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中,開示目連說:『從你所見佛國的東方,更有清淨世界,純以黃金爲地,那個世界,有佛出世,教化衆生,彼佛弟子,皆是阿羅漢,六通無礙。經過這個世界的東方,又有清淨世界,純以白銀爲地,彼佛弟子皆修辟支佛道。經過這個世界的東方,更有清淨世界,純以七寶爲地,彼世界的地上,常有無量光明放出。彼佛所化弟子,純是菩薩衆,皆獲得陀羅尼(總持、通達一切法)、諸叁昧(禅定)門、住不退轉地。目連當知,剛才所說東方那些世界出現的佛身,皆是我身。像方才說的經過東方無數的世界,有莊嚴的世界,有不莊嚴的世界(如娑婆世界),皆是我釋迦牟尼佛隨有緣衆生應機教化的世界。』
由上可知,釋迦牟尼佛不僅出現在這個地球世界度衆生,同樣也以千百億化身,出現在十方有緣的清淨世界及不清淨的世界如阿彌陀佛一樣的廣度宿緣衆生。相對的,阿彌陀佛除了極樂世界度生外,亦以千百億化身,在其他的嚴淨世界及不嚴淨的世界(如釋迦所生娑婆世界)廣度有緣衆生。諸佛各有清淨及不清淨世界的度生因緣,不因世界好醜、汙穢,而選擇受生之處,乃時時刻刻應有緣之機而隨類示現、引渡之。」
如果能夠明白這層道理,便能夠對諸佛爲什麼出現在淨土或穢土示現長短壽命的應化因緣有個概略的了解。
4、唯心淨土的意義
維摩诘所說經說:「佛言:『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舍利弗聽了之後,爲諸大衆請示說:『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爲菩薩時,意豈不淨,而今成佛住此娑婆世界不淨若此!?』佛知大衆心之所疑,即反問說:『在你的意思怎樣?難道是日月不淨,令盲者不見嗎?』舍利弗回答說:『不是的,世尊,是盲者自己不見,不是日月之咎。』佛言:『舍利弗!同理可知,衆生因罪障共業所惑,招感與其業行相應的穢土世界,不見如來福慧圓滿所成的嚴淨果報身土。舍利弗!衆生若能成就無量清淨業行,淨業果報成熟時,便能在與佛本願力相契的因緣下,見到如來的嚴淨世界自然顯現。』當時有一位螺髻梵王爲大衆解釋說:『舍利弗,這個娑婆世界因爲衆生穢業所感呈現不淨,相隨心現,相由心轉,衆生心性若轉,則悟穢土因心穢而感,非是穢土本身成就不淨!如何說呢?就以找累劫所修集的淨行而言,此時我便應我根器不離此娑婆世界,當下見到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淨土莊嚴清淨,宛如欲界天的自在天宮一樣。』舍利弗反問道:『但是大衆現在明明看到這個世界充滿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之相,如何可說不離現實的娑婆世界,可以見到佛的淨土世界,如自在天宮一樣的莊嚴清淨呢?』螺髻梵王回答說:『因爲衆生心性充滿傲慢、自大、貪欲、名利……等與欲界業行相應的穢業果報,共業所感,自然見到這個世界充滿丘陵、坑坎、山石……穢惡之相。衆生若是不依佛陀所說般若空義淨化心地,出世智慧不開,便不能當生轉穢業成淨業,當然不能領悟、見到淨穢世界之相由心所顯的真谛。舍利弗!一個菩薩行者,于修學菩薩道的過程中,因爲對于一切衆生,都能以平等之心去度化,以其深遠清淨的心性所修證的覺性空慧感報,便能在佛力攝持下,當即不離這個娑婆世界,見到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淨土世界,清淨顯現。』
這時佛陀爲釋衆疑,便用其足及手指按在地上,頓時穢惡的叁千大千世界立即呈現出如無量珍寶一樣嚴淨的淨土世界。就好象有一尊寶莊嚴佛所教化的名爲無量功德寶莊嚴的淨土世界一樣。當時法會大衆,蒙受佛力如被,均看見自己坐在一朵寶物嚴飾的蓮華上,而驚歎不已。此時佛便對舍利弗釋疑說:『佛弟子應當做這樣的觀法:相本無不淨,因心善惡而現穢淨之相,衆生欲見清淨世界需仗佛力及自力善根因緣成熟,始能見到。』舍利弗回禀說:『大衆今因淨業因緣成熟,蒙佛攝受,親見世尊成佛的果報身土,莊嚴清淨,如實現前,已釋衆疑。』
佛最後又對舍利弗說:『娑婆世界人心濁惡,我應此土有緣衆生其業因緣所感,而出現在此穢惡世界教化衆生,若衆生未來慧根成就,淨業所感,便能在與佛力淨行相應的因緣下,剎時頓見我成佛的淨土世界莊嚴清淨。』這個道理,就好象天上的天人當其飯食時,所用的飲食及所盛飯的寶器都是一樣,但因天人的福德各有深淺,而自見『飯色有異』一樣。所以『如果人心清淨到與淨土世界的法緣相應的程度,便能在淨業因行成熟時,看見佛所教化的淨土世界,了悟淨穢世界由心轉的道理。』……當佛顯現嚴淨佛土利益衆生後,便又收攝神足通,剎時不見淨土之相,大衆又置身于充滿罪惡、欲貪的娑婆世間。」
5、法華經所解釋的唯心淨土
法華經裏解釋淨穢世界由心顯的道理說:「若善男子、善女子,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爲見佛,常在耆睹崛山,共大菩薩、聲聞衆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某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講臺樓觀,皆悉衆寶合成,其菩薩衆鹹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爲深信解想。」
衆生因罪業所障,不見釋迦牟尼佛的清淨世界,如衆生成就清淨善業,當可依與佛力相契的深心回向力量,見佛「常在靈鹫山,及余諸住處,衆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我淨土不毀,而衆見燒盡,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是諸罪衆生,以惡業因緣,過阿僧祇劫,不聞叁寶名,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或時爲此衆,說佛壽無量,久乃見佛者,爲說佛難值。佛智力如是,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久修業所得。」
6、唯心淨土如何實現?
心淨則佛土淨,這句話成爲一分學佛者「唯心淨土」的依據。唯心淨土如何實現?維摩诘經爲我們解釋得很清楚:菩薩以「直心、深心、菩提心、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四無量心、四攝法、方便勺叁十七道品、回向心、十善……等無量淨業因行淨化身心,利益衆生。當菩薩功德圓滿時,宿受菩薩教化,與菩薩共行直心、深心、菩提心、布施、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無量淨業法行善根深厚的有緣衆生往生菩薩成佛之時由大圓鏡智所影現的清淨身土,續受如來度化。」
而菩薩依何層次修行,到達什麼程度,才能達到「圓滿淨心」的目的呢?經上說:「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回向;隨其回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衆生;隨成就衆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
一個菩薩行者,在無量劫中,必須經過如上無量淨業因行由淺入深的修行層次,才能達到「圓滿淨心」的理想。當菩薩達到圓滿淨心的程度,才能說「心淨則佛土淨」。而當我們仍是一個具縛的凡夫時,身在穢土世界就具備了凡夫的罪障果報,與菩薩成佛時所顯現的清淨身土毫不相應。必須「轉穢業成淨業」,「轉妄識成淨智」,當我們的福德善根成熟時,才能與我們宿有因緣的諸佛清淨身土相應。一般人沒有細心體會「心淨則佛土淨」的顯現層次,誤導衆生,以吾人現在煩惱未斷的凡夫身分,謬解「心淨則佛土淨」的真谛,認爲只要我們現在稍具一分淨心念佛或靜坐,圓滿的「清淨身土」——淨土世界,就在叁毒的妄心中當下顯現,不必另外求生淨土世界。當知凡夫的現前叁毒心中,沒有「淨土」。佛說「心浮則佛土淨」的用意,就是要我們領悟若是欲修淨土之行,當從「淨化心地」下手起修;若是欲求往生淨土世界,亦須在修學的過程中,從「淨化心地」下手修行。必須在內心「清淨」的程度,達到與佛的接引願力相契的往生標准時,才能依我們深心的回向力,獲得與諸佛因地依清淨心修行,所圓證的清淨身土相應的淨業果報,于臨命終時,剎那頓見淨土世界,與娑婆世界不隔于毫厘,往生淨土佛國。就如觀無量壽佛經上說:「臨命終時,見佛來迎,如彈指頃,往生極樂世界。」否則于修行的過程中,在尚未到達如經上所說「心淨則佛土淨」的某種超越時空,法眼開啓的程度時,沒有佛力的加被,我們是不能夠親見諸佛的莊嚴果報身土的。
7、淨土衆生見到的是彌陀報身相還是化身相?
成唯識論上說:佛于因中所修無量福慧因緣而形成的無盡相好莊嚴的果報身相,唯有地上菩薩獲護的清淨法眼才能見到。若是沒有相當的智慧福德,未證一分諸法平等的道理,是見不到佛清淨的果報身上的。依天臺智顗大師在維摩經略疏第一及觀無量壽經疏中,按淨土中衆生的現實業力、共業所感的觀點,將西方淨土判別爲凡聖同居土,亦即是說極樂世界,乃是阿彌陀佛應無量有緣的菩薩、聲聞、天人大衆共業因緣成熟所感而形成的凡聖同居世界。彼國的地上、地前菩薩及聲聞行者、天人大衆因無始以來所修福慧因緣各有深淺,當然所見阿彌陀佛的果報身相,也應福慧因緣的深淺,而見相各異。如西方淨土中的地上菩薩便能見到彌陀一分圓滿的果報身相,天人大衆見到的則是彌陀的化身相。因據安樂集解釋說:「天人大衆在未往生淨土前,于念佛修行時,未能破相,乃依信佛因緣,求生淨土,雖至彼國,還居相土,見佛化身。于念佛中,已破相者,求生淨土,當應彼心,往生淨土,自能在其無漏功德增長時,見到佛的一分圓滿報身相。」由此可知,不是彌陀的報化身相有異,而是衆生的心性淨穢不同而見相各異。阿彌陀佛應彼國世界淨緣所感,壽命無量,阿彌陀佛形成無量壽命的因緣,是有志修學彌陀淨土法門的蓮友,所應認識、探討的一個重要的論題。
8、彌陀淨土以念佛爲重
諸佛出現十方染淨世界,示現壽命長短等問題,以及爲何有的佛在淨土世界成佛?有的佛在穢土世界成佛?乃至在淨土成佛的是報身佛,抑是化身佛?此乃是不可思議的佛境界,本不是我們凡夫衆生有限…
《淨土探究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