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探究 下册▪P30

  ..续本文上一页的世间智识所能测知的。诚如经论所说:唯有佛与佛乃能尽如。而散见于诸大乘经论中与祖师大德对于净土种类的分类及诸佛成佛的世界报化身佛的区别,各有见地,不胜枚举。诸如涅槃经、维摩经、大乘同性经、悲华经、大方等大集经、弥勒菩萨本愿经、仁王般若波罗密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首楞严三昧经、金光明经、天台智顗大师所注经疏、蕅益大师净土集、善导大师著书、安乐集以及诸净土经论……,均对诸佛的成佛世界报化区分、净土种类、佛寿长短等问题,各有说明。

  从古至今,弥陀净土法门,一直是中国流传最广的方便专修法门,因而解释净土的著作,浩如烟海,笔者善根浅薄,实不能知诸佛报化身土的源流于万一。欲求生西方净土的莲友,只要今生能老实念佛,往生西方,自能蒙弥陀开导,闻知正确的报化净土真义。以上所述,仅仅依据众生现实业力的感报观点与诸佛行愿修集的成果以及诸佛本愿度生的因缘三者来做说明。

  (三)阿弥陀佛修成无量寿命的因缘

  1、阿弥陀佛于何时坚固庄严净土的大悲誓愿?

  在大正藏第十二册里,记载弥陀净土不同译本的专属经典有:

  一、佛说无量寿经。

  二、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三、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四、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五、佛说大阿弥陀经。

  六、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七、佛说阿弥陀经。

  八、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九、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十、观世音菩萨授记经。

  十一、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

  据以上经典的记述,阿弥陀佛在过去发心行菩萨道的时候,曾经有一世,生逢佛世,出家求道,就在那一世受生中达成庄严佛国的大悲誓愿。按大乘经典所载,从发心修行到成佛,这个中间,要经过无量劫数的进修才能圆满达成成佛的理想。其中八十华严及十住毗婆沙论叙述,入见道位,亲证心地法门的初地菩萨,在本阶段的无量劫数修行过程中,便已经坚固了无数修证佛智、普渡众生的大悲行愿:并在逐步实行自度、利他的无尽行愿中,完成了无数济度众生的大悲愿行。其中开发庄严佛土的广大悲愿,而使此地的菩萨行者在初见光明的智慧心地后,进一步拓展自心净土的修证与完成。

  现在就阿弥陀佛在世自在王佛住世时,如何发心修行的问题来略作讨论:

  2、法藏比丘当时修行的程度

  一、无量寿经上说:「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

  二、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说:「……其闻经道,欢喜开解,便弃国位,行作比丘,名昙摩迦留,发菩提意,为人高才,智慧勇猛,无能逾者,与世绝异。」

  三、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说:「有一苾刍,名曰作法,信解第一,明记第一,修行第一,精进第一,智慧第一,大乘第一。」

  阿弥陀佛在因地某一世受生中,当时修行的程度,是僧团中信解、明记、修行、精进、智慧、发大乘菩提心最为坚固、殊胜的一位地上菩萨比丘僧。他所修证的出世智慧,与世人绝异,已经超出了世人智识所能预知、推论的范围。尤其在称赞世自玉佛的偈颂中,表现出他历劫以来,修学大乘佛法所获得的深邃的智慧成果。以此内证的光明智慧,促使他跨出发下接引十方众生往生佛国净土,修行解脱的成佛大愿。

  3、世自在王佛为法藏比丘讲解庄严净土之行

  依净土诸经说,世自在王佛应法藏比丘庄严净土佛国的心愿,为其广泛解说无量净土、秽土世界众生修成的善恶业缘,及如何进入无量净土世界修学净化甚深心土的庄严妙行,令法藏比丘在明白开发清净心土的修持方法后,一心一意朝向完成净土佛国的宏大理想去做。

  如无量寿经说:「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着,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也说:「法宝藏菩萨便壹其心,则得天眼彻视,悉自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国中诸天人民之善恶,国土之好丑,则选心所欲愿……,当那中住(于无量佛国中止住、修行),取愿作佛国亦如是。」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亦说:「即为宣说无数佛剎功德庄严广大圆满之相,经于一劫方可究竟。(时彼佛寿满四十劫)……,作法苾刍闻佛所说无数佛剎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剎……,住一静处,独坐思惟,修习功德庄严佛剎,发大誓愿,经于五劫。」

  大阿弥陀经也说:「法藏即一其心(一心思定),遂得天眼,莫不彻见诸佛剎中诸天人民之善恶国土之粗妙……乃往一静处,其心寂然,俱无所着,默生思惟,摄取彼佛剎清净之行,如彼修持。」

  4、法藏比丘在染、净世界修行的情形

  当世自在王佛以其超越时空的般若观照力,运用一劫的时间,让法藏比丘领悟修成净土、秽土的因缘业行后,法藏比丘便一心禅思世自在王佛为其解说的殊胜净土行门。就在一心进入甚深禅修,思惟深妙的净土真谛时,因其宿慧显发,豁然天眼明彻,亲自洞见无量佛国中众生的善恶业行所形成的净秽因缘果报……。于是法藏比丘便独自去到一个寂静的地方,万缘放下,默生思惟,如何完成庄严净土的度生悲愿。经过五劫的时间,依其宿世修积甚深福慧的回向力,通往十方无量染净佛国,在诸佛前,以其不可思议的定意力用,发愿广行菩萨之道,修持成就微妙净土的庄严愿行(即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所说:当那中住——于无量佛国中止住、修行……,修成庄严净土的无量行愿)。而当法藏比丘在五劫当中,明了通达无量佛国世界的净愿因行本就是形成一净土世界的根本蓝图,回归为自身的成佛行愿时,便带着坚固的成佛愿行,虔敬的返回世自在王佛的眼前,将经劫精进苦修,依福慧之力,广度有缘众生同生净土世界所浓绘而成的成佛大愿,架构成四十八个大悲誓愿,向世自在王佛表明依愿修行,成就净土的心愿。

  5、悲愿成就,大千震动

  依大乘经典记载,当一个地上菩萨行者,严土熟生的成佛大愿坚固不退转时,即会感得三千大千世界震动应愿。「法藏比丘便是在定中遍往十方与其有缘的染净世界,坚固了成就净土佛国的誓愿后,感得大千震动,应其本愿。并在净固了成佛悲愿后,真实清净的智慧,愈加地明亮、锐利。于是一心勇猛精进,修习净化心土庄严佛剎的无量功德愿行。经历了无量大阿僧祇劫,于无数净、秽世界,广修六度万行……,一心欢喜、忆念、去诸佛所修的善根诸行。寂静净行……,经常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行,利乐众生……,于诸佛面前,尊重恭敬,承事供养,未曾间断过……。如此经过无量无数百千万亿劫,亲近诸佛,具足菩萨十地功德,终于成就无上的果觉佛位……。」(见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6、弥陀引渡有缘众生,往生净土

  依八十华严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三说:「一切清净庄严功德佛土,尽法界,虚空界,无边无际,无断无尽,皆从如来智慧所生,无量妙宝之所庄严,同行宿缘,诸清净众,于中止住,未来世中,皆当成正觉……,非世所睹,菩萨净眼,乃能照见。诸佛世尊,随顺宿缘。诸善知识,示现一切功德庄严,无有穷尽。」此亦同于大阿弥陀经卷上所说:「无数众生闻释迦牟尼佛介绍极乐世界中阿弥陀佛种种说法、度众的庄严情形时……,皆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亲近无量寿佛……,未来皆当往生极乐佛国。凡往生西方净土的众生,均是无量寿佛宿愿因缘(宿世有缘发愿度化的有情众生),俱得往生极乐世界。」

  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应其度生悲愿,显现的无数净土、秽土世界之中,广泛的现身无量净、秽世界中,接引无数有善根的众生,修持清净梵行,具备未来往生佛国的净业资粮。而当法藏比丘菩萨十地的无量功德智慧圆满实现时,由大圆镜智所影现的庄严净土便当下显现,宿世所引度具有净业因行的有缘众生,在与阿弥陀佛另一阶段所应化导学佛因缘成熟时,随佛本愿,往生极乐净土,继续追随弥陀左右,在佛国中依其根器深浅,做更深一层不同程度的佛理追求。

  7、弥陀寿命广远无边

  阿弥陀佛在净土世界的寿命长短,依凡圣同居土的观点而言,是应弥陀无量劫修行以来,宿世引渡的有缘众生,于久远劫中,共同交织、融摄的不可思议的业网,应到达某一成熟阶段的度化因缘而决定的。按净土经典记载,阿弥陀佛的寿命是极其遥远无边的,诚如无量寿经所说:「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许……,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劫数,不能穷尽,如其限极。」大阿弥陀经亦说:「彼佛寿命,浩浩渺渺,无穷无极,谁能信知,唯佛知耳。」

  而事实上,在许多大乘经典中如法华经之类,释迦牟尼佛预记未来弟子成佛后,广应有缘众生共业所感而示寿命无量的佛身相,不计其数。阿弥陀佛乃是应无数有缘的净业众生所感,而示现无量寿命的佛身之中,其中一尊最与现世的娑婆世界众生有缘具有代表性的现在佛。每一尊佛应机所感的寿命长短的因缘本末,不是吾等这辈业障深重、智慧浅薄的凡夫俗子所能用世智辩聪推测出来的,唯有佛与佛的智慧觉海才能相契、证知。阿弥陀佛的寿命虽然极其广远无边,但是据净土经典所载,仍将随净土众生净缘教化告一段落后,而有其转变的时候,但是在什么因缘之下,致使佛不可思议的无量寿命转变呢?

  (四)无量寿命转变的因缘

  1、净土与秽土形成的因缘

  十住毗婆沙论说:「形成污秽不净世界的因缘略说有二种:一以众生因缘,二以行业因缘。众生因缘者,众生过恶故;行业因缘者,诸行过恶故。此二事业行因缘成就者,不净世界乃成,无量行业相应的众生于…

《净土探究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