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探究 下冊▪P30

  ..續本文上一頁的世間智識所能測知的。誠如經論所說:唯有佛與佛乃能盡如。而散見于諸大乘經論中與祖師大德對于淨土種類的分類及諸佛成佛的世界報化身佛的區別,各有見地,不勝枚舉。諸如涅槃經、維摩經、大乘同性經、悲華經、大方等大集經、彌勒菩薩本願經、仁王般若波羅密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首楞嚴叁昧經、金光明經、天臺智顗大師所注經疏、蕅益大師淨土集、善導大師著書、安樂集以及諸淨土經論……,均對諸佛的成佛世界報化區分、淨土種類、佛壽長短等問題,各有說明。

  從古至今,彌陀淨土法門,一直是中國流傳最廣的方便專修法門,因而解釋淨土的著作,浩如煙海,筆者善根淺薄,實不能知諸佛報化身土的源流于萬一。欲求生西方淨土的蓮友,只要今生能老實念佛,往生西方,自能蒙彌陀開導,聞知正確的報化淨土真義。以上所述,僅僅依據衆生現實業力的感報觀點與諸佛行願修集的成果以及諸佛本願度生的因緣叁者來做說明。

  (叁)阿彌陀佛修成無量壽命的因緣

  1、阿彌陀佛于何時堅固莊嚴淨土的大悲誓願?

  在大正藏第十二冊裏,記載彌陀淨土不同譯本的專屬經典有:

  一、佛說無量壽經。

  二、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叁、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五、佛說大阿彌陀經。

  六、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七、佛說阿彌陀經。

  八、稱贊淨土佛攝受經。

  九、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十、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十一、佛說如幻叁摩地無量印法門經。

  據以上經典的記述,阿彌陀佛在過去發心行菩薩道的時候,曾經有一世,生逢佛世,出家求道,就在那一世受生中達成莊嚴佛國的大悲誓願。按大乘經典所載,從發心修行到成佛,這個中間,要經過無量劫數的進修才能圓滿達成成佛的理想。其中八十華嚴及十住毗婆沙論敘述,入見道位,親證心地法門的初地菩薩,在本階段的無量劫數修行過程中,便已經堅固了無數修證佛智、普渡衆生的大悲行願:並在逐步實行自度、利他的無盡行願中,完成了無數濟度衆生的大悲願行。其中開發莊嚴佛土的廣大悲願,而使此地的菩薩行者在初見光明的智慧心地後,進一步拓展自心淨土的修證與完成。

  現在就阿彌陀佛在世自在王佛住世時,如何發心修行的問題來略作討論:

  2、法藏比丘當時修行的程度

  一、無量壽經上說:「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

  二、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說:「……其聞經道,歡喜開解,便棄國位,行作比丘,名昙摩迦留,發菩提意,爲人高才,智慧勇猛,無能逾者,與世絕異。」

  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說:「有一苾刍,名曰作法,信解第一,明記第一,修行第一,精進第一,智慧第一,大乘第一。」

  阿彌陀佛在因地某一世受生中,當時修行的程度,是僧團中信解、明記、修行、精進、智慧、發大乘菩提心最爲堅固、殊勝的一位地上菩薩比丘僧。他所修證的出世智慧,與世人絕異,已經超出了世人智識所能預知、推論的範圍。尤其在稱贊世自玉佛的偈頌中,表現出他曆劫以來,修學大乘佛法所獲得的深邃的智慧成果。以此內證的光明智慧,促使他跨出發下接引十方衆生往生佛國淨土,修行解脫的成佛大願。

  3、世自在王佛爲法藏比丘講解莊嚴淨土之行

  依淨土諸經說,世自在王佛應法藏比丘莊嚴淨土佛國的心願,爲其廣泛解說無量淨土、穢土世界衆生修成的善惡業緣,及如何進入無量淨土世界修學淨化甚深心土的莊嚴妙行,令法藏比丘在明白開發清淨心土的修持方法後,一心一意朝向完成淨土佛國的宏大理想去做。

  如無量壽經說:「世自在王佛,即爲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應其心願,悉現與之。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也說:「法寶藏菩薩便壹其心,則得天眼徹視,悉自見二百一十億諸佛國中諸天人民之善惡,國土之好醜,則選心所欲願……,當那中住(于無量佛國中止住、修行),取願作佛國亦如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亦說:「即爲宣說無數佛剎功德莊嚴廣大圓滿之相,經于一劫方可究竟。(時彼佛壽滿四十劫)……,作法苾刍聞佛所說無數佛剎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住一靜處,獨坐思惟,修習功德莊嚴佛剎,發大誓願,經于五劫。」

  大阿彌陀經也說:「法藏即一其心(一心思定),遂得天眼,莫不徹見諸佛剎中諸天人民之善惡國土之粗妙……乃往一靜處,其心寂然,俱無所著,默生思惟,攝取彼佛剎清淨之行,如彼修持。」

  4、法藏比丘在染、淨世界修行的情形

  當世自在王佛以其超越時空的般若觀照力,運用一劫的時間,讓法藏比丘領悟修成淨土、穢土的因緣業行後,法藏比丘便一心禅思世自在王佛爲其解說的殊勝淨土行門。就在一心進入甚深禅修,思惟深妙的淨土真谛時,因其宿慧顯發,豁然天眼明徹,親自洞見無量佛國中衆生的善惡業行所形成的淨穢因緣果報……。于是法藏比丘便獨自去到一個寂靜的地方,萬緣放下,默生思惟,如何完成莊嚴淨土的度生悲願。經過五劫的時間,依其宿世修積甚深福慧的回向力,通往十方無量染淨佛國,在諸佛前,以其不可思議的定意力用,發願廣行菩薩之道,修持成就微妙淨土的莊嚴願行(即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所說:當那中住——于無量佛國中止住、修行……,修成莊嚴淨土的無量行願)。而當法藏比丘在五劫當中,明了通達無量佛國世界的淨願因行本就是形成一淨土世界的根本藍圖,回歸爲自身的成佛行願時,便帶著堅固的成佛願行,虔敬的返回世自在王佛的眼前,將經劫精進苦修,依福慧之力,廣度有緣衆生同生淨土世界所濃繪而成的成佛大願,架構成四十八個大悲誓願,向世自在王佛表明依願修行,成就淨土的心願。

  5、悲願成就,大千震動

  依大乘經典記載,當一個地上菩薩行者,嚴土熟生的成佛大願堅固不退轉時,即會感得叁千大千世界震動應願。「法藏比丘便是在定中遍往十方與其有緣的染淨世界,堅固了成就淨土佛國的誓願後,感得大千震動,應其本願。並在淨固了成佛悲願後,真實清淨的智慧,愈加地明亮、銳利。于是一心勇猛精進,修習淨化心土莊嚴佛剎的無量功德願行。經曆了無量大阿僧祇劫,于無數淨、穢世界,廣修六度萬行……,一心歡喜、憶念、去諸佛所修的善根諸行。寂靜淨行……,經常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之行,利樂衆生……,于諸佛面前,尊重恭敬,承事供養,未曾間斷過……。如此經過無量無數百千萬億劫,親近諸佛,具足菩薩十地功德,終于成就無上的果覺佛位……。」(見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6、彌陀引渡有緣衆生,往生淨土

  依八十華嚴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叁說:「一切清淨莊嚴功德佛土,盡法界,虛空界,無邊無際,無斷無盡,皆從如來智慧所生,無量妙寶之所莊嚴,同行宿緣,諸清淨衆,于中止住,未來世中,皆當成正覺……,非世所睹,菩薩淨眼,乃能照見。諸佛世尊,隨順宿緣。諸善知識,示現一切功德莊嚴,無有窮盡。」此亦同于大阿彌陀經卷上所說:「無數衆生聞釋迦牟尼佛介紹極樂世界中阿彌陀佛種種說法、度衆的莊嚴情形時……,皆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親近無量壽佛……,未來皆當往生極樂佛國。凡往生西方淨土的衆生,均是無量壽佛宿願因緣(宿世有緣發願度化的有情衆生),俱得往生極樂世界。」

  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應其度生悲願,顯現的無數淨土、穢土世界之中,廣泛的現身無量淨、穢世界中,接引無數有善根的衆生,修持清淨梵行,具備未來往生佛國的淨業資糧。而當法藏比丘菩薩十地的無量功德智慧圓滿實現時,由大圓鏡智所影現的莊嚴淨土便當下顯現,宿世所引度具有淨業因行的有緣衆生,在與阿彌陀佛另一階段所應化導學佛因緣成熟時,隨佛本願,往生極樂淨土,繼續追隨彌陀左右,在佛國中依其根器深淺,做更深一層不同程度的佛理追求。

  7、彌陀壽命廣遠無邊

  阿彌陀佛在淨土世界的壽命長短,依凡聖同居土的觀點而言,是應彌陀無量劫修行以來,宿世引渡的有緣衆生,于久遠劫中,共同交織、融攝的不可思議的業網,應到達某一成熟階段的度化因緣而決定的。按淨土經典記載,阿彌陀佛的壽命是極其遙遠無邊的,誠如無量壽經所說:「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許……,假使十方世界無量衆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聲聞緣覺,都共集會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萬劫,悉共推算,計其壽命長遠劫數,不能窮盡,如其限極。」大阿彌陀經亦說:「彼佛壽命,浩浩渺渺,無窮無極,誰能信知,唯佛知耳。」

  而事實上,在許多大乘經典中如法華經之類,釋迦牟尼佛預記未來弟子成佛後,廣應有緣衆生共業所感而示壽命無量的佛身相,不計其數。阿彌陀佛乃是應無數有緣的淨業衆生所感,而示現無量壽命的佛身之中,其中一尊最與現世的娑婆世界衆生有緣具有代表性的現在佛。每一尊佛應機所感的壽命長短的因緣本末,不是吾等這輩業障深重、智慧淺薄的凡夫俗子所能用世智辯聰推測出來的,唯有佛與佛的智慧覺海才能相契、證知。阿彌陀佛的壽命雖然極其廣遠無邊,但是據淨土經典所載,仍將隨淨土衆生淨緣教化告一段落後,而有其轉變的時候,但是在什麼因緣之下,致使佛不可思議的無量壽命轉變呢?

  (四)無量壽命轉變的因緣

  1、淨土與穢土形成的因緣

  十住毗婆沙論說:「形成汙穢不淨世界的因緣略說有二種:一以衆生因緣,二以行業因緣。衆生因緣者,衆生過惡故;行業因緣者,諸行過惡故。此二事業行因緣成就者,不淨世界乃成,無量行業相應的衆生于…

《淨土探究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