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探究 下冊▪P38

  ..續本文上一頁的利生路上,不再退墮六道輪回中,成爲不退轉生死的利生行者。就因爲他回小乘心向大乘菩提果轉進,便轉稱他爲利生道上不退轉生死菩薩的名稱。」亦即原文所說:「二乘無學果位,回心趨向大菩提者,必不退起煩惱障故;趣菩提故,即複轉名不退菩薩。」又說:「只要已斷煩惱,已了生死的聲聞行者及獨覺聖者,能夠回心轉進大乘菩薩行中,必能在長遠的菩提道上,以無漏殊勝的定願力用,留身久住,以變化身,廣行菩薩之道,直往成佛的道路前進而無礙。」

  由此可知,淨土的聲聞聖者,雖然先證阿羅漢果,但是只要一念悲心轉起,必能回向佛道,成就佛道,就是根器差者,也一定會在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教導下,啓發大乘利他之心,修成佛果,指日可待。

  5、九品蓮華代表叁乘行者由淺入深的修行過程

  我們再從觀無量壽佛經所記述的九品往生果垃中,來省思九品往生的意義。其實九品往生的層次,乃代表一個學佛者由淺入深的修行過程:

  一、下品下生:在淨土十二大劫後,發成佛之心。

  二、下品中生:在淨土六劫後,發無上菩提之心。

  叁、下品上生:在淨土七七日後,發無上成佛道心。又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

  四、中品下生:在淨土七日後,得聲聞初果。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五、中品中生:在淨土七日後,得聲聞初果,經半劫已,成阿羅漢。

  六、中品上生:在淨土立即得阿羅漢果,叁明、六通,具八解脫。

  七、上品下生:在淨土一日一夜蓮華方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叁七日後,遊曆十方,供養諸佛,聞甚深法,經叁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

  八、上品中生:在淨土經過七日,得不退轉,立即飛行至十方,曆事諸佛,修諸叁昧,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現前受記。

  九、上品上生:在淨土聞法立即悟無生法忍,即刻偏往十方世界,曆事諸佛,次第授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由以上經文中得知,根器最鈍者,在淨土中修行最遲先曆經十二大劫的忏罪、洗心,及再經十小劫時間的修行,就能從發無上成佛道心的開始,像中品行者一樣,經曆聲聞四果,而證入菩薩初地果位。

  由此九品修行果位的曆程,更加證明天人、聲聞、菩薩的修行過程及時間,本就是由淺入深、由下至上的一層階梯。地球人間的念佛者,若能成就中品往生,便證明你是具備大乘根器的修行者。到了極樂世界,最遲經過一小劫便能得證阿羅漢果。只要一念悲心轉起,就能進入上品果位的修持,蒙佛授記,成佛無疑。

  6、爲何西方淨土菩薩僧多聲聞僧少?

  大智度論卷叁十四說:「阿彌陀佛國菩薩僧多,聲聞僧少。」那是因爲淨土中的聲聞聖衆都經佛及大菩薩點化,轉進大乘菩薩道的行列修行中。如淨土經典所述:「極樂世界聲聞聖衆涅槃者,不計其數,但菩薩聖衆,也不計其數。聲聞聖衆回心菩薩成佛之道者,更不計其數。」

  凡是親近阿彌陀佛的聲聞弟子,勢必隨彌陀踏上大乘菩薩遍至十方有緣世界,廣利衆生的成佛必經之路,乃是具有大乘種性的大阿羅漢行者,而成爲輔助彌陀接引衆生往生極樂淨土最得力的弘法助手,令十方諸佛所贊歎!

  十五、壽命自在願

  爲什麼淨土衆生會壽命自在?

  學佛的根本目標在扭轉超脫自我束縛的生死壽命

  法藏比丘說:「當我成佛的時候,淨土中的天人,壽命無有限量,如果天人衆生想要乘其悲心到十方世界度衆生,便能任其個人度生本願,乘願度生,壽命自在。如果不能如天人度生悲願,壽命長短自在的話,我就不能圓滿成就佛果。」

  我們這個世界人類的壽命,平均不過七、八十歲,反觀極樂世界的天人衆生,壽命無有限量。衆生一期壽命的或長或短,自有其形成的善惡業緣。而衆生的壽命,若要達到長短自在的地步,便非得要踏上出世修行的道路不可。佛弟子學佛、修行的根本目標,就是希望能解放自我束縛的生死壽命。如果皈依學佛後及出家修行間,不能將自己信佛、學佛的根本目標,放在學習、超脫今世束縛的無常生死壽命中,不能確定、認識自己信佛、學佛的基本方向,那麼應該承認自己于過去生中,確實福慧淺薄,業障深重,不能像佛陀一樣突破現有的因緣環境,堅決的扭轉、開創、掌握自己現在及未來的生死命運!?

  一般的居士學佛,想要在今世短暫的生命中,依佛法禅修的方式,達成壽命自在的解脫境界,相當不容易。如果能夠先求生極樂世界,便可毫無障礙的在淨土殊勝的修行環境下,達成壽命自在的修持理想。

  爲什麼淨土衆生能夠達到壽命自在的境界?

  大阿彌陀經卷下說:「生阿彌陀佛剎,欲壽一劫百劫,千劫萬億劫,無央數劫,不可複計劫,皆隨意所欲,無不得之。」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叁也說:「生于無量清淨佛國,欲壽一劫十劫,百劫千劫萬億劫,自恣若意,欲住止壽無央數劫,不可複計數劫,恣汝隨意,皆可得之。」

  而淨土衆生爲什麼能夠達到「壽命隨意長短自在」的境界呢?依修行的角度來說:一是觀照力得到自在,一是悲願力獲得成就。本願就依這兩個重, 點來做說明:

  1、觀照力自在

  (1)什麼是觀照力自在?

  什麼是觀照力自在?即心經所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個智慧明利的修行者,對「色、受、想、行、識」五蘊,反觀、親見他的「空無自性」所獲得猶如明鏡照物般「心智自在知如」的成果表現。

  「心經」的內容,正是頓根修行者由「文字」般若,踏入「觀照」般若,直契「實相」般若,證悟宇宙真理成果的顯現。(關于般若的重要意義將在後面「般若願」中有專論)。

  什麼是「般若」?簡而言之,就是覺悟真理的「智慧」。這種對真理證覺的「智慧」,不同于「世智辯聰」的智識,乃是要經過聽聞佛法,對佛埋文字的探討、省思,再出聞法、閱經中擬定契合自己「根機」修行的道路,隨時依經論所示,反觀自照身心的動念、行爲,導入與佛「智慧」相應的正軌。一個修行者對身心觀照、覺察力的強弱、深淺力,是與我們日常生活中舉心動念的自我調製能力成正比的。凡夫衆生無論修什麼法門,必有什麼樣的「相應」證境顯現;如果修「彌陀法門」,而見到的卻是「彌勒菩薩」,那便是「不相應行」,修「觀息法門」(數息觀),卻看到「阿彌陀佛」現前,此亦是「不相應行」……,這說明了我們在所修法門的認識上,必然産生不正確的「知見」,有走火入魔的危險。

  也就是說,修行的過程中,當凡夫學佛者在日常處世間,放舍幾分的貪念、瞋念、癡念、愛念……,便必與幾分不貪、不瞋、不癡、不愛的清淨、法喜的「甯靜心態(境界)相應,所謂「明心見性」、「證空性」,不是凡夫衆生的「根器」光在那裏打坐,或用聞慧上娴熟的機鋒相辯,就能「頓悟」的。經上說,末法的凡夫學佛者,煩惱障重,所知障重,要想于短暫的靜心中,洗滌無始以來的煩惱罪障,殊爲不易。有許多人在禅修中,得到幾分空靈禅悅之境,便誤以爲得道,妄言證聖,或者直接教導「初機」學佛者,當即體認:「打坐當下現證空性,坐禅當下直取菩提」的頓悟法門,使「初學者」誤以爲自己是高根器,不斷煩惱,不經過「戒、定、慧」的熏修,就能現證「空性」,「見性成佛」!?或有人言:「只管打坐,就是佛心全體的顯現!?」這是外道修法。佛在中阿含經便說:「佛不以打坐、少食、少睡爲得道,佛以無上成自在、無上智慧自在、無上知見自在、無上觀照力自在而證道、解脫。」除非你是祖師出世,有六祖惠能的「頓根」,當下承當,否則一個凡夫學佛者,舍棄一分貪念的當下,相對的,必有一分的清淨心念影現,棄舍二分瞋念,必有二分清淨心念影現……,種什麼因,必得什麼相應果。凡夫學佛就好象爬樓梯一樣,有一定進升的梯次,而修行的層次,禅觀的深淺證境,必是與我們日常淡薄、淨化了多少分的喜怒哀樂愛惡欲等雜思妄想成正比。不是在禅坐的時候,才「靜心」,于未生禅時,令貪瞋癡、嫉妒、貢高、我慢、名利、權勢等雜念亂想紛飛,這樣縱然坐穿了圃團也是無用,不可能深入動靜一如的禅觀自在之境!念佛也是一樣,不是在「念佛時才靜心」,如果在平素生活中,不盡量節製、淡薄自己的種種貪心、雜念,不可能在日常修持中達到「一心不亂」「動靜一如」的叁昧自在境界!而觀照力自在的意義,就是在行住坐臥間,都能到達對「色、受、想、行、識」等互蘊身內身外之境不貪、不執,觀照如鏡,動靜平等,身心自在的解脫境界。

  (2)爲什麼修行到「觀照力自在」就能使壽命長短自在?

  甲、修四神足可得壽命自在

  (甲)什麼是四神足?

  爲什麼說修行到「觀照力自在」的地步,便能轉變壽命,使壽命達到長短自在的境界呢!?而「觀照力自在」的境界,正是四神足中所說的「觀自在叁昧勝行成就神足」之意。依增一阿含經說:「若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欲住壽經劫者(想要延長自己的壽命超過用「劫」計算的時間),亦可得耳。」

  什麼是四神足?大毗婆沙論卷二百四十一及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四解釋說:「一個修行者修持到達凡所思求,諸所欲願,一切如意,轉變自在,妙用難測的境界,謂之『神』。引發『神』的力用,謂之『神足』。足者,于四念處、八正道等勝法精勤修習,無間無斷,至成就位,理事合一,依事達理,依理起事,謂之足。四神足者,即論中所說達到:一、欲叁摩地(正定)勝行成就神足,二、勤叁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叁、心叁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四、觀叁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此四種叁摩地勝行成就,總名爲神足。」由此可知,神足,即是神足通,或心如意通的簡稱(第九願中有詳細說明)。四神足,即是用「欲、勤、心、觀」四種方法,達到凡所欲願,一切如意,轉壽自在,身心解脫的境界。

  (乙)修定者一定要具備「欲、勤…

《淨土探究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