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探究 下冊▪P39

  ..續本文上一頁、心、觀」四法

  「欲、勤、心、觀」四法是步入正定不可缺少的入道資糧,缺一不可,否則就會走入外道定中猶自以爲喜。而且「欲、勤、心、觀」這四法是相輔相成了不可分割的。何以見得呢?顧名思義,叁摩地(正定)的獲得,一要有堅定、正確的正信心、向法欲、思法欲、修法欲(欲神足)、精進力(勤神足)、心堅固力(心神足)、對法堅定、細膩的簡擇力、審察力、通達力、觀照力(觀神足),具足「欲、勤、心、觀」四法才能成就,而且四足鼎立。誠如論中所說,叁摩地(正定)必由修學「勝行」而成就,什麼是「勝行」?即今生就能深入正定、轉變壽命者,一定要具備:一、深厚的宿慧,二、已曾修習正定,叁、今生修定因緣成熟,沒有任何修定的生理、心理及環境障礙,四、具有樂思善法欲、精勤力、正信心、輕安心、正知見心、正思惟心、舍棄苦樂心等八種斷除粗重煩惱的基本修行資糧。淨土衆生必然具此殊勝的修定「因行」,故多能在一期生命中獲得「欲、勤、心、觀」四種正定勝行成就,轉變壽命,不受生死壽命的束縛。故論上說:修定者具備八種「勝行」必能成就叁摩地自在神足。

  (丙)初學者如何培養對四神足的修持力?

  反觀娑婆世界的衆生,在當前這種資訊、科技、娛樂發達的時代裏,無論在家學佛或出家學佛,要末法的佛弟子培養對佛陀「出家德行」精進的追求欲、學習心,並不容易。因佛陀「出家德行」的成果,正是長期從這四種「欲、勤、心、觀」的「離欲心、樂法心、精勤心、寂定心、智慧心」修證而來。就如瑜伽師地論卷十四解釋獲得四神足基本入門的修證層次說:「一、要發離欲心(欲增上心);二、要受持、誦讀佛經,依經所示,忏悔業障,精進向道(勤增上心);叁、要能分辨、修學聖人修定次第的邪正(心增上力);四、要獨住空閑寂靜之處,觀察、思惟諸法實相的真理(觀增上力)。」

  一個真心學佛,欲超脫生死壽命禁锢的佛弟子,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依經所說,培養對「欲、勤、心、觀叁摩地(正定)勝行成就神足」的基本修因。初學者首先必須經常在平素處世間培養、反省自己對善法欲(修行的方法)、惡法欲(有違學佛貪瞋癡等惡行)的思辨、節製能力,無論當自己生起什麼樣的惡欲,都要即時想到:我已經在佛前發誓:皈依、信佛、學佛、成佛,應該用「欲、勤、心、觀」四法來督促自己精進向上,以佛心爲己心,不可像一般沒有學佛者那樣放蕩自己的「欲念」,如不能常常節製、檢討自己不好的「欲念」,皈依、學佛乃至出家學佛的目的又是爲了什麼呢!?

  (丁)什麼樣的根器,能堅固對四神足的修學?

  我們看:一個看透世間無常生死,善備福德、解脫資糧的利根修行者,必能經常樂思解脫法,注意、反觀、克製自己的想欲生起,當惡念生起時,立即以平常熏習的修行方法,思惟、觀照其根源處,當下予以淨化、降伏,而且不斷地運用「思法欲、精進欲、正信欲、輕安欲、正知見欲以及舍棄苦樂的向道欲」,來對治、淨化剎那生滅起伏的散亂欲心,久而久之,定能在向道欲增上的熏陶累積下,達到「淨念相繼」,「惡欲斷除」的境界,與定相應,轉變未來的果報色身。故論上解釋欲叁摩地勝行成就神足的意義說:「此中欲者,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欲樂欣喜,求趣悕望,是名欲。」「叁摩地者,謂欲增上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心等持,止一境性,是名叁摩地。」「勝者,謂欲增上所起八支聖道,是名勝。」「勝行者,依過去、現在所起一切惡念,思斷叁毒欲,起修禅定欲,彼所有修道欲,若勤若信若輕安若念若正知若思若舍,是名勝行。」「一切欲叁摩地,皆從欲起,是欲所集,是欲種數,是欲所生,故名欲叁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其他叁神足之義比類可知。

  而當一個修行者,將出離生死的理想當做生命中唯一的希望起(禅定欲堅固),必然無時無刻不精勤進修(勤增上成就神足),故論上說:「此中勤者,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製,勵竟不息,是名勤。」進而將精神意志完全集中在與慧觀覺照力相應的修定證境中(心增上力成就神足),故論上說:「此中心者,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心意識,是名心。」「心叁摩地者,謂心增上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心叁摩地。」當修行者證人「一心不亂」的寂靜之境,此刻觀照諸法無我的智慧力勢必愈加的清晰銳利(觀增上力成就神足),故論上說:「此中觀者,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于法揀擇,最極揀擇,解了等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睿,覺明慧行,毗缽舍那,是名觀。」「觀叁摩地者,謂觀增上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叁摩地。」

  (戊)淨土衆生成就四神足所以能轉壽自在

  這種在修定前、修定中用「欲、勤、心、觀」四種力量,也就是用「止、觀」法門來鞭策自己用功入定的方法,便能在修行者定慧之力獲得清淨、明利、深入的情況下,使其達到「戒自在、精進自在、心自在、觀照力自在」的境界。

  亦即是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所說四種神足成果的顯現:「

  一、自在叁昧行盡神足(觀神足成就):所謂諸有叁昧自在,意所欲、心所樂,使身體輕便,能隱形極細,是謂第一神足。

  二:心叁昧行盡神足(心神足成就):所謂心所知法,通滿十方,石壁皆過,無所罣礙。

  叁、精進叁昧行盡神足(勤神足成就):所謂修此叁昧,無有懈怠,亦無所畏,有勇猛意。

  四、戒叁昧行盡神足(欲神足成就):所謂諸有叁昧,如衆生心中所念,生時滅時,皆悉知之。有欲心、無欲心,有瞋恚心、無瞋恚心,有愚癡心、無愚癡心,有疾心、無疾心,有亂心、無亂心,有少心、無少心,有大心、無大心,有量心、無量心,有定心、無定心,有解脫心、無解脫心,一切皆悉了知。」

  當修行者達到此中所說「戒(持戒修行欲)、精進力、心、觀照力」四種自在的境地時,就能隨意之所欲,心之所樂「變一爲多,變多爲一,或顯或隱,智見所變;牆壁石等,堅厚障物,身過無礙,如履虛空;能于地中,或出或沒,自在無礙,如身處水;能于堅障,或在虛空,引水令流,如依回地;結跏趺坐,淩空往還,都無滯礙,猶如飛鳥;此日月輪,有大神用,具大威德,伸手扪摸,如自應器,不以爲難;乃至梵世,轉變自在,妙用難測,獲證他心通、天眼通……等六種神通。」淨土衆生因達到此處所說「戒自在、精進自在、心自在、觀照力自在」的證境,故能隨意之所欲,心之所樂,轉變四大,輕舉身體,延長壽命,不受一期壽命的約束,從此勇猛進修,不會懈怠。

  乙、當心力轉換體內電磁場即能延長壽命

  現在再由科學的角度來說明修行人(包括外道行者)如何從修持中達到轉變壽命的效果。當一個修行者的意識觀照力(心波、念力),能夠逐漸達到「調節、轉換身體內的電流磁場,使體內元素的電子活動受到意志力的指揮,即體內的電磁場被心力引起變化,心能轉物時(見禅定天眼通之實驗),便能逐漸轉變、創造另一階段的色身壽命。而當禅定功力逐步轉深,脈博、呼吸、心跳轉弱、轉慢、細若遊絲、綿綿密密……,經過欲界散地,進入色界禅定修持,到達叁禅天以上時,體內地水火風四大電子元素受到心力放射出來的波束強力影響、轉換,「心識」不再受粗重物質色身的牽製,甚至完全進入精神修養狀態(無色界天)。這種由心波轉變欲界人道衆生體內地水火風固體元素禁锢的生老病死現象,將固體的物質色身,轉換成與心識升華境界相應的超越人類物質色身另一種仍是有色物質的「光明、清淨的化身相」,此種帶有「身光的清淨化身相」若沒有高度禅定修養功夫者(天眼通),是不能以凡夫現有的尋思境界臆測到的,亦即是天界衆生的依報色身,乃至淨土世界的天人化身相。

  「天」,就是清淨的意思,以叁界天的天壽果報來說,當凡夫衆生在禅修中將「五欲」淡薄到某一種程度,便能逐漸運用其清淨、統一的意識覺照力,調節、轉換身體內的電流磁場,轉變現在所造作的色身業行,超脫人類軀體的束縛,依次上升欲界四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所獲得天壽最長可達一萬六千歲。乃至隨看修行者身心淨化的涵養,進一步應念化生色界初禅天的梵衆天……,二禅天、叁禮天、四禅天,甚至進入無色界空處天的修持中。色界天最長的天壽可達一萬大千大劫,無色界的天壽最長則達八萬大劫。這種以劫數計算的天壽,若是換算人間的時間來計算,恐怕已超越「光年」計算的時間,對人類來講,乃是不可思議的天文數字。單是依叁界天的禅定力量修持,就能達到轉變壽命的效果,何況是一個已經獲得身心自在的解脫行者,其壽命轉換自在的程度,當更不可思議。

  再觀往生極樂世界的衆生,他們的壽命無有極限,絕不是一分有學地的禅修者所獲得天界最長的有限壽命八萬大劫所能相比,已經不是人類用科學實驗色身受心力轉換的現象所能測知。可以說,極樂世界的衆生,乃是生存于另一種有色世界福慧深厚的上根器的修行人。依「心經」的修持立場來看,淨土的修行者,他們由「止觀」法門——心經下手修行,從觀照色、受、想、行、識五蘊無常苦空的當下直觀涅槃空寂入道起修;淨土衆生就是在念念中降伏五欲之心,念念中消融貪瞋癡叁毒,從色身當下照見五蘊皆空,經過聲聞四果階位,終至定慧等持,解脫之光現前,度脫一切苦厄,達到心經所說的觀照力自在、念力自在、色空不異的解脫境界。在解脫境域中,超越有限、分段的凡身壽命,進入由悲願力掌握壽命長短自在的無限利生境界。

  2、悲願力成就

  (1)分段生死與變異生死

  成唯識論說:「有情衆生的生死受生,可分爲兩類:一種是分段…

《淨土探究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