣果報的延續而已。既然是錯綜複雜的因緣果報現前,當這期的業報完結後,自然會繼續演化,無常變異。那麼當我們今世執意追求的一切親情恩愛,美好事物,一旦瀕臨變化遷流時,當然會産生憂悲苦惱的陰影。其實一般人也知道人生是苦,似夢,但是由于個人業力習性作祟,明知不可爲而爲,依然寄情追求此生短暫的苦樂感受,不肯面對塵世無常的實態,尋求正確出苦的方法,這實在就是我們可憐衆生輪轉六道痛苦的根源。
(乙)認識世間的無常實性是尋求出苦之道的第一步
佛在過去修行時,即是認識了世間無常的實性,而發心尋求出苦之道。佛首先了悟了宇宙間一切有形無形的人事物質,皆是由各種錯綜複雜的因緣和合而成,既然由各種因緣關系互相牽纏羁絆而存在,當然任何事物都沒有它單獨自立的個體存在。換句話說,凡是由因緣和合而産生的一切身心事物,必然是相依待的幻有存在,沒有它的真實自體。到了因緣離散時,一切萬物,均會無常變滅,沒有一樣東西有它決定不變的自我。我們之所以會與親朋好友生離死別時,內心産生過度的悲傷哭泣,就是因爲我們的感官意識錯覺今世的恩愛親情都是真實存在的,是我曾經經曆的,是我曾擁有的,是我曾經經過辛苦代價爭取來的。因爲強烈的對周遭人事環境的堅持與認同,強烈的對親情恩愛的渴求與占有,而使我們一再被感情的幻覺作用所誤導,引發內心種種對世間情欲的幻想與憧憬。然而當我們在夜靜更深,稍稍有屬于自己反省獨思的時間,我們是否也曾扪心自問,靜心思考過:世間的一切恩愛、親情,能夠隨著我們對它的貪戀與需要,而縱情所欲曆久不變嗎?能夠隨著一時榮華富貴的到來,而留住即將轉眼成空的恩愛至情嗎?當我們一次又一次的與親朋好友聚會時,我們或許會感受到一時的歡笑與欣慰,然而當一次又一次的曲終人散時,你難道不會有人生聚散無常的啓示嗎?一個人如果沒有過悲歡離合,生離死別的經曆,是不容易體悟出人生聚散無常的真理的。
在平常的日子裏,親朋好友之間,常常會因爲彼此間個性、習氣不合而引起爭端,産生口角,影響雙方的情誼;甚至爲了一時的利害沖突而發生鈎心鬥角,出賣朋友,兄弟阋牆,反目成仇的情形。如果我們經常靜下心來觀察周遭的人事環境,你便曾發現它時常因爲各種大大小小因緣的牽扯、糾纏而不斷的遷異、變化,而且隨著我們對人生的曆煉,心態的成熟,愈能夠在我們的人世閱曆中靈敏的發覺各種內在外在的層層因緣不停地在推動、變化。隨著時代、潮流、社會、科學、醫學、生理、心理、情感、思想……等各種複雜因素相互不停的進化演變,有那一樣東西能夠因爲我們一廂情願的單純渴望,而常久附屬于我呢?山河大地,隨著地質、形勢、溫度、空氣、陽光、濕度、氣候的影響,經常不斷的震蕩、決裂、崩塌、演化。河川湖海,也不斷地隨著四季的變化而潰堤、奔流、流失、幹涸……。林薮原野,亦不斷地隨著季節的更替,而飄落、發芽、成長、老朽、腐蝕、爛壞、消失,有那一樣東西不在不斷的生長、茁壯、衰老、腐散、死亡、消逝……無常、變異中!?
(丙)現實人生中本來就沒有真實自我的存在
凡是由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面對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法,而産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分別,事事物物的感官靈覺作用,究竟是無常變化,還是永恒不變呢?是有真實的自體,還是幻象不實呢?是在我們有生命時暫時的識別作用,還是會隨著我們生命力的結束而隨之幻滅消失呢?如果是短暫的隨著我們無常的生命幻有存在,那麼當我們今世生命瓦解消散時,這個沒有知覺的腐朽身軀還會有真我存在嗎?人存身存,人死身亡,我們的感官意識,當然隨我們的生命正常存在而存在,身滅無我,自然爲每一個人所理解與接受。但是宇宙的覺者,以他修證的智慧告誡我們說:不僅僅在這個有形的身軀離散消逝時才察覺出身殒無我,當我們現在活生生的生存在這個世間上時,本來也就沒有真實的自我存在,一切的一切,只是幻象的假我存在,只是各種因緣境界聚合的幻有存在,一旦因緣無常變異時,又將離散幻滅了。我們的身心意識如果是真實永恒的存在,那麼便應該永遠隨心所欲的存在這個世間,不會隨著因緣的聚合而存在,又隨著因緣的離散而消失了。而要在現身中就能覺悟這種此生無有真實自我,超越凡常情執的真谛,佛早在『阿含經』及大乘經典中明白的指示我們踏上真理之路的根本法門。
2、禅行者與念佛者的一分出世正見及正思惟
(1)修行者如何正思惟此身無我的真理?
佛對立志求道具有利根器的出家弟子說,當你們有了對世間正確的見解(八正道中的正見),覺悟這個世間是苦,是無常,是無我的生滅假相時,便要進一步在今生幻有身心中,確實去觀察、去思惟、去驗證這個短暫存在世間的身心,的確如佛所說,在現實生命中就是幻相的存在,假我的存在,緣起性空的存在。而要如何在現實生命中親身去觀察、去思惟、去印證這層幻有身軀的假我真理呢?佛指示出家弟子說,我對你們說過的法,你們一定要仔細的聽著牢記起來,要時時回想我所說過的每一句話,而且要經常一個人在林野寂靜之處,一心禅思(正思惟):這個有色的身心爲什麼是苦?爲什麼是夢?爲什麼是假?爲什麼是空?這個沒有知覺的色身就是真我嗎?我就是這個沒有靈覺的身體嗎?離開了這個物質的色身別有心識的實體存在嗎?離開了心識當體別有物質的色身獨存嗎?我是存在這個色身中嗎?還是這個色身存在我的靈覺中呢?這個沒有知覺的色身屬于我所擁有嗎?如果這個色身屬于我所擁有,然而我爲什麼不能隨心所欲時時刻刻主宰支配這個色身呢?換句話說,假若肯定我就是屬于這個色身所有,那麼我的心識便應當隨著這個身軀結束時消滅而消滅,但是人死不是斷滅,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很多修行者在他們禅修之後,印證了六道輪回的真理,將人死後的真相告訴後人說,衆生的八識離開了今生幻有身軀時,仍將隨著衆生的善惡業因而另尋生緣,往別處投生受報去了。如此說來,我可以說就是屬于這個物質的色身嗎?或者說,我不是屬于色身所有嗎?如果不是屬于今生這個身體所有,爲什麼平常沒有我的意識發號司令,身體就不能動彈呢?事實上的證明,我和現在的身體是不可分離的,是因緣幻相的和合而存在,離開了物質的身體,沒有別體自我存在,離開了我心識的當體也沒有另外身相的獨自存在,那麼什麼才是我的相貌呢?這個靈覺的我又住在何處呢?……,當你們經常在禅坐中,反複靜心思惟出這層無我、無我所有甚深難解難了的因緣寂滅法,你們才能確確實實在日常生活中輕松自在的做到舍情愛,離欲望,斷煩惱,修梵行,求解脫,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見色心不動念,聞聲不隨聲轉,嗅香不貪其味,飲食不求多量,觸境對境無心,乃至對于世間的善惡事物,都能了然于心,不隨物轉,言語減少,內心寂靜,身心倚息,得入正定,出入息滅,內身行舍,想受寂滅……,最後體證原來五蘊就是性空,性空就是五蘊,自己終于覺悟已經證得了寂靜的涅槃,今生的五蘊果報身已經完盡了,清淨梵行也已經建立了,自己知道不再遭受未來的有漏果報身了。這種自知自證的寂滅涅槃,不是從他處獲得的,亦不必由別人爲我們印證。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爲出家弟子們演說了很多正思惟人道的方法,于前所述,只是正思惟中極小部份而已。修學淨土,同樣必須具備對淨土法門的正思惟的方法。關于往生淨土的正思惟方法,另有單篇說明。念佛者如果能體會佛所說這層此身「無我」「無我所有」的因緣寂滅法,必然不會對今生幻相的人生,執著不舍,更能確實做到舍情愛,勤念佛,求往生的目的。
(2)不發厭離生死之苦的決心,證果與往生都不可能
我們通常講,往生極樂世界有兩個要素:一是厭離娑婆世界生死之苦,一是欣慕淨土世界菩提之樂!「厭離娑婆世界生死之苦」,說來簡單,談何容易!現在末法衆生的根器,已經與佛在世時修行者的善根差得很遠很遠了。于那個時候,只要佛陀爲弟子們略作開示,便有無數弟子遠離塵垢,得證清淨法眼,誠如『阿含經』中所說,弟子們傾聽世尊說法,便當下親見了法性,得證了法性,覺悟了法性,對真理永遠不會再有疑惑,這種對法性自見自證自覺的獲得,絕對不是由外在見聞他人說法或由文字理論的領會,而獲得的信解,也不是由他人度化自己如何修持,而印證自己已經得到了生死解脫,完全是自己對正法的親見與覺悟,屬于自己內在寶藏的開發,內心真正獲得清淨自在,沒有任何畏懼,完全與外境無幹。甚至利根器的異教徒,聞佛略說法要,也能…
《淨土探究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