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探究 上冊▪P24

  ..續本文上一頁、愚癡,心地顯現正直、光明」之相的情況下,才能「獲得甚深法利,獲得甚深義利,心定成就,證得他心通」等神通(雜阿含卷二十叁)。

  這也就是告誡我們後學弟子說,一個學佛者,若是真正在往學佛、修行的路上走,其心地必定日趨正直、清淨、純樸、誠實、光明、磊落......,戒行不持而持,因爲他已經抓住學佛修行的核心:「由外而內,進入觀照心地,正直心地」深入修學的階段,所謂「一念不生,衆戒具足」即是。

  沒有一個「真心」求道者,信佛越久,學佛越久,其心地及行爲,表現得卻讓人感覺越滑頭、越陰沈、越神秘、越放不開、越傲慢、越自以爲是、越不光明磊落......,這也就是爲什麼末法時代的學佛者,雖然自稱信佛、學佛,而不能像「心地正直」的聖弟子一樣獲得他心通的原因之一。

  8、淨土衆生爲什麼會有他心通?

  一般的佛弟子,要想在今生短暫的歲月裏,獲得像解脫聖者一樣廣大的他心通,並不容易。而佛弟子若能在精進念佛中,日益心趨正直,必能依「正直心」而證入「一心不亂」的靜定境界,而且「一心不亂」必依「正直心」而契入。來世往生極樂世界,便能像淨土中的天人衆生一樣,首先至少獲得他心通等五種報得神通。

  爲什麼淨土衆生會有他心通等五種神通呢?我們看無量壽經卷下說:「于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無彼、無我、無競、無訟之心,......無忿恨心、無厭惡心、離惡趣心......。」因爲淨土衆生沒有像我們地球世界的衆生前述不正直、不清淨的心,其身心在精進修持中,自然趨入「寂定之中」,首先至少獲得「他心通」等五種神通。

  9、阿羅漢的他心通

  而淨土的天人衆生,在未獲得生死解脫時,其本有的報得「他心通」,卻不如淨土中已了生死的阿羅漢他心通明利。

  什麼是阿羅漢聖者的他心通?如舍利弗阿毗昙論說:「一個修行者在成就無我的正定心中,想要知道那個人心中在想什麼?在思考什麼?在覺知什麼事情?就能立刻洞知某人心中在想些什麼事情,思考什麼事情,覺受什麼事情。若是定力加深了,連地獄、畜生、餓鬼叁惡道中那一個衆生,在想什麼事情,思索什麼事情,覺受些什麼事情,只要阿羅漢聖者,心裏想知道,叁惡道內那一個衆生現在心裏正在思想的事情,便能夠清楚的知道。大阿羅漢聖者,在深入的禅定中,更能清楚的知道那一個衆生心裏有欲心,那一個衆生心裏沒有欲心;那一個衆生心裏有瞋恚心,那一個衆生心裏沒有瞋恚心;乃至那一個衆生心裏存愚癡心如實知有愚癡心,無愚癡心如實知無愚癡心,沒心如實知沒心,散心如實知散心,少心如實知少心,多心如實知多心,不定心如實知不定心,定心如實知定心,不解脫心如實知不解脫心,解脫心如實知解脫心,有勝心如實知有勝心,無勝心如實知無勝心。

  這是大阿羅漢聖者,在甚深的禅定心中,所證得的廣大他心智證通,非凡夫、外道有漏禅定所證得的他心通能比。只要一個修行者到達了脫生死的程度,當其回心大乘菩薩道時,無論以變易身(已不是凡胎身),轉生在什麼地方,一出生便能獲得報得神通,無論入定或不入定,都能清楚的知道他人心裏在想些什麼,更能夠契理契機的教化衆生。」

  10、大菩薩的他心通境界

  (1)二乘不知大菩薩他心通境界

  而在淨土中阿羅漢的他心通,卻不如淨土內八地以上大菩薩的他心通境界寬廣深遠。如大智度論卷二十六說:「一般有漏禅行者所獲得的他心通證境,暢通于色界四禅地的他心通範圍。也就是隨凡夫衆生所依、所得的禅定程度,爲所知範圍,如論文說:『凡夫通于上四禅地,隨所得通處已下,遍知四天下衆生心心數法。』

  而已證四果的聲聞聖者,其所得他心通境界,則『通于上界(色界)四禅地境界,隨證果聖者所得的禅定證境爲通境,能夠普遍的知道一千個如四大部洲(四大部洲意,前已說明),即知道無量有衆生居住的世界內每一個衆生內心所思所覺所想的事情。

  辟支佛聖者的他心通,則『通于上四禅地,隨所得禅定通處已下,遍知如百千個四天下(四大部洲),即無量有衆生居住的無盡世界中所有衆生的心心數法。』」

  論上又說:「上地鈍根者,不能知下地利根者心心數法。」也就是說,屬于凡夫禅定者的他心通,不能知道聲聞修行者心裏在想些什麼,思考些什麼......,凡是屬于聲聞聖者他心通證知的「心心數法境界」一切不知。而聲聞聖者的他心通,不能知道辟支佛聖者「他心通所證知心心數法的境界」。同樣的,辟支佛聖者的他心通,不能知道佛菩薩聖衆「他心通」所得證的「心心數法」境界。而有關大菩薩修行者他心通所證知的境界,在八十華嚴卷四十四中有清楚的說明。

  (2)大菩薩的他心通證境

  經上說:「菩薩摩诃薩,以廣大無礙的他心智證通,至少能夠知道一個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衆生「內心心念」的無量差別的情形:譬如衆生心裏從過去、到現在、乃至未來已積集、正積集、將積集多少善心、不善心、廣心、狹心、大心、小心......,或者其內心正在順應生死心,或者正在背離生死心......,此衆生,適合聲聞心的根器、獨覺心的根器、菩薩心的根器,或是某衆生已經具備聲聞行者的修心,獨覺行者的修心,菩薩行者的修心,乃至知道無量天人的心念、畜生界龍類的心念、夜叉心念、幹闼婆心念、阿修羅心念、迦樓羅心念、摩侯羅伽心念、人及非人的心念、地獄衆生心念、畜界衆生心念、地獄道閻魔王界衆生的心念、餓鬼心念、出生在諸難(八難)處衆生的心念,凡此種種衆生心念,無不猶如知道自己心念一樣的清楚洞知,而且定慧力愈深,知道衆生心念顯相的範圍就越廣。從知道一個叁千大千世界內衆生的心念,增加到百個叁千大千世界,百千個大千世界,乃至如本願所說的百千億個諸佛化區(每一尊佛出世以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爲化區),百千億個諸佛化區,意指無盡叁千大千世界之義。甚至如無量微塵數個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出世的無盡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衆生的心念,都能如實得知,沒有一點錯誤。」

  11、綜觀二乘行者及佛菩薩他心通的差別點

  由上可知,大菩薩曆劫由定慧圓滿所修證的他心通境界,廣大無際,非二乘聖者所能相比。而關于二乘聖者與佛菩薩廣大他心通的差別,從大乘義章所述,我們更可以詳細的分辨、獲知:

  論上說,佛菩薩與二乘行者的他心通有七點不同:

  一、上下不同:毗昙論記載,二乘修行者的他心通本身就有叁種區分:「1、下人不知上人之心;2、鈍人不知利人之心;3、在下禅地不知上地禅定人心。」意思是說,二乘行者依其本身的根器及所修定慧功夫深淺各有不同;其定力低者,只能知道比他定慧力差,在他之下的衆生內心所思所知境界,不能知道定慧力在他之上的修行者內心所知所思的境界。

  佛及大菩薩則不然,佛菩薩就是依下地(欲界)禅定所證他心通,也能知道上地(色界及色界以上)的修行者內心所知所思的一切事情及其所證的他心通境界。

  二、寬狹不同:聲聞、緣覺行者的他心通,最多唯能知道一佛化區,也就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內所有衆生內心所思所想的事情。諸佛及大菩薩修行者能夠知道無數個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衆生過去、現在、未來所思所念所做的一切事情。

  叁、頓別不同:諸佛及大菩薩能夠于一剎那間頓時了知一切衆生內心所思所慮所念所做的一切心心數法的事情,二乘不能頓時了知。

  四、粗細不同:聲聞、緣覺行者但能知道凡夫衆生及在其證果以下的聖賢之人內心所思所念所做過的比較粗顯易知的事情,對于非常微細的心念動向不能覺知。諸佛及大菩薩修行者不僅知道衆生內心中粗顯易知的想念,更能以深入無礙的他心通覺知衆生內心中極其微細的心態動向。

  五、遲速不同:諸佛及大菩薩對于一切衆生心之所念,欲知即知,二乘不能,必須多作方便,才能得知。

  六、虛實不同:諸佛及大菩薩能夠沒有一點遺漏、一點錯誤的詳詳細細的知道衆生內心所有思緒的動態,二乘不能,而且會有差錯。

  七、時分不同:聲聞、緣覺行者在一時之間,僅能知道現在衆生的內心心念所思所做過之事,佛及大菩薩修行者不僅知道現在衆生內心所思所做之事,並且盡知過去、現在、未來衆生內心已思、已念、已做,正思、正念、正做,以及欲思、欲念、欲做的一切事情。

  12、念佛者如何修行才能與本願的「他心通」相應?

  從以上所述二乘行者及大菩薩所證他心通境界的不同點,更可以想見彌陀所發本願「他心智證通」的大悲攝持力用的不可思議。因爲人間衆生只要今生念佛達到與彌陀接引願力相應的標准,就能在往生淨土後的精勤修持中,獲得與大菩薩一樣的他心通證境。由此可知,凡是能在今生成就「一心不亂」,往生淨土的衆生,都證明了他在宿世中必然接受過阿彌陀佛特別殊勝深厚的度化因緣,誠如淨土經典所說。

  現在我們知道了阿彌陀佛這個他心通的攝受大願,爲了早日獲證「他心通」,讓自己以後在修行道上能夠度化更多的衆生,我們當然要去親近阿彌陀佛,蒙受阿彌陀佛的法力加被。當我們念佛念念念到心念統一專注的地步,念念念到阿彌陀佛的大悲本願接引上去,那個時候,我們就能與阿彌陀佛這個廣大不可思議的他心通願力,産生感應道交的力量,往生淨土。這種由自力、他力而産生感應道交的特殊能量,更不是我們現代的人類,利用現在的科學知識所能解答的。

  當我們到了夢寐似求的淨土世界後,經過不斷的誠心忏悔修行,經過佛菩薩不同層次的開導啓悟,心智自然一天天的洞開,慢慢的由于正定力量的加強,便可以從知道一個佛國世界內衆生的心念,逐漸知道他方世界中許多佛國世界內衆生的心念,甚至洞悉十方世界中百千億個有諸佛出世的無盡叁千大千世界裏所有…

《淨土探究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探究 下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