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探究 下冊▪P22

  ..續本文上一頁彌陀佛的四字聖號之所以會具備如此不可思議的功能力用,就是因爲阿彌陀佛自無量劫以來修集、圓證了無盡的大悲行願而産生。佛的大悲行願,開演無邊的法海真谛;佛的大悲行願,融通無盡的修證佛法;佛的大悲行願,就是整部佛法證驗的過程。佛的大悲行願,令一個有志朝向無上佛道前進的修行者,在深解成佛行願的修證曆程後,隨佛發出廣大度化衆生的悲願,生生世世,力行每一個開覺佛法,利樂有情的大悲願行。于無量劫數的勤苦修學下,當覺、行圓滿的時候,必能産生如虛空般不可思議的廣大力用——圓成究竟覺悟,具足諸佛的智慧光明,以無上深廣的光能力用,通攝宇宙有緣衆生,同登覺岸。

  5、從那一部經了解最圓滿的成佛法門?

  而將佛的大悲願行整個的修證過程,講解得最清楚的,當首推『華嚴經』。『華嚴經』從「賢首品」至「十地品」,品品將步上圓滿成佛之道的實行方法和度生悲願述說的極其詳盡。發什麼樣的心願,以什麼樣的行門來修學佛法,種下何種的因行,到了何種階段,何種境界,必然産生何種的成果力用,這是宇宙間從因至果,由果推因必然産生的因果定律。而關于聲聞及菩薩行者兩者之間不同的因地禅修、行願層次,第十一個願——從正定到涅槃解脫,其實踐的方法,涵蓋了兩者修定、願行的不同行持內容,乃是未來踏上修證諸佛的究竟智慧證境最重要的根本核心問題。

  6、大乘與小乘的禅定問題

  依八十華嚴賢首品第十二之二其中一段經文解釋一分聲聞及菩薩兩者因地不同的願行、禅修基礎說:聲聞行者自初發心起便直接由離欲望、斷煩惱朝向解脫道下手修行,與初我心時依大慈悲行願救度衆生同登佛道作爲入門淨心、修定的基礎不同。兩者在修行的曆程中,因初發心時所修集的福德智慧及悲心行願有深淺的差異,因此在步向成佛之道的過程中所産生的正定力用當然有著明顯的區別。大菩薩的叁昧力,乃是由長遠劫中的大悲行願修集而來;聲聞叁昧力,則是由直接厭離無常生死,趣入解脫而來。誠如『華嚴經』上區分聲聞正定及大菩薩禅定的差別說:

  「聲聞心住八解脫,所有變現皆自在;

  能以一身現多身,複以多身爲一身。

  于虛空中入火定,行住坐臥悉在空;

  身上出水身下火,身上出火身下水。

  如是皆于一念中,種種自在無邊量;

  彼不具足大慈悲,不爲衆生求佛道。

  尚能現此難思事,何況菩薩悲願力;

  廣大饒益諸衆生,而不具足自在力?」

  菩薩行者在長劫悲、智等持修證下,具足了深廣無邊的叁昧力用:

  一、能夠從東西南北一切方位入定出定,不受時空限製,現身自在。

  二、能夠隨意往返十方世界,親近諸佛,供養諸佛,而恒住叁昧之中,寂然不動。

  叁、能夠從六根、六塵中入定、出走,隨念自在。此即證如六根六塵空無自住,平等互用的道理。

  四、能夠從一切衆生身中入定、出走,變身自在。此乃證知一切有情身性空寂滅,自住平等。

  五、能夠從有情身中入定,再從六塵中出定;從六塵中入定,又從佛光明中出定;從佛光明中入定,再從四大塵境中出定;從四大中入定,又從天宮中出定;從天宮中入定,再從空中起定而心不散亂,恒在定中。此即證如正報身、依報境、衆生身、佛身、空性平等。

  這是具足無量大悲願行,無量智慧功德的地上菩薩,所入的甚深廣大的叁昧證境,是十方諸佛于無量劫數中贊說不盡的。

  以上依八十華嚴賢首品的頌文略爲分別聲聞禅定與菩薩叁昧不同的正定力用。當菩薩行者完成了弘大無比的大悲願行時,便會從圓滿的光明心性中,顯現無上的定境光芒,通照無量無邊的佛國世界,普度有緣衆生,共證涅槃解脫之法。

  7、四十八願中各類衆生修行的各類問題

  阿彌陀佛就是在最初修學成佛法門時,于世自在王佛的面前,發下了四十八個成就佛道的大悲願行,而將這四十八個成佛行願架構成一部圓滿的成佛之道,架構成一部完備的修證佛法。于此,我們首先從四十八願中約略勾劃出有關淨土各類衆生幾個修證佛法的相關問題:

  一、在四十八願中講到淨土世界天人因果正報修證的問題有:第(1)、(2)、(3)、(4)、(5)、(6)、(7)、(8)、(9)、(10)、(11)、(15)、(16)、(21)、(38)、(39)等願。

  二、在四十八願中講到淨土世界聲聞聖衆的修行間題有:第(十四)願。

  叁、在四十八願中講到淨土世界菩薩因果正報修證的問題有:第(23)、(24)、(25)、(26)、(29)、(40)、(46)等願。

  四、在四十八願中講到十方世界衆生往生淨土因行的修行問題有:第(18)、(19)、(20)等願。

  五、在四十八願中講到十方世界菩薩往生淨土的本願自在問題有:第(22)願。

  六、在四十八願中講到諸佛稱揚佛名,十方世界衆生聞名利益的修行問題有:第(17)、(34)、(35)、(37)等願。

  七、在四十八願中講到十方世界菩薩聞名利益的修行問題有:第(36)、(41)、(42)、(44)、(45)、(47)、(48)等願。

  八、在四十八願中講到他方世界菩薩聞香利益的修行問題有:第(32)願。

  九、在四十八願中講到淨土世界正報、依報相攝相依的圓滿融通問題有:第(27)、(28)、(31)、(32)、(40)等願。

  十、在四十八願中講到阿彌陀佛智慧光明、應身壽命、衆生蒙佛光照觸的修行問題有:第(12)、(13)、(33)等願。

  以上十點略爲勾劃出四十八願在阿彌陀佛大圓鏡智的圓滿成就下,以無量智慧光能,接引十方世界的人、天、聲聞、菩薩聖衆往生淨土修行,而使西方極樂世界形成具足叁乘佛法的殊勝佛國,帶領淨土世界的衆生逐步走向修證圓滿佛道的一乘境地中。

  8、偉哉!圓滿華嚴菩薩道

  而能夠將阿彌陀佛的成佛願行,以圓滿的修證佛法發揮得淋漓盡致的經典,就是『華嚴經』。『華嚴經』是引導我們走向諸佛菩薩大悲願行的實踐中最究竟、最徹底的一部大乘經典。當然,『華嚴經』的義理深度無邊,不是一個初機學佛者所能夠理解的。如果沒有大小乘佛法做根基,沒有佛學的叁大體系做基礎,就是看了也會似是而非不容易領會。而且以『華嚴經』裹所闡說的圓滿成佛之道修證過程中所顯發的無量無盡的深廣禅定證境,菩薩修行的層次,也不是像我們這種沒有真修實證,沒有大悲菩提心的凡夫智識所能揣測于萬一。我們今生如果有一點點的出世智慧能夠領悟、實行華嚴法海中所說的絲毫菩薩修成淨土成佛的義理,就已經相當不容易了。長遠劫以來,這些大乘菩薩行者,爲了佛教的源遠流長,而在生死苦海中發大心、行大願,舍身衛教,廣行菩薩濟生之道。這種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大智慧、大慈悲願行,爲的就是要讓各類與佛有緣的衆生能夠踏上正途的學佛之路。大乘菩薩行者這種舍身衛教,隨類示現的大慈悲精神,怎不令正信的護教弟子生起最崇高的效仿感恩之心呢?『華嚴經』,這是講到大乘淨土法門,講到諸佛的智慧光明、大悲願行,一定要提到、研究的經典。

  9、如何深入大乘淨土法門?

  若是從華嚴經的角度來說明彌陀淨土法門,我們可以這樣的理解:宇宙間有無量無邊的淨土世界,每一個淨土世界都有它不同形成的因緣層次。以彌陀淨土來說,就是佛的願力和我們衆生念佛的清淨業力所共同形成的。西方極樂世界,只是宇宙間無量淨土世界中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淨土世界。也可以說,彌陀淨土法門,是通往宇宙間無量淨土世界通道中的一個最能凸顯淨土特色的清淨世界。這是一個非常深入深廣的問題,如果不深入大、小乘經藏中從佛菩薩不可思議的行、願力量産生的甚深禅定證境去研究,就不能進一步的了解大乘淨土法門的深奧處,不能夠領悟彌陀淨土的微妙處。也可以說,要了解大乘淨土法門的甚深義,必須將大、小乘佛法融會貫通,才能領會淨土法門的精華所在。因爲大乘淨土法門,本來就是一個菩薩行者在修學成佛的過程中最重要、最終極修行的結果。本來就是融合大、小乘佛法,融合五乘佛法所形成的一部圓滿的成佛之道。是諸佛菩薩在實踐大悲願行的曆程中,完成度化衆生的工作最重要、最徹底的一個修行成果。如果我們想要進一步了解大乘佛法,大乘淨土法門,大乘菩薩修行成佛的層次,淨土世界形成的經過,『華嚴經』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參考經典。可以說經文從頭到尾,品品幾乎部在開演諸佛智慧光明的形成、經過及結果。

  10、佛有無量方便智慧

  其中「賢首品」第十二之二的頌文,便是在說明諸佛從大叔滅定中釋放無量無盡接引衆生學佛、向法、修行……的智慧力用。而這些光明智慧都是諸佛在過去無量生中廣行菩薩自利、利他的大悲願行中産生的。經上說,菩薩所修成的每一種智慧,都有其度化衆生不同的因緣業行。由菩薩修學各種不同的淨行大願,而積集彙聚聚佛的廣大禅定證境。由佛的廣大禅定證境而産生了深廣無垠的慧炬光芒。佛以各種不同的方便智慧,教化宿世隨佛共同修行、共同弘法的各種根性的衆生,依個人過去所種植各類與佛同行的善根業緣,而以其與衆生的善根因行相應的大智慧力去接引他、教化他,開導他認識、修學更高深更圓滿的成佛法門。

  11、說明其中一種佛的放光修行因緣

  誠如經中所說,在佛的無量智慧證境之中,其中有一種光能智慧,是隨著宿世與佛有緣的念佛衆生的淨業因緣而産生的。當念佛衆生今世淨業因行成熟,佛就釋放這種光能力道在其臨命終時接引他往生淨土世界。佛的這種接引衆生往生淨土的大定力光能,于佛宿性行菩薩道時,是依什麼樣的修行法門,而令佛獲得此種接引衆生見佛光明往生淨土的慧炬光芒呢?經中頌文說:

  「佛放光明名見佛,此光覺悟將殁者;

  令隨憶念…

《淨土探究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