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探究 下冊▪P21

  ..續本文上一頁,唯有意識存在的「意成天」衆,因其深信性空真理不是斷滅,依其般若空慧爲前導,繼續修習深定,當滅盡定現前之時,便是一分利根無色界天衆將要超脫叁界有漏禅定之際。因此不僅成就阿羅漢果的出世聖者能夠證人滅盡定中,就是一分無色男的天人,他們也已經厭離了有色的根身,不會再生起想念,貪著無常的叁界色身相。他們先從止息想心的作意開始修行,使不恒行的前六識,及恒行的第七識染汙末那等心、心所法,全都降伏滅掉,證人滅受想定中,由此居于厭心微細的最後一定(九次第定之末後一定),便能超脫叁界的有漏果報身,永遠不受生死色身的束縛。

  25、佛國天人爲何不會貪著淨土化身相?

  西方淨土世界中,雖然也有天界衆生,但是不同于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叁界天衆果報。當天人衆生的禅修程度,接近滅除第七識染汙末那等心、心所法時,便不會執著淨土中修行感報的化身果報相了。天人大衆因爲內心厭離了有色根身的染著,其所獲得的淨業禅定證境,在佛力攝持下,自然勝過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叁界之內無色界天人所修的禅定證境。就如『無量壽經』上所說:「其諸天人…,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吹諸羅網友衆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播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叁昧。」天人大衆在無量微妙佛法的引導之下,忏悔了許多罪障,佛法正見深入其心,沒有我們這般業習深重的煩惱垢心生起。當天人們一心專注聽聞、修學佛法,受到佛法的解脫益處之時,便當下得到了近于無漏深定的法喜禅樂,就像比丘深入禅定之中得到滅盡受、想細惑的叁昧正定一樣,遠非濁惡世界叁界天內的禅修者所獲得的有漏法喜禅樂所能相比。而當天人們深入正定之中,獲得近似解脫比丘所得證的無漏法喜禅定時,心中便不會生起欲念,想要貪著自己清淨寂然的淨土色身相,而與阿彌陀佛第十個成佛大願相應:「當我福慧圓滿、成就佛道的時候,我成佛的世界,必定與我曆劫以來修行的大悲本願相應,佛國中的天人,個個深入正定之中,在尚未了脫生死前,必定獲得與解脫比丘相近的無漏禅定法樂:逐漸降伏受、想的細惑,不會生起欲念——想要貪著自己清淨澄瑩的淨土色身果報相。」

  26、總結前十項與「佛法正定」之間的關系

  由上引述,我們可以約略的了解,極樂世界的天人衆生,乃是由佛法慧見,而引入禅修之中;從禅修正定之中,而産生了宿命通(第五願)、天眼通(第六願)、天耳通(第七願)、他心通(第八願)、神足通(第九願)等五種神通。再由漸入無漏深定之中,把叁界內受、想細惑行相,逐步清除、蕩盡了,自然不會生起意念——想要貪著自己清淨瑩潔的淨土化身相(第十願)。在契入滅盡定的修行中,必定親證涅樂解脫的真理(第十一願)。由于天人大衆念念深入禅定慧見之中,所虛的依報環境亦是近于寂然安穩的甯靜境界;任何世界衆生的正報色身相,勢必與其依報環境及衆生心行業力相呼應;因此當十方世界的衆生,正念成就,仰仗佛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時,在念念契入禅修解脫的當下,必定得到與淨土世界近于甯谧無染的化塵境域相應的澄淨化身果報相(第四願)。而當天人們深入正定之中時,定然如佛菩薩一樣的從寂靜無欲的心光中,散發出純真黃金顔色般的禅定光芒(第叁願)。就因爲極樂淨土中的所有天人衆生,都在正定之中,內心當然不會生起想要造作貪、瞋、癡、慢、疑叁惡道的罪業行爲;沒有了惡道的叁毒業心,自然不會感招叁惡道的罪報,因此西方淨土中沒有地獄、餓鬼、畜生叁惡趣的果報相(第一願)。而且天人衆生在深入正定的當初,必定先斷除了身見、戒取、疑叁結,得證須陀洹果,徹底斬斷了通往叁惡道的業行。當一分天人衆生,想要帶著彌陀開導的大悲行願到他方世界去廣度衆生時,在淨土世界壽命了結,轉生他方任何世界之際,因爲天人衆生已經得證須陀洹果,或者由于八識田中帶著淨土世界熏習無量的佛法善根因緣,無論到任何世界弘法利生,隨時隨地均會得到本師阿彌陀佛的加被,使得蘊藏在八識田中的善根佛種不斷的熏發;于佛法勝緣啓迪之下,絕對不會再造作叁惡道的業行,墮落任何世界的叁惡道中去(第二願)。這是法藏比丘所發的十一個成佛大願,而由第十一個「正定解脫」願爲中心,以一分禅行者修持正定解脫的過程,以及淨土世界衆生聞法修行的情形,約略來綜合討論前十個願與「正定解脫」之間直接的影響及關系。

  27、如何做一位度生的菩提道上永不退轉的佛弟子?

  修行解脫,以是否能證人無漏的禅定爲了脫生死的關鍵。念佛往生,亦是以今生是否能證人「念佛叁昧」,爲臨命終時中上品往生西方的關鍵。而西方淨土中的天人衆生更是以見佛聞法,禅修精進,爲進升上等蓮華品位,成就菩提解脫之道的基礎。有了佛法正見的禅定根基,才能鞏固我們所發的成佛志願,朝向菩薩度化衆生的大悲願行前進而無礙。否則光是有滿腔的悲心熱情,在這種衆生心性黑暗及社會背景複雜的時代裏,自己的智慧、定力不夠,遲早會隨波逐流,而與衆生的共業習染形成輾轉增上的業緣情纏,喪失了最初發心出家修行的本願。因此佛陀在諸大乘經裏,苦口婆心的警誡我們說:「如果想要立志做一個度生的菩提道上永不退轉的菩薩行者,當你發出了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無上成佛悲願後,在修行的過程中,必須將佛所說的聲聞藏及大乘菩薩行者兩者之間遞進、修證的智慧與悲願,整體行持的次第及過程融會貫通;有了相當深度的禅定基礎、定慧穩固後,才能在未來的菩提解脫道上,知見鞏固,定力不退,以其所修所學視衆生根器深淺差別而隨順度衆因緣,引入佛門。」因此以一分利根的大乘菩薩行者實踐其佛道悲智的過程來看,仍然是以般若爲導的禅定波羅密爲進入自利利他,成佛大道的修行要素。我們再從『華嚴經』來觀看一個高級菩薩行者修持曆程,沒有一個菩薩不是從深入正定之中,運用其智慧之眼視衆生根器的深淺,而應機說法;沒有一個大道心菩薩不是深入禅修之中而開啓無窮的智慧寶藏;沒有一個上乘菩薩不是在深定之中完成莊嚴淨土,廣度衆生的理想直向無上成佛之道邁進而無礙。

  28、佛菩薩的無量智慧光明從禅修正定而來

  由此得知,法藏比丘這第十一個「正定解脫」的大願,可以說是一分聲聞行者從「正定寂滅」的過程中邁向佛菩薩的無量智慧光明,成就大般涅槃究竟境界的一個穩固未來悲智不退的根本行持基礎。任何諸佛菩薩的無量智慧光明均是從「禅修正定」之中而逐漸開啓的,當然佛菩薩在曆劫修行間,于正定之中所産生的智慧光明與聲聞行者直接向內尋求生死解脫所産生的正定之光,亦因最初修持禅定時所發的悲心行願及了悟成佛法門的深淺而産生不同程度的定慧力用,亦即是『金剛經』所說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第十二個大願「光明無量願」,便是諸佛菩薩從正定之中啓開無量光明的智慧,成就無量光明淨土的一個修行究竟圓滿的成果大願。下篇我們就從——由佛菩薩的大悲行願來認識阿彌陀佛的智慧光明展開法藏比丘第十二個成佛大願的論述。

  十二、光明無量願

  (一)從佛菩薩的大悲行願認識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

  1、學佛最後追求的目標是什麼?

  法藏比丘說:「當我成佛的時候,如果我的智慧光明有限量,受到時空的限製,不能遍照無量無邊的諸佛世界的話,我便不能圓滿成就佛道。」

  以八十華嚴整體修證的佛法而言,這第十二個——光明無量願,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個成佛的大悲本願中最無上最究竟最圓滿的成佛行願。是一個大乘菩薩行者,追求無上佛道的曆程中最終極實踐的目的。無論任何一個志向大乘成佛之道的佛弟子,選擇何種正途的方便修行法門做爲初步學佛行特的下手途徑,其最後終極的修行成果,就是在于尋求無上佛性光明的圓滿開發,圓滿實現。

  2、本願是諸佛修行成果最重要的問題

  佛的無量光明,開演諸佛無盡的成佛行願;無盡的成佛行願,願願彙歸諸佛的無量法性光明中。阿彌陀佛無上法性光明的圓滿完成,就是十力無盡諸佛智慧之光的總體實現;十方無盡諸佛覺性光明的總體實現,就是彌陀四十八個大悲本願最後完滿實踐的成果。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開演無盡的菩薩行願,願願開覺無盡的修證佛法。我們必須從圓滿修證佛法的角度,來理解這第十二個願——佛的智慧光明因行的産生,乃是源自于一個菩薩修行者,在多生累劫自覺、覺他,實行度化衆生深廣的大悲願行中最後必然産生修行的圓滿結果。

  3、以什麼心態念佛,才能與彌陀的光明本願相應?

  當阿彌陀佛四十八個成佛大願圓滿實現之日,就是彌陀淨土利樂無邊有情影現之時。當阿彌陀佛智慧光明顯現無礙之際,就是宇宙中與彌陀有緣衆生普蒙佛光照觸之日。當阿彌陀佛法性光明究竟圓證之時,就是彌陀聖號具足無邊接引力量攝受廣大有情生西之時。十方衆生因爲聽聞彌陀聖號,在彌陀本願力攝持之下,對佛的大悲願力産生堅定敬信之心,執持具足無量功德力用的彌陀聖號,蒙受阿彌陀佛的本願慈光加被;在受持彌陀名號的當下,宿慧敢發,時時發出厭離娑婆世界生死苦海的決心,時時生起欣慕極樂世界菩提解脫之樂的信願,一心念佛回歸阿彌陀佛的大悲本願加被中。我們執持彌陀聖號,必須有這樣的共同信念,就是——唯有在日常念佛時,一心背離娑婆苦海,念念以必死之心念佛,當下投入阿彌陀佛的大悲光明接引誓願中,才能産生深心回向的功能,才能念念往極樂世界前進,念念成就念佛叁昧,念念回入阿彌陀佛的慈光加持中,而與這第十二個光明無量願相應——在阿彌陀佛的無量慈光攝受之下,自力念佛心地之光,融入彌陀的本願光明接引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4、彌陀聖號的功德力量是怎樣産生的?

  阿…

《淨土探究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