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探究 下册

  净土探究下册

  目录

  十一、正定解脱愿

  (一)修定首先应该认识自己的散乱心

  (二)踏入正定心的稳当步骤

  (三)八正道与正定念佛的关系

  (四)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的八正道

  以正定解脱愿略结前面十个愿

  十二、光明无量愿

  (一)从佛菩萨的大悲行愿认识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

  (二)菩萨十地证境

  十三、寿命无量愿

  (一)释迦牟尼佛修成寿命自在的因缘

  (二)释迦牟尼佛的净土世界

  (三)阿弥陀佛修成无量寿命的因缘

  (四)无量寿命转变的因缘

  (五)弥勒净土形成及转变与弥陀净土之不同点

  十四、声闻无数愿

  (一)声闻四果的意义

  (二)中品往生者具备声闻行者修行的条件

  (三)声闻行者在净土生长、修行、涅槃的情形

  (四)净土的声闻圣者必定回向大乘菩萨道

  十五、寿命自在愿

  为什么净土众生会寿命自在

  十六、修行根本愿

  修行的根本是什么

  

  净土探究(下)

  

  十一 、正定解脱愿

  本愿是了脱生死最重要的修行过程

  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土之中的天人,不在正定之中,不能够达到寂灭解脱的境界的话,我便不能圆满成就佛道。」

  前述五~九愿获得五种神通的根基,就是从本愿修持正定而来。因此本愿是开散前面神通诸愿成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接引大愿。而修成本愿正定解脱的过程,就在于首先认识自己的散乱心,依循八正道的正规修行方法,探寻到了脱生死的源头,才能踏上正定解脱的安稳之道。不仅在我们世间的修行者,以八正道做为修行的导引,就是往生净土的方法,及净土世界的众生,都是遵行出世的八正道在行持。所以本愿是奠定前十愿达到了脱生死理想最重要的「修行过程」。又因「上篇」旨在阐述佛道的入门」——筑基问题,而此「正定解脱」愿,正是承续前述十愿筑基入门「修因」,及走向成佛之道极其重要的基础「修因」,笔者为使初机者研读本愿时,能够从此启发学佛的向道心,就此投入弥陀本愿「正定解脱」的接引理想中,往生净土,速了生死,稳固「正定到解脱」的基本因行,故而所论述的文辞也最长,分成四个重点来做说明:

  一、修定首先应该认识自己的散乱心。

  二、踏入正定心的稳当步骤。

  三、八正道与正定念佛的关系。

  四、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的八正道。

  旨在引导初学者明白学习佛陀定慧的第一步首先应认识自己的散乱心,再引进如何踏上修持正定的稳当步骤,最后以禅行者的八正道与念佛者的八正道两者不同的修学过程,将每一正道以独立单元说明,归入本愿的重心。

  (一)修定首先应该认识自己的散乱心

  1、为什么人类的心都是散乱的呢? 我们看在今天的世界里,一般人的心,大都是散乱的。为什么说人类的心,大半都是散乱的呢?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得出来。平常我们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没有冷静理智的头脑,是很难客观的将一件复杂的事情有条不紊的处理好。尤其一个人平素若是急燥的性情,遇到紧急的情况,更会显得焦燥不安,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只会口里紧张的说:怎么办?怎么办?或者冲动的不顾事情的后果,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如何,立即反应,一意孤行。根本不知道应该先把心静下来,马上整理一下头脑,冷静的分析事情的原委,以最迅速的动作,做最有效的处理。倘若自己没有能力处理某种突发的事情,也可以就近的求助于好邻居或者是亲戚朋友,帮我们拿个主意,这样才不致于耽搁时间,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而且一个人如果个性容易冲动,这种人是最容易受骗的。万一交到不好的朋友,朋友知道他这种容易冲动的个性,便会乘机会利用他的弱点,使他在朋友处心布局下,更容易暴露他原本冲动的性情。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早已吃亏上当,得罪朋友,自己尚蒙在鼓里,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都是平素急燥的个性害了自己。

  而为什么一般人的情绪,比较容易冲动呢?因为人们平常的心念,就像万马奔腾般的动荡散乱,根本不曾冷静下来过,也不曾思索过什么叫做散乱心。有的人只知道自己常常容易闹情绪,耍脾气,而且一个人越是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越是会恃宠而骄的任自己的个性随心所欲的顺势发展,从来不知道如何检讨自己的缺点,自我反省。尤其在今天工商业这么发达的时代里,人们为了日常的生计,每天不断的奔波劳碌。成天心里所想的,就是我要怎么样的利用各种手段,赚取更多的金钱,我要怎么样的保有我在社会的身分地位,今年由于经济不得要领,明年再想新的花样,再接再励,明年生意垮了,后年受到不良朋友的引诱,投机取巧的利用非法的手段,走私、买黑货,以为只要一次走歪路,便可以捞回以前亏本的金钱,没有考虑到后果问题。人类内心追求名利的贪欲,是无底洞的,没有止境的。再加上日常家庭、妻儿以及周遭环境士种种大大小小烦心的琐事,更是让我们的思虑不断的在打转,不断的纷乱,总觉得心浮气躁,精神上的压力很大。如果再受到严重的刺激,碰到棘手的问题,不能解决,有的人就会承受不住环境的打击,万念俱灰,甚至精神崩溃,行动失常。为什么会有这些丧失常态的情形发生呢?因为一般人打从碰到问题起,就从来没有自我观察过,应该如何平心静气的往什么客观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也就是我们众生日常的散乱心在作祟。

  2、为何称为「散乱心」?

  为什么是散乱心呢?好象一潭本来平静的清水,突然有人去了一块大石头下去,这潭清水,,就会泛起阵阵的挞漪,一霎那间,整潭清水,变得混浊污秽,动荡不安。我们凡夫的心,就像这潭动荡混淆的浊水一样,从来没有平静的时候。当我们遇到困难,心神不宁时,如果能够稍微往后看,坐下来,暂时将心缓和一下,心平气和的理智思考,把繁琐的事情,先来龙去脉的分析一下,反复思维,什么是造成今日不好的因,什么是种下日后不好的果,从什么地方下手去做,比较容易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拔除过去恶因的积习。如果我们能常常利用一点点的时间去清理自己散乱的思绪,理智的思考日常问题的原委,很多凡尘俗事,在经过我们仔细推敲后,就可以豁然贯通,迎刃而解。就像那潭动荡的浊水,恢复了以往的平静一样。

  3、理智的处理事情是降伏散乱心的第一步

  尤其身为一个佛弟子,更要比一般人善于运用智慧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为什么身为一个佛教徒,必须比一般社会人士更有智慧,比一般人更懂得做人处事的道理呢?我们要知道,今天大家之所以会学佛,就是为了要学习释迦牟尼佛高于我们凡夫众生的甚深智慧,学习释迦牟尼佛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的智慧。佛教是智信的宗教,不是迷信的宗教。如果当我们佛教徒遇到委决不下的事情时,不能够将平日所修学的佛法运用到世间上来,不能够将佛陀传授我们平素修定的功夫,运用到日常做人处事中,把散乱的心止息下来,比社会上的一般人更能够理智冷静的分析事情,处理事情的话,那么我们学佛者与一般没有学佛的人又有什么差别呢?不能理智的处理事情,就证明我们虽然信佛,但是「心思」还是和没有学佛者一样的「散乱」!

  举一、个例子来说,有一次,在中部有一个妇人,他唯一的独生子突然失踪了,从早晨上学到下午放学一夜都没有回来,夫妇俩非常的着急。其中那位妇人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还发心受过菩萨戒,茹素严谨。突然遇到这种爱子失踪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而她的丈夫是个基督教徒,平常最疼爱这个儿子。今天儿子忽然失踪了,便厉声责怪他的妻子平常没有将儿子看好,才会让孩子发生这种危险的事情。并且恐吓妻子说,如果儿子找不回来,就要把妻子杀掉。这位妇人受了丈夫的责骂,伤心欲绝,在四处寻找之下,都没有儿子的下落,于是沿路一直找到佛堂来,求助精舍里的师父。夫妻俩到了佛堂,妻子便跪在佛前苦苦哀求哭泣的说:「观世音菩萨啊!我平常信仰佛教,十分的诚心,你一定要帮弟子找回爱子呀!」说着就猛磕头,口里念念有词。

  不一会儿又沮丧的说:「我信佛好几年了,居然信到儿子丢掉了,佛祖没有保佑我,我以后不要学佛了。找不到儿子,我的丈夫会把我杀掉,他也会自杀,我们夫妻俩都不要活了。」说着又呜呜哭泣起来。

  师父们看到这种情形,只有安慰她,叫她不要难过,一定会设法帮她找回儿子。顺便请问她的丈夫,这个孩子平常交友的情形,做父亲的,有没有注意到儿子最近有不正常的举动,交到壤的朋友,或者是别的原因,造成心情不好,还是有其他的家庭因素等等。当师父们和她的丈夫做了一番分析后,原本十分着急的父亲,渐渐的留意到师父说的话:心中反而平静下来,告诉师父说,他现在不着急了,知道下一步应该怎样去做,再到那里去找他的儿子。结果过了凌晨十二点之后,他的儿子自动回来了。果真不出所料,被不良少年恐吓,躲在暗处,不敢回家。

  像这样自认为信仰佛教而没有正信的佛教徒,在现在的佛教界,很多很多。今天她的丈夫是基督徒,如果师父们也像那位妇人一样的不知道抱看实事求是,就事论事的态度,去发现疑问,解决问题,一旦她的儿子真的发生了什么意外,不是令他的先生笑我们佛弟子都是迷信的崇拜菩萨吗?佛菩萨不是真的没有灵感了吗?左右邻舍如果这么一传下去,一定会四处讥笑佛菩萨在众生遇到灾难时,不会显灵了,以后还有谁敢来信佛呢?并且让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知道了,一定会说,既然佛弟子碰到事情也像平常没有学佛的人遇到事情一样的鲁莽冲动,坐立不安,不分青红皂白的迷信佛菩萨,把事情愈弄愈糟,甚至弄巧成拙,那么学佛到底有什么好处?又为什么要学佛呢?

  佛弟子如果让一般人产生了这种疑问,不能够做社会人士的模范…

《净土探究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