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探究 下冊

  淨土探究下冊

  目錄

  十一、正定解脫願

  (一)修定首先應該認識自己的散亂心

  (二)踏入正定心的穩當步驟

  (叁)八正道與正定念佛的關系

  (四)一分禅行者與一分念佛者的八正道

  以正定解脫願略結前面十個願

  十二、光明無量願

  (一)從佛菩薩的大悲行願認識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

  (二)菩薩十地證境

  十叁、壽命無量願

  (一)釋迦牟尼佛修成壽命自在的因緣

  (二)釋迦牟尼佛的淨土世界

  (叁)阿彌陀佛修成無量壽命的因緣

  (四)無量壽命轉變的因緣

  (五)彌勒淨土形成及轉變與彌陀淨土之不同點

  十四、聲聞無數願

  (一)聲聞四果的意義

  (二)中品往生者具備聲聞行者修行的條件

  (叁)聲聞行者在淨土生長、修行、涅槃的情形

  (四)淨土的聲聞聖者必定回向大乘菩薩道

  十五、壽命自在願

  爲什麼淨土衆生會壽命自在

  十六、修行根本願

  修行的根本是什麼

  

  淨土探究(下)

  

  十一 、正定解脫願

  本願是了脫生死最重要的修行過程

  法藏比丘說:「當我成佛的時候,如果國土之中的天人,不在正定之中,不能夠達到寂滅解脫的境界的話,我便不能圓滿成就佛道。」

  前述五~九願獲得五種神通的根基,就是從本願修持正定而來。因此本願是開散前面神通諸願成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接引大願。而修成本願正定解脫的過程,就在于首先認識自己的散亂心,依循八正道的正規修行方法,探尋到了脫生死的源頭,才能踏上正定解脫的安穩之道。不僅在我們世間的修行者,以八正道做爲修行的導引,就是往生淨土的方法,及淨土世界的衆生,都是遵行出世的八正道在行持。所以本願是奠定前十願達到了脫生死理想最重要的「修行過程」。又因「上篇」旨在闡述佛道的入門」——築基問題,而此「正定解脫」願,正是承續前述十願築基入門「修因」,及走向成佛之道極其重要的基礎「修因」,筆者爲使初機者研讀本願時,能夠從此啓發學佛的向道心,就此投入彌陀本願「正定解脫」的接引理想中,往生淨土,速了生死,穩固「正定到解脫」的基本因行,故而所論述的文辭也最長,分成四個重點來做說明:

  一、修定首先應該認識自己的散亂心。

  二、踏入正定心的穩當步驟。

  叁、八正道與正定念佛的關系。

  四、一分禅行者與一分念佛者的八正道。

  旨在引導初學者明白學習佛陀定慧的第一步首先應認識自己的散亂心,再引進如何踏上修持正定的穩當步驟,最後以禅行者的八正道與念佛者的八正道兩者不同的修學過程,將每一正道以獨立單元說明,歸入本願的重心。

  (一)修定首先應該認識自己的散亂心

  1、爲什麼人類的心都是散亂的呢? 我們看在今天的世界裏,一般人的心,大都是散亂的。爲什麼說人類的心,大半都是散亂的呢?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得出來。平常我們處理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沒有冷靜理智的頭腦,是很難客觀的將一件複雜的事情有條不紊的處理好。尤其一個人平素若是急燥的性情,遇到緊急的情況,更會顯得焦燥不安,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只會口裏緊張的說:怎麼辦?怎麼辦?或者沖動的不顧事情的後果,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如何,立即反應,一意孤行。根本不知道應該先把心靜下來,馬上整理一下頭腦,冷靜的分析事情的原委,以最迅速的動作,做最有效的處理。倘若自己沒有能力處理某種突發的事情,也可以就近的求助于好鄰居或者是親戚朋友,幫我們拿個主意,這樣才不致于耽擱時間,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而且一個人如果個性容易沖動,這種人是最容易受騙的。萬一交到不好的朋友,朋友知道他這種容易沖動的個性,便會乘機會利用他的弱點,使他在朋友處心布局下,更容易暴露他原本沖動的性情。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早已吃虧上當,得罪朋友,自己尚蒙在鼓裏,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這都是平素急燥的個性害了自己。

  而爲什麼一般人的情緒,比較容易沖動呢?因爲人們平常的心念,就像萬馬奔騰般的動蕩散亂,根本不曾冷靜下來過,也不曾思索過什麼叫做散亂心。有的人只知道自己常常容易鬧情緒,耍脾氣,而且一個人越是在養尊處優的環境中,越是會恃寵而驕的任自己的個性隨心所欲的順勢發展,從來不知道如何檢討自己的缺點,自我反省。尤其在今天工商業這麼發達的時代裏,人們爲了日常的生計,每天不斷的奔波勞碌。成天心裏所想的,就是我要怎麼樣的利用各種手段,賺取更多的金錢,我要怎麼樣的保有我在社會的身分地位,今年由于經濟不得要領,明年再想新的花樣,再接再勵,明年生意垮了,後年受到不良朋友的引誘,投機取巧的利用非法的手段,走私、買黑貨,以爲只要一次走歪路,便可以撈回以前虧本的金錢,沒有考慮到後果問題。人類內心追求名利的貪欲,是無底洞的,沒有止境的。再加上日常家庭、妻兒以及周遭環境士種種大大小小煩心的瑣事,更是讓我們的思慮不斷的在打轉,不斷的紛亂,總覺得心浮氣躁,精神上的壓力很大。如果再受到嚴重的刺激,碰到棘手的問題,不能解決,有的人就會承受不住環境的打擊,萬念俱灰,甚至精神崩潰,行動失常。爲什麼會有這些喪失常態的情形發生呢?因爲一般人打從碰到問題起,就從來沒有自我觀察過,應該如何平心靜氣的往什麼客觀的角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也就是我們衆生日常的散亂心在作祟。

  2、爲何稱爲「散亂心」?

  爲什麼是散亂心呢?好象一潭本來平靜的清水,突然有人去了一塊大石頭下去,這潭清水,,就會泛起陣陣的撻漪,一霎那間,整潭清水,變得混濁汙穢,動蕩不安。我們凡夫的心,就像這潭動蕩混淆的濁水一樣,從來沒有平靜的時候。當我們遇到困難,心神不甯時,如果能夠稍微往後看,坐下來,暫時將心緩和一下,心平氣和的理智思考,把繁瑣的事情,先來龍去脈的分析一下,反複思維,什麼是造成今日不好的因,什麼是種下日後不好的果,從什麼地方下手去做,比較容易解決問題的症結所在,拔除過去惡因的積習。如果我們能常常利用一點點的時間去清理自己散亂的思緒,理智的思考日常問題的原委,很多凡塵俗事,在經過我們仔細推敲後,就可以豁然貫通,迎刃而解。就像那潭動蕩的濁水,恢複了以往的平靜一樣。

  3、理智的處理事情是降伏散亂心的第一步

  尤其身爲一個佛弟子,更要比一般人善于運用智慧去處理事情,解決問題。爲什麼身爲一個佛教徒,必須比一般社會人士更有智慧,比一般人更懂得做人處事的道理呢?我們要知道,今天大家之所以會學佛,就是爲了要學習釋迦牟尼佛高于我們凡夫衆生的甚深智慧,學習釋迦牟尼佛徹底覺悟宇宙人生的智慧。佛教是智信的宗教,不是迷信的宗教。如果當我們佛教徒遇到委決不下的事情時,不能夠將平日所修學的佛法運用到世間上來,不能夠將佛陀傳授我們平素修定的功夫,運用到日常做人處事中,把散亂的心止息下來,比社會上的一般人更能夠理智冷靜的分析事情,處理事情的話,那麼我們學佛者與一般沒有學佛的人又有什麼差別呢?不能理智的處理事情,就證明我們雖然信佛,但是「心思」還是和沒有學佛者一樣的「散亂」!

  舉一、個例子來說,有一次,在中部有一個婦人,他唯一的獨生子突然失蹤了,從早晨上學到下午放學一夜都沒有回來,夫婦倆非常的著急。其中那位婦人是個虔誠的佛教徒,還發心受過菩薩戒,茹素嚴謹。突然遇到這種愛子失蹤的問題,不知道如何處理。而她的丈夫是個基督教徒,平常最疼愛這個兒子。今天兒子忽然失蹤了,便厲聲責怪他的妻子平常沒有將兒子看好,才會讓孩子發生這種危險的事情。並且恐嚇妻子說,如果兒子找不回來,就要把妻子殺掉。這位婦人受了丈夫的責罵,傷心欲絕,在四處尋找之下,都沒有兒子的下落,于是沿路一直找到佛堂來,求助精舍裏的師父。夫妻倆到了佛堂,妻子便跪在佛前苦苦哀求哭泣的說:「觀世音菩薩啊!我平常信仰佛教,十分的誠心,你一定要幫弟子找回愛子呀!」說著就猛磕頭,口裏念念有詞。

  不一會兒又沮喪的說:「我信佛好幾年了,居然信到兒子丟掉了,佛祖沒有保佑我,我以後不要學佛了。找不到兒子,我的丈夫會把我殺掉,他也會自殺,我們夫妻倆都不要活了。」說著又嗚嗚哭泣起來。

  師父們看到這種情形,只有安慰她,叫她不要難過,一定會設法幫她找回兒子。順便請問她的丈夫,這個孩子平常交友的情形,做父親的,有沒有注意到兒子最近有不正常的舉動,交到壤的朋友,或者是別的原因,造成心情不好,還是有其他的家庭因素等等。當師父們和她的丈夫做了一番分析後,原本十分著急的父親,漸漸的留意到師父說的話:心中反而平靜下來,告訴師父說,他現在不著急了,知道下一步應該怎樣去做,再到那裏去找他的兒子。結果過了淩晨十二點之後,他的兒子自動回來了。果真不出所料,被不良少年恐嚇,躲在暗處,不敢回家。

  像這樣自認爲信仰佛教而沒有正信的佛教徒,在現在的佛教界,很多很多。今天她的丈夫是基督徒,如果師父們也像那位婦人一樣的不知道抱看實事求是,就事論事的態度,去發現疑問,解決問題,一旦她的兒子真的發生了什麼意外,不是令他的先生笑我們佛弟子都是迷信的崇拜菩薩嗎?佛菩薩不是真的沒有靈感了嗎?左右鄰舍如果這麼一傳下去,一定會四處譏笑佛菩薩在衆生遇到災難時,不會顯靈了,以後還有誰敢來信佛呢?並且讓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知道了,一定會說,既然佛弟子碰到事情也像平常沒有學佛的人遇到事情一樣的魯莽沖動,坐立不安,不分青紅皂白的迷信佛菩薩,把事情愈弄愈糟,甚至弄巧成拙,那麼學佛到底有什麼好處?又爲什麼要學佛呢?

  佛弟子如果讓一般人産生了這種疑問,不能夠做社會人士的模範…

《淨土探究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