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探究 下册▪P37

  ..续本文上一页在黄金地上禅思深法,有的不约而同的共同坐在琉璃地上禅坐,有的在黄金地上往返经行,有的运用神足通飞升在虚空中为大众广演妙法,有的跃身于虚空中朗诵法义,有的端坐在虚空中寂静禅思,有的就在端坐虚空中禅修时顿入深定,又有的凌空经行、忆法……,就在各各精进听法、思法、诵法、授法、论法、说法、禅坐、经行……的修行中,依各人宿世所集解脱善根的多寡及悲智愿行的深浅,而各随其质,各有所得,获证声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不退转位的菩萨果位……。

  3、声闻涅槃情形

  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檀过度人道经说:「阿弥陀佛随净土众生宿世种何善根,即依其根器,应机说法。」如有的弟子在听佛演说苦、空、无常、无我法义后,立即得证阿罗汉果,三明、大通、八解脱无不具足成就(中品上生者)。有的在闻说「苦、集、灭、道」解脱圣谛后,法喜充满,先证声闻初果,经过半劫的精进修持,再证阿罗汉果(中品中生者)。根器较差的众生,生到极乐世界,见不着阿弥陀佛,首先看到的是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在两大菩萨的开导下,闻法欢喜,先证须陀洹初果,经过一小劫的修学解脱之道,再证阿罗汉果(中品下生者)……。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解释极乐世界阿罗汉涅槃的情形说:「阿弥陀佛国,诸阿罗汉涅槃者无量无数,新得阿罗汉者,亦无数无量,譬如虚空大海之水,无量无限,不为增减耳。」

  无量寿经也说:「彼佛初会,声闻众数不可称许,菩萨亦然。如大目犍连,百千万亿无量无数,于阿僧祇那由他劫,乃至灭度,悉共计较,不能究了多少之数……。如目连等,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计彼初会声闻、菩萨,所知数者,犹如大海水之一滴,其所不知声闻数量者,有如大海水的无限无际一般。」

  由经所述,可知净土中的声闻行者,遍布极乐世界,在净土中的每一个角落、虚空……,都有声闻舍粗重烦恼,证入涅槃。而净土中所有的声闻弟子,均是阿弥陀佛历劫行持以来,应机教化,已度、当度趋向涅槃解脱之道的无量有缘众生。

  (四)净土的声闻圣者必定回向大乘菩萨道

  1、下品往生者先发成佛道心

  (1)下品上生者如何启发成佛信愿?

  依观无量寿佛经上说,下品上生者,在见到化佛光明接引,往生净土七宝莲池中后,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此为净土时间,按佛名经说西方净土一日一夜为娑婆世界一劫),莲华敷开。当莲华绽开之时,看不到阿弥陀佛:首先看见的是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化现在这个人的面前,为他演说殊妙的佛法涵意。下品上生者因其前世已曾发过成佛的信愿心,菩提宿愿之心立即显露,当下对殊妙的佛法义理生出信解之心,领悟无上成佛的道理。经过十小劫的精勤学习菩萨自利、利人的成佛行愿,便能以其深厚的福慧回向力,遍至无量无数的诸佛世界,修学十方诸佛的成佛法要,体解百法明门的行持深义,初见大乘菩萨由悲智愿行相契相摄而获证的智慧光明心地(证入初地)。(如无量寿经卷下说,彼世界的胎生众生,虽然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前往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当其具足前往十方世界供佛闻法的菩提道心后,即可运用其坚固的回向力用,遍至无量无数的诸佛世界,修诸功德,悟甚深义……。)

  (2)下品中生者何时发出成佛行愿?

  下品中生者于临终之时,在见到飘坠的天华凌空飞至他的面前时,便立即在天花上化现的佛菩萨光明接引相中,往生极乐世界的七宝莲华池内。经过净土六劫的时间(地球人间不知经过多少兆亿劫数的演变),这位下品往生者才从化生包裹的莲华中绽开、长大。当莲华初开时,亦见不到阿弥陀佛,首先看到的同样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两位大菩萨非常慈祥的以最清净的法音,规劝、安慰这位下品往生者,为他剀切地讲解大乘佛法中修学成佛法门的深广内容。这位下品行者,听闻佛法,深受感动,当下宿慧引发,至诚的随菩萨发出无上成佛道心。

  (3)下品下生者如何启开成佛志愿?

  下品下生者,在命终之时,看到一朵特别的莲花,释放出如太阳般黄金色地光芒,显现在他的面前,一剎那的光景,便往生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经过净土十二大劫的时间(已不是地球人间的时间所能预知),莲花方开。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在花刚敷开的时候,便以大慈悲的法音,为他广说诸法实相的道理,教导他学习实相忏悔的方法。当这位行者在实习及领悟实相忏悔的方法与原理后,便在极重罪业忏除清净的当下,赤诚的发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成佛信心。

  (4)净土众生都是大乘根器

  由此可知,下三品往生者在净土修行间,于尚末了脱生死前,一定先在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的慈悲法音开导下,首先激发修学无上佛道的菩提悲愿,种下未来大乘菩萨庄严净土,利益众生的大悲因行。依此最高学佛成佛的根本理想,而于净土修行的历程中,因个人宿慧根器的不同,有的如中品往生者先断欲习困种,修定、修慧,福慧增长,依次获证声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在得证四果阿罗汉后,必定因为修行之初已经种下上求佛道,下化冠生的菩提愿行,而应其宿愿,回小向大,广行菩萨利生之道,继续朝向学佛、成佛的最高目标迈进。有的直接朝向成佛法门前进,六度齐修……。

  2、菩萨为何不先证涅槃?

  而在大乘经典中曾提及,修行者若先证涅槃,不容易回向大乘菩萨道,那是针对一类在修行之初不发成佛、度生行愿,悲心薄弱的修行者而言。

  依大智度论卷三十六说:「一个修行者如果在修行之初没有方便力用,当其证入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时,便会直取涅槃,不思度生之事。如果在修行之初,有种下深厚的方便力用,虽然其定慧已有能力证入三解脱门,已见涅槃真理,但是因有方便之力,能转心还起,如飞箭越空而不坠。所谓方便力用,就是在修行之初,经常忆念佛道,经常发慈悲心,利益众生,忆念度生本愿,因有成佛及度生本愿的大慈悲誓愿力深植八识心田中,所以能以智慧方观见涅槃不取证。」要了解净土声闻行者,如何回向大乘菩萨道的原理,首先必须从法华经所说的药草喻品谈起。

  3、从法华经印证五乘佛法不可分割

  五乘佛法犹如一颗大树成长的过程

  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第五,针对天、人、声闻、缘觉、菩萨行者的修行程序,做了一段由浅入深的说明:

  如经文说:「佛为众生说法,就如同云雨普润大地,一两所润,草木丛林,随分受益,一切诸树,上中下等,称其大小,各得生长……,草木丛林,性分大小,一味之水,所润是一,而各滋茂。佛所说法,其法一味,谓:究竟解脱,寂灭之法。以此妙音,恒为一切,平等演说。一切众生,闻佛说法,随其根性,各得领会,安住所悟境界:

  一、人、天众生闻佛说法,犹如药草(幼草)初生,虽明修善之理,但因根性太钝,不知求脱三界生死之苦。此喻如小药草。

  二、声闻、缘觉行者闻佛说法,犹如药草成长,根性较利,已悟生死无常之理,独处山林,依法修持。求出生死,因行禅定,证果解脱。此喻如中药草。

  三、二乘行者若了生死,闻佛说法,为佛诱导,引向佛乘,自觉所证非究竟,回小向大,求成佛道,犹如药草长成、蔓延,可疗众病,继续精进修学诸佛无上定慧之学。故喻如上药草。

  四、当二乘圣者回向大乘菩萨行时,一意向佛,慈悲度众,犹如药草继续蓊薆,形成小树。以其所修坚固智慧,了达三界如幻,学佛、成佛,决定无疑。故喻如小树。

  五、当发成佛道心的修行者,深住菩萨广大禅定时,犹如小树形成大树,繁茂葱翠。必能深达诸法空性之理,得大神通力,放无量智慧光明,以无边不退转愿行的力量,广度众生,共证佛道。故喻如大树。

  依法华经这段经文解释可知,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五种修行路线,是贯穿一致的。经文明显的指示,从小乘到大乘的修行过程,宛如一颗草树成长的过程,由幼苗、小草、小树、大树一连串的萌芽、滋养、长大,本是通往成佛大树由远至近,从浅入深,不可分割的必经路线。当声闻行者了脱生死,或者正在修行的过程中,只要能遇有缘明师稍加劝化、点醒,便能使其已曾潜修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显发、扩大、茁壮、利生,成为一颗蔼蔼苍翠的大树,具足菩萨修学佛乘的深广福慧。

  4、罗汉一念悲心转起便入不退菩萨行列

  此点可从前面引述大智度论中所说证明。如论中说:「修行者无方便力故,入三解脱门,直取涅槃,若有方便力,住三解脱门,见涅槃,以慈悲心故,能转心还起。」

  此点又可从法华经授记品中引证得知。如经中记述,佛广为已证阿罗汉的声闻弟子授成佛之记。由此足可证明罗汉证空解脱,经佛引导,一念悲心转起,即入菩萨乘中。

  就如楞严经卷九所说:「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使出尘界,成阿罗汉,直入菩萨乘中。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涅槃经卷第二十也说:「业无定性,果无定相,因四果无定相,所以虽证须陀洹果,可回小向大,经过八万劫的精进修学菩萨六度万行,必成佛道。斯陀含果亦无定相,因不决定故,只要发大乘心,经过六万劫的精勤修持,可成佛果。阿那含果亦复不定,因不决定故,经过四万劫的奋勉上进定成佛道。阿罗汉果,亦复不定,因不决定故,经过二万劫的自利、利他,定成佛道。辟支佛果,亦复不定,因不决定故,经过十千劫数的努力进修,具备大乘菩萨的度生行愿,定成佛果。」

  成唯识论中又解释罗汉回向菩萨道所以称为不退菩萨的原因说:「声闻行者虽先成就阿罗汉果,后来由于某种善因缘的启示,发心进一步朝向大乘佛果的方向转进,但因已断烦恼,超脱生死,即能于成佛…

《净土探究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