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遠塵離垢,得證須陀渲果。在親見苦集滅道四聖谛的真理後,才盡其壽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成爲佛教的在家居士。今天我們就是日以繼夜的聆聽無數善知識說法,也不能開悟呀!不要說不能開悟,就是連厭離娑婆世界生死之苦的決心也很難激發起來,持續下去。在聞法的當時,或許內心早已産生了種種主觀的疑問,嗯!這種說法與邏輯不合,嗯!這種說法與現實有所出入,或者聽後似懂非懂,自以爲是,連佛經上所說的指標望月,都不知手指何在,怎能敢讓我們厭離娑婆世界出苦之心呢?何況是親身對佛法的印證,見性開悟呢!?說食不飽,沒有用啊!修行是點滴的功夫,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縱然一時之間巧言令色蒙騙了別人,未來必定自食欺騙衆生貪取利養的詐欺後果,死墮地獄,受苦無期。我們爲什麼要貪圖一時的名利享受,而做無謂慧命的犧牲,換取地獄的果報呢?這種慧命的無謂付出,換來的地獄代價未免太大了。我們不禁要問:現在的學佛者,不能痛下決心,老實修行,出離生死的原因究竟何在呢?其實也有很多人知道那是我們無始以來積集的愛欲情執太深重了,多生累劫熏染的無量業習,早在我們八識田中根深蒂固了。如果一個佛弟子,不能痛下厭離娑婆世界無常生死之心,貪著世間的種種情欲恩愛,執迷不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則不可能,還談什麼于現身中見性開悟呢?而這裏所說的見性開悟,自然是指聲聞四果中初果的須陀洹果,那是要做到像『金剛經』所講的「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才能得證的。一個求道者,如果不初步悟入清淨法眼,便不能夠了脫生死,而這親證法眼淨的前奏曲,便是我們一再反複提醒的,首先必須深發厭離娑婆世界生死之苦才能慢慢趣入的。厭離娑婆世界生死之苦,也是我們念佛者求生西方淨土世界的前提。唯有日積月累,經常不斷的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觀察這個如幻如化的不實世界,觀照這顆無常變異的妄心,對這個身心世界産生了深刻的厭離感,才能切實從我們的內心發出厭離娑婆世界生死之心,才會進一步深刻的把我們信心與希望指向西方淨土世界,才能將我們散亂已久的心逐漸平息下來,一顆虔誠欣慕的心安住在極樂世界,投入阿彌陀佛的大悲攝受之中,這是我們淨土行者應有的正見。而要如何方能確確實實的于二六時中從我們內心深切的發出厭離娑婆世界生死之心呢?于,佛曾提到了十二因緣法。此十二因緣法,即是釋迦牟尼佛更深細的爲踏上真理解脫之路的行者提出根本佛教中修行的究竟真谛。佛說,一個想要出離生死苦海的修行者,首先一定要透過正思惟,對形成身心世間的根本原因透徹了解;倘若對聚集身心世界的生死之因,認識不夠透徹,知見不正,便在那裏盲修瞎煉,蒸沙作飯,雖然其志可嘉,但是由于踏出生死苦海的第一步初發心就走偏了,結果于生死毫不相幹,如此修行是不會有成就的。『楞嚴經』上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熱沙怎麼會成爲可食的米飯呢?
3、認清幻夢人生的真相是正思惟的方法之一
(1)每一個人都不知道自己是人生大夢中的主角
因此佛還在這個世間指導弟子修行時,就以他過去修行的經驗,告訴弟子們說,我曾經用宿命通回憶自己過去修行尚未成就佛道的時候,常常一個人在寂靜無人的地方,專心精進的禅思(正思惟),內心生起這樣的念頭:每一個人好不容易得到寶貴的人身,都要在人世短短的幾十寒暑間,經過出生、衰老、病患、死亡種種遷流變化痛苦的折磨。唉!人生的幸福快樂,實在太苦短太無常了。然而人類對于形成生老病死的原因,卻惝恍懵懂不知起因何在?我爲什麼會來到這個無量苦痛逼迫的世間受生呢?是什麼因素形成之後才有投生的開始呢?又是什麼緣分助長之後才有生命的持續呢?我思考了這些問題,便端身正意,不眠不休的精進修行,一面寂靜禅坐,一面專心思惟,如是無有間斷的禅定禅思,有一天,我恍然大悟,如夢初醒!啊!這個世間原來是我虛妄的心識顯現的六塵幻夢,原來衆生從無始以來,就一直在做著無明的生死幻夢啊!「當我一出生開始,我就在做夢,當我有知覺的開始,我就在做夢呀!」佛陀覺悟了衆生原是屬于自己人生大夢中的主角,當我認同了今世的現實人生是真真實實的呈現在自己眼前時,相對的,我便開始對于我周遭的人事環境産生同樣實在的認同感,就因爲在自我的知覺裏,強烈的對發生在我周圍的各種人事景物産生極端現實的觀感與認同,所以找才會往這個現實境域裏,熱衷主觀的去追求我認爲一切理想美好的事物,我認爲這是我辛苦犧牲換取來的代價,我認爲這樣東西本來就應該屬于我所擁有,因爲在我的腦海裏,從生至長,一直強烈的認同周遭的一切人事環境,便是真實屬于我所擁有,我當然愛我的生命,愛我的錢財,愛我的事業,愛我的妻子,愛我的兒女,愛我的朋友……,但是有朝一日,頓時遭遇天災地變,家破人亡,失去了我心愛的妻子兒女、至親好友,在我內心深處,必定會無法接受這突如其來的噩耗與打擊,痛哭哀號,肝腸欲裂!于傷心之余,回想過去一切與父母妻兒美好珍貴的經曆,想到父母在世時,百般的愛護、照顧我,如果沒有父母菇苦含辛的扶養我長大,便沒有今天成長茁壯的我,父母對子女的心,毫無條件的犧牲奉獻,沒有任何的利害沖突。看看這個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多是利害沖突,爾虞我詐,不見真情真義。相形之下,父母對子女呵護關照的愛心,實在太真、太好了。就因爲父母對子女呵護關照的愛心太真太好了,頓時失去找最敬重、最信賴的父母,當然會黯然消魂,悲恸萬分,凝視著浩渺的蒼穹,早已淚如雨下,無語問星空,你們到那裏去了?留下我一個人孤零零的活著,一個人孤零零的在這個現實的人世間孤軍奮鬥,我真不知道該怎樣活下去……,想著想著擗踴哀號,卻是越想越空虛、越寂寞、越難以釋懷……!
當一個人感情的陰影籠罩了整個心思,關在感情的象牙塔裏,永遠理不出一個客觀理智的頭緒來。有的人甚至因爲與死去的妻兒丈夫感情甚笃,對死者付出太多的情感,而今滄海桑田,人倫驟變,在感情遭遇嚴重的打擊心緒不能平衡下,遽然精神崩潰,行動失常,于精神極度混亂中,仍不斷喊著死者的名字,情何以堪!情何以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令人見之,于心何忍呀!不禁讓人慨歎道人間何世啊!
(2)不是人生如夢我們本來就在做夢
人生最大的哀痛,莫過于生離死別,佛就是覺悟了人世生離死別的悲劇一幕幕的在這個世間不斷的循回重演,永遠沒有歇息的時候。于是佛在禅修中,終于解開了人類之所以對死去的親朋好友産生那麼大悲恸情緒的原因。當然對一個宇宙的覺者來說,在他經過長期禅思潛修後,固然可以解開衆生生老病死循環重演的生死之迷,但是對一個道道地地的凡夫衆生來說,這種人世悲歡離合的看破與覺醒,卻比登天還難!因爲衆生沒有這種智慧善根洞悉當我們呱呱墜地一出生開始,就是屬于我們自己夢中的主角呀!不是人生如夢,我們本來就在做夢啊!既然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夢,當夢中的人事環境發生猝然變故時,自然會隨著夢境應有的結局而消失了蹤影。我們身處這場不長不短的幻夢中,于夢境仍然繼續呈現沒有發生意外中斷時,如果夢境裏的一切境界差強人意,我們自然會産生貪戀留連的心理;倘若我們在夢境裏扮演著跑龍套的角色,甚至一生當中落魄潦倒,事事處于逆境膠著下,自然會自歎命薄,怨天尤人,恨不得早點離開這場無奈的夢境,一了百了,死了算了。當然在夢境裏與現實的人事景物訣別時,一時之間,我們會迷惘惆怅,若有所失。但是當我們用出世的智慧覺悟出這只不過是一場夢,只不過是一場我們虛妄的心識當下顯現的六塵夢境時,我們又爲什麼要感歎迷戀夢中與我們同臺共事的人物消失到那裏去了呢?既然人生本是一場夢,夢中的一切人事景物自然是幻有的,不實在的。我們若是想從幻夢中的景物去追尋他的本源處、實在面,追尋他消失的方向,消失的處所,是永遠不會有結果的,永遠探尋不到它根本的症結點病源所在。留下的,只是內心無限的怅惘,無限的追思,無限的期待。
佛陀用智慧之眼,感歎著衆生在人生夢境中愛著、執取幻化不實的六塵境界,懷念過去,幢憬未來,計畫現在,營謀求利,生生不息。又在幻夢中意亂情迷的揮淚問蒼天,同蒼穹傾訴說,天哪!我流離失所,頓失父母親人,他們爲什麼丟下我一個人在這裏受苦受難,爸爸媽媽!你們到那裏去了呀?揮著滿懷無助的淚珠,早已沾濕了衣襟,也抹不去他內心無盡的哀思。佛知衆生誤把六親當眷屬,誤把夢境當真實,所以才會對夢中的人事突遭風雲變化時,內心産生這麼大的痛苦,産生這麼強烈的難舍之心,其情可愍!其行可悲!又有幾個人能夠理智的看出人生整盤虛幻不實的經過,在對整套人生深思熟慮後,毅然跳出這個充滿一連串邪惡、恐怖、現實、利害、戰爭、痛苦、衰老、死亡的無常人生呢!?
(3)對夢中人說夢話如何能尋找出超脫夢境的答案呢?
佛說,如果你已經厭倦了這個幻化不實的夢境,對人生的雲谲波詭有了相當的體認,或者在你經過驚濤駭浪之後,對人生有了更深一層的啓示與覺醒,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踟蹰、觀望,後顧茫茫,不知何去何從時,佛指示了你一條光明出苦的道路。佛告訴弟子們說:你們若想出離這個循環無常的夢境,千萬不要在呈現你眼前的六塵境界中尋找出離夢境的答案。因爲呈現在你眼前的一切人事境界,都是夢中顯現的幻象,何況你就是屬于你自己夢中的主角呀!你如果對夢裏的人說,唉!浮生若夢,我已經厭煩了這場幻化虛僞的人生大夢,面對著往日的恩愛情懷,卻有著落寞無意的追悼,人事驟變,百感交集,卻又百思莫解,我爲什麼會來到這個萍水漂浮的人間呢?又要如何才能離開這個浮華短促的人間呢?夢裏的人正在做夢,你也正是屬…
《淨土探究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