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探究 下冊▪P36

  ..續本文上一頁淨心受食,來節製貪食美味之心。

  七、不僅盡畢生之力不坐高廣大床、不著香華脂粉之飾,而且還要經常像阿羅漢一樣于于日常生活間,舍棄任何誘惑吾人放逸修行的華貴物品,以減輕我們貪圖享受的欲望。

  唯有如此克製自己的種種心念與行爲,才能産生創造另一種背離娑婆苦海的清淨業行,而進入學習淨土法義另一層次的實踐階段。

  此處所說的「持戒如真人」,便是力行中品往生的修行法,最好節製、減低我們五欲煩惱的實踐戒行。

  3、八關齋戒的「關」與「齋」是什麼意思?

  增一阿含經說,八關齋戒的齋,就是洗心、淨心的意思。「關」乃是關閉六根之義。如果蓮友們能以上述這八種方法來關閉我們的六根,便能逐漸達到克製、清淨身心的目的。相對的,若能以清淨心來守持這八條戒法,就能漸次達到六根禁閉的理想。而關閉六根,不爲塵染的目的,爲的就是要讓我們種下清淨修行的信念,逐步走向與中品上生相應的修行法。

  以清淨心守持八關齋戒,所獲得的成果,必然是清淨的善業果報。淨土世界的衆生,在最初道業精進的修行下,所得到的果報,同樣是清淨善業的成果。所以以兩者所獲得的淨業果報來講,是相通相應的。但是在地球人間守持八關齋戒的善業衆生,如果不知將今生修持的戒行,隨時發願回向西方極樂世界,仍是不能往生淨土的。

  4、禅、淨相通的道理

  淨宗祖師大德曾經告誡我們說,禅、淨可以相通。禅淨相通的道理,就是在于禅行者與淨行者兩者修持的程度,均到達某種相通的證境,而獲得某類相應的淨業果報。如大勢至菩薩在因地修行時,以念佛心入念佛叁昧,證無生法忍,就是禅淨相通相攝最好的明證。

  而以中品上生來說,如果守持八關齋戒的蓮友,能夠時時如前述彌陀臨終接引所說,以一個真正修道人的志向發苦、空、無常、無我之心來修學八關齋戒——持心如真人,並以修定(念佛)來攝心持戒。並且隨時將持戒、修定的清淨心念回向極樂世界,隨時發出厭離娑婆,願生淨土,見佛聞法,了脫生死的堅固信願。當今生受學八關齋戒的心態(按十戒、具足戒皆由五戒、八戒而開演),到達趨于「一心不亂」的出世寂靜心態時,便能逐漸進入出世的修禅證境。這就是禅、淨相通的初步相應「心態」,而在臨命終時,感招阿彌陀佛現身接引,應其修學與解脫行者相應的持戒心念,爲其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超越生死的解脫真理。

  當這位蓮友生到極樂世界,就隨著他宿世學習阿羅漢持戒修行的根器,聽到各種贊歎「苦、集、滅、道」四聖谛的微妙法音。這位蓮友便在他聽到各種法音稱贊「四谛」解脫的修行真理時,立即啓發了他多生多世潛藏在八識田中所修學的深厚定慧之力,頓時思法、悟法,煩惱燒盡,證得阿羅漢果,六通成就……。

  往生淨土,了脫生死。這便進一步說明了淨行者與禅行者(阿含行者)修持到某種程度,可以相通相證的道理。

  5、中品中生者的修行意義

  觀經說:「若有衆生,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世界,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證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叁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于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于七日,連華乃敷,開目合掌,贊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己,成阿羅漢。」

  6、一日一夜出家修行的果報

  在佛說出家功德經上曾經記述著一則于臨命終前,一日一夜出家修行所獲得的果報。

  佛住世時,有一位名叫鞞羅羨那的王子,生逢佛世。因貴爲王子之尊,經常有機會與宮中美女川淫樂自娛。後經佛點化,如不出家修行,七日之後必墮地獄。王子因畏懼死後墮落地獄受苦,于臨終前一天,隨佛出家修行。以此一日一夜由佛指導,舍欲出家,修持清淨梵行的因緣,轉淫爲淨,欲障消除,果然于佛預記的出家一日一夜後死去,死後于二十劫中,因一日一夜出家修行所感,依次投生欲界的四天王天、叁十叁天、焰摩天、兜率天、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生生世世往返六欲天中七次,身爲六欲天王的王子,不墮畜生、餓鬼、地獄叁塗惡道,而且在天上仍不忘佛陀所教,延續戒、定、慧叁學的修習。

  這是鞞羅羨那王子,因爲一日一夜真正舍欲出家,修學淨化身心的成、定、慧叁學,所獲得的廣大生天果報。天福果報命盡,最後生在人間,仍然繼續享受人道的無窮富樂,雖然沒有遇佛出世,但是因其宿世舍欲出家的清淨心,不斷的萌芽、增長,到了今世下生人間的最後身時,修行解脫的因緣已經成熟。當其過了壯年期後,自然感悟生老病死、榮華富貴的無常、虛幻。于是厭世出家,在宿世慧根不斷的啓發下,頓悟甚深因緣法義,成就辟支佛乘的緣覺果位。

  這是于臨命終前,一位宿根深厚的王子,生在佛世,真正遵佛教誡,一日一夜不眠不休地修學具有佛法解脫意見的出世離欲梵行,于無量世後,所獲得不可思議的緣覺解脫果位。

  7、中品中生者一日一夜的修行方法

  蓮友們若能依照觀經所說中品中生一日一夜的修行方法,在環境因緣許可下,偷得浮生半日閑,于具有佛法解脫意見的善知識指導下,發真誠心,一日一夜,不眠不休,遵佛遺教,思惟淨土經典中所說任何一段與無我解脫正見相應的持戒修行法,行、住、坐、臥,與觀經彌陀贊歎中品中生臨終人順應十方諸佛教誡:戒行具足、威儀具足、淨德具足的中品持戒「發心」。

  以此一日一夜真正依出世持戒、修行之法,修學解脫聖者的離欲淨行功德所感,必能與那位王子一樣于無量世後,了脫生死,獲得解脫的聖果。

  當這位蓮友以此一日一夜持戒、修行的淨業功德回向西方極樂世界,便能印證觀經所說,于臨命終時,親見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前來接引。阿彌陀佛在空中贊歎他說:你因爲隨順叁世諸佛所說一日一夜依出家法持戒、修行的道理,「戒香熏修」、「戒德所感」,所以我來迎接你。

  當這位持戒的修行者生到極樂世界。經過七日,化身包裹的蓮花立即敷開。此時這位持戒者自憶前世因一日一夜持戒修行所感,而依彌陀本願力往生極樂世界。因而生大歡喜心,向佛贊歎:「一日一夜持戒修行的果報,真實不虛。」就在聽聞彌陀開示如何持戒、修行,才能獲得了脫生死的正確法要後,頓時離欲心顯發,法喜充滿,獲證聲聞初果。得證初果後,又在精進修行的半劫中,了生脫死,成就阿羅漢果。

  由此可知,同樣是一日一夜依出家法持戒修行,但是若能將一日一夜持戒功德,回向西方極樂世界,只要今生命終能往生淨土,便能比那位王子證果解脫得快!

  8、凡夫衆生一日一夜難發持戒清淨之心

  涅槃經卷十四說:「衆生久于過去無量劫中,多集煩惱,未修善法,是故不能于一日中調伏其心……。雖發願一日一夜系心不散,難可調伏。」

  末法時代的衆生,從無始以來積集了太多的業障煩惱,從來不知發「出苦心」來修行、念佛。要想在一日一夜像那位王子一樣的持戒淨修、系心不亂,實在不容易。而且那位王子是在臨命終前的一日一夜發心出家修行,那種臨終的「心念」,比平常一日一夜持戒修行的力量來得更強更大。

  相反的,如果有一日一夜讓我們念佛反省的時間,正好是讓所有的煩惱妄想心湧現的時候。所以現在一般的衆生學佛,要認清自己的「根器」。如果不能于一日一夜達到淨心持戒的效果,應當要發更多的「一日一夜」來持戒、念佛,一直達到觀經中品中生所說一日一夜不昏沈、不散亂「戒德成就」爲止。

  9、佛一或佛七也是中品往生最佳的修行場所之一

  以上是依觀經略述中品上生者,及中品中生者如何具備聲聞行者修行的條件,藉聲聞無數願相關問題,提出來說明。

  現在臺灣各地的淨宗弘法團體,舉辦的精進佛七或佛一,也是很好儲備一日一夜持戒修行的淨業場所。如果讀者能經常藉佛一或佛七中,達到中品往生的修行方法,亦爲未來往生西方,種下深厚的淨業資糧,則往生淨土必有希望矣!

  (叁)聲聞行者在淨土生長、修行、涅槃的情形

  1、聲聞生長之處

  依淨土諸經所述:凡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一切淨業衆生,均于彼世界內七寶池裏的蓮華包裹中化生、長大,不受人間血肉之軀,亦無人間乳養之事,亦不同于叁界天人化身之軀。彼國衆生所以不同于天上、人間胎生、化身果報之身者,乃因其宿世積聚了衆多與阿彌陀佛宿願力相應的福德善根,而形成與另一類衆生其業相同的淨緣果報化身。

  前篇談及中品上生及中品中生的往生者,生到彼國,便于淨土中的七寶池內化身、長大。由聽聞水池中發出的寂靜法音、空性法音、無我法音……,而領悟法義,去除煩惱,或證須陀洹果,或證阿羅漢果……,個個都獲得與自己根器相應的果位而法喜充滿。

  七寶水池,乃由彌陀無量福慧願力及淨土衆生無量善根福德共業因緣莊嚴而成。所謂水者,即是清淨之義。意指淨土衆生身心清淨,猶如澄水之瑩潔。由心清淨而感外塵依報寶池之水,清晰明澈,清涼甘美,調和冷暖,輕軟潤澤……,令淨土衆生一入寶池之中,便能開神悅體,滌情蕩慮,瑩若無形,無不順適。不若我們娑婆世界,人心汙濁,共業所致,而感地球人間受大氣控製,氣流變化無常,導致川海詭谲,令人驚恐萬分,稍微失足,就有喪命的危險……。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同爲衆生生長之處,卻因人心的淨穢情緒差距太大,而形成天壤之別的生長境域。

  2、聲聞修行情形

  綜合淨土諸經所說:當淨土衆生享受澄水的波波漂絮,波波蕩漾瑩妙法音,令其順悅調意後,便各各依其所好,前往他處進修。有的聚集在閃爍金黃色光芒地上討論佛法,有的會合在淨若琉璃的地面上背誦彌陀所說法要,有的相約在七寶樹下傾聽悟道者講經,有的集合…

《淨土探究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