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探究 下册▪P35

  ..续本文上一页慧;三果圣者戒定具足,智慧转增;四果圣者,学戒满足,学定满足,学慧满足。唯有在定慧二者平等证觉下,才能完全斩断上界烦恼——五上分结,超脱三界。」五上分结即:1、对色界禅乐的爱着,2、对无色界空定的难舍,3、不受二界众生掉动心念的影响而退失禅定,4、超离二界众生自恃凌他憍慢之心,5、永断色界无色界二界地内痴暗无明之心。

  (3)综合四果修证次第

  初果圣者断「身见、戒取、疑」三结,二果圣者不仅三结断,而且「贪瞋痴薄」,三果圣者则将「身见、戒取、疑及贪瞋等」欲界的五下分结烦恼全数斩断,心迹彻底超出欲尘动静二相束缚范围;而当三果圣者在进修中,将色界、无色界二界界地内的所有痴暗无明之心(即五上分结),悉数拔除时,顿时身心便得到大自在、大解脱,能以大自在的解脱慧力,转换四大,将色身出水出火……,印证「色空不二」「心色无碍」的道理。

  (4)心解脱、慧解脱与俱解脱

  在阿含经中,提及阿罗汉有心解脱、慧解脱及俱解脱三种名词。事实上,心解脱阿罗汉、慧解脱阿罗汉及俱解脱阿罗汉三者本是一体的。

  什么是心解脱?即修行者于日常动静之间,内心依定慧之力斩断贪、瞋、痴,从烦恼障中解放出来,获得心自在的境界。

  什么是慧解脱?依中阿含卷二十四说:「……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着,得解脱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慧解脱。」

  所谓七识住,即人界、欲界天(合为一类识住众生),色界中之梵天、晃昱天、遍净天三类识住众生,以及无色界中的无量空处天、无量识处天、无所有处天三类识住众生。此七类众生,皆因住着于「识」,所以生生世世在三界中受生,轮回无期。

  什么是二处知如真?二处者,其一指无想天,其二指非有想非无想处天。

  意思是说,慧解脱者,以慧观之力,证悟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各界众生识生、识集、识住、识异的情形。所以能一心求出三界,心不染看于识,在获证解脱智慧后,自知自觉:「我从此生起不再受后有身。」故称为慧解脱。或说其在尚未超脱三界时,便先自知自觉「我从今生起不受后有身」,而称此为慧解脱者(见杂阿含卷,十四)若依此说,可知心解脱、慧解脱、俱解脱三者,只是「依阿罗汉证果的时机不同而有区分」(见阿含经止观)。

  又什么是俱解脱?依中阿含卷二十四说,俱解脱者,经过色界四禅定,无色界四空定等八种层次的禅定修持,而超脱此八种禅修境界(八解脱),在现身中自觉自证:我此刻已贪瞋痴永尽(心解脱),已依慧观之力斩断三界烦恼障(慧解脱),成就阿罗汉果,获得六种神通。

  经文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慧解脱者经过「色界、无色界」禅定的修持,而超脱四禅八定,证果解脱。但是由阿含经所说了脱生死的方法,可以得知,一个修行者,成就阿罗汉果的先决条件,一定要定慧等持,定多慧少,或慧多定少,都不能慧证解脱。依阿含经说,绝对没有不修禅定而直接从闻思慧证果或世智辩聪证果的阿罗汉,当知修慧是建立在禅观之中。

  「慧解脱者必得心解脱」,一个心地污秽,不从禅观下手修定的求道者,是不可能获得清净明利的出世智慧,自觉自证「我从此生起不受后有身」。相对的,若不依慧观之力,单凭禅定修持,贪瞋痴不可能断尽,贪瞋痴不断,不可能获证心解脱,成就阿罗汉果。

  如杂阿含经说:「圣弟子修习于止(定),终成于观(慧),修习观(慧)已,亦成于止(定)。一个欲求解脱的修行者,一定要上观俱修,定慧等持,才能获证诸解脱境界。」

  又如前述杂阿含经说:「一个阿罗汉,一定要无漏『心解脱』)贪瞋痴断尽),才能以解脱智慧(慧解脱)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

  所以说,慧解脱者必得心解脱,心解脱必由慧解脱而建立,净土中的阿罗汉,即是具备心解脱、慧解脱的证道者,由心、慧「俱解脱」,而自知自证「我从此生起不受后有分段生死之身,进一步以「变化身」而度众生。

  (5)最稳当的修行道路

  当一个修行者果真知阿含经所说:经过出家、学戒、持戒、听法、持法、思法、守护六根、净意、知足、正见解脱佛法、正念心念起伏、独住远离、断除欲贪、禅思空义、正观空行、入禅定、身作证、见到、得四禅不动心、圣慧明达,启开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六通具足,心解脱、慧解脱、俱解脱的四果修证次第,必然自觉自悟三界烦恼的连根拔除,不会再对今生由无常因缘假合所形成众生分段寿命的延续幻有中产生:对「自我」生存实在性的执取,对「我与人」对立真实性的固执,对「众生」存在缘起性的贪执,对「寿命」延续生灭性的留恋,对「自我」能证、能断烦恼实证性的执着,彻底断除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四相的执取之心,而达到了声闻弟子随佛出家,修学解脱之道的目的,「戒定慧」三学具足成就,永远不会再于三界轮回中遭受生死烦恼之身。

  一个阿罗汉圣者,早已断除了界内众生的我执傲慢之心,与世无诤,与三界无诤,其内心在无诤、离欲的平静心湖中,永远过着祥和、安宁,随缘度化众生的平实生涯。

  (二)中品往生者具备声闻行者修行的条件

  1、中品上生者以持戒为重

  观无量寿佛经说:「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连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2、应当以什么心态受持八关斋戒?

  现在教界有些地方打佛七或佛一,均会在法会开始时,举行受持八关斋戒的仪规。依观经说,如法受学八关斋戒,以此戒行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未来往生弥陀净土中,立即便能证得声闻最高的果位——四果阿罗汉。为什么毕生受持八关斋戒,临终往生净土的当下,就能在听闻赞叹「苦、集、灭、道」四谛真义的微妙法音下,立即了脱生死,获得六种神通的殊胜果报呢!?这是想依八关斋戒做为中品往生的莲友所应重视、关心的问题。

  请注意看,观经说,持八戒的修行者,命终之时,弥陀放金色光,来到他的面前,为他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出家修行法。为什么佛不为他说发菩提心的方法,也不为他说忏悔罪业的下品往生法,而为他说「出家修行法」呢?这就叫做「相应修行法」。所谓「相应」,就是说这个持戒修行者的「发心」,必须与弥陀所赞叹的出家修行法的「发心相应」,才能感得弥陀来为他开示,「苦、空、无常、无我」的解脱真理,于此,便能清楚的觉悟,欲求中品往生,应当发什么心来受持八关斋戒?

  (1)发「苦、空、无常、无我」的心来受持八戒

  出家是「出世法」,不是「入世法」,同样的,净土是「出世法」,不是「入世法」。净宗祖师大德一再训诫我们,愿生极乐世界,首先一定要发「出苦」之心,要深刻地发出「出离生死苦海」的坚固信愿心,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已经在受持,或者欲受持八戒的居士,都应当随时依观经所说,反省自己有没有确实发出弥陀赞叹的「苦、空、无常、无我」的出家修行「心态」来守持八戒?如果虽然受持八戒,但是内心仍然「贪求世乐」,不能体会「苦、空、无常、无我」的持戒意义,那是和中品往生不相应的。

  (2)发「出苦」心的培养方法

  佛法所说的发「出苦」心,是要透过「持戒」、「观想」、「修定」的过程,才能发得正确,发得深刻。

  观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不净观」,能实地到火葬场去观看更好。为什么要做「不净观」?目的便是希望透过「不净观」的方法,激发你的「厌离心」、「出世心」。其他如到医院、伤残院、殡仪馆、太平间、屠宰场以及参加助念等等,都是培养我们发「无常心」、「出苦心」的很好方法。

  往生净土,着重在事实上的力行,理论上的专研、精通,如不配合实际上「持戒」、「观想」的发心,是说食不饱,没有用的,往生净土与「你、我」无份。

  唯有当你透过培养发「出苦心」、「无常心」、「无我心」的种种观想方法,确实时时激发出「愿离娑婆生死之苦,愿生极乐菩提之乐」的信愿心,才能在念佛(修定)时,产生与弥陀本愿力中品接引相应的定境效果。

  唯有当你「心愈静」、「心愈细」时,才能感受到世事无常、事事是苦、事事不可贪着,那时你才能真正深入、坚固的发出「出苦心」、「无常心」、「无我心」来念佛、来持戒,求生净土。如此则中品往生与你有份。

  (3)以阿罗汉持戒的心做为持戒的发心

  由观经中的中品上生可知,受持八戒的发心,是与出家修行者的发心相应的。就如增一阿含经所说「持心如真人」,像阿罗汉一样的以一颗追求真理解脱的心来守持八关斋戒。

  一、不仅尽毕生之力不杀生,而且还要经常像阿罗汉一样的生起慈悲众生之心,以减低杀害众生的心念(按罗汉曾在色界定时修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二、不仅尽毕生之力不偷盗,而且还要经常像阿罗汉一样的以布施(法施)之心利益众生,以克制偷盗之心。

  三、不仅尽毕生之力不淫欲,而且还要经常像阿罗汉一样的洗涤自己的妄念,勤修清净梵行,以节制淫欲之心。

  四、不仅尽毕生之力不妄语,而且还要经常像阿罗汉一样的诚恳待人,不扰乱众生,以减轻妄语之心。

  五、不仅尽毕生之力不饮酒,而且还要经常像阿罗汉一样的严持禁戒,以调伏散乱之心。

  六、不仅尽毕生之力少食知足,过午不食,而且还要经常像阿罗汉一样的于用餐之时,不着美味,以清…

《净土探究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