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探究 下册▪P21

  ..续本文上一页,唯有意识存在的「意成天」众,因其深信性空真理不是断灭,依其般若空慧为前导,继续修习深定,当灭尽定现前之时,便是一分利根无色界天众将要超脱三界有漏禅定之际。因此不仅成就阿罗汉果的出世圣者能够证人灭尽定中,就是一分无色男的天人,他们也已经厌离了有色的根身,不会再生起想念,贪着无常的三界色身相。他们先从止息想心的作意开始修行,使不恒行的前六识,及恒行的第七识染污末那等心、心所法,全都降伏灭掉,证人灭受想定中,由此居于厌心微细的最后一定(九次第定之末后一定),便能超脱三界的有漏果报身,永远不受生死色身的束缚。

  25、佛国天人为何不会贪着净土化身相?

  西方净土世界中,虽然也有天界众生,但是不同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三界天众果报。当天人众生的禅修程度,接近灭除第七识染污末那等心、心所法时,便不会执着净土中修行感报的化身果报相了。天人大众因为内心厌离了有色根身的染着,其所获得的净业禅定证境,在佛力摄持下,自然胜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三界之内无色界天人所修的禅定证境。就如『无量寿经』上所说:「其诸天人…,自然德风,徐起微动…,吹诸罗网友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播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天人大众在无量微妙佛法的引导之下,忏悔了许多罪障,佛法正见深入其心,没有我们这般业习深重的烦恼垢心生起。当天人们一心专注听闻、修学佛法,受到佛法的解脱益处之时,便当下得到了近于无漏深定的法喜禅乐,就像比丘深入禅定之中得到灭尽受、想细惑的三昧正定一样,远非浊恶世界三界天内的禅修者所获得的有漏法喜禅乐所能相比。而当天人们深入正定之中,获得近似解脱比丘所得证的无漏法喜禅定时,心中便不会生起欲念,想要贪着自己清净寂然的净土色身相,而与阿弥陀佛第十个成佛大愿相应:「当我福慧圆满、成就佛道的时候,我成佛的世界,必定与我历劫以来修行的大悲本愿相应,佛国中的天人,个个深入正定之中,在尚未了脱生死前,必定获得与解脱比丘相近的无漏禅定法乐:逐渐降伏受、想的细惑,不会生起欲念——想要贪着自己清净澄莹的净土色身果报相。」

  26、总结前十项与「佛法正定」之间的关系

  由上引述,我们可以约略的了解,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乃是由佛法慧见,而引入禅修之中;从禅修正定之中,而产生了宿命通(第五愿)、天眼通(第六愿)、天耳通(第七愿)、他心通(第八愿)、神足通(第九愿)等五种神通。再由渐入无漏深定之中,把三界内受、想细惑行相,逐步清除、荡尽了,自然不会生起意念——想要贪着自己清净莹洁的净土化身相(第十愿)。在契入灭尽定的修行中,必定亲证涅乐解脱的真理(第十一愿)。由于天人大众念念深入禅定慧见之中,所虚的依报环境亦是近于寂然安稳的宁静境界;任何世界众生的正报色身相,势必与其依报环境及众生心行业力相呼应;因此当十方世界的众生,正念成就,仰仗佛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时,在念念契入禅修解脱的当下,必定得到与净土世界近于宁谧无染的化尘境域相应的澄净化身果报相(第四愿)。而当天人们深入正定之中时,定然如佛菩萨一样的从寂静无欲的心光中,散发出纯真黄金颜色般的禅定光芒(第三愿)。就因为极乐净土中的所有天人众生,都在正定之中,内心当然不会生起想要造作贪、瞋、痴、慢、疑三恶道的罪业行为;没有了恶道的三毒业心,自然不会感招三恶道的罪报,因此西方净土中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的果报相(第一愿)。而且天人众生在深入正定的当初,必定先断除了身见、戒取、疑三结,得证须陀洹果,彻底斩断了通往三恶道的业行。当一分天人众生,想要带着弥陀开导的大悲行愿到他方世界去广度众生时,在净土世界寿命了结,转生他方任何世界之际,因为天人众生已经得证须陀洹果,或者由于八识田中带着净土世界熏习无量的佛法善根因缘,无论到任何世界弘法利生,随时随地均会得到本师阿弥陀佛的加被,使得蕴藏在八识田中的善根佛种不断的熏发;于佛法胜缘启迪之下,绝对不会再造作三恶道的业行,堕落任何世界的三恶道中去(第二愿)。这是法藏比丘所发的十一个成佛大愿,而由第十一个「正定解脱」愿为中心,以一分禅行者修持正定解脱的过程,以及净土世界众生闻法修行的情形,约略来综合讨论前十个愿与「正定解脱」之间直接的影响及关系。

  27、如何做一位度生的菩提道上永不退转的佛弟子?

  修行解脱,以是否能证人无漏的禅定为了脱生死的关键。念佛往生,亦是以今生是否能证人「念佛三昧」,为临命终时中上品往生西方的关键。而西方净土中的天人众生更是以见佛闻法,禅修精进,为进升上等莲华品位,成就菩提解脱之道的基础。有了佛法正见的禅定根基,才能巩固我们所发的成佛志愿,朝向菩萨度化众生的大悲愿行前进而无碍。否则光是有满腔的悲心热情,在这种众生心性黑暗及社会背景复杂的时代里,自己的智慧、定力不够,迟早会随波逐流,而与众生的共业习染形成辗转增上的业缘情缠,丧失了最初发心出家修行的本愿。因此佛陀在诸大乘经里,苦口婆心的警诫我们说:「如果想要立志做一个度生的菩提道上永不退转的菩萨行者,当你发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无上成佛悲愿后,在修行的过程中,必须将佛所说的声闻藏及大乘菩萨行者两者之间递进、修证的智慧与悲愿,整体行持的次第及过程融会贯通;有了相当深度的禅定基础、定慧稳固后,才能在未来的菩提解脱道上,知见巩固,定力不退,以其所修所学视众生根器深浅差别而随顺度众因缘,引入佛门。」因此以一分利根的大乘菩萨行者实践其佛道悲智的过程来看,仍然是以般若为导的禅定波罗密为进入自利利他,成佛大道的修行要素。我们再从『华严经』来观看一个高级菩萨行者修持历程,没有一个菩萨不是从深入正定之中,运用其智慧之眼视众生根器的深浅,而应机说法;没有一个大道心菩萨不是深入禅修之中而开启无穷的智慧宝藏;没有一个上乘菩萨不是在深定之中完成庄严净土,广度众生的理想直向无上成佛之道迈进而无碍。

  28、佛菩萨的无量智慧光明从禅修正定而来

  由此得知,法藏比丘这第十一个「正定解脱」的大愿,可以说是一分声闻行者从「正定寂灭」的过程中迈向佛菩萨的无量智慧光明,成就大般涅槃究竟境界的一个稳固未来悲智不退的根本行持基础。任何诸佛菩萨的无量智慧光明均是从「禅修正定」之中而逐渐开启的,当然佛菩萨在历劫修行间,于正定之中所产生的智慧光明与声闻行者直接向内寻求生死解脱所产生的正定之光,亦因最初修持禅定时所发的悲心行愿及了悟成佛法门的深浅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定慧力用,亦即是『金刚经』所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第十二个大愿「光明无量愿」,便是诸佛菩萨从正定之中启开无量光明的智慧,成就无量光明净土的一个修行究竟圆满的成果大愿。下篇我们就从——由佛菩萨的大悲行愿来认识阿弥陀佛的智慧光明展开法藏比丘第十二个成佛大愿的论述。

  十二、光明无量愿

  (一)从佛菩萨的大悲行愿认识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

  1、学佛最后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如果我的智慧光明有限量,受到时空的限制,不能遍照无量无边的诸佛世界的话,我便不能圆满成就佛道。」

  以八十华严整体修证的佛法而言,这第十二个——光明无量愿,是阿弥陀佛四十八个成佛的大悲本愿中最无上最究竟最圆满的成佛行愿。是一个大乘菩萨行者,追求无上佛道的历程中最终极实践的目的。无论任何一个志向大乘成佛之道的佛弟子,选择何种正途的方便修行法门做为初步学佛行特的下手途径,其最后终极的修行成果,就是在于寻求无上佛性光明的圆满开发,圆满实现。

  2、本愿是诸佛修行成果最重要的问题

  佛的无量光明,开演诸佛无尽的成佛行愿;无尽的成佛行愿,愿愿汇归诸佛的无量法性光明中。阿弥陀佛无上法性光明的圆满完成,就是十力无尽诸佛智慧之光的总体实现;十方无尽诸佛觉性光明的总体实现,就是弥陀四十八个大悲本愿最后完满实践的成果。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开演无尽的菩萨行愿,愿愿开觉无尽的修证佛法。我们必须从圆满修证佛法的角度,来理解这第十二个愿——佛的智慧光明因行的产生,乃是源自于一个菩萨修行者,在多生累劫自觉、觉他,实行度化众生深广的大悲愿行中最后必然产生修行的圆满结果。

  3、以什么心态念佛,才能与弥陀的光明本愿相应?

  当阿弥陀佛四十八个成佛大愿圆满实现之日,就是弥陀净土利乐无边有情影现之时。当阿弥陀佛智慧光明显现无碍之际,就是宇宙中与弥陀有缘众生普蒙佛光照触之日。当阿弥陀佛法性光明究竟圆证之时,就是弥陀圣号具足无边接引力量摄受广大有情生西之时。十方众生因为听闻弥陀圣号,在弥陀本愿力摄持之下,对佛的大悲愿力产生坚定敬信之心,执持具足无量功德力用的弥陀圣号,蒙受阿弥陀佛的本愿慈光加被;在受持弥陀名号的当下,宿慧敢发,时时发出厌离娑婆世界生死苦海的决心,时时生起欣慕极乐世界菩提解脱之乐的信愿,一心念佛回归阿弥陀佛的大悲本愿加被中。我们执持弥陀圣号,必须有这样的共同信念,就是——唯有在日常念佛时,一心背离娑婆苦海,念念以必死之心念佛,当下投入阿弥陀佛的大悲光明接引誓愿中,才能产生深心回向的功能,才能念念往极乐世界前进,念念成就念佛三昧,念念回入阿弥陀佛的慈光加持中,而与这第十二个光明无量愿相应——在阿弥陀佛的无量慈光摄受之下,自力念佛心地之光,融入弥陀的本愿光明接引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4、弥陀圣号的功德力量是怎样产生的?

  阿…

《净土探究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