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探究 下冊▪P8

  ..續本文上一頁于你自己人生大夢中的主角,與夢中的人互訴心曲,互說夢話,怎麼可能探尋出超脫幻夢人生的方法呢?如果沒有夢覺者的提醒,這場無始以來的人生大夢是無法蘇醒的。一般人在對人世感到灰心失望之余,便會想到解脫痛苦人生的方法,但是人們倘使沒有善因緣的引導,想到解放苦痛人生的方法,很可能就是自殺。自殺!佛認爲這是最消極最愚癡的行爲。你可曾想過,縱然自殺了,你心中的疑結還是沒有打開,人死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呀!你仍舊會隨著你八識心田中的種子輪回不息的投胎轉世。不要說一般沒有信仰宗教的人,會以爲死後看不見聽不到就什麼都沒有了,消極的自殺可以一了百了解決一切問題,就是連佛教徒在沒有深刻體悟夢幻人生的真谛時,變生肘腋,也會沖動的自殺及殺人呀!尤其是念佛者一邊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邊不明就理的散心念佛,不能將出離現實夢境的方法徹底的追察出來,確實的從心靈深處發出厭離娑婆世界生死之心,那麼在任何逆境刺激的變化下,都有可能退失念佛的信願,沖動的隨著宿業惡緣的增長,做出明知不可爲而爲障礙往生的業行來,以這種不明念佛真谛,不明幻夢人生實相的盲從心態來念佛,想要達到今生「正定念佛」的效果,在現世臨命終時,達成阿彌陀佛接引我們往西方淨土的願望,是非常渺茫的。

  4、十二因緣法——出離夢幻人生的正思惟途徑

  (1)如何超脫夢幻人生?

  佛陀對比超脫夢幻人生的方法,在禅思中,獲得了最正確最徹底的啓示與抉擇。佛說,要超脫夢幻人生的方法並不困難,你要下手做的第一步秘訣便是不要再對周圍的人事景物,生起愛染之心,爲什麼呢?因爲人生本是一場夢呀!佛便是醒悟了人生原是一場夢,我即是屬于我自己夢中的主角;既然我正在寤寐中遊曆,所顯現的一切人事境界,當然是幻化不實的,既然是幻化不實的夢境,夢中的恩愛親情,人事景物,當我們昨夜夢醒時,終會從我們的夢中消失;夢醒人空,人去樓空,當你真的從一場春夢中驚醒過來時,你才會恍然大悟,啊!原來我一直在做夢呀!這本是一場了無痕迹的夢呀!世人就是因爲錯覺這個世間的成敗得失,恩怨愛憎,一切事物,都是真真實實的呈現在自己的目前,所以才會對眼前的景象産生貪著愛染之心。如果有一天像佛一樣的醒悟了這個世間的一切景象本是屈于我們自己夢中顯現的境界,還會對夢中的景象愛戀留連嗎?還會在夢境的人物消逝時,心心念念的尋找夢中人事的去向嗎?夢中顯現的人倫情愛本是衆生界所以不能超脫叁界生死的主因啊!夢中顯現的萬象景物,本沒有實在的來處,當夢中的人事景象消失時,也沒有實在的去處;我們如果硬要問夢中的恩愛親情是從何處來入我們的夢中,夢中的人倫情義又消失到何處去了,這在一個神智清醒的夢覺者看來,他會感慨地說,唉!你們不是在瘋人說夢話嗎!?因此佛說,當我們覺悟了這本是一場南柯之夢,不再對夢中的景象眷顧馳念時,透過長期正確的禅思修持,這場人生大夢慢慢便會蘇醒了。 

  佛常常把衆生心猿意馬的活躍奔馳在人間戲臺上,比喻做油炷燃燈,我們如果馬不停蹄的馳聘在這個廣闊無邊的人生草原上,我們妄動的垢心,永遠沒有澄清歇息的時刻,就好象油炷不停的增添供油一樣,假使仍不斷的添加燈油,油炷怎麼會有熄滅的一天呢?佛以此提示我們說,若是不想再讓油炷燃燒下去,只要你不再添補供油就可以了。不再添滿燈油後,油炷便會吸收原有的燈油,繼續燃燒,但是當原本的供油吸盡後,燈炷便會逐漸熄滅了。這個譬喻即是提醒我們說,我們身處人生幻夢中,若是不想再讓這場無止境的夢境繼續無奈的演下去,只要你不再對夢中的景況耽溺、沈迷,去情、離欲,經過長時期的洗心滌慮,這場無明的人生大夢,便會像燈炷一樣的漸次滅絕豁然驚寤了。

  (2)正思惟十二因緣法的形成過程

  誠如佛陀自己親證的人生幻夢一樣。佛說,衆生因爲不明白今世所顯現的一切景物,本是我們貪瞋癡等煩惱的造作而呈現的生死大夢;因爲我們的身口意叁業造作了種種的善惡業行,所以衆生生生世世不由自主的隨著八識田中造作的無量業行投胎轉世。在母胎中,胎兒成長的六根,尚未成形,經過十月懷胎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慢慢完具,哇哇落地,初出母胎,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初次接觸,因爲六識尚未成熟,並未有明顯的苦樂感受;等到長大成人,與六塵外境頻繁接觸,才逐漸對人生的順逆境界産生適意或厭惡的感覺;因爲對順逆境界生起強烈的愛染與憎怨,所以又驅使我們的身口意叁業在今世錯綜複雜的因緣境域中造作了種種的善善惡惡的業行,又積聚了新的業緣果報,招感了未來五蘊身的轉輪受生。我們若是在今世沒有逢遇善因緣,指引一條出離生死苦海的路,覺悟一條脫離生死大夢走向西方淨土的光明之路,那麼我們來世仍舊繼續做著無明的生死大夢,依然不會覺醒照樣貪瞋癡叁毒熾盛,煩惱叢生,不斷的造作新的業行,不斷的投胎轉世,在浩瀚無垠的生死狂瀾中,曆經無數的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忍受一切善惡因果的循環受生,周而複始,周而複始,無窮無盡,永遠沒有出離叁界火宅的時候。這即是阿含經中經常警誡的:有情衆生不停的在十二因緣的欲海中生死流轉,這十二因緣的流轉過程便是:

  無明(貪瞋癡等煩惱)緣行(造作諸業),

  行緣識(業識投胎),

  識緣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末具),

  名色緣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人形),

  六入緣觸(出胎與外境接觸),

  觸緣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感受),

  受緣愛(對境生愛欲),

  愛緣取(追求造作),

  取緣有(形成業因招感未來果報),

  有緣生(再受未來五蘊身),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未來之身又逐漸衰老而死)。

  此十二因緣的循回不息,所以衆生才自始至終,無法打開生死之結,解開人生生死大夢的迷團。佛爲了解開十二因緣的根源,又于禅觀中,繼續思惟出離十二因緣纏結的正確方法,經過長期的禅修思惟,佛陀終于找到了打開十二因緣的生死源頭。

  (3)如何斬斷人生大夢的源頭?

  佛說,衆生無始以來一直就在無明的睡夢中沒有醒寤的時候啊!沒有善知識的提醒,衆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就是人生大夢中酣睡的主人,解鈴還需系鈴人,你若想今生脫離這場無明夢境,只要尋找出大夢的根源就行了,夢中顯現的人事景物,僅僅是旁末枝節的事。好象你現在想要砍一棵大樹,你不必從樹上的枝葉花果摘采截起,只要將大樹的主幹砍斷就行了;樹幹倒了,樹上的枝葉花果,也隨著樹幹傾倒而落地了;人生的夢醒了,夢中的一切景象也隨著夢境的乍醒而消逝了。你不必問,樹上的枝葉花果什麼時候才會幹枯?你不必問,夢中的人事景物,什麼時候才會消失?樹上的枝葉花果,隨著樹幹的傾倒而逐漸枯萎,落葉歸根。夢中的人事景象,隨著大夢初醒亦漸漸從光陰的回憶中沖淡消失,來去無蹤。

  所以佛在過去修行時,便從截斷無明大夢的源頭開始做起,痛下決心,斬除所有促使生死夢境繼續的原因。而形成生死大夢的原因即是衆生貪瞋癡叢叢煩惱作祟的結果。我們只要將心中的貪心、瞋恚、愚癡等各種欲望煩惱除盡了,便不會再造作新的善惡業行,遭受未來新的果報身;雖然燈炷還在燃燒,我們的生命還在燃燒,但是當舊有的燈蕊燒盡後,油炷便逐漸熄滅了;當我們今世的生命之光燃盡後,有漏的果報身就漸次結束了。因此佛陀截斷十二因緣生死欲海的還滅過程即是:徹底從內心熄滅無始以來的貪瞋癡等煩惱欲望後,就不會再造作新的善惡業行;沒有了新的善惡業行,來世便不會再隨新的業識投胎轉世;沒有了未來的業識投胎,便不會再有入胎後胎形六根的生長;沒有了胎形的六根生長,便不會再有出胎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完具的長成;沒有了眼等六根完具的長成,便不會再有六根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外境的識別作用;沒有了六根接觸六塵的識別作用,便不會再有痛苦快樂不痛苦也不快樂的叁種感受;沒有了痛苦快樂不痛苦也不快樂的感受,便不會再有對外境愛欲的生起;沒有了愛欲的心行,便不會再對外境生起追求貪取的行爲;沒有了對外境追求造作的行爲,便不會再形成新的善惡業因,招感未來新的有漏果報身;沒有了來世的五蘊果報身,便不會再有入胎、出胎、養育、長大、健壯、衰退、老化、死亡……,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的循環夢境了。此亦即是阿含經中所啓迪開示的十二因緣還滅律:

  無明滅(貪瞋癡等煩惱滅)則行滅(諸善惡業行滅),

  行滅則識滅(業識投胎滅),

  識滅則名色滅(但有胎形,六根末具滅),

  名色滅則六入滅(胎兒長成眼等六根人形滅),

  六入滅則觸滅(出胎與外境接觸滅),

  觸滅則受滅(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感受滅),

  受滅則愛滅(對境生愛欲滅),

  受滅則取滅(追求造作滅),

  取滅則有滅(形成業因招感未來果報滅),

  有滅則生滅(再受未來五蘊身滅),

  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未來之身又逐漸衰老而死滅)。

  不再輪回生死大夢,永遠解脫了生死流轉的束縛,得證清涼寂靜的涅槃。

  此十二因緣法,不僅是佛陀爲走向了脫生死之路的修行者而講,就是爲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蓮友們,也不可忽視,何以見得呢?因爲佛告誡我們說,任何修行的法門,都不可偏離八正道,任何修行法門,都是以這八正道爲根本引導,而漸次深入,成就解脫道果的。我們看這第十一個大願說:「凡是西方極樂世界天人,都在正定之中,最後必定達到涅槃滅度的境界。」由果推因,極樂世界天人正定的前因是從那裏得來的呢?

  當然是于宿世在地球人間種下正定念佛的因緣而來。而正定念佛的因緣本身就具備了出世正見的基礎;出世正見的基礎,最主要的,就是建立在對十二因緣法的深思熟慮上。而十二因緣法的基礎,即是建立在對夢幻…

《淨土探究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