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慧;叁果聖者戒定具足,智慧轉增;四果聖者,學戒滿足,學定滿足,學慧滿足。唯有在定慧二者平等證覺下,才能完全斬斷上界煩惱——五上分結,超脫叁界。」五上分結即:1、對色界禅樂的愛著,2、對無色界空定的難舍,3、不受二界衆生掉動心念的影響而退失禅定,4、超離二界衆生自恃淩他憍慢之心,5、永斷色界無色界二界地內癡暗無明之心。
(3)綜合四果修證次第
初果聖者斷「身見、戒取、疑」叁結,二果聖者不僅叁結斷,而且「貪瞋癡薄」,叁果聖者則將「身見、戒取、疑及貪瞋等」欲界的五下分結煩惱全數斬斷,心迹徹底超出欲塵動靜二相束縛範圍;而當叁果聖者在進修中,將色界、無色界二界界地內的所有癡暗無明之心(即五上分結),悉數拔除時,頓時身心便得到大自在、大解脫,能以大自在的解脫慧力,轉換四大,將色身出水出火……,印證「色空不二」「心色無礙」的道理。
(4)心解脫、慧解脫與俱解脫
在阿含經中,提及阿羅漢有心解脫、慧解脫及俱解脫叁種名詞。事實上,心解脫阿羅漢、慧解脫阿羅漢及俱解脫阿羅漢叁者本是一體的。
什麼是心解脫?即修行者于日常動靜之間,內心依定慧之力斬斷貪、瞋、癡,從煩惱障中解放出來,獲得心自在的境界。
什麼是慧解脫?依中阿含卷二十四說:「……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脫者,是謂比丘,阿羅诃名慧解脫。」
所謂七識住,即人界、欲界天(合爲一類識住衆生),色界中之梵天、晃昱天、遍淨天叁類識住衆生,以及無色界中的無量空處天、無量識處天、無所有處天叁類識住衆生。此七類衆生,皆因住著于「識」,所以生生世世在叁界中受生,輪回無期。
什麼是二處知如真?二處者,其一指無想天,其二指非有想非無想處天。
意思是說,慧解脫者,以慧觀之力,證悟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各界衆生識生、識集、識住、識異的情形。所以能一心求出叁界,心不染看于識,在獲證解脫智慧後,自知自覺:「我從此生起不再受後有身。」故稱爲慧解脫。或說其在尚未超脫叁界時,便先自知自覺「我從今生起不受後有身」,而稱此爲慧解脫者(見雜阿含卷,十四)若依此說,可知心解脫、慧解脫、俱解脫叁者,只是「依阿羅漢證果的時機不同而有區分」(見阿含經止觀)。
又什麼是俱解脫?依中阿含卷二十四說,俱解脫者,經過色界四禅定,無色界四空定等八種層次的禅定修持,而超脫此八種禅修境界(八解脫),在現身中自覺自證:我此刻已貪瞋癡永盡(心解脫),已依慧觀之力斬斷叁界煩惱障(慧解脫),成就阿羅漢果,獲得六種神通。
經文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及慧解脫者經過「色界、無色界」禅定的修持,而超脫四禅八定,證果解脫。但是由阿含經所說了脫生死的方法,可以得知,一個修行者,成就阿羅漢果的先決條件,一定要定慧等持,定多慧少,或慧多定少,都不能慧證解脫。依阿含經說,絕對沒有不修禅定而直接從聞思慧證果或世智辯聰證果的阿羅漢,當知修慧是建立在禅觀之中。
「慧解脫者必得心解脫」,一個心地汙穢,不從禅觀下手修定的求道者,是不可能獲得清淨明利的出世智慧,自覺自證「我從此生起不受後有身」。相對的,若不依慧觀之力,單憑禅定修持,貪瞋癡不可能斷盡,貪瞋癡不斷,不可能獲證心解脫,成就阿羅漢果。
如雜阿含經說:「聖弟子修習于止(定),終成于觀(慧),修習觀(慧)已,亦成于止(定)。一個欲求解脫的修行者,一定要上觀俱修,定慧等持,才能獲證諸解脫境界。」
又如前述雜阿含經說:「一個阿羅漢,一定要無漏『心解脫』)貪瞋癡斷盡),才能以解脫智慧(慧解脫)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
所以說,慧解脫者必得心解脫,心解脫必由慧解脫而建立,淨土中的阿羅漢,即是具備心解脫、慧解脫的證道者,由心、慧「俱解脫」,而自知自證「我從此生起不受後有分段生死之身,進一步以「變化身」而度衆生。
(5)最穩當的修行道路
當一個修行者果真知阿含經所說:經過出家、學戒、持戒、聽法、持法、思法、守護六根、淨意、知足、正見解脫佛法、正念心念起伏、獨住遠離、斷除欲貪、禅思空義、正觀空行、入禅定、身作證、見到、得四禅不動心、聖慧明達,啓開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六通具足,心解脫、慧解脫、俱解脫的四果修證次第,必然自覺自悟叁界煩惱的連根拔除,不會再對今生由無常因緣假合所形成衆生分段壽命的延續幻有中産生:對「自我」生存實在性的執取,對「我與人」對立真實性的固執,對「衆生」存在緣起性的貪執,對「壽命」延續生滅性的留戀,對「自我」能證、能斷煩惱實證性的執著,徹底斷除對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等四相的執取之心,而達到了聲聞弟子隨佛出家,修學解脫之道的目的,「戒定慧」叁學具足成就,永遠不會再于叁界輪回中遭受生死煩惱之身。
一個阿羅漢聖者,早已斷除了界內衆生的我執傲慢之心,與世無诤,與叁界無诤,其內心在無诤、離欲的平靜心湖中,永遠過著祥和、安甯,隨緣度化衆生的平實生涯。
(二)中品往生者具備聲聞行者修行的條件
1、中品上生者以持戒爲重
觀無量壽佛經說:「若有衆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惡,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于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贊歎出家得離衆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爲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連華尋開。當華敷時,聞衆音聲,贊歎四谛,應時即得阿羅漢道,叁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2、應當以什麼心態受持八關齋戒?
現在教界有些地方打佛七或佛一,均會在法會開始時,舉行受持八關齋戒的儀規。依觀經說,如法受學八關齋戒,以此戒行功德,回向西方極樂世界,未來往生彌陀淨土中,立即便能證得聲聞最高的果位——四果阿羅漢。爲什麼畢生受持八關齋戒,臨終往生淨土的當下,就能在聽聞贊歎「苦、集、滅、道」四谛真義的微妙法音下,立即了脫生死,獲得六種神通的殊勝果報呢!?這是想依八關齋戒做爲中品往生的蓮友所應重視、關心的問題。
請注意看,觀經說,持八戒的修行者,命終之時,彌陀放金色光,來到他的面前,爲他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出家修行法。爲什麼佛不爲他說發菩提心的方法,也不爲他說忏悔罪業的下品往生法,而爲他說「出家修行法」呢?這就叫做「相應修行法」。所謂「相應」,就是說這個持戒修行者的「發心」,必須與彌陀所贊歎的出家修行法的「發心相應」,才能感得彌陀來爲他開示,「苦、空、無常、無我」的解脫真理,于此,便能清楚的覺悟,欲求中品往生,應當發什麼心來受持八關齋戒?
(1)發「苦、空、無常、無我」的心來受持八戒
出家是「出世法」,不是「入世法」,同樣的,淨土是「出世法」,不是「入世法」。淨宗祖師大德一再訓誡我們,願生極樂世界,首先一定要發「出苦」之心,要深刻地發出「出離生死苦海」的堅固信願心,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已經在受持,或者欲受持八戒的居士,都應當隨時依觀經所說,反省自己有沒有確實發出彌陀贊歎的「苦、空、無常、無我」的出家修行「心態」來守持八戒?如果雖然受持八戒,但是內心仍然「貪求世樂」,不能體會「苦、空、無常、無我」的持戒意義,那是和中品往生不相應的。
(2)發「出苦」心的培養方法
佛法所說的發「出苦」心,是要透過「持戒」、「觀想」、「修定」的過程,才能發得正確,發得深刻。
觀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不淨觀」,能實地到火葬場去觀看更好。爲什麼要做「不淨觀」?目的便是希望透過「不淨觀」的方法,激發你的「厭離心」、「出世心」。其他如到醫院、傷殘院、殡儀館、太平間、屠宰場以及參加助念等等,都是培養我們發「無常心」、「出苦心」的很好方法。
往生淨土,著重在事實上的力行,理論上的專研、精通,如不配合實際上「持戒」、「觀想」的發心,是說食不飽,沒有用的,往生淨土與「你、我」無份。
唯有當你透過培養發「出苦心」、「無常心」、「無我心」的種種觀想方法,確實時時激發出「願離娑婆生死之苦,願生極樂菩提之樂」的信願心,才能在念佛(修定)時,産生與彌陀本願力中品接引相應的定境效果。
唯有當你「心愈靜」、「心愈細」時,才能感受到世事無常、事事是苦、事事不可貪著,那時你才能真正深入、堅固的發出「出苦心」、「無常心」、「無我心」來念佛、來持戒,求生淨土。如此則中品往生與你有份。
(3)以阿羅漢持戒的心做爲持戒的發心
由觀經中的中品上生可知,受持八戒的發心,是與出家修行者的發心相應的。就如增一阿含經所說「持心如真人」,像阿羅漢一樣的以一顆追求真理解脫的心來守持八關齋戒。
一、不僅盡畢生之力不殺生,而且還要經常像阿羅漢一樣的生起慈悲衆生之心,以減低殺害衆生的心念(按羅漢曾在色界定時修持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二、不僅盡畢生之力不偷盜,而且還要經常像阿羅漢一樣的以布施(法施)之心利益衆生,以克製偷盜之心。
叁、不僅盡畢生之力不淫欲,而且還要經常像阿羅漢一樣的洗滌自己的妄念,勤修清淨梵行,以節製淫欲之心。
四、不僅盡畢生之力不妄語,而且還要經常像阿羅漢一樣的誠懇待人,不擾亂衆生,以減輕妄語之心。
五、不僅盡畢生之力不飲酒,而且還要經常像阿羅漢一樣的嚴持禁戒,以調伏散亂之心。
六、不僅盡畢生之力少食知足,過午不食,而且還要經常像阿羅漢一樣的于用餐之時,不著美味,以清…
《淨土探究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