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利生路上,不再退堕六道轮回中,成为不退转生死的利生行者。就因为他回小乘心向大乘菩提果转进,便转称他为利生道上不退转生死菩萨的名称。」亦即原文所说:「二乘无学果位,回心趋向大菩提者,必不退起烦恼障故;趣菩提故,即复转名不退菩萨。」又说:「只要已断烦恼,已了生死的声闻行者及独觉圣者,能够回心转进大乘菩萨行中,必能在长远的菩提道上,以无漏殊胜的定愿力用,留身久住,以变化身,广行菩萨之道,直往成佛的道路前进而无碍。」
由此可知,净土的声闻圣者,虽然先证阿罗汉果,但是只要一念悲心转起,必能回向佛道,成就佛道,就是根器差者,也一定会在阿弥陀佛及诸大菩萨教导下,启发大乘利他之心,修成佛果,指日可待。
5、九品莲华代表三乘行者由浅入深的修行过程
我们再从观无量寿佛经所记述的九品往生果垃中,来省思九品往生的意义。其实九品往生的层次,乃代表一个学佛者由浅入深的修行过程:
一、下品下生:在净土十二大劫后,发成佛之心。
二、下品中生:在净土六劫后,发无上菩提之心。
三、下品上生:在净土七七日后,发无上成佛道心。又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四、中品下生:在净土七日后,得声闻初果。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五、中品中生:在净土七日后,得声闻初果,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六、中品上生:在净土立即得阿罗汉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七、上品下生:在净土一日一夜莲华方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三七日后,游历十方,供养诸佛,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八、上品中生:在净土经过七日,得不退转,立即飞行至十方,历事诸佛,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
九、上品上生:在净土闻法立即悟无生法忍,即刻偏往十方世界,历事诸佛,次第授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由以上经文中得知,根器最钝者,在净土中修行最迟先历经十二大劫的忏罪、洗心,及再经十小劫时间的修行,就能从发无上成佛道心的开始,像中品行者一样,经历声闻四果,而证入菩萨初地果位。
由此九品修行果位的历程,更加证明天人、声闻、菩萨的修行过程及时间,本就是由浅入深、由下至上的一层阶梯。地球人间的念佛者,若能成就中品往生,便证明你是具备大乘根器的修行者。到了极乐世界,最迟经过一小劫便能得证阿罗汉果。只要一念悲心转起,就能进入上品果位的修持,蒙佛授记,成佛无疑。
6、为何西方净土菩萨僧多声闻僧少?
大智度论卷三十四说:「阿弥陀佛国菩萨僧多,声闻僧少。」那是因为净土中的声闻圣众都经佛及大菩萨点化,转进大乘菩萨道的行列修行中。如净土经典所述:「极乐世界声闻圣众涅槃者,不计其数,但菩萨圣众,也不计其数。声闻圣众回心菩萨成佛之道者,更不计其数。」
凡是亲近阿弥陀佛的声闻弟子,势必随弥陀踏上大乘菩萨遍至十方有缘世界,广利众生的成佛必经之路,乃是具有大乘种性的大阿罗汉行者,而成为辅助弥陀接引众生往生极乐净土最得力的弘法助手,令十方诸佛所赞叹!
十五、寿命自在愿
为什么净土众生会寿命自在?
学佛的根本目标在扭转超脱自我束缚的生死寿命
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净土中的天人,寿命无有限量,如果天人众生想要乘其悲心到十方世界度众生,便能任其个人度生本愿,乘愿度生,寿命自在。如果不能如天人度生悲愿,寿命长短自在的话,我就不能圆满成就佛果。」
我们这个世界人类的寿命,平均不过七、八十岁,反观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寿命无有限量。众生一期寿命的或长或短,自有其形成的善恶业缘。而众生的寿命,若要达到长短自在的地步,便非得要踏上出世修行的道路不可。佛弟子学佛、修行的根本目标,就是希望能解放自我束缚的生死寿命。如果皈依学佛后及出家修行间,不能将自己信佛、学佛的根本目标,放在学习、超脱今世束缚的无常生死寿命中,不能确定、认识自己信佛、学佛的基本方向,那么应该承认自己于过去生中,确实福慧浅薄,业障深重,不能像佛陀一样突破现有的因缘环境,坚决的扭转、开创、掌握自己现在及未来的生死命运!?
一般的居士学佛,想要在今世短暂的生命中,依佛法禅修的方式,达成寿命自在的解脱境界,相当不容易。如果能够先求生极乐世界,便可毫无障碍的在净土殊胜的修行环境下,达成寿命自在的修持理想。
为什么净土众生能够达到寿命自在的境界?
大阿弥陀经卷下说:「生阿弥陀佛剎,欲寿一劫百劫,千劫万亿劫,无央数劫,不可复计劫,皆随意所欲,无不得之。」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三也说:「生于无量清净佛国,欲寿一劫十劫,百劫千劫万亿劫,自恣若意,欲住止寿无央数劫,不可复计数劫,恣汝随意,皆可得之。」
而净土众生为什么能够达到「寿命随意长短自在」的境界呢?依修行的角度来说:一是观照力得到自在,一是悲愿力获得成就。本愿就依这两个重, 点来做说明:
1、观照力自在
(1)什么是观照力自在?
什么是观照力自在?即心经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个智慧明利的修行者,对「色、受、想、行、识」五蕴,反观、亲见他的「空无自性」所获得犹如明镜照物般「心智自在知如」的成果表现。
「心经」的内容,正是顿根修行者由「文字」般若,踏入「观照」般若,直契「实相」般若,证悟宇宙真理成果的显现。(关于般若的重要意义将在后面「般若愿」中有专论)。
什么是「般若」?简而言之,就是觉悟真理的「智慧」。这种对真理证觉的「智慧」,不同于「世智辩聪」的智识,乃是要经过听闻佛法,对佛埋文字的探讨、省思,再出闻法、阅经中拟定契合自己「根机」修行的道路,随时依经论所示,反观自照身心的动念、行为,导入与佛「智慧」相应的正轨。一个修行者对身心观照、觉察力的强弱、深浅力,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举心动念的自我调制能力成正比的。凡夫众生无论修什么法门,必有什么样的「相应」证境显现;如果修「弥陀法门」,而见到的却是「弥勒菩萨」,那便是「不相应行」,修「观息法门」(数息观),却看到「阿弥陀佛」现前,此亦是「不相应行」……,这说明了我们在所修法门的认识上,必然产生不正确的「知见」,有走火入魔的危险。
也就是说,修行的过程中,当凡夫学佛者在日常处世间,放舍几分的贪念、瞋念、痴念、爱念……,便必与几分不贪、不瞋、不痴、不爱的清净、法喜的「宁静心态(境界)相应,所谓「明心见性」、「证空性」,不是凡夫众生的「根器」光在那里打坐,或用闻慧上娴熟的机锋相辩,就能「顿悟」的。经上说,末法的凡夫学佛者,烦恼障重,所知障重,要想于短暂的静心中,洗涤无始以来的烦恼罪障,殊为不易。有许多人在禅修中,得到几分空灵禅悦之境,便误以为得道,妄言证圣,或者直接教导「初机」学佛者,当即体认:「打坐当下现证空性,坐禅当下直取菩提」的顿悟法门,使「初学者」误以为自己是高根器,不断烦恼,不经过「戒、定、慧」的熏修,就能现证「空性」,「见性成佛」!?或有人言:「只管打坐,就是佛心全体的显现!?」这是外道修法。佛在中阿含经便说:「佛不以打坐、少食、少睡为得道,佛以无上成自在、无上智慧自在、无上知见自在、无上观照力自在而证道、解脱。」除非你是祖师出世,有六祖惠能的「顿根」,当下承当,否则一个凡夫学佛者,舍弃一分贪念的当下,相对的,必有一分的清净心念影现,弃舍二分瞋念,必有二分清净心念影现……,种什么因,必得什么相应果。凡夫学佛就好象爬楼梯一样,有一定进升的梯次,而修行的层次,禅观的深浅证境,必是与我们日常淡薄、净化了多少分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等杂思妄想成正比。不是在禅坐的时候,才「静心」,于未生禅时,令贪瞋痴、嫉妒、贡高、我慢、名利、权势等杂念乱想纷飞,这样纵然坐穿了圃团也是无用,不可能深入动静一如的禅观自在之境!念佛也是一样,不是在「念佛时才静心」,如果在平素生活中,不尽量节制、淡薄自己的种种贪心、杂念,不可能在日常修持中达到「一心不乱」「动静一如」的三昧自在境界!而观照力自在的意义,就是在行住坐卧间,都能到达对「色、受、想、行、识」等互蕴身内身外之境不贪、不执,观照如镜,动静平等,身心自在的解脱境界。
(2)为什么修行到「观照力自在」就能使寿命长短自在?
甲、修四神足可得寿命自在
(甲)什么是四神足?
为什么说修行到「观照力自在」的地步,便能转变寿命,使寿命达到长短自在的境界呢!?而「观照力自在」的境界,正是四神足中所说的「观自在三昧胜行成就神足」之意。依增一阿含经说:「若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欲住寿经劫者(想要延长自己的寿命超过用「劫」计算的时间),亦可得耳。」
什么是四神足?大毗婆沙论卷二百四十一及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四解释说:「一个修行者修持到达凡所思求,诸所欲愿,一切如意,转变自在,妙用难测的境界,谓之『神』。引发『神』的力用,谓之『神足』。足者,于四念处、八正道等胜法精勤修习,无间无断,至成就位,理事合一,依事达理,依理起事,谓之足。四神足者,即论中所说达到:一、欲三摩地(正定)胜行成就神足,二、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三、心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四、观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此四种三摩地胜行成就,总名为神足。」由此可知,神足,即是神足通,或心如意通的简称(第九愿中有详细说明)。四神足,即是用「欲、勤、心、观」四种方法,达到凡所欲愿,一切如意,转寿自在,身心解脱的境界。
(乙)修定者一定要具备「欲、勤…
《净土探究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