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探究 下冊▪P37

  ..續本文上一頁在黃金地上禅思深法,有的不約而同的共同坐在琉璃地上禅坐,有的在黃金地上往返經行,有的運用神足通飛升在虛空中爲大衆廣演妙法,有的躍身于虛空中朗誦法義,有的端坐在虛空中寂靜禅思,有的就在端坐虛空中禅修時頓入深定,又有的淩空經行、憶法……,就在各各精進聽法、思法、誦法、授法、論法、說法、禅坐、經行……的修行中,依各人宿世所集解脫善根的多寡及悲智願行的深淺,而各隨其質,各有所得,獲證聲聞初果、二果、叁果、四果……,乃至不退轉位的菩薩果位……。

  3、聲聞涅槃情形

  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檀過度人道經說:「阿彌陀佛隨淨土衆生宿世種何善根,即依其根器,應機說法。」如有的弟子在聽佛演說苦、空、無常、無我法義後,立即得證阿羅漢果,叁明、大通、八解脫無不具足成就(中品上生者)。有的在聞說「苦、集、滅、道」解脫聖谛後,法喜充滿,先證聲聞初果,經過半劫的精進修持,再證阿羅漢果(中品中生者)。根器較差的衆生,生到極樂世界,見不著阿彌陀佛,首先看到的是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在兩大菩薩的開導下,聞法歡喜,先證須陀洹初果,經過一小劫的修學解脫之道,再證阿羅漢果(中品下生者)……。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解釋極樂世界阿羅漢涅槃的情形說:「阿彌陀佛國,諸阿羅漢涅槃者無量無數,新得阿羅漢者,亦無數無量,譬如虛空大海之水,無量無限,不爲增減耳。」

  無量壽經也說:「彼佛初會,聲聞衆數不可稱許,菩薩亦然。如大目犍連,百千萬億無量無數,于阿僧祇那由他劫,乃至滅度,悉共計較,不能究了多少之數……。如目連等,于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計彼初會聲聞、菩薩,所知數者,猶如大海水之一滴,其所不知聲聞數量者,有如大海水的無限無際一般。」

  由經所述,可知淨土中的聲聞行者,遍布極樂世界,在淨土中的每一個角落、虛空……,都有聲聞舍粗重煩惱,證入涅槃。而淨土中所有的聲聞弟子,均是阿彌陀佛曆劫行持以來,應機教化,已度、當度趨向涅槃解脫之道的無量有緣衆生。

  (四)淨土的聲聞聖者必定回向大乘菩薩道

  1、下品往生者先發成佛道心

  (1)下品上生者如何啓發成佛信願?

  依觀無量壽佛經上說,下品上生者,在見到化佛光明接引,往生淨土七寶蓮池中後,經過七七四十九天(此爲淨土時間,按佛名經說西方淨土一日一夜爲娑婆世界一劫),蓮華敷開。當蓮華綻開之時,看不到阿彌陀佛:首先看見的是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化現在這個人的面前,爲他演說殊妙的佛法涵意。下品上生者因其前世已曾發過成佛的信願心,菩提宿願之心立即顯露,當下對殊妙的佛法義理生出信解之心,領悟無上成佛的道理。經過十小劫的精勤學習菩薩自利、利人的成佛行願,便能以其深厚的福慧回向力,遍至無量無數的諸佛世界,修學十方諸佛的成佛法要,體解百法明門的行持深義,初見大乘菩薩由悲智願行相契相攝而獲證的智慧光明心地(證入初地)。(如無量壽經卷下說,彼世界的胎生衆生,雖然于五百歲中,不見叁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若此衆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前往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當其具足前往十方世界供佛聞法的菩提道心後,即可運用其堅固的回向力用,遍至無量無數的諸佛世界,修諸功德,悟甚深義……。)

  (2)下品中生者何時發出成佛行願?

  下品中生者于臨終之時,在見到飄墜的天華淩空飛至他的面前時,便立即在天花上化現的佛菩薩光明接引相中,往生極樂世界的七寶蓮華池內。經過淨土六劫的時間(地球人間不知經過多少兆億劫數的演變),這位下品往生者才從化生包裹的蓮華中綻開、長大。當蓮華初開時,亦見不到阿彌陀佛,首先看到的同樣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兩位大菩薩非常慈祥的以最清淨的法音,規勸、安慰這位下品往生者,爲他剀切地講解大乘佛法中修學成佛法門的深廣內容。這位下品行者,聽聞佛法,深受感動,當下宿慧引發,至誠的隨菩薩發出無上成佛道心。

  (3)下品下生者如何啓開成佛志願?

  下品下生者,在命終之時,看到一朵特別的蓮花,釋放出如太陽般黃金色地光芒,顯現在他的面前,一剎那的光景,便往生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經過淨土十二大劫的時間(已不是地球人間的時間所能預知),蓮花方開。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在花剛敷開的時候,便以大慈悲的法音,爲他廣說諸法實相的道理,教導他學習實相忏悔的方法。當這位行者在實習及領悟實相忏悔的方法與原理後,便在極重罪業忏除清淨的當下,赤誠的發出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成佛信心。

  (4)淨土衆生都是大乘根器

  由此可知,下叁品往生者在淨土修行間,于尚末了脫生死前,一定先在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的慈悲法音開導下,首先激發修學無上佛道的菩提悲願,種下未來大乘菩薩莊嚴淨土,利益衆生的大悲因行。依此最高學佛成佛的根本理想,而于淨土修行的曆程中,因個人宿慧根器的不同,有的如中品往生者先斷欲習困種,修定、修慧,福慧增長,依次獲證聲聞初果、二果、叁果、四果。在得證四果阿羅漢後,必定因爲修行之初已經種下上求佛道,下化冠生的菩提願行,而應其宿願,回小向大,廣行菩薩利生之道,繼續朝向學佛、成佛的最高目標邁進。有的直接朝向成佛法門前進,六度齊修……。

  2、菩薩爲何不先證涅槃?

  而在大乘經典中曾提及,修行者若先證涅槃,不容易回向大乘菩薩道,那是針對一類在修行之初不發成佛、度生行願,悲心薄弱的修行者而言。

  依大智度論卷叁十六說:「一個修行者如果在修行之初沒有方便力用,當其證入空、無相、無作叁解脫門時,便會直取涅槃,不思度生之事。如果在修行之初,有種下深厚的方便力用,雖然其定慧已有能力證入叁解脫門,已見涅槃真理,但是因有方便之力,能轉心還起,如飛箭越空而不墜。所謂方便力用,就是在修行之初,經常憶念佛道,經常發慈悲心,利益衆生,憶念度生本願,因有成佛及度生本願的大慈悲誓願力深植八識心田中,所以能以智慧方觀見涅槃不取證。」要了解淨土聲聞行者,如何回向大乘菩薩道的原理,首先必須從法華經所說的藥草喻品談起。

  3、從法華經印證五乘佛法不可分割

  五乘佛法猶如一顆大樹成長的過程

  法華經卷叁藥草喻品第五,針對天、人、聲聞、緣覺、菩薩行者的修行程序,做了一段由淺入深的說明:

  如經文說:「佛爲衆生說法,就如同雲雨普潤大地,一兩所潤,草木叢林,隨分受益,一切諸樹,上中下等,稱其大小,各得生長……,草木叢林,性分大小,一味之水,所潤是一,而各滋茂。佛所說法,其法一味,謂:究竟解脫,寂滅之法。以此妙音,恒爲一切,平等演說。一切衆生,聞佛說法,隨其根性,各得領會,安住所悟境界:

  一、人、天衆生聞佛說法,猶如藥草(幼草)初生,雖明修善之理,但因根性太鈍,不知求脫叁界生死之苦。此喻如小藥草。

  二、聲聞、緣覺行者聞佛說法,猶如藥草成長,根性較利,已悟生死無常之理,獨處山林,依法修持。求出生死,因行禅定,證果解脫。此喻如中藥草。

  叁、二乘行者若了生死,聞佛說法,爲佛誘導,引向佛乘,自覺所證非究竟,回小向大,求成佛道,猶如藥草長成、蔓延,可療衆病,繼續精進修學諸佛無上定慧之學。故喻如上藥草。

  四、當二乘聖者回向大乘菩薩行時,一意向佛,慈悲度衆,猶如藥草繼續蓊薆,形成小樹。以其所修堅固智慧,了達叁界如幻,學佛、成佛,決定無疑。故喻如小樹。

  五、當發成佛道心的修行者,深住菩薩廣大禅定時,猶如小樹形成大樹,繁茂蔥翠。必能深達諸法空性之理,得大神通力,放無量智慧光明,以無邊不退轉願行的力量,廣度衆生,共證佛道。故喻如大樹。

  依法華經這段經文解釋可知,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五種修行路線,是貫穿一致的。經文明顯的指示,從小乘到大乘的修行過程,宛如一顆草樹成長的過程,由幼苗、小草、小樹、大樹一連串的萌芽、滋養、長大,本是通往成佛大樹由遠至近,從淺入深,不可分割的必經路線。當聲聞行者了脫生死,或者正在修行的過程中,只要能遇有緣明師稍加勸化、點醒,便能使其已曾潛修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顯發、擴大、茁壯、利生,成爲一顆藹藹蒼翠的大樹,具足菩薩修學佛乘的深廣福慧。

  4、羅漢一念悲心轉起便入不退菩薩行列

  此點可從前面引述大智度論中所說證明。如論中說:「修行者無方便力故,入叁解脫門,直取涅槃,若有方便力,住叁解脫門,見涅槃,以慈悲心故,能轉心還起。」

  此點又可從法華經授記品中引證得知。如經中記述,佛廣爲已證阿羅漢的聲聞弟子授成佛之記。由此足可證明羅漢證空解脫,經佛引導,一念悲心轉起,即入菩薩乘中。

  就如楞嚴經卷九所說:「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複有二種歧路:若于舍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使出塵界,成阿羅漢,直入菩薩乘中。如是一類,名爲回心大阿羅漢。」

  涅槃經卷第二十也說:「業無定性,果無定相,因四果無定相,所以雖證須陀洹果,可回小向大,經過八萬劫的精進修學菩薩六度萬行,必成佛道。斯陀含果亦無定相,因不決定故,只要發大乘心,經過六萬劫的精勤修持,可成佛果。阿那含果亦複不定,因不決定故,經過四萬劫的奮勉上進定成佛道。阿羅漢果,亦複不定,因不決定故,經過二萬劫的自利、利他,定成佛道。辟支佛果,亦複不定,因不決定故,經過十千劫數的努力進修,具備大乘菩薩的度生行願,定成佛果。」

  成唯識論中又解釋羅漢回向菩薩道所以稱爲不退菩薩的原因說:「聲聞行者雖先成就阿羅漢果,後來由于某種善因緣的啓示,發心進一步朝向大乘佛果的方向轉進,但因已斷煩惱,超脫生死,即能于成佛…

《淨土探究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