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涅槃後,形成另一階段的淨業轉變因緣。
如第十一個願說:「極樂世界的天人,均在正定之中,未來必定達到涅槃解脫的目的。」所謂「涅槃解脫」的意義,可從兩方面來看,一是指了脫生死而言,一是指佛的大涅槃境界而言。涅槃解脫的理想,正是淨土衆生共同修行的方向。正因佛國中的所有衆生,均朝向淨心解脫的方向前進,當淨土衆生與彌陀本願度化的因緣告一階段之後,佛國自然不會形成染汙劫轉變。我們可以從下品往生者的修行情形做如下探討:
觀無量壽佛經上說,下品往生者,當他激發了「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大悲菩提心後,一定能夠在未來淨土修行的劫數之中,先證須陀洹果,再證阿羅漢果。乃至生在佛國界邊自然七寶城中的障重衆生,于淨土五百歲後,當他重罪消除,智慧略開之時,亦會前去阿彌陀佛住處,聽經聞法,久而久之,心智必然明朗,入定、證果、解脫,指日可待。
又大阿彌陀經敘述羅漢證滅的情形說:「其一聲聞般泥洹者,猶如大海減去一滴,不覺其少。其般泥洹者數雖衆多,猶如大海減去一溪之水,亦不覺其少。雖般泥洹者至無央數,其現在者與新得聲聞者,其數亦無量無極,猶如大海減一洹河之水,而不覺其少……。阿彌陀佛欲度十方衆生,往生其剎,悉令得泥洹之道。」
綜觀淨土往生者在佛國修行的情形,以及彌陀願力接引衆生往生淨土的目的,兩者合而爲一,均是先以「涅槃解脫」爲志願。在極樂世界中,已經了脫生死者,不計其數,未來天人及聲聞聖者踏上解脫生死的根本修行目的,亦不計其數。或者悲願深切的天人衆生,因一念悲心成就,乘願度生者,亦不計其數。當天人衆生有了生死解脫的修行基礎,將來乘願度衆生,就能像淨土中的大菩薩一樣,盡未來際,在成佛的菩提道上,永不退轉,隨時普施甘露法雨,觀機逗教,自在而爲。
經中在在說明,淨土衆生的修行環境、澄瑩化身、聞法因緣、度生悲願,無一不在佛的本願力攝持下逐步朝向生死解脫、追求佛道、本願度生中前進。無數衆生受彌陀深緣化導,證入涅槃,或者登入菩薩不退轉地;無數衆生隨彌陀發大悲度生願,于十方世界,乘願度衆生;無數衆生,受佛淺緣化導,或者在他方世界聽聞佛名,啓發學佛信願,便在他方世界,隨緣修行,未往生淨土……因此當阿彌陀佛與十方世界有緣衆生的本願接引、度化因緣,到達某種不可思議的攝化層次時,阿彌陀佛此一階段的度生因緣,即將轉變,阿彌陀佛成佛的淨土世界亦將成爲某種染淨劫轉變的因緣。
7、彌陀涅槃後的淨土情形
在淨土經典上,如觀世音菩薩授記經、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中,記載彌陀入滅後的情形說:「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億劫,當有終極。善男子,當來廣遠不可計劫,阿彌陀佛當般涅槃。般涅槃後,正法住世,等佛壽命。佛世滅後,所度衆生,悉皆同等。佛涅槃後,或有衆生不見佛者,有諸菩薩,得念佛叁昧,常見阿彌陀佛。複次善男子,彼佛滅後,一切寶物、浴池、蓮花、衆寶行樹,常演法音,與佛住世無異。」
所謂涅槃,向來有「有余涅槃」與「無余涅槃」之分。阿彌陀佛早在因地廣遠劫前,斷盡煩惱惑業,先證阿羅漢果,以聖者無漏之身回入衆生生死海中,廣行菩薩利生之道。今已成佛,乃是以佛無漏五蘊之身廣應有緣衆生之機而行了緣之法。當阿彌陀佛將十方世界往生淨土中的有緣衆生,均應本願度生之法攝化到某一階段時,就是彌陀無量壽命轉變的時候。彌陀入滅後,淨土中的衆生,仍然因爲大衆淨業因緣感招,依舊生存在此等天然寂靜的環境裏,傾聽一切寶物、七寶池水、蓮花、衆寶行樹演說妙法;又得到佛國中的菩薩、聲聞聖衆宣講殊勝的度生法義,因此正法住世期間,與阿彌陀佛在世時宜說的佛法無異。淨土衆生在彌陀遺教住世期間,證果、解脫、乘願度生者,亦不計其數。正法住世的時間,就像阿彌陀佛在世時的無量壽命一樣的廣遠無邊。阿彌陀佛雖然滅度了,但是法在如佛在,依彌陀正法遺世引渡的衆生與彌陀住世時所度化的衆生數量一樣的無量無盡。佛涅槃後,淨土衆生若是想要見佛,是不能夠再以佛的應化身相得見,而要怎樣才能再次見到佛身呢?如觀世音菩薩授記經說:當修念佛叁昧,以法身見佛。因此當淨土中利根器的菩薩,勤修念佛叁昧,證入實相法性之際,便能見到阿彌陀佛的真實法性了。而在淨土中的衆生尚未深入定慧之中,未親證實相般若時,是見不到阿彌陀佛的無相法身的。
8、觀世音菩薩成佛的世界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說,阿彌陀佛的正法滅後,觀世音菩薩便于彌陀正法剛滅的中夜時分,光明顯相的時刻(明相出時),在彼世界中的七寶菩提樹下,結跏趺坐,成就無上正覺佛果,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十號具足。那個時候的淨土世界,已經不叫做極樂世界了,稱爲「衆寶普集莊嚴世界」。佛國裏的衆生,都是彌陀遺法的弟子及十方世界與觀世音菩薩有緣的衆生,形成另一層次應化因緣的世界。又因觀世音菩薩與其應化衆生的福慧因緣與彌陀有異,那個時候的世界,已經沒有天人、聲聞二種衆生(無聲聞、緣覺之名),純粹是諸菩薩聖衆充滿其國。佛國中有無量微妙的自然七寶,莊嚴觀音成佛的淨土世界,比現在的極樂世界莊嚴殊勝得多,十方諸佛稱歎不盡。普光功德山王佛在其淨土度生的壽命,就像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時應化的壽命一樣的無量無盡。
9、大勢至菩薩成佛的世界
在普光功德山王佛住世期間,大勢至菩薩隨佛身側,親觐供養。一直到彼佛滅度後,大勢至菩薩依然奉持彼佛正法遺教,繼續教化淨土中的菩薩,修學成佛法義。
而當普光功德山王佛正法滅盡後,大勢至菩薩即于彼佛的淨土中成佛,佛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十號具足。那個時候的佛國世界,亦是衆寶莊嚴,佛身壽命,乃至佛滅後的正法住世時間,均與普光功德山王佛正法住世一樣的無量無際,不知其極……。那個淨土世界,一直在無量諸佛與其有緣衆生不同層次的善增上應化因緣延續下,形成染淨劫轉變的因緣,絕不同于娑婆世界輪回、毀滅的染汙劫轉變因緣。
10、佛爲何說西方淨土勝過十方淨土世界?
由上可知,阿彌陀佛成佛的極樂世界,在彌陀正法滅後,即隨觀世音菩薩成佛的應化因緣開始而轉變,轉變成以觀音菩薩成佛後所應教化的信緣衆生爲主的另一個佛及與佛有緣衆生共業因緣而成的淨土佛國。
在無量壽經上,曾經提及阿彌陀佛無上願力所修成的極樂世界,乃是「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當然,無衰無變」的。佛此說原因之一,乃是爲了引渡娑婆世界中與彌陀有緣衆生往生淨土,方便示教耳。就像贊歎阿彌陀佛壽命無量,不知其極的方便說法一樣。
從什麼地方可以證知?如十方隨願往生經說:「普廣菩薩白佛言:『世尊!十方佛土皆爲嚴淨,何故諸經中,偏歎西方阿彌陀佛國,勸人往生也?』
佛告普廣菩薩:『一切衆生,濁亂者多,正念者少,欲令衆生專志有在,是故贊歎彼國爲別異耳。若能依願修行,莫不獲益。』」
十方淨土,雖然均是不可思議的清淨業力所成,但是深淺難知,不可測量。每一尊佛均有其宿緣應化的衆生,阿彌陀佛便是與此界衆生結有深厚的應化因緣,所以佛特別贊歎極樂世界較十方淨土殊勝,爲的是讓娑婆世界的衆生,在景仰阿彌陀佛的殊勝淨土中,能夠專心稱念聖號,如此更能在短暫的生命中,死心念佛,達成親近彌陀,得度生死的機緣。
其實十方淨土,均隨每一尊佛與宿緣衆生的業力應化因緣之不同,而有深淺難如的差異。而吾人欲曆行菩薩成佛之道,實現淨土佛國的理想,則必須久遠劫中,親近諸佛,供養諸佛,于諸佛前,恭聞甚深法義,體證無生法性,才能完成學佛、成佛,莊嚴淨土的弘願。因此十方諸佛與衆生皆爲有緣,然而諸佛與衆生緣之深淺,應化宿緣之先後,乃至到何種層次,應受那一尊佛所引渡、解脫、授記?以及聖人超越時空的證智覺海所形成的佛與衆生之間不可思議的業網應化關系,又豈是我們凡夫俗子所能知其詳的!?
(五)彌勒淨土形成及轉變與彌陀淨土之不同點
1、彌勒成佛的世界
按彌勒下生經所說,我們這個地球人間,在未來五十六億萬歲後,將因爲衆生的善業因緣所感,成爲另一種與極樂世界別異的善性世界。那個時候,彌勒菩薩將從兜率天宮而降,應彼淨土世界的本願度生因緣,于龍華樹下成就無上佛道。彌勒國土中,雖然仍有惡行衆生轉生其間,但是人民大多行善,遠比娑婆世界中的惡業情形爲輕。我們可以從彌勒國土幾個重點中得知:
一、彼土尚有惡道衆生,雜生其間(如經文說:諸村落相近,雞鳴相接)。
二、彼土衆生尚因貪、瞋、癡之心的生起,而造作現行因緣,受叁世善惡報應。(如經文說:人民雖有貪欲瞋恚愚癡,但不大殷懃)。
叁、彼土中有男女之相,既有男女之別,必有淫欲之行,男女婚嫁之事(如經文說:女人年五百歲,然後出嫁)。
四、彼土衆生尚有段食之事,既有和娑婆世界衆生相同的飲食習慣,則尚有大小便的舉動。既有大小便的行爲,則知色身尚在生、衰、老、病之中(如經文說:彼國衆生,唯有叁病:一、便利,二、飲食,叁、衰老)。
五、彼土人民以自然粳米爲食,若有便利不淨,土地自然裂開;便利之後,土地又自然縫合。彼土人民命終之時,皆自然行至墳冢中,安然死亡。由此點證知,彌勒國土的衆生仍然生存在生、老、病、死的生死輪回受生之中。
六、彼土有轉輪聖王出世,以十善教化人民,人民在行善因緣下,壽命最長可至八萬四千歲。由有輪王出世化導的情形來看,彌勒淨土的出現,當在人壽增劫之時。
七、彼國依報環境,遠比娑婆世界莊嚴清淨,殊特微妙,福德之人,充滿其中。因爲福德衆生充滿其土,致使彼土豐樂安穩,所以稱彌勒國土爲淨土世界。
由以上數點得知,彌勒淨土之所以稱爲淨土的…
《淨土探究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