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弥陀佛的四字圣号之所以会具备如此不可思议的功能力用,就是因为阿弥陀佛自无量劫以来修集、圆证了无尽的大悲行愿而产生。佛的大悲行愿,开演无边的法海真谛;佛的大悲行愿,融通无尽的修证佛法;佛的大悲行愿,就是整部佛法证验的过程。佛的大悲行愿,令一个有志朝向无上佛道前进的修行者,在深解成佛行愿的修证历程后,随佛发出广大度化众生的悲愿,生生世世,力行每一个开觉佛法,利乐有情的大悲愿行。于无量劫数的勤苦修学下,当觉、行圆满的时候,必能产生如虚空般不可思议的广大力用——圆成究竟觉悟,具足诸佛的智慧光明,以无上深广的光能力用,通摄宇宙有缘众生,同登觉岸。
5、从那一部经了解最圆满的成佛法门?
而将佛的大悲愿行整个的修证过程,讲解得最清楚的,当首推『华严经』。『华严经』从「贤首品」至「十地品」,品品将步上圆满成佛之道的实行方法和度生悲愿述说的极其详尽。发什么样的心愿,以什么样的行门来修学佛法,种下何种的因行,到了何种阶段,何种境界,必然产生何种的成果力用,这是宇宙间从因至果,由果推因必然产生的因果定律。而关于声闻及菩萨行者两者之间不同的因地禅修、行愿层次,第十一个愿——从正定到涅槃解脱,其实践的方法,涵盖了两者修定、愿行的不同行持内容,乃是未来踏上修证诸佛的究竟智慧证境最重要的根本核心问题。
6、大乘与小乘的禅定问题
依八十华严贤首品第十二之二其中一段经文解释一分声闻及菩萨两者因地不同的愿行、禅修基础说:声闻行者自初发心起便直接由离欲望、断烦恼朝向解脱道下手修行,与初我心时依大慈悲行愿救度众生同登佛道作为入门净心、修定的基础不同。两者在修行的历程中,因初发心时所修集的福德智慧及悲心行愿有深浅的差异,因此在步向成佛之道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正定力用当然有着明显的区别。大菩萨的三昧力,乃是由长远劫中的大悲行愿修集而来;声闻三昧力,则是由直接厌离无常生死,趣入解脱而来。诚如『华严经』上区分声闻正定及大菩萨禅定的差别说:
「声闻心住八解脱,所有变现皆自在;
能以一身现多身,复以多身为一身。
于虚空中入火定,行住坐卧悉在空;
身上出水身下火,身上出火身下水。
如是皆于一念中,种种自在无边量;
彼不具足大慈悲,不为众生求佛道。
尚能现此难思事,何况菩萨悲愿力;
广大饶益诸众生,而不具足自在力?」
菩萨行者在长劫悲、智等持修证下,具足了深广无边的三昧力用:
一、能够从东西南北一切方位入定出定,不受时空限制,现身自在。
二、能够随意往返十方世界,亲近诸佛,供养诸佛,而恒住三昧之中,寂然不动。
三、能够从六根、六尘中入定、出走,随念自在。此即证如六根六尘空无自住,平等互用的道理。
四、能够从一切众生身中入定、出走,变身自在。此乃证知一切有情身性空寂灭,自住平等。
五、能够从有情身中入定,再从六尘中出定;从六尘中入定,又从佛光明中出定;从佛光明中入定,再从四大尘境中出定;从四大中入定,又从天宫中出定;从天宫中入定,再从空中起定而心不散乱,恒在定中。此即证如正报身、依报境、众生身、佛身、空性平等。
这是具足无量大悲愿行,无量智慧功德的地上菩萨,所入的甚深广大的三昧证境,是十方诸佛于无量劫数中赞说不尽的。
以上依八十华严贤首品的颂文略为分别声闻禅定与菩萨三昧不同的正定力用。当菩萨行者完成了弘大无比的大悲愿行时,便会从圆满的光明心性中,显现无上的定境光芒,通照无量无边的佛国世界,普度有缘众生,共证涅槃解脱之法。
7、四十八愿中各类众生修行的各类问题
阿弥陀佛就是在最初修学成佛法门时,于世自在王佛的面前,发下了四十八个成就佛道的大悲愿行,而将这四十八个成佛行愿架构成一部圆满的成佛之道,架构成一部完备的修证佛法。于此,我们首先从四十八愿中约略勾划出有关净土各类众生几个修证佛法的相关问题:
一、在四十八愿中讲到净土世界天人因果正报修证的问题有:第(1)、(2)、(3)、(4)、(5)、(6)、(7)、(8)、(9)、(10)、(11)、(15)、(16)、(21)、(38)、(39)等愿。
二、在四十八愿中讲到净土世界声闻圣众的修行间题有:第(十四)愿。
三、在四十八愿中讲到净土世界菩萨因果正报修证的问题有:第(23)、(24)、(25)、(26)、(29)、(40)、(46)等愿。
四、在四十八愿中讲到十方世界众生往生净土因行的修行问题有:第(18)、(19)、(20)等愿。
五、在四十八愿中讲到十方世界菩萨往生净土的本愿自在问题有:第(22)愿。
六、在四十八愿中讲到诸佛称扬佛名,十方世界众生闻名利益的修行问题有:第(17)、(34)、(35)、(37)等愿。
七、在四十八愿中讲到十方世界菩萨闻名利益的修行问题有:第(36)、(41)、(42)、(44)、(45)、(47)、(48)等愿。
八、在四十八愿中讲到他方世界菩萨闻香利益的修行问题有:第(32)愿。
九、在四十八愿中讲到净土世界正报、依报相摄相依的圆满融通问题有:第(27)、(28)、(31)、(32)、(40)等愿。
十、在四十八愿中讲到阿弥陀佛智慧光明、应身寿命、众生蒙佛光照触的修行问题有:第(12)、(13)、(33)等愿。
以上十点略为勾划出四十八愿在阿弥陀佛大圆镜智的圆满成就下,以无量智慧光能,接引十方世界的人、天、声闻、菩萨圣众往生净土修行,而使西方极乐世界形成具足三乘佛法的殊胜佛国,带领净土世界的众生逐步走向修证圆满佛道的一乘境地中。
8、伟哉!圆满华严菩萨道
而能够将阿弥陀佛的成佛愿行,以圆满的修证佛法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经典,就是『华严经』。『华严经』是引导我们走向诸佛菩萨大悲愿行的实践中最究竟、最彻底的一部大乘经典。当然,『华严经』的义理深度无边,不是一个初机学佛者所能够理解的。如果没有大小乘佛法做根基,没有佛学的三大体系做基础,就是看了也会似是而非不容易领会。而且以『华严经』裹所阐说的圆满成佛之道修证过程中所显发的无量无尽的深广禅定证境,菩萨修行的层次,也不是像我们这种没有真修实证,没有大悲菩提心的凡夫智识所能揣测于万一。我们今生如果有一点点的出世智慧能够领悟、实行华严法海中所说的丝毫菩萨修成净土成佛的义理,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长远劫以来,这些大乘菩萨行者,为了佛教的源远流长,而在生死苦海中发大心、行大愿,舍身卫教,广行菩萨济生之道。这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智慧、大慈悲愿行,为的就是要让各类与佛有缘的众生能够踏上正途的学佛之路。大乘菩萨行者这种舍身卫教,随类示现的大慈悲精神,怎不令正信的护教弟子生起最崇高的效仿感恩之心呢?『华严经』,这是讲到大乘净土法门,讲到诸佛的智慧光明、大悲愿行,一定要提到、研究的经典。
9、如何深入大乘净土法门?
若是从华严经的角度来说明弥陀净土法门,我们可以这样的理解:宇宙间有无量无边的净土世界,每一个净土世界都有它不同形成的因缘层次。以弥陀净土来说,就是佛的愿力和我们众生念佛的清净业力所共同形成的。西方极乐世界,只是宇宙间无量净土世界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净土世界。也可以说,弥陀净土法门,是通往宇宙间无量净土世界通道中的一个最能凸显净土特色的清净世界。这是一个非常深入深广的问题,如果不深入大、小乘经藏中从佛菩萨不可思议的行、愿力量产生的甚深禅定证境去研究,就不能进一步的了解大乘净土法门的深奥处,不能够领悟弥陀净土的微妙处。也可以说,要了解大乘净土法门的甚深义,必须将大、小乘佛法融会贯通,才能领会净土法门的精华所在。因为大乘净土法门,本来就是一个菩萨行者在修学成佛的过程中最重要、最终极修行的结果。本来就是融合大、小乘佛法,融合五乘佛法所形成的一部圆满的成佛之道。是诸佛菩萨在实践大悲愿行的历程中,完成度化众生的工作最重要、最彻底的一个修行成果。如果我们想要进一步了解大乘佛法,大乘净土法门,大乘菩萨修行成佛的层次,净土世界形成的经过,『华严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参考经典。可以说经文从头到尾,品品几乎部在开演诸佛智慧光明的形成、经过及结果。
10、佛有无量方便智慧
其中「贤首品」第十二之二的颂文,便是在说明诸佛从大叔灭定中释放无量无尽接引众生学佛、向法、修行……的智慧力用。而这些光明智慧都是诸佛在过去无量生中广行菩萨自利、利他的大悲愿行中产生的。经上说,菩萨所修成的每一种智慧,都有其度化众生不同的因缘业行。由菩萨修学各种不同的净行大愿,而积集汇聚聚佛的广大禅定证境。由佛的广大禅定证境而产生了深广无垠的慧炬光芒。佛以各种不同的方便智慧,教化宿世随佛共同修行、共同弘法的各种根性的众生,依个人过去所种植各类与佛同行的善根业缘,而以其与众生的善根因行相应的大智慧力去接引他、教化他,开导他认识、修学更高深更圆满的成佛法门。
11、说明其中一种佛的放光修行因缘
诚如经中所说,在佛的无量智慧证境之中,其中有一种光能智慧,是随着宿世与佛有缘的念佛众生的净业因缘而产生的。当念佛众生今世净业因行成熟,佛就释放这种光能力道在其临命终时接引他往生净土世界。佛的这种接引众生往生净土的大定力光能,于佛宿性行菩萨道时,是依什么样的修行法门,而令佛获得此种接引众生见佛光明往生净土的慧炬光芒呢?经中颂文说:
「佛放光明名见佛,此光觉悟将殁者;
令随忆念…
《净土探究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